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語
歷史
江西方言的歷史悠久,其形成當從西漢時期就已開始初具規模。
漢高祖時設
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轄十八縣,遍布今江西四方。既有人口就有語言和方言,有了人口也才談得上設定郡縣,所以,豫章郡和十八縣的設定是江西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
贛方言開始形成的具體表現和證明。
贛語歷史悠久,是唐宋以前中原移民的中原話和贛地先民語言相互融合的產物,形成於漢朝,定型於唐宋。自上古至有周一代,江西一直都是
三苗等贛地先民的活動區域。到了周朝的春秋戰國時期,贛地先後隸屬吳、越、楚的統治,其居民自當是使用古越語和古楚語。秦漢以後,中原對江右地區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移民,中原的漢語和本地的吳語、
楚語互相接觸、互相融合,贛語遂逐步形成。
特點
贛語的共同點是:古代的
全濁聲母今讀
塞音、
塞擦音時,為送氣的清音,無論平仄,如“陪伴、停電、存在、沉重、強健”這幾個詞,贛語統統都是送氣的清聲母,而國語卻是前一字送氣,後一字不送氣,吳語(如上海話和
上饒話)則都是[d b dz d ]一類的濁聲母。
古代的遇攝三等魚韻字、流攝一等字、臻攝開口一等字、曾攝一等字和梗攝開口二等文讀字,許多地方主要元音是[ε](或相近的[e、]),如南昌市:鋸 kiεl狗kiεul根kiεnl燈tεnl耕kiεn 。
梗攝字一般都有文白兩讀。這裡說的文白兩種讀法,是從一批字的系統上來看的,而不著眼於某一個字有幾種不同的讀音。來歷相同的一批字,在書面語或新詞語中,有一套讀音形成相同的語音特點,而在日常口語中,在那些天天使用的最基本的詞語中,這些字又有另一套讀音,形成另外一種相同的語音特點。前者我們叫“文讀”,後者我們叫“白讀”。文白異讀是就一批字來說的。其中的某一個字,可能是既有文讀音,又有白讀音;也可能是只有文讀音,沒有白讀音;或者反過來,只有白讀音,沒有文讀音。如南昌的梗攝字:
省 青 影 生 平
文讀 sεn省市 t‘in青年 in電影 sεn學生 p‘in和平
白讀 saη節省 t‘iaη青菜 iaη影子 saη生熟 p‘iaη平地
影母字
開口呼多讀[η]聲母,不讀
零聲母,如南昌市:安ηon襖ηau愛ηai鴉ηa“大小”的“大”讀[ai]韻母,來自蟹攝徒蓋切。國語讀[a]韻母,來自果攝唐佐切。南昌方言把母親的姐姐叫“[t‘o]娘”,撫州方言把板栗叫“[ho]栗”,這裡的[t‘o]和[ho]才是來自唐佐切的“大”字,也就是國語的[ta]。
“菜梗”的“梗”字絕大多數地方有[u]介音,而國語讀[kη],沒有[u]介音,如:
南昌kuaη 萍鄉ku? 彭澤kuan
“搬班”兩字韻母不同,“官關”兩字大部分地方韻母也不相同。這兩對字在古代韻母不同,國語變得相同了,而贛語中還保留著不同的特點,如:
南昌 吉安市 撫州 宜春
搬 pon pon pon pon
班 pan pan pan pan
官 kuon kuon kuon kuon
關 kuan kuan kuan kuan
除吉安、萍鄉一帶無入聲之外,全省其他地方的贛語及其他方言基本上都有入聲。古代的
入聲字在吉安、萍鄉一帶的基本情況是:古清聲母字今讀陰平,古
全濁聲母字今讀去聲,
次濁聲母字有的讀陰平,有的讀去聲。
辭彙方面:太陽叫“日頭”或“熱頭”(有的地方“日熱”讀音不分)。下雨說“落雨”。站立大部分地方說“?隆保ǘ寥紜凹肌保?有的地方讀如“欺”)。坐著喝茶,說“坐到吃茶”。交合說“戳”。第三人稱代詞說“渠”。我的說“我個”。
使用地區
贛語是江西省最主要的方言,它不僅覆蓋了全省面積和人口的三分之二,甚至還分布在湖南、湖北、安徽、福建、浙江等鄰省的部分地區。
