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縣

黎川縣

黎川縣,江西省撫州市下轄縣,地處江西省中部偏東,武夷山脈中段西麓。黎川縣與福建省光澤、邵武泰寧建寧四縣及同屬撫州的南城南豐資溪三縣毗鄰,福銀高速公路向莆鐵路穿境而過,是由贛入閩的東大門之一。面積1728平方公里,轄6鎮、8鄉、1個墾殖場,總人口25萬人(2017年),通用撫州贛語。 自然分布可以概括為“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莊園”。

2015年,黎川縣完成生產總值60.4億元,比2014年增長9%,糧食播種面積36.7萬畝,比2014年增長0.37%。

2019年1月9日,黎川縣憑藉油畫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黎川縣
  • 外文名稱:Lichuan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江西省撫州市
  • 下轄地區:轄6鎮、8鄉、1個墾殖場
  • 政府駐地:日峰鎮
  • 電話區號:0794
  • 郵政區碼:344600
  • 地理位置:江西省中偏東部
  • 面積:1728平方公里
  • 人口:25萬(2017年1月)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黎川古城、玉湖、岩泉國家森林公園等
  • 車牌代碼:贛F
  • 行政代碼:361022
  • 美食:黎川三鮮、芋糍、黎川水粉、擂茶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氣候,土壤,水文,自然資源,礦藏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基礎設施,社會保障,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交通,歷史文化,風俗人情,地方特產,風景名勝,所獲榮譽,

