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文明

江西文明

江西省(Jiangxi Province),簡稱贛(gàn),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屬於江南地帶,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境內主要河流贛江而得簡稱(贛)。自古以來物產富饒、人文薈萃,素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譽。由11個地級市組成,省會南昌市。古時江西屬移民之地,故方言較多,有贛語、吳語客家話閩南語、徽語和官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省
  • 外文名:Jiangxi Province
  • 簡稱:贛
  • 位置:中國東南部
  • 人口:4456.75萬
  • 面積:16.69萬平方公里
文明起源,江西古文明,

文明起源

清代詩人黃虞《贛江詩》雲:“彭水通湖漢,章流合貢津。編排鴻木客,怖浪禱江神。市鬧龍船鼓,山逢贛巨人。從來稱秀異,雲壑好投綸。’,詩中提到的“木客”和“贛巨人”究竟是人?是神?抑或是動物?若是人又是何種民族?這個問題一直是江西民族史上的一個謎,而且他還干係到贛江、贛州之得名等爭議。因有關材料太少,記述又頗具神奇色彩,故前時江西新乾大洋洲發現晚商大墓,有人撰文認為其族屬跟“贛巨人”有關。今興起“客家問題”研究熱,於是又有學者撰文認為:“贛巨人”是贛南土著,是舍民和搖人的祖先,“木客”則是首批由北方中原南遷的漢民,意即客家先民。故本文擬就贛巨人和木客的屬性問題,作點新的探討,以期求教於同仁。
江西文明
1。有關江西“木客”的材料,主要見於北宋《太平御覽》和《太平寰宇記》。如《太平御覽》卷四十八載:“《輿地誌》曰:虔州上洛山、多木客,乃鬼類也,形似人,語亦如人,遙見分明,近則藏隱。能研杉杭,聚於高峻之上,與人交市,以木易人刀斧。交關者,前置物杭下,卻走避之。木客尋來取物,下仿於人,隨物多少,甚信直而不欺。有死者,亦哭泣殯葬,嘗有山行人遇其葬日,出酒食以設人。”又卷八百八十四載:“鄧德明《南康記》曰:木客頭面語聲亦不全異人,但手腳爪如鉤利,高岩絕峰,然後居之,能砍榜牽著樹上聚之。昔有人慾就其買榜,先置物樹下,隨量多少取之,若合其意,便將去,亦不橫犯也,但終不與人面對交語作市井。死皆知殯斂之,不令人見其形也,葬棺法,每在高岸樹抄或藏石案中。南康三營伐船兵往說,親睹葬所,舞倡之節雖異於世,聽如風林泛響。聲類歌吹之和。”
江西贛州,南北朝曾稱南康郡,後又名虔州。鄧德明為南北朝時贛南人(據《于都縣志·文苑》載為於都人),所作《南康記》實為本地人記本地事。以上兩段文獻,可見木客具有人形和語言,不僅能勞動(研杉砍榜)做交易(“默商”形式),還有住所、葬俗和歌舞。但不願與外人見面接觸,即“近則藏隱”,“終不與人面對交語作市井。”這恐怕與其被先進民族的欺壓或驅逐有關。
對上洛山(今興國縣境內羊山)的木客,《太平寰宇記》除了同前引內容外,尚載木客:“嘗就民間飲酒為詩云,‘酒盡君莫沽,壺頃我當發,城市多囂塵,還山弄明月’”對此,蘇東坡《八境圖》詩之八中亦有:“誰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詩。吻又在虔州于都縣條日:“君山《南康記》雲:……去盤固山北五十里,上是玉台,方廣數十丈,又有自然石如屋形。風雨之後,景氣明淨,頗聞山上鼓吹之聲。山都、木客為其舞唱之節。’,這兩條文獻,進一步娜明木客是住“自然石室”,且能飲酒作詩。可見確係人類無疑。