分片
昌都片、昌靖片
昌都片、昌靖片有三個主要特點:
第一,入聲分陰陽,陰入調值高,陽入調值低。(三個縣例外:
修水入聲不分陰陽。
廬山入聲限於古入聲清聲母字和
次濁聲母字,古
全濁聲母字今歸陽去。
湖口無入聲,古
入聲字今歸去聲)。如南昌市:
百 白 綠 六
陰入 陽入 陰入 陽入
聲母送氣影響調類分化,各地具體情況不盡相同,這裡不作詳述。
武寧縣保留較完整的濁塞音
塞擦音聲母,在贛語中屬於個別例外,與吳語和
湘語的一些地方類似。
廬山、
都昌、
湖口、武寧、
彭澤等縣靠近九江官話區,受官話影響,說“喝茶”不說“吃茶”。
湖口說“站”不說“
徛”,靠近
銅鼓客家語區,說“
熱頭”不說“日頭”。其他地方都說“吃茶”、“徛”和“日頭”。
宜瀏片
宜瀏片的特點是有入聲,但不分陰陽,“百白綠六”等字聲調相同。去聲也不分陰陽。
豐城和萬載入聲分陰陽,陰入低,陰入高,屬例外情況。宜瀏片除新余之外,聲母送氣都不影響調類分化。
宜豐、上高、新淦、萬載四縣聲調有
變音現象,變音為高升調,表示小稱、愛稱,鄙稱等感情色彩。颳風多說“發風”,而昌靖片多說“起風”。
吉茶片
吉茶片的主要特點是沒有入聲,而全省其他地方一般都有入聲。吉茶片大多數地方都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注意國語雖然也是這四個聲調,但內涵並不一樣。吉茶片古入聲清聲母字今歸陰平,
全濁聲母字今歸去聲,
次濁聲母字有的歸陰平,有的歸去聲。例外情況有:峽江古入聲字統歸陰平。
寧岡古入聲的清聲母字歸平聲,濁聲母歸去聲。永豐北部有入聲,不分陰陽;南部有入聲,分陰陽,陰入低,陽入高。萬安和遂川有入聲,來自古清聲母字,古入聲全濁聲母字和部分次濁聲母字今歸去聲。
寧岡和井岡山市的贛語只有三個聲調,是全省聲調最少的地方,
連讀變調比較豐富。所謂連讀變調,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字單獨念是一個聲調,而在連貫的語流中,加在別的字前後,又變成了另一個聲調。連讀變調是比較複雜的語音現象,有多種原因可能造成連讀變調。
吉茶片“八、發”等字韻母多讀[?]或[ε]等前元音。“產”字除峽江讀[s]聲母之外,都讀[ts‘]聲母,與贛南客家話相同,(全省其他地方一般都讀[s]聲母。)颳風說“發風”。插秧說“蒔田”(全省其他地方一般說“栽禾”)。把東西藏起來說“摒”。衣服被釘子鉤破說“爛了”,不說“破了”。這些都與贛語其他片的大多數地方不相同。
“關”字在贛語吉茶片和
贛南客家語中一般都有兩個讀音,姓關的關讀[k]聲母,關門的關讀[k‘]聲母。
撫廣片
說到撫廣片的特點,首先就會想到古透
定母字今
開口呼的讀法。透定母字今逢開口呼讀[h]聲母(文讀[t‘]聲母),如:
湯 桃 貪 頭 托 踏
撫州
黎川
有的地方,如
黎川和
廣昌,透定母字不僅今開口呼聲母讀[h],
齊齒呼、合口呼、攝口呼都可讀[h]聲母,如黎川:
地土突
古來
母字今齊齒呼時聲母讀[t],是
撫廣片的另一個突出的特點,如:
犁 劉 鐮 龍 粟 兩
撫州
黎川
旅濾
南城話比較特殊,流撮一等
來母字也讀細音,但聲母並不讀[t],而讀[l],韻母也與三等字有差異,一等是[iou],三等是[],如:
樓劉簍柳漏溜
鹹深攝字許多地方保留[m/p]韻尾,如:
三 臘 陰 揖 甜 甲
撫州
黎川
全省其他地方很少有陰去(或去聲)讀降調的,而
撫廣片的陰去調(包括樂安的去聲)則多為降調,這有時似乎給聽的人一種學國語而學得不太像的感覺,其實是誤會,如“
菜 靠 變 壯 肺 半
撫州
黎川
撫廣片的入聲分陰陽,
調值大都是陰入低,陽入高,而其他地方的贛語要么是陰入高,陽入低,要么是入聲不分陰陽,要么沒有入聲,這也是撫廣片的方言聽起來與眾不同的原因之一,如:
百 白 綠 六
南昌
宜春
撫州