建制沿革

春秋時期,被稱為“百越之地”。
戰國時期屬楚國所轄境。
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全國為三十六個郡,黎川屬九江郡。
西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在豫章郡轄下,劃建南城縣,黎川為南城縣轄地。
東漢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分南城西北境置臨汝縣
黎川縣
三國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分豫章郡另置臨川郡,又分南城縣另置南豐縣、東興縣和永城縣。而東興、永城兩縣範圍,正是今黎川地域,該兩縣當時與原所屬縣南城一起,均隸屬臨川郡。此為黎川第一次建縣。
兩晉南北朝均沿三國時期國建制,置歷時322年。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平陳,罷臨川郡,置撫州,省南豐、永城、東興復入南城。
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撫州復稱臨川郡,南城屬焉。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在黎川地域復建制東興、永城二縣,隸屬撫州(唐改郡為州,臨川郡改為主州,郡治:臨川。);此為黎川第二次建縣。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東興、永城二縣再次被撤,併入南城縣。
五代時期先屬楊行密的吳政權,後屬李昇的南唐政權。
北宋開寶二年(公元969年),南唐以南城置建武軍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改建武軍為建昌軍
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從安撫使李綱,轉運使逢汝霖、徐霖奏析南城東南五鄉(豐義、旌善、禮教、東興、德安五鄉)置新城縣。宋高宗趙構準奏,同年3月25日下達建縣,縣治設黎灘鎮,故新城縣別稱黎川,屬建昌軍管轄。此為黎川第三次建縣。
初仍宋制,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建昌軍為路,新城縣縣屬建昌路管轄。
明太祖壬寅(公元1362年)二月,改建昌路為肇昌府,九月改稱建昌府,新城縣屬建昌府管轄。
正德七年(公元1513年),黎灘鎮始築城牆,初築土垣,周圍938丈,高8尺;次年,增高2尺,內外砌以石;為時二年竣工。
順治二年乙酉(公元1645年),七月大師定建昌新城歸附,十月閩鄭彩據新城。丙戌(公元1646年)復定新城仍為縣屬建昌府。
朝時期,縣建置沒變,仍屬建昌府管轄。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廢府及直隸州,縣衙門改稱縣公署。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全省劃四道分領八十一縣,原建昌府各縣隸屬豫章道。當時,全國實行統一定名,因江西、河北、浙江、貴州等四省都有新城縣,故江西省的新城縣奉命改稱黎川縣。
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廢道,黎川縣直屬省轄。此時縣公署改稱縣政府。
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江西省劃為十三個區,黎川縣屬區治設於南城縣的第七區管轄。
1931年6月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解放黎川,建立了紅色政權——黎川縣臨時革命委員會,隸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央革命根據地。
1931年年7月21日,紅軍根據戰略需要主動撤出黎川。
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江西省劃為13個行政區,黎川縣屬第八行政區管轄。當時區治仍設南城縣。
1932年10月18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次進入黎川,解放黎川全境。
1932年12月,成立了黎川縣革命委員會,隸屬於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江西省。
1933年5月上旬,蘇區閩贛省成立,黎川隸屬閩贛。
1933年7月至1934年2月,在黎川與福建的光澤縣邵武縣(當時均屬閩贛省)交界地區設立過東方縣
1934年1月至7月,又在黎川與福建的泰寧建寧兩縣(當時亦屬閩贛省)交界地區成立過黎南縣。該兩縣均屬閩贛省所轄。
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江西省的13個行政區改劃為8個行政區,黎川屬區治設南城縣的第七行政區管轄。
1949年7月20日,黎川縣建立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政權機構——黎川縣人民政府。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10月,黎川縣設5個區,即一區(區治設城關)、二區(區治設茶亭)、三區(區治設熊村)、四區(區治設中田)、五區(區治設宏村)。區以下設村。
1950年,黎川縣增設六區(區治設東山)。
1952年,黎川縣增設城關區和七區(區治設龍安)。一區區治設窯下。區以下設鄉、街、全縣共93個鄉、5個街。
1953年,黎川縣改城關區為城關鎮。
1954年,黎川縣各區名稱改用駐地名。
1956年以後,黎川縣曾一度撤銷區建制,先後幾次將原小鄉合併、調整38個、27個、35個大鄉。
1958年,鄉改為人民公社,黎川縣共13個公社,(後改為7個),下轄101個生產大隊。
1968年,專區改稱地區,黎川隸屬撫州地區。
1984年,黎川縣根據中央指示撤銷公社、大隊、生產隊建制,設鄉(鎮)、村和村民小組。
1985年3月15日,黎川縣撤銷宏村鄉,設定宏村鎮(贛府廳字[1985]160號)。
1993年1月3日,黎川縣撤銷洵口鄉、熊村鄉,設立洵口鎮(贛民字[1993]1號批覆)。
2000年,黎川縣轄4個鎮、13個鄉:日峰鎮、洵口鎮、熊村鎮、宏村鎮、厚村鄉、荷源鄉、湖坊鄉、中田鄉、裘坊鄉、潭溪鄉、栗塘鄉、坊坪鄉、龍安鄉、東堡鄉、社苹鄉、西城鄉、樟溪鄉。
2001年3月2日,黎川縣撤銷龍安鄉,設立龍安鎮;德勝關墾殖場改制,設立德勝鎮(贛民字[2001]94號批覆)。
2001年11月8日,黎川縣撤銷栗塘鄉、裘坊鄉,劃歸日峰鎮;撤銷東堡鄉,劃歸龍安鎮;撤銷坊坪鄉,劃歸熊村鎮(贛民字[2001]509號批覆)。
2004年底,黎川縣轄6鎮8鄉1個墾殖場。
2014年,黎川縣轄6個鎮、8個鄉,1墾殖場,分別為日峰鎮宏村鎮洵口鎮熊村鎮龍安鎮德勝鎮潭溪鄉湖坊鄉荷源鄉厚村鄉社苹鄉樟溪鄉西城鄉中田鄉華山墾殖場。共有16個社區、108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日峰鎮。