再參照別地的一些材料看擴如唐劉禹錫《劉賓客文集》中的《莫搖歌》雲:“莫搖自生長、名字無符籍,市易雜蛟人,婚姻通木客。”“莫搖”即今之瑤族。說明木客曾與瑤族通婚。又據明代鄺露《赤雅》卷上木客條載:“木客形如小兒,予在恭城見之,行坐衣服,不異於人,出市作器,工過於人,好為近體詩,無煙塵俗毛。”可見明代尚有木客活動於廣西。並說明是矮個子,有衣服、能做精緻的器物出售。另據唐代徐堅《初學記》卷一木客條雲:“《異物志》曰:廬陵有木客鳥,大如鵲,千百為群,飛集有度,不與眾鳥相廁,雲是木客所化.”本文開頭的“編排鴻木客”的木客,當指這種木客鳥。“木客所化”句,可反證木客是人類。也說明木客有兩層意義,即人類和鳥類的名稱,當區別之。對此,《赤雅》上卷木客條有明確記載:“予家羅浮有鳥各為一色,五色畢集,必兆嘉賓,鳥名木客,與此(指木客人)不同。”
2。 贛巨人的出處,見於《山海經》卷十八·海內經,文曰:“南方有贛巨人,人面長臂,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古本作‘見人則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在同書的卷十·海內南經中,“贛巨人又稱‘裊陽’。”對此,晉代碩儒郭璞注曰:“《爾雅》雲,拂拂。…海內經謂之贛巨人。今交州、南康郡深山中皆有此物也,長丈許,腳跟反向,健走,披髮、好笑,雌者能作汁,灑中人即病。土俗呼為山都。’,《山海經》自古號稱奇書,其內容多是根據傳說,加以誇張想像而成.故被古人斥為城恢怪不經”。所以若拘泥其個別字詞的誕怪,便覺難以理解,實際上它包涵了我國古代地理、歷史、神話、民族、動植物等多方面的內容。舊題夏禹、伯益作,而實際上是東周至漢初幾個時期的多人作品。因此,在卷十《海內南經》中稱“泉陽”;在卷十八《海內經》中則稱“贛巨人。”據袁坷先生考證:海內南經作於春秋戰國,海內經則作於漢初。⑩而江西古縣名中,又確有泉陽縣,在今江西都昌縣都陽湖區,以此看來,此物似是以地名而名謂,如,贛巨人是因建漢設贛縣後方有是稱。注文引拂拂一說,顯然與動物意義上的拂拂習性不符。值得注意的是,文末有“土俗呼為山都”句,這為我們提供了一條重要線索。贛巨人除了稱山都外,按袁注尚有“山操、山摻、山魅、山魁”等等稱呼0而以山都最常見,實亦為山都的派生異稱。如《贛州府志》記述于都縣君山作“……每風雨後,聽鼓吹聲,山魁、木客為之唱舞。”0又,南北朝時著名科學家祖沖之的《述異記》也有:“南康有神,名日山都……,此神能變化隱身,罕睹其狀,蓋木客、山摻之類也。”0
山都在古文獻中,常與木客相提並論。如《太平寰宇記》載:“汀州……地多瘴病,山都、木客叢萃其中。”0還有前引文所述及到的。那么,“山都”究竟是何物呢?據《太平御覽》載:“《述異記》雲:南康有神,名山都、形如人,長二尺余,黑色赤目,發黃披之,於深山樹中作巢。……贛縣西北十五里,有古塘名‘佘公塘’,上有大梓樹,可二十圍,樹老中空,山都穴焉。宋元嘉元年,縣治民袁道訓、道靈兄弟二人伐樹取巢還家。山都見形謂曰:‘我處荒野何豫汝事,巨木可用豈可勝數,樹有我巢,故伐倒之,今當焚汝宇,以報汝之無道夕。三更火起,合宅盪盡。’,
這條文獻說明山都也是人形(即黃髮黑膚矮身),有語言(責問袁氏兄弟伐樹取巢),有復仇意識(半夜縱火燒袁氏房舍);有居所,即巢居。這顯然是人類行為。又據《南康記》曰:“山都形如崑崙人,通身生毛,見人輒閉眼張口如笑,好在深澗中翻石覓蟹瞰之。’,“崑崙人”即黑人。這條文獻可作“黑身有毛、見人則笑”的贛巨人的註腳。
另據《中肅紀聞》雲:“州初置長汀,長汀大樹千餘株,皆豫章迫隘以新造州府,故伐斬林木。凡斬伐諸樹,其樹皆楓松,大徑二三丈,高者三百丈,山都所居。其高者曰‘人都’……人都即如人形而卑小,男子婦女自為配偶。……盡能人言,聞其聲而不見其形,亦鬼之流也。”《異物志》也載:“廬陵大山之間,有山都,似人裸身,見人便走,自有男女,可長四五尺,能叫喚,常在幽昧之中,似魅魅鬼物。”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山都高度是“可長四五尺。”《太平寰宇記》在引此條時則稱;“大山窮谷之間,有山都人。”明確其為人.
