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舞(滄縣獅舞)

獅舞(滄縣獅舞)

獅舞(滄縣獅舞),河北省滄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滄縣獅舞分為文獅與武獅兩類。早期被稱為“獅戲”,多系文獅表演,以興濟為代表。文獅表演重在一個“逗”字,主要模仿貓科類動物的本能行為與戲耍動作,以威武雄壯的鼓點從旁配合。武獅系由文獅發展而來,後在表演中糅進疊立、走鋼絲、上高凳、爬桿、高台翻滾、水中望月、巧走立繩、荷花怒放等武術、雜技類動作。

2008年,獅舞(滄縣獅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獅舞(滄縣獅舞)
  • 別名:滄縣獅舞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河北省滄縣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批准時間:200年
  • 遺產編號:Ⅲ-5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滄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東臨渤海,北靠京津,古運河穿境而過。
獅舞(滄縣獅舞)
獅舞(滄縣獅舞)
據歷史典籍記載,滄縣獅舞最早起源於漢朝,明朝時已廣泛流傳。滄縣獅舞明代即以同樂會形式出現,於縣境內廣泛流傳,早期多在廟會和春節民間花會上活動。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滄縣各鄉鎮都有舞獅活動,隨著社會的變革,僅剩黃遞鋪鄉北張、劉吉、紙房頭鄉南小營等有數支獅子隊仍在活動。

舞蹈特色

表演特徵
獅子舞的“有的獅子頭下巴可活動,舞獅人在獅頭內控制,能完成張口咬球、打哈欠等動作;有的獅子用鐵片製成眼皮,能完成睜、閉眼動作。”整齊排列的獅子頭,無論何種類型,都是兩目圓瞪、大口張開、牙齒外露,鮮紅的舌頭伸出口外,頗具威猛之相。舞獅隊有大獅子和小獅子。大獅由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手持獅頭,獅子頸部毛下披,另一人弓腰緊抓前者腰部,將獅身毛披縛搭在背上。獅的腿腳由演員的腿腳附以絨毛扮成。小獅一人扮,頭頂獅頭,身披獅皮毛,手足著地。獅舞配樂鏗鏘有力,配合勇猛驚險、剛柔相濟的表演,展示了火爆熱烈的氣勢。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隨著社會的變革,除黃浦鄉的北張、劉吉,紙房頭鄉的南小營等村尚有數支舞獅隊,其他各地多已不進行此項活動,滄縣獅舞面臨傳承窘境,亟待保護扶持。
傳承人
尹少山,男,1960年1月出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滄縣獅舞保護、搶救工作成績顯著,建立了滄州龍獅基地。
尹川山已經培訓學員600餘人,僅2011年就免費培訓學員100餘名,其中培訓張家口、保定等外地來滄學員12名。赴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教授獅舞2個月,培訓學員60餘人,學員從十幾歲到三十幾歲都有,為滄縣獅舞的傳承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盧春玲已經培訓學員600餘人,2007年赴滄南監獄教授獅舞培訓學員300多人。僅2011年就免費培訓學員200餘名,其中吳橋雜技大世界30人,佳木斯藝術學校30人,滄州體校100多學生,滄縣黃遞鋪中學100多學生。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獅舞(滄縣獅舞)”項目保護單位滄州劉吉舞獅大世界有限責任公司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7年初,河北省社會文化最高政府獎第八屆“燕趙群星獎”評選結果揭曉,獅舞(滄縣獅舞)獲燕趙群星獎。
主要活動
2006年5月15日晚,第七屆“獅城之春”藝術節農村文藝調演在滄州影劇院隆重開幕,獅舞(滄縣獅舞)在其中得到展示。
2006年,魅力滄州文化展演活動啟動,獅舞(滄縣獅舞)在其中得到展示。
2007年1月至2月,滄州市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覽”,獅舞(滄縣獅舞)在其中得到展示。
2007年8月8日,北京2008第29屆奧運會倒計時一周年大型慶典晚會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獅舞(滄縣獅舞)在其中得到展示。
2019年7月15日,“藝術的盛會,百姓的節日”中原民間藝術節河北省邯鄲市舉辦,獅舞(滄縣獅舞)在其中得到展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