區劃詳情

2016年,黎川縣轄6個鎮、8個鄉,1墾殖場,分別為日峰鎮宏村鎮洵口鎮熊村鎮龍安鎮德勝鎮潭溪鄉湖坊鄉荷源鄉厚村鄉社苹鄉樟溪鄉西城鄉中田鄉;華山墾殖場。共有16個社區、108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日峰鎮。
黎川縣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黎川縣位於江西省中部偏東、撫州市東南部,地處武夷山西麓,撫河上游。介於北緯26°59′~27°35′,東經116°42′~117°10′之間。黎川縣面積1728平方公里,東與福建省光澤縣邵武市毗鄰,南與福建省泰寧建寧二縣緊靠,西同本省的南豐縣接壤,北同本省的南城資溪二縣相依。

地質地貌

黎川縣地勢南高北低,由東北部、東部和南部漸次向地勢平緩的中部和西北部呈撮斗形傾斜。地貌可分為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沖積小平原等五種類型,低山區主要分布在縣境東北至東南為,高丘陵區主要分布在山區向丘陵延伸的過渡地帶,中丘陵區主要分布在縣境西部與縣域中心腹地的夾帶地區,低丘陵區主要分布在縣境中部腹地至西北洪門水庫一帶,而黎灘河、龍安河、資福河之中下游兩岸則為沖積小平原。

氣候

黎川縣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區,雨量豐沛,日照充足,氣候溫和濕潤,無霜期較長,具有冬夏長、春秋短、四季分明的特點。全縣歷年平均氣溫為18℃左右。極端最高氣溫為42.2℃(2003年8月2日),極端最低氣溫為-12.3℃(1991年12月29日)。平均日照時數為1642.8小時,無霜期287天。年均降水量1800.8毫米。

土壤

黎川縣土壤劃為5個土類、8個亞類、14個土屬、53個土種,土壤有較明顯的垂直分布規律,海拔1200米以上為山地黃棕壤,800~1200米之間為山地黃壤,600~800米之間為黃紅壤,600米以下多為紅壤。水稻土是黎川縣主要的耕作土壤,共有34.78萬畝,60%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陵和小平原,39%分布在海拔200以上的中高丘陵地帶。

水文

黎川縣共有大小河流84條,總長946千米,流域面積1553平方千米。解放後歷年平均水徑流總量18.3億立方米。全縣河流雖多,但河面狹窄,河道曲折,河床陡降,平常水淺,汛期暴漲,不能通航,只能浮運木排、竹排。主要河流有3條,黎灘河,發源於德勝鎮眉毛峰北麓,全長47千米,流域範圍6個鄉17個村,流域面積678.7平方千米;龍安河,發源於德勝鎮百家畲村,全長67.9千米,流域範圍5個鄉13個村,流域面積533.1平方千米;資福河,發源於福建省光澤縣天子池,全長43千米,流域面積為343.5平方千米。三條主河均匯入洪門水庫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截至2016年,黎川縣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18種,其中金屬礦產有等8種,非金屬礦產有瓷土礦高嶺土鉀長石等10種。

動物資源

截至2016年,黎川縣有鳥類動物95種(夏候鳥19種、留鳥55種、冬候鳥旅鳥21種);獸類40種(包括3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8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兩棲爬行動物51種(兩棲23種、爬行28種),占江西省已知種類數112種的45.5%;小型昆蟲536種,已定名的昆蟲有10目90科512種。

植物資源

截至2016年,黎川縣有野生木本植物107科、256屬661種,植物中列入國家級保護的有29種,重點可供開發的藥用植物有近20種。

人口民族

2014年,黎川縣常住人口,日峰鎮85650人、宏村鎮14896人、洵口鎮11857人、熊村鎮9135人、龍安鎮12330人、德勝鎮21550人、潭溪鄉17812人、湖坊鄉10031人、荷源鄉5813人、厚村鄉6047人、社苹鄉7680人、樟溪鄉3151人、西城鄉7621人、中田鄉9854人。
截至2016年7月,黎川縣人口總數為23.2萬人。其中日峰鎮64678人、宏村鎮14440人、洵口鎮11118人、熊村鎮17207人、龍安鎮11285人、德勝鎮19371人、潭溪鄉22005人、湖坊鄉9847人、荷源鄉8914人、厚村鄉7646人、社苹鄉9106人、樟溪鄉8000人、西城鄉10670人、中田鄉13377人,華山墾殖場4419人。
截至2017年1月,黎川縣有人口25萬。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17‰。
截至2000年,黎川縣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主體民族為漢族

