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舞(徐水舞獅)

獅舞(徐水舞獅)

獅舞(徐水舞獅),河北省徐水縣的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獅舞(徐水舞獅),素有“北獅之宗”美譽,發源於徐水縣北里村,主要分布於徐水北里、六各莊、謝坊營等十地。徐水獅舞文武兼備,通過威武的外形、逼真的表演,展現了中國北方人民勇敢、粗獷、豪放的個性和鮮明的地方特色。

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徐水縣申報的“獅舞(徐水舞獅)”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獅舞(徐水舞獅)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河北省徐水縣
  • 遺產編號:Ⅲ-5
  • 保護單位保定市徐水區文化館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表演形式,表演角色,動作技巧,音樂特點,道具造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河北徐水縣是北獅的發源地。徐水縣北里村獅子會創建於1925年,以民間花會形式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得以迅速發展。村里最老的舞獅傳人說,據記載是從1927年開始,人們用最簡陋的柳筐糊上彩紙作獅頭,而建國初期已經在全國聞名。1953年,北里村的農民帶著獅子舞參加全國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榮獲嘉獎,隨後被選出國演出。20世紀60年代,北里村分成了南北里和北北里兩個村之後,兩村的獅舞在相互競爭中不斷創新、發展,形成了獨特的“武獅”表演風格,模仿獅子的行為舉止,形成了獅吼、獅跳、獅臥等四十多種獅舞招牌動作。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徐水獅舞表演有群獅、雙獅、單獅以及附加性的小獅穿插等多種,表演形式分文獅和武獅。
文獅著重表現獅子活潑可愛的神態和嬉戲情節。如表現睡獅眼睛的睜與閉、嘴巴的張與合、肚子的呼與吸,表現獅子習性動作的“撓癢”“舐毛”“打滾”“抖毛”“弓腰”“啃爪”“打舒展”“嬉戲”等。表演文獅雖沒什麼危險性,但要求前後演員配合默契,逼真地塑造獅子形象。
武獅重在刻畫獅子威猛性格,技巧要求難度大,常與武術、雜技動作相融合,且多依靠道具做一系列驚險的高台動作。如騰上、翻下、托舉、轉彎、甩等高難度動作,藝人還需根據不同情節,把這些動作結合起來,形成“高桌技巧”“梅花樁”“踩球過橋”等套路。武獅跳法無嚴格要求,技巧動作的難易根據演員技藝水平高低而定。

表演角色

徐水獅舞表演角色有“太獅”“少獅”“引獅郎”,表演時由兩人合扮一頭大獅子,前者雙手執道具戴在頭上扮演獅頭,後者俯身雙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綴成的獅皮飾蓋扮演獅身,稱“太獅”;另由單人頭戴獅頭面具,身披獅皮扮演小獅子,稱“少獅”;逗引獅子的角色稱“引獅郎"多是武士裝束,手拿繡球引獅起舞。
引獅郎是表演中的重要角色,獅子的每個動作都要和其緊密配合,引獅郎貫穿整個舞獅表演始終,他既要體現人的智慧和勇敢,又要表演跟頭技巧,如“前空翻過獅子”“後空翻上高桌”“雲里翻下梅花樁”等。引獅郎與獅子在表演中相互配合、互相影響,是徐水獅舞的重要特徵之一。
徐水獅舞的“太獅”“少獅”“引獅郎"是構成獅舞的根基,缺一不可,不可隨意改變。

動作技巧

徐水獅舞表演形象逼真、技巧性強、人人喜愛。它的基本姿態為臥獅、蹲獅、站獅。
基本動作有“地面打滾”“掏耳朵”“啃爪”“理毛”“咬尾"“打舒展"“轉頭甩尾”“調高甩尾”“八慢步”“上板凳直立”“甩角上桌直立”“甩臥四角四彎”“來回帶”“兩頭快”“掄頭彎”“掄尾子彎”“雙拉高桌跳下”“蹬腿”“上條幾直立”“走三條腿”“跳三條腿”“上梅花樁”“走梅花樁”“跳梅花樁”“隔柱跳樁”“直立行走轉彎”“躥球”之一、“躥球”之二、“單獅踩球”“雙獅踩單球”“單球地面過橋”“雙球地面過橋”“單雙球高空過橋”共34種。
徐水獅舞藝技主要表現在凳、桌、樁上,1953年主要技巧為“耍長凳”“梅花樁”“跳樁”“隔樁跳”“亮搬造型"等技巧,經不斷探索改進形成“360度擰彎”“獨立單樁轉”“前空翻二級下樁”“後空翻下樁”等高難技巧。