以上這些特點,在全省其他地方也有零星的表現,卻不像撫廣片這樣比較集中和一致。
辭彙方面,把東西藏起來都說“囥”(讀如“抗”,集韻宕韻口浪切)。
贛東北一帶的吳語、
徽語和贛語
鷹弋片也這樣說,此外就只有昌靖片的
修水縣、
武寧縣和
都昌縣說“囥”了。去街上頑兒的“頑”一律說“猥”(廣韻賄韻烏賄切),如:撫州,黎川,廣昌,進賢。除與
撫廣片相鄰的豐城、餘江也說“猥”之外,江西全省其他地方都不這么說。
在撫廣片中,
南豐縣和
廣昌縣這兩個縣較為特別,兼有贛語和
客家語的一些特點,可以看作贛語和客家語之間的過渡地帶。南豐和廣昌都說“食飯、食茶”,不說“吃飯、吃茶”,影母
開口呼字基本上不拼[]聲母,而拼
零聲母,
來母齊齒呼字不讀[t]聲母,這些特點像客家話。但是,這一小片畢竟有更多的贛語特點。如說“我個”,不說“ 介”,透
定母開口呼字讀[h]聲母。另外,廣昌陰入高,陽入低。南豐的入聲依古韻母分成兩類,鹹深山臻攝的字無論古聲母清濁,今入聲調值都低,宕江曾梗通攝的字今入聲調值都高,這個現象是全省唯一的。
鷹弋片
鷹弋片與其他片相區別的主要特點是第三人稱代詞“渠”讀送氣清音[k‘]或[](例外:餘干讀[h],弋陽讀
零聲母,
鉛山讀[k]),而贛語其他地方和
客家語區讀不
送氣音。其他特點有:太陽一律叫“日頭”,不叫“熱頭”,下雨都說“落雨”,喝茶說“吃茶”(靠近九江官話區的彭澤和波陽北部說“喝茶”,交合說“戳”,我的說“我個”,把東西藏起來的“藏”基本上說“囥”(與
撫廣片同,與其他片異),影母
開口呼字都讀[]聲母,不讀零聲母。
在鷹弋片中,橫峰、弋陽、鉛山三縣有比較多的相似之處,可以看作一小片。它們的特點是:“我”字都讀[a]平調。“官關、三桑、搬幫”三對字三縣都分別同音,而“搬班”二字三縣都不同音。“頭”字都讀[]。梗攝字沒有文白兩讀,如“病”字讀[p‘in],不讀[]。
波陽“班=幫三=桑膽=黨鐮=糧鹽=洋”等字同音,是該縣方言的一個特點。
餘干的入聲很特別。無論陰入還是陽入,單字調可以說都是一個同樣的短促低調,但事實上
入聲字總不會這樣單說,後面總是要緊跟著一個鼻音[n]或[η]。鹹深山臻攝的字是[n]尾,宕江曾梗通攝的字是[η]尾。這個[n]或[η]在陰入後面讀得高,在陽入後面讀得低,陰入陽入就靠這個後綴的鼻音的高低來區別。事實上,在正常說話時,入聲字和鼻音後綴連成一個音節,如:八拔百白叔熟。只有在單獨強調地說一個字時,才聽得出是由兩個部分組成。贛語還分布在鄰省的一些地區,這裡不作介紹。
客家語
形成
客家語的形成,從巨觀上來說,當然是來自歷史上幾次大規模的中原人民南遷的結果。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明清以前南遷至江西,並且隨後在江西定居下來的
客籍,由於年代久遠,他們在江西深深地扎了根。他們的後代今天並不把自己稱作
客家人,也不把自己的方言叫做客家話(註:客家語為正式稱呼,客家話為民間稱呼,下同)。而我們今天所說的江西客家人(實際上是狹義客家),都是原先南遷後,已在廣東福建一帶定居,到了明末清初時期,由於廣東福建一帶社會動亂,又重新遷回江西的。這些客籍具有強烈的客家意識,他們稱自己為客家人,把自己的方言叫做
客家話。
使用地區及分片
江西省內的客家語可分為三片,即於信片、寧龍片、銅桂片。
方言片
| 分布市縣 |
於信片 | 瑞金市 南康區 于都縣 贛縣 大余縣 崇義縣 上猶縣 興國縣 安遠縣 會昌縣 信豐縣*
|
寧龍片 | 寧都縣 石城縣 全南縣 龍南縣 定南縣 尋烏縣 永豐縣* |
銅桂片 | 修水縣* 武寧縣* 高安市* 銅鼓縣* 萬載縣* 奉新縣* 宜豐縣* 靖安縣* 井岡山市* 永新縣* 吉安縣* 遂川縣* 萬安縣* 泰和縣* 蓮花縣* 鉛山縣* 貴溪市*
|
方言片 | 縣市 | 客家語分布範圍 |
於信片 | 信豐縣 | 除縣城嘉定鎮以及桃江鄉的大部分、龍古鄉的小部分以外均有分布 |