經濟

綜述

2013年,黎川縣實現生產總值51.7億元、增長10.6%,三次產業比調整為17.3:52.6:30.1,固定資產投資51.9億元、增長20.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億元、增長13.9%,財政總收入8.65億元、增長16.9%、稅收占比達到86.4%,農民人均純收入8643元、增長12%。
2015年,黎川縣完成生產總值60.4億元,比2014年增長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5億元,比2014年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30.8億元,比2014年增長9.5%;第三產業增加值20.1億元,比2014年增長11.7%。三產比為:15.71:50.99:33.30,三產協調發展,三產結構不斷改善。
2015年,黎川縣完成財政收入為10.1億元,比2014年增長1%,其中地方財政8.3億元,比2014年下降1.2%,稅收收入8.8億元,比2014年增長2%。
2016年,完成生產總值65.5億元,增長9.3%;財政總收入10.4億元,增長2.6%;固定資產投資81.9億元,增長13.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8億元,增長11.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6.2億元、增長9.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3912元、11779元,增長8.4%、8.2%。
2017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74.2億元,同比增長9.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7億元,同比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33億元,同比增長8.4%;第三產業增加值29.5億元,同比增長12.4%。三產比為:15.77:44.46:39.77,三產協調發展,三產結構不斷改善。

第一產業

2015年,黎川縣農業總產值為17.9億元,比2014年增長3.92%。糧食播種面積36.7萬畝,比2014年增長0.37%,糧食總產量16.5萬噸,比2014年下降0.68%;蔬菜播種面積8萬畝,比2014年增長3%,產量11.7萬噸,比2014年增長0.77%;烤菸播種面積為28757畝,比2014年增長3.22%,產量3406噸,比2014年下降7.85%;畜牧業穩定發展,肉類總產量21940噸,與2014年基本持平;生豬存欄9.9萬頭,比2014年下降1.32%,家禽存籠92.6萬隻,比2014年下降1.7%。
201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為19.97億元,同比增長1.55%。糧食播種面積36.97萬畝,同比增長0.39%,糧食總產量16.93萬噸,同比增長2.42 %;蔬菜播種面積9.18萬畝,同比增長13.2%,產量13.22萬噸,同比增長10.53%;烤菸播種面積為18900畝,同比下降32.74 %,產量2710噸,同比下降19 %;畜牧業穩定發展,肉類總產量22269噸,同比增長2.6%;生豬存欄37925萬頭,同比下降18.62 %,家禽存籠195.27萬隻,同比增長11.25%。

第二產業

2015年,黎川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可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93.55億元,比2014年增長6.5%;完成工業增加值21.8億元,比2014年增長11.2%。實現主營業務收入 92.4億元,比2014年增長5.6%,實現利稅 11億元,比2014年下降10.1%
2015年,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3.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4年增長15.2%。
2017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可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45.17億元,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8 %。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4.44 億元。
建築業平穩發展。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4.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6.3%。