音樂特點

徐水獅舞用打擊樂伴奏,由於獅舞表演不受伴奏節奏控制,伴奏樂隊必須熟悉獅舞的所有動作,隨著獅舞表演走,根據表演變換鼓點。
伴奏樂器為:大鼓(2面)、堂鼓(2面)、京鑼(2面)、大鈸(8副)、小鈸(4副)、鐃鈸(2副)、手鑼(2副)。有時用戲曲打擊樂,需用地鼓(2個)。伴奏時大鼓點為主要旋律,大鑔氣氛烘托,手鑼、水鑔合奏一部點。大鑼為總指揮,傳達變換動作的指令,擊第一下為預備點,擊第二下為開始點,擊鑼要按表演時間及動作的長短適當控制。
徐水獅舞的伴奏音樂主要用來烘托氣氛,增強獅舞的表現情趣和藝術感染力,伴奏音樂隨著獅舞走的這種特點不可改變。

道具造型

徐水獅舞主要道具:大獅頭、小獅頭、獅子皮(耍頭演員穿毛上衣和褲子、爪子、腰帶等,獅尾演員穿前胸、後簾、褲子、爪子)、板凳、條幾、高桌、三條腿、五條腿、火圈、大球、大蹺板、蹺板架、獅子箱、繡球、梅花樁、木球。據記載,1927年人們用簡陋的柳條筐糊上彩紙作獅頭,1953年第三代傳人出國演出,帶回藏氂牛的毛做的獅子皮及服裝,獅舞藝術發生了劃時代的變革。
徐水獅舞造型有引獅郎、大獅子、大獅子頭(甲)、大獅子尾(乙)、小獅子。北里舞獅的造型仿照傳統石獅子的形態,在獅頭和服飾的色彩、裝飾上,運用誇張的藝術手法,製作精緻、形象逼真。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歷史價值
舞獅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河北是北獅發祥地,北獅表演遍布河北全省,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民眾基礎。徐水獅舞1925年由定興縣北迎邱傳承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迅速發展。受氣候、人文、地理環境影響,表演呈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徐水獅舞展現中國北方人民勇敢,粗獷,豪放的個性。它外形誇張,獅頭圓大,眼睛靈動,大嘴張合有度,既威武雄壯,又憨態可掬。通過不斷發展、創新技藝,發展至現代徐水獅舞的社會民眾參與度、普及度較高。徐水獅舞植根於徐水文化沃土之上,作為中國北方舞獅發祥地之一,它是整個華夏獅舞發展的縮影。
藝術價值
徐水獅舞經過不斷發展,形成了文武兼備的藝術特點,表演分文獅和武獅。文獅著重表現獅子活潑可愛的神態和嬉戲情節。武獅主要刻畫獅子威猛性格,技巧要求難度大,常與武術、雜技動作相融合,且多依靠器械道具做一系列驚險的高台動作。徐水獅舞既威武雄壯,又憨態可掬的表演展現了我國北方人民勇敢,粗獷,豪放的個性和鮮明的地方特色。

傳承狀況

由於獅舞道具昂貴、培養新人不易等原因,徐水獅舞面臨傳承危機。

傳承人物

王利忠,男,漢族,1943年生,河北徐水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獅舞(徐水獅舞)代表性傳承人,河北省徐水縣申報。
徐振國,男,1943年生於保定市徐水縣東史端鄉北北里村,徐水獅舞第五代傳人。
王振水,男,徐水縣北里村北獅藝術團的團長,河北省級非遺傳承人。

保護措施

1999年,保定徐水區南北里國小將舞獅文化引入校園,融入課堂,成立舞獅社團。
2019年7月,商凱芳聯合舞獅團隊、相關專家、企業家等,發起成立了“保定市徐水區舞獅協會”,並擔任首任會長。
2019年9月30日,光明網直播團隊在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北北里村進行了直播——徐水獅舞的直播活動。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保定市徐水區文化館獲得“獅舞(徐水舞獅)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獅舞(徐水舞獅)》項目評估合格,保定市徐水區文化館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表演
1952年,北里村舞獅隊到北京參加了全國民間花會匯演並榮獲了金獎。
1996年12月16日,徐水舞獅組團100頭獅子,參加中央電視台星光燦爛十周年晚會。
1997年,香港回歸,北里村舞獅隊的“百頭獅子”受邀在天壇演出。
2008年,河北徐水舞獅與河北省雜技團合作參加在北京舉辦的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賽場舞獅獻藝表演,並被選調到美國與中國籃球比賽現場進行專場表演。
2014年1月31日,第十三屆北京民俗文化節暨第十六屆東嶽廟春節文化廟會開幕,河北徐水的舞獅進行了表演。
2018年8月17日,京津冀手工藝類非遺項目巡展暨中國保定非遺大展盛大開幕,徐水舞獅作為開場舞進行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