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汝縣是歷史上的一個地名,歷史上的行政區劃之一。歷史上先後一共有三個臨汝縣,今已不復存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汝縣
- 性質:歷史上的一個地名
臨汝縣是歷史上的一個地名,歷史上的行政區劃之一。歷史上先後一共有三個臨汝縣,今已不復存在。
臨汝縣是歷史上的一個地名,歷史上的行政區劃之一。歷史上先後一共有三個臨汝縣,今已不復存在。...
張復興,男,漢族,原籍汝州市南關街,現在洛陽市。1964年原臨汝縣豫劇團專職編劇張復興,創作劇目有《老兩口》、《平原槍聲》等現代戲,《老兩口》被當時的曲劇、...
臨汝鎮地處汝州、汝陽、伊川三縣(市)交界,素有平頂山市“西大門”之稱。《太平寰宇記》卷八《汝州》載:“廢臨汝縣,在州西六十里,本漢梁縣地。唐先天元年...
建昌縣,古縣名。漢和帝永元年閒,增置三縣:臨汝縣、建昌縣(分廬陵置)、石陽縣(分海昏置)。...
本為崇仁縣之樂安鄉,宋置縣,以樂安鄉取名。春秋時樂安屬吳,戰國初屬越,周屬楚,秦屬於九江郡,西漢屬豫章的南城縣,東漢屬臨汝縣,三國時屬吳國的臨川郡,隋屬...
東漢和帝永元8年(96年),分南城西北境置臨汝縣。[2] 南城建縣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因地處豫章郡之南,故稱南城,是江西省...
將西豐、定川兩縣併入臨汝縣,改稱臨川縣。撫州轄臨川、南城、崇仁、邵武4縣,治臨川。大業三年(607),改撫州為臨川郡。 [4] 唐武德五年(622),改臨川郡為撫州...
自由縣是民國時期舊地名。民國十六年(1927年)析洛陽縣、登封縣(今登封市)、伊陽縣(今汝陽縣)、臨汝縣(今汝州市)4縣部分地區置縣,治白沙(今伊川縣白沙鎮)。...
普通三年(522年),分臨川郡之地建巴山郡,另置巴山縣。臨川、巴山郡同屬江州。臨川郡轄臨汝、南城、西豐、宜黃、安浦、南豐、永城、定川8縣,治南城,同年遷治...
年)潁陽縣西部(今江左、白沙等鄉)歸洛陽縣,直至民國初。民國16年(1927年),析洛陽、登封、伊陽(今汝陽)、臨汝(今汝州市)等縣各一部,置自由縣;析洛陽、...
1977年被調任臨汝縣工藝美術汝瓷廠1979年在工藝美術國營二廠負責中國汝瓷月白釉項目。1982年年鄭州航空學院進修畢業1990年調入汝州市梨園礦務局工藝料器廠任廠長,...
南朝宋明帝泰始2年即公元466年,歸魏所屬,移治於懸瓠(今汝南城),改武津縣為臨汝縣。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改臨汝縣為武津縣;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
西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在豫章郡轄下,劃建南城縣,黎川為南城縣轄地。東漢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分 南城西北境置臨汝縣。三國吳太平二年(公元257年),...
三國時,屬吳國臨川郡臨汝縣地。晉朝南北朝時,金溪的隸屬與三國時相同。隋時,屬撫州臨川縣地。唐時,仍屬臨川縣,在今縣址上設上幕鎮,並在鎮東的白面塢與金...
半坡鄉距伊川縣城36公里,東與登封毗鄰,南與臨汝接壤,號稱伊川“東大門”,全鄉總面積47.3平方公里,轄半坡村、孫村、段莊村、李村、候溝村、劉瑤村、魯溝村、...
定川縣是普通三年(522年),析臨汝地,建定川縣,故址在今撫州市臨川區大崗鎮雷坊村。屬臨川郡。隋開皇九年(589年),隋師平陳,改臨川郡為撫州,定川縣併入臨汝...
東漢和帝永元八年(96年)隸屬臨汝縣,為臨汝縣一十七鄉之清遠鎮。隋開皇九年(589年),臨汝縣改稱臨川縣。李渡為臨川十七鄉之清遠鎮。...
妙興和尚,原名金豪文(1891-1927),臨汝縣謝灣村人,因為家境貧窮,八歲投少林寺。1923年,恆林去世後,他的弟子妙興接任了少林寺保衛團。當時正值第一次直奉戰爭...
該塔林位於河南臨汝縣城東北的風穴寺旁,分為上下塔林。風穴寺塔林現有元、明、清各代的高僧墓塔83座,是我國第三大塔林(墓塔類)。...
1980年河南省臨汝縣閻村出土 [12] 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底徑20.1厘米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外表呈紅色,作直壁平底圓筒狀。陶缸外壁有彩繪一幅。畫面左側為...
1986年,臨汝縣工藝美術汝瓷廠生產的雙龍瓶、內花碗、雞心碗、玉壺春等9種汝瓷產品在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審會上獲得“金杯獎”。 [7] 1986年,汝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