第三產業

2015年,黎川縣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2.2億元,比2014年增長16.8%。其中房地產投資4.49億元,比2014年下降1.6%。
2015年,黎川縣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1億元,比2014年增長10.6%。
2015年,黎川縣完成出口創匯10976萬美元,比2014年增長23%;實際利用外資2359萬美元,比2014年增長14.7%。
2015年,黎川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69.8億元,比年初增加4.4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為4.9億元,比年初增加4.3億元;各項貸款為42.6萬元,比年初增加6.5億元。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2012年,黎川縣日峰鎮城市防洪工程主體基本竣工,2座小(二)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全面完成,小農水重點縣建設工程改善灌溉面積5.84萬畝,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惠及1.5萬人口,修復60座水毀橋樑,豐德線、厚蓮線、資洵線三條省道提升改造動工。
黎川洪門水庫黎川洪門水庫
2013年,黎川縣開工建設城市建設重點工程21個、基本竣工14個。順利啟動古城改造、古城改造安置房等一批民眾關注的重大民生項目,基本完成雙橋修繕、城區市政設施提升改造、黨校新校區、新區國小(一期)、2012年保障性住房、公安消防第二中隊營房等一批配套性工程。縣城建成面積9.4平方公里,人口9.4萬人,城鎮化率達到48.2%。黎川縣依法拆除違法建築23處、面積1.5萬平方米,立案查處“兩違”98起、占地2.3萬平方米。
2015年,黎川縣固定電話年末用戶11100戶,行動電話年末用戶134900戶,國際網際網路用戶29500戶。

社會保障

2013年,黎川縣投入民生資金10.9億元,占全縣財政總支出的69.8%,城鎮就業率97.04%,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98.7%,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97.9%、96.9%,新農合參合率96.46%,城鄉低保、五保供養水平高於省市標準,540套保障性住房投入使用。完成移民搬遷1180人,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1000戶。
2015年,黎川縣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1109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3000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62222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86009人;參加農村養老保險115548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670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7746人。

文化

黎川縣曾被評為“江西省油畫之鄉”、“江西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油畫)”、“江西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中國美術學院教學實踐基地”。
截至2017年7月,黎川縣有3000多人在外從事油畫產業,黎川縣油畫創意產業園入駐油畫公司35家,畫師畫家達375人。
黎川油畫城黎川油畫城
2017年07月07日,12名俄羅斯藝術家和38名國內知名藝術家簽約加盟黎川油畫創意產業園。
2015年,黎川縣通有線電視的村108個,覆蓋率100%。全縣公共圖書資料圖書總藏量達81千冊。影劇院2個,體育場館1個。

教育

2015年,黎川縣共有普通中學15所,在校學生10872人;國小110所,在校學生16257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國中升學率99.4%,高中升學率65.8%。

醫療衛生

2015年,黎川縣各類衛生機構20個,鄉鎮衛生院14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婦幼保健所1個。全縣衛生技術人員883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244人。醫院、衛生院編制床位數589床。

交通

2015年,黎川縣共有公路1019公里,其中高等級公路55公里。
截至2017年05月,黎川縣共有公路1119公里,其中高等級公路65公里。福銀高速公路向莆鐵路穿境而過。

歷史文化

風俗人情

黎川縣風俗文化濃郁,文化形式多樣,主要有雙扶船、龍進農家、道情話文、龍舟競渡、雙獅戲球、踩高蹺等。
黎川古鎮黎川古鎮
跳黃獅,是黎川農村春節時的一種民間文化,和其他的舞獅、舞龍不同,其表演過程綜合了儺舞、舞獅、武術和雜技等許多動作,曾經在該縣龍安鎮等鄉鎮廣泛流傳。但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由於種種原因這門民間藝術突然中斷,在農村基本看不到它的蹤影,幾十年過去,跳黃獅無人問津。
趕廟會,農村墟鎮仍流行廟會,一般在農曆7-8月間進行,並藉此進行物資交流和親友聚會,有的還組織文藝演出。

