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扎(彩布擰台)

彩扎(彩布擰台)

彩扎(彩布擰台),河北省邯鄲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彩扎(彩布擰台)在明代永樂年間由山西移民帶入當地,其技藝手段主要是在木搭戲台骨架的基礎上用各色花布擰扎仿古戲樓及表演場面,直接用各色布料進行裝裱,色彩裝飾因地域的變化而各具特點。

2008年6月7日,彩扎(彩布擰台)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6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彩扎(彩布擰台)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河北省邯鄲市
  • 遺產編號:Ⅶ-66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保護單位:邯鄲市邯山區文化館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造型特徵,工藝特徵,題材特徵,製作工序,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據藝人口傳有兩種說法:一說在明代洪武年間(1368—1398年),從山西遷民時帶來此技藝;二說在元代(1271—1368年)時,彩布擰台這項技藝在冀南的一些鄉村已初具規模。故最遲始於明代,發展到清末彩布擰台技藝趨於完善。直至1952年,彩布擰台的發展逐漸成熟。

文化特徵

造型特徵

彩布擰台先用木頭搭建成戲台的框架,再用布匹擰紮成各色的造型。所搭建的戲台一般高十米,寬十三米,深十米。擰扎一座戲台大約需兩千多塊花布,擰扎出精美的造型,如小檐、走水、廟脊、屏風等,呈現出一座絢麗多彩的布擰宮殿。任何部位都是用花布擰扎而成,其造型千姿百態。

工藝特徵

彩布擰台擰扎技藝嫻熟,用不同的編織技法擰紮成多樣的藝術造型。擰扎時採用各色土布,多以紅、綠、黃、藍、黑色為主,整體色調為紅色調。一般採用釘串的編織技法。釘是指用針線或者其他的材料把兩部分編織的材料固定成一個整體;串是指將兩者攏合,並不連成一體。將不同顏色的土布裁成長方形,捲成長條狀,一般擰扎一個圖案需多個長布條,根據不同的設計,擰出不同造型,並用細布條固定。擰編出精美而又具特色的藝術作品。

題材特徵

彩布擰台多用於戲樓和閣樓上。擰成的圖案如歷史人物、飛禽走獸、花鳥魚蟲、黑體漢字、崇拜圖騰、名貴植物等,其造型形象生動,以假亂真。擰出的 “二龍戲珠”“白鶴獻壽”“丹鳳朝陽”等藝術造型,別具一格,活靈活現。特別是“三看匾”更具特色,堪稱一絕。當我們從不同角度觀看匾額則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圖案,從左面望去一條蓄勢待發的龍映入眼帘,從右面望去則是一隻兇猛的老虎,另一面看則是“娛樂亭”三個字,故名為“三看匾”。藝人們還擰扎了多種人物造型,其造型獨特,惟妙惟肖。

製作工序

彩布擰台擰扎時間多在農曆二月初八大隱豹廟會上,一般從正月初五開始動工,一直到二月初八廟會前竣工,前後時間一月左右。擰彩布戲樓時,全村人都會主動加入其中。一般情況下,由民間藝人組織一個臨時機構,發動大家準備相關物資,而後各家各戶“攢布”送到“布房”,由專人負責登記上賬,布上綴名以便用後歸還。然後,送到“花草房”里由巧手的村民分出各色花布,根據需要擰出各種圖形以備用,待栽好架桿便開始擰台。此項活動需大量的人工、布匹、繩子、架板等物,均由各家各戶及附近村莊捐助。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彩布擰台是民間手工技藝的寫照,是冀南地區古老民間手工藝的歷史遺存,深入研究它的思想內涵、藝術價值、社會意義,對於發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保存民間豐富的文化遺產,對民俗學的研究和促進民間手工藝美術的發展都有一定價值。

傳承人物

周廷義,男,生於1942年2月12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彩扎(彩布擰台),河北省邯鄲市申報。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邯鄲市邯山區文化館獲得“彩扎(彩布擰台)”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彩扎(彩布擰台)”項目保護單位邯鄲市邯山區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7年1月3日,彩布擰台在河北博物院參與展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