綜合以上及有關材料看:“贛巨人”(山都)和“木客”主要活動在以贛南為中心,及其周邊地區的山區。早期可北到安徽、浙江等山區。宋以後在城有篇失,但在福建宋代還有木客,廣西則直至明代仍有發現,顯示呈向西南逐步消亡的趨勢。現將其有關特徵綜述如下:
1)人類體質方面。(D比一般人矮小。如山都“人形而卑小”高二至五尺。木客則“形似小兒。”唯郭注贛巨人稱丈許,而這與他贛巨人即山都的注文顯然有牴觸二更不合情理,疑為傳誤或望文生義。(2)皮膚黑色。贛巨人是“黑色有毛”,山都也是形如崑崙人,通身生毛,黑色赤目。並稱山都、木客為“鬼類”。這鬼類便實指人黑。如《萍州可談》載:“廣中富人多蓄雋嘆……色黑如墨,唇紅齒白,髮捲而黃,……謂之‘崑崙人”,。(3)有人類語言並通漢語。(4)披髮健走,“手腳爪如鉤利”。
2)物質文化方面。(1)能勞動做交易,如木客會砍杉杭易刀斧,制精器出售;山都善翻石覓蟹。(2)有原始的居宿方式,即住山崖石室或巢居。(3)有衣服。(4)懂使用火。
3)精神文化方面。(l)有葬禮和特殊葬俗,如木客“哭泣殯葬,酒食設人”和葬在“高岸樹秒或藏石案中”。(2)能飲酒作詩。(3)有歌舞娛樂。“山都、木客為其舞唱之節”。(4)有婚姻,山都是“男子婦女自為配偶(較原始),木客是婚通莫搖。(5)不願與外人接觸,即“遙見分明,近則藏隱“聞其聲而不見其形”等等。
3
贛南至今尚有部分瑤族和舍族,他們是否贛巨人的後裔呢?從一些生活表象看, 古代瑤族、舍族與贛巨人(山都)有相似之處,如均生活在山區、巢居(桿欄式草房),也有的住山洞石室,故史書稱“炯蠻”。活動的歷史地域也相吻合得上。但我們知道,瑤族和舍族的歷史源遠流長,他們的歷史中均有關於盤瓤的傳說。先秦統稱之為“蠻”,後逐有“蠻僚”“南僚”之謂,至宋代始有瑤和舍族這兩個名詞。在這些有關“蠻”“僚”的史實中,卻從不見有與贛巨人或山都有關的內容。在《山海經》中也講到了“盤瓤”的故事,但歷代註解者均未提及與同書中的贛巨人有何瓜葛。再說贛巨人的數量與生活習俗,也與之有極大的差異。最後從人類體質上看,瑤族和舍族與我們的現代漢人沒有什麼差別,即同屬蒙古利亞人種,而贛巨人(山都)卻是身材矯小,·膚色黝黑的人種.因此,他們不可能是贛巨人的後裔。
木客”是否秦時遺民?此說見於明清文獻中。如明《赤雅》卷上載:“木客··…自雲:秦時造阿房宮采木,流寓於此(廣西)”、清《贛州府志》亦有:“上洛山……舊傳有木客,自雲·秦時造阿房宮采木,避隱於此,食木實得不死。”@且不去考證秦造阿房宮果真派民工到這些地方采木否,僅此語氣顯系同一傳聞。何況有關木客的情況,唐宋文獻記載得最為詳盡,卻不見有此說。再據袁康的《越絕書》載:“木客大家者,勾踐父允常家也,初徙螂哪,使樓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為梓,故曰:‘木客’。”這是漢初人記載春秋戰國的事。此事在北魏《水經注》中也有載:“浙江又遷越王允常家北,家在木客村··…。”可見木客之名,秦之前便有,何況木客的人類體質不同於漢族,漢族民系中也無將死人葬於“高岸樹抄或石案中”的葬俗。