地方特產

黎川陶瓷,黎川以江西“第二瓷都”著稱,黎川縣每年投資新品開發資金逾300萬元,先後開發了50多個省優、部優日用瓷新優產品。已擁有輕質瓷、象牙瓷、高白釉餐具、高強耐熱瓷煲四大瓷種,18個系列,580個品種,3000多個花面,就有宇春杯碟、月亮杯碟、各種花面馬克杯等60多個新品種應市。
黎川陶瓷黎川陶瓷
菸草種植,過去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栽煙(曬煙),除大批銷往南方各大中城市和農村外,還有送京城向朝廷進貢的。由於市場變化,二十一世紀初改為大面積種植烤菸。
筍乾,每年清明前後用鮮竹筍烘乾製成,有大竹筍和小竹筍兩種。大竹筍年產量曾達800餘擔,從事生產經營著達2000餘戶,大量外銷。小竹筍大都內銷。
黎川筍乾黎川筍乾
食用菌,有茶菇、草菇、香菇、紅菇、楮菇、茅蕈菇、金針菇、鳳尾菇等多種,乾鮮均可食用。
灌芯糖,以糯米蒸熟加麥芽水發酵熬稠,再拉揉成坯,然後灌以摻白砂糖的熟芝麻或豆屑粉製成。
“十月生”米酒,將糯米蒸熟後加酒藥發酵後過榨而得,該酒濃郁甘醇,適當飲用能舒筋活血,因每年農曆十月間釀造,故稱“十月生”酒。

風景名勝

會仙峰是岩泉國家級森林公園的主峰,為核心保護區,是珍稀動植物的樂土。科考人員在會仙峰上發現多種珍貴的動植物,如世界上瀕臨滅絕的古老樹種、國家一級保護樹種香果樹等。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於明崇禎九年十一月(公元1636年11月)在會仙峰上下來回考察四次,在他的《徐霞客遊記》中對會仙峰寫下“自過脊至會仙,望之甚近,而連逾四峰皆峭削,其下亂壑縱橫,匯水成潭,四下四上,又四里而登會仙絕頂,則東界大山俱出其下,為大山寥絕處。”此後,歷朝公卿大夫和文人墨客慕名前來遊覽,留下許多詩句佳作。
黎川縣
鐘賢古村(今中田村)位於黎川縣西部,距縣城約15公里,宋朝開始建村。該村過去因為四周皆山,中間為農田,故名為“中田”。但在明清時期,特別是在清代,村中陳魯兩姓人家人才輩出,通過科舉考試,考取舉人、進士100多人,加上村中有條龍安河流過,兩岸山水風光秀麗,該村因“鐘靈毓秀,賢才輩出”而遠近聞名,故稱“鐘賢”。
新豐橋,建於明代弘治年間(公元1504年)。史料記載:此橋行旅如雲,黃塵掩日,這座橋帶動了兩條重要商業街:黎河北岸的南津街以及南岸的篁竹街。它是縣城溝通德勝直至福建的建寧、泰寧等縣的重要紐帶。
黎川縣
橫港橋,建於清乾隆年間,坐落於新豐橋東南面,橫跨於社苹河匯入黎河的入口處,與新豐橋幾乎形成直角,因而有“雙龍飲川”之說。這座三孔石拱廊橋,是新豐橋的重要補充,使縣城東南方向直通社苹、宏村、樟溪、西城直至延伸到福建省的建寧,西北直通龍安、東堡以及南豐縣。
菖蒲橋,位於陌市街頭。因當年河灘長滿菖蒲而得名。這座木質結構的橋樑,於20世紀30年代末期被水沖跨。此後一直以浮橋的形式維繫了多年,後因經費困難而浮橋中斷,這橋當年也是一條繁忙的通道。它北通陌市街,南達潭溪鄉的懷泉寺、三都、團村,直至德勝以至溝通福建泰寧、建寧等縣。
李苑橋,也有人叫它鯉潭橋。潭溪的荷塘聚居著宋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李覯的後代。李覯後人為了紀念顯耀的祖先,建造了這座橋樑。它直通潭溪、荷塘、湖坊、熊村、坊坪;由湖坊、熊村、坊坪又可越過官道,直至福建的光澤和邵武。

所獲榮譽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黎川縣在其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