《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典》是2007年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維彬。
基本介紹
- 書名: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典 第一輯
- 作者:馬維彬主編
- 出版社:河北美術出版社
- 定價:120 元
- ISBN:9787531023340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典》是2007年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維彬。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典》是2007年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維彬。...
蔚縣剪紙,河北省蔚縣地方傳統手工剪紙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蔚縣剪紙源於明代,是一種風格獨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傳統民間藝術。清代末年,蔚縣剪紙工具改革,由“剪”變“刻”。20世紀初,蔚縣剪紙在構圖、造型和色彩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開創了獨具一格的民間剪紙新流派。2006年5月20日,...
京繡,北京市房山區、河北省定興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京繡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代,遼時興旺,在燕京曾設有繡院。元朝定都北京後,隨著封建王朝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宮廷為了更好地為其服務,集中中國各地優秀工匠進京,使這技藝進一步提高。明代以後,宮廷繡的針法、技藝、用工、用料、紋樣圖式等特點...
1 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河北省人民政府 [引用日期2022-09-24] 2 關於公布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河北省人民政府 [引用日期2022-09-24] 3 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通知.河北省人民政府 [引用日期2022-09-24] 4 河北省人民政...
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本詞條缺少概述圖,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2013年9月2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河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總計137項,子項152項。 [1] 中文名 河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類 民間文學等十大類 總數 總計137項,子項152項 河北省...
關於公布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通知 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 現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確定的河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總計111項,子項123項)公布。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積澱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寶貴財富,是我們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河北省非遺文創專題展是由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河北省民眾藝術館(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活動,主題為“創藝融入非遺,賦彩美好生活”。2023年12月25日,河北省非遺文創專題展在河北省民眾藝術館(省非遺保護中心)正式開展。活動背景 本展覽是在“河北省非遺文創評選推介活動”基礎上舉辦的。該活動...
河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不僅擁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也擁有眾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燕趙兒女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智慧結晶,也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增強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進文化大...
周兆明,男,漢族,1935年生,河北蔚縣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剪紙(蔚縣剪紙),申報地區為河北省蔚縣。周廣,男,漢族,1955年11月出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剪紙(蔚縣剪紙),申報地區為河北省蔚縣。周淑英,女,漢族,1964年11月出生。
張冬閣,男,1945年出生,滿族,河北豐寧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剪紙(豐寧滿族剪紙),申報地區為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保護措施 2011年,為了延續豐寧滿族剪紙,豐寧第一國小開展並增加豐寧滿族剪紙課程。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豐寧滿族...
趙喜文,男,漢族,出生於1936年1月,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民間社火(桃林坪花臉社火),河北省井陘縣申報。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井陘縣文化館獲得“民間社火(桃林坪花臉社火)”項目保護單位資格。2023年10月31日,《國家...
2008年6月7日,草編(大名草編)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54。歷史淵源 河北邯鄲的大名草編手工技藝是在清代雍正年間(1723年——1735年)由山東掖縣傳入大名境內。西付集鄉朱家村是其編織技藝的發祥地,後傳至大名縣衛河以東地區,以掐辮草編為手工藝開始,遂至...
獅舞(徐水舞獅),河北省徐水縣的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獅舞(徐水舞獅),素有“北獅之宗”美譽,發源於徐水縣北里村,主要分布於徐水北里、六各莊、謝坊營等十地。徐水獅舞文武兼備,通過威武的外形、逼真的表演,展現了中國北方人民勇敢、粗獷、豪放的個性和鮮明的地方特色。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
公布,邯鄲市邯山區文化館獲得“彩扎(彩布擰台)”項目保護單位資格。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彩扎(彩布擰台)”項目保護單位邯鄲市邯山區文化館評估合格。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7年1月3日,彩布擰台在河北博物院參與展覽。
亂彈(威縣亂彈),河北省威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威縣亂彈是一個多聲腔劇種,主要流行於河北省威縣一帶,其起源於明末清初時期。威縣亂彈的聲腔包括亂彈腔、崑腔、揚州亂彈、高腔、羅羅、嗩吶二黃和雜腔小調等,其中以亂彈腔為主要唱腔,有俗曲的痕跡,演唱上近似絲弦腔,但較絲弦腔更為渾厚、粗獷...
1 硯台製作技藝(易水硯製作技藝).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引用日期2020-09-11] 2 易水硯鑑賞:觀如細玉撫似童膚叩若金石.新浪網 [引用日期2020-11-28] 3 河北公布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共130項.中國政府網 [引用日期2020-11-28] 4 馬維彬主編,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典 第1輯,河北美術出版社,200...
皮影戲(河間皮影戲),河北省河間市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河間皮影戲是冀中皮影戲的重要代表之一,流傳於河北省河間市。河間皮影戲在造型方面體現出中國西部皮影的特點,劇本、唱腔、演出等諸多方面則與北京西派皮影戲同脈同宗。河間皮影戲的唱腔被稱為“老虎調”,風格粗獷奔放、醇厚樸實,其伴奏樂隊...
秧歌戲(隆堯秧歌戲),河北省隆堯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隆堯秧歌戲是由古代隆堯當地勞動人民在插秧、收穫、勞作時的稻歌發展變化而來的。隆堯秧歌誕生於明末清初,形成組班登台巡演於嘉慶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 隆堯秧歌的主要特點,一是表演舞台性,行當齊全,唱念...
2008年,獅舞(滄縣獅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5。歷史淵源 滄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東臨渤海,北靠京津,古運河穿境而過。據歷史典籍記載,滄縣獅舞最早起源於漢朝,明朝時已廣泛流傳。滄縣獅舞明代即以同樂會形式出現,於縣境內廣泛流傳,早期多在廟會和春節...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葛漁城重閣會),河北省廊坊市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的葛漁城重閣會系在清代乾隆年間由山西傳入當地,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表演時由上下兩層演員組成戲曲人物造型,而以下一層演員為主,故下面的“底座”須選身強力壯、善於表演的男演員裝扮男角。兩人表演的...
滄州落子,流行於河北省滄州市的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滄州落子是河北省中部一帶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傳統民間舞蹈。它流傳於滄州市地區,尤其以滄縣、南皮縣作為代表。冬季農閒時排練,農曆正月十五前後演出,以表示人們辭舊迎新、慶祝豐收的喜悅心情。2008年6月7日,河北省南皮縣申報的滄州落子經中華人民...
冀南皮影戲,是河北省的地方傳統戲劇,主要流傳於河北省南部的皮影藝術形式。冀南皮影戲劇目豐富,演唱沒有文本,完全靠口傳心授方式傳承,對白口語化,通俗易懂,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演出時以板胡、二胡、悶笛等樂器伴奏。2006年入選了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史淵源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