寧龍片 | 永豐縣 | 三坊、潭頭、龍岡、召埠四鄉以及中村、上溪鄉臨近寧都縣的長坑、記上、紅嶺、太平等村 |
銅桂片 | 修水縣 | 舊崇鄉、武鄉與銅鼓縣交界一帶村落 |
武寧縣 | 長侖、夏柳和嚴陽的一部分村落 |
高安市 | 華林地區臨近奉新縣、宜豐縣的若干村落 |
銅鼓縣 | 大部分地區 |
萬載縣 | 西坑、官元山、仙源、赤興、白水、潭埠的大部分村以及雙橋、茭湖、高村、嶺東等地的部分村 |
奉新縣 | 不詳 |
宜豐縣 | 黃崗、雙峰、東上、潭山一帶 |
靖安縣 | 鐵門塹以上山區 |
井岡山市 | 下七、黃坳、和長坪等地以及原寧岡縣的茅坪、大隴、柏露、睦村、荷花以及東上、葛田的部分村落 |
永新縣 | 西南和東南邊界的三灣、坳南、曲江和白沙塘 |
吉安縣 | 西南部一帶 |
遂川縣 | 堆子前、草林、大坑 |
萬安縣 | 縣境周圍山區 |
泰和縣 | 碧溪、橋頭、老雲盤、上圯、水槎、中龍、小龍等鄉鎮的一些邊沿山區 |
蓮花縣 | 六市、荷塘兩鄉的山區一帶 |
鉛山縣 | 太源畲族鄉 |
貴溪市 | 樟坪畲族鄉 |
語言特點
客家語和
贛語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古代的
全濁聲母字,今天讀
塞音和
塞擦音時,為送氣的清音,這一點客家語和贛語是一致的。但是,它們之間的區別還是非常清楚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自我意識上的方言區別。客家語地區的人不論老少都說自己的話是客家話,稱自己是
客家人。他們許多人都知道自己的祖上是什麼年代從什麼地方遷來本地的。比如
銅鼓的
客籍就是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間從廣東梅州和福建
汀州遷來的。一位
南康人介紹自己的祖籍是廣東河源縣,至今仍稱他們的方言為“河源聲”。一位定南人則說自己的祖上是明朝
戚繼光平倭時從福建遷來
定南。與客家語區鄰近的
贛語區的人也說自己的話不是客家語,自己不是客家人。
永豐縣南部
沙溪鄉的方言雖然有些
客家語的特點,然而
贛語的特點畢竟占上風,當地人說:我們沙溪不說客家話,南面的某鄉某鄉才是客家話呢。再如贛南信豐縣城和附近農村說
西南官話,但是當地人很清楚本縣哪兒的話是客家語,界限一直明確到具體的自然村。
贛語和客家語在辭彙上的差別也是不可忽視的。贛語說“吃茶吃煙吃苦吃不消”,客家語說“食茶食煙食苦食毋消”;贛語我的說“我個”,客家語說“介”;贛語說“是”,客家語說“系”;贛語說“活魚”,客家語說“生魚”(相對“死魚”而言);贛語說“今日”,客家語說“今晡“。
在語音方面,客家語最大的特點是:古代的
次濁聲母上聲字有許多今讀
陰平調,如“野尾有暖軟冷馬買領”等字,客家語區很多地方都讀陰平調,而
贛語區這些字幾乎沒有讀陰平的,一般都和國語一樣讀上聲。
另外,從一些零星字音上也可看出客家語和
贛語的區別,如“褲”字客家語讀[f]聲母,贛語多讀[k‘]聲母,所以客家語區的人經常把褲字不規範地簡寫成“衭”字。又如“扶”字客家語讀[p‘]聲母,贛語讀f聲母;“產”字客家語讀[ts‘]聲母,贛語多讀[s]聲母。在
入聲分陰陽的地方,通常情況是,客家語“六”字陰入,“綠”字陽入;而贛語卻是“綠”字陰入,“六”字陽入。
官話
江西的官話最主要的特徵是:古代的
全濁聲母字,今讀
塞音、
塞擦音時,
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都是清音。這一點與
北京話相同,與贛語、客家語、吳語等都不同。如
九江市:駝[t‘o]、大[t?唬藎桓又菔校和眨t‘o]、大[t唬蕁5九江縣、
瑞昌縣、
信豐縣三地古
入聲字今有部分讀
送氣音(瑞昌較多些),這反映出贛語和客家語的影響。
除信豐無入聲外,其他四處都有入聲,入聲不分陰陽。贛州市的
調值和信豐的調類屬於典型的
西南官話。贛州市:
陰平33,
陽平31,
上聲53,
去聲13,入聲5。信豐:陰平33,陽平53,上聲31,去聲13,古入聲今歸陽平。贛州市大量的古
入聲字今入聲、去聲兩讀,如百=白和兩種讀法都很普遍。信豐古入聲今歸陽平:力犁拔爬。
南北五處都不分尖團(
瑞昌有少數例外):酒=九,箱=香。“搬班、官關”兩對字都不同音(九江市“官關”同音是例外)。梗攝字都無文白兩讀的區別,與
贛語和客家語明顯不同。
大小的“大”,除
九江縣讀[](來自徙蓋切)之外,其餘四處都讀[t唬蓴潁ta](來自唐佐切,去聲或陽去。
九江、瑞昌的
江淮官話有舌尖後賀唇元音[](諸如魚雨春潤出),“馬花八發”等字讀後元音[?唬菰夏福?[t、t‘、n、l、s]不拼[u]韻或[u]
介音,這些是江淮官話的特徵。
九江、贛州這五處“太陽”都叫“日頭”,“颳風”都說“
起風”,都說“我的”,不說“我個”或“介”。除瑞昌說“落雨”和“?隆敝?外,其他四處說“下雨”和“站”。贛州市和信豐菜梗的“梗”讀
開口呼,無[u]介音,九江、
瑞昌菜梗叫“菜管”。官話區有5個市縣,其中九江市城區、
九江縣、瑞昌市說江淮官話。(瑞昌市大部分鄉鎮說江淮官話,南面少數幾個鄉說
贛語),贛州市城區和信豐說
西南官話(信豐縣城
嘉定鎮及
桃江鄉的大部分、大阿鄉的
太平圍村說西南官話,全縣大部分農村說客家語)。
吳語
徽語
贛北偏東的
浮梁、
婺源、
德興一帶的
徽語是全省最難懂的方言。徽語的辭彙和附近的
贛語、吳語等方言並沒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太陽說“日頭”,下雨說“落雨”,喝茶說“吃茶”,把東西藏起來說“恪保ㄒ簟翱埂保,第三人稱
代詞(他)說“渠”,等等。然而在語音方面,特別是
韻母,徽語與其他方言卻有著相當大的差別。
聲調方面,婺源平聲、
上聲、
去聲各分陰陽,共六個聲調,沒有
入聲,古
入聲字全歸陽去。陰上讀21短調,收喉塞
韻尾。德興和浮梁的聲調都是
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入聲六個。德興的入聲來自古入聲的清
聲母和部分
次濁聲母字,古入聲全濁聲母字和部分次濁聲母字今歸陰平。浮梁的入聲來自古入聲清聲母字,古入聲濁聲母字全都歸去。
其他
除
贛語、客家語、
江淮官話、
西南官話、吳語、
徽語以外,全省名地還有一些近代從外省遷入的移民,說不同的方言,主要的有“福建腔”(閩南話),分散在
贛東北的幾個縣。解放後修
新安江水庫,有不少說吳語的浙江移民,遷移到江西的一些縣居住,主要也在贛東北。
少數民族語言有
瑤語,在
全南縣竹山鄉嵠山村,人口約200人,說瑤語和當地的客家語。江西省的其他少數民族,主要是
畲族,不說自己的少數民族語言,只說當地的
漢語方言。
現狀
由於教育水準的提高,廣播電視等傳播手段的普及,以及交通事業的發展等因素,國語正日益推廣,江西省各地的方言近幾十年來正在以加速度發生變化,許多原有的方言特徵正在逐漸消失。
在同一個家庭里,祖父和父母可能分尖團,古鹹深攝字可能收[m、p]尾,而兒孫們則不再保留這些特徵。老人們可能說“戴手襪子”和“看影戲”,而孩子們則會覺得這樣說話土氣可笑,他們只說“戴手套”和“看電影”。
南昌市的
入聲分陰入和陽入兩個,但如今在國中以下的孩子們中間已經幾乎聽不到陽入這個
聲調了,所有陽入調的字都讀成了陰入。許多幹部和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或是生長在大型廠礦和鐵路部門的孩子,甚至只會說哪怕不太標準的國語,而不會說任何方言。這一趨勢值得重視,方言代表著某一地區的文化,方言應該受到保護。保護方言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