贛巨人”既不會是金民搖人的祖先,“木客”又不可能是秦時遺民。那么,他們會不會是同一人種民族呢?筆者傾向於肯定。理由有三:1)從有關事象看,其名稱似乎始初稱“泉陽,”秦漢時稱“贛巨人”,魏晉南北朝稱“山都”,一唐宋稱“木客”。且早期對此的稱謂十分混亂,好像因地而異,後逐歸結到山都、木客名下,山都這個詞又先於木客消失‘一2)他們的活動地域、生活方式和習俗,既相互重疊又十分類似。3)在人類體質上,他們幾乎是統一的,並且沒有別的民族與之相似。
可是這些身材矮小,皮膚又黑的人類又是何種族呢?_據已故著名人類學家,原廈門大學歷史系林惠祥教授的《南洋馬來族與華南古民族的關係》一文論證:太古時代,華南在蒙古利亞種尚未由華北南下之時,已有別種人的先住民族。其中便有屬於海洋尼革羅系(同非洲尼革羅系一樣的黑色人種)中的尼革利陀族,因其以身材矮小著稱(在五英尺以下)。故又稱“黑矮人。”並認為史書記載的三國“黝款(今安徽南部)短人”和唐代“道州(今湖南)矮民”應屬這種民族。這種矮黑人的純粹後裔至今在東南亞的一些僻遠山區仍有殘存。其基本特徵是矮小(在145公分以下),膚色暗棕至黑,髮捲,顏面像小孩,唇厚、鼻低而廣,文化、文明程度極低,性情溫和。關於古代華南曾生存過一支尼革利陀族的論說,還散見於林氏的《中國民族史》和《福建民族之由來》等著述中。據此,筆者依據贛巨人(山都)和木客是一種黑矮人民族,其體質特徵與我國已知的古今民族不同;華南(包括了贛南)在古代曾生存過一支尼革利陀族的黑矮人民族;贛巨人(山都)和木客與今仍殘存在東南亞僻遠山林中過著原始生活的尼格利陀族,在人類體質和文化特徵方面基本相同。所以,筆者認為:贛南及其周邊地區的贛巨人(山都)和木客,就是林氏所述的海洋尼革羅系黑人種中尼革利陀族屬下的一支,也是我國古代“百越”民族的組成部分之一。並推測該族在我國進入階級社會後,由於強大的蒙古利亞人種的南下,這些來不及或無法退回海洋的黑矮民族,被追逐和分割包圍在華南的一些大山深谷之中(如贛南山區),仍過著與外世隔絕的原始生活。由於生存條件越來越困難,他們或自然淘汰,或被外族追殺,或被強迫同化,人口日漸減少,活動地域日益縮小。大約在唐末,即大量中原漢人進入贛南山區後,贛南的贛巨人或木客終於消失,至明末其他地方的木客也消亡了。

江西古文明

江西古文明曾經呈現出燦爛的光輝。樟樹吳城商文化遺址和新乾大洋洲商代大墓的發現最為重要,證明商文化到達了江西。但從新乾大墓中出土的銅器看,大量的青銅器都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純粹的商王朝的銅禮器只占少數。江西的青銅手工業製造,已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系統。瑞昌銅嶺商代銅礦遺址的發掘,發現了豎井巷道,各種採礦工具,包括選礦用的木溜槽俱已齊備,是我國和世界上最早的礦業遺蹟。江西在我國古代青銅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北宋國都東遷汴梁(開封),中原與南方交通為之改變,長安東南的商山荊襄路驟然衰落。從汴梁至嶺南主要走潁南(許昌),信陽,至鄂州江州,或東南走惠民河經陳(淮陽)、潁(阜陽)、壽、廬(合肥)至江州。江西贛州大庾嶺通道還承擔了浙西往嶺南的運輸。江西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尤以制瓷手工業最為突出。江西制瓷手工業從唐代開始,逐漸取代浙江。洪州窯從東漢晚期開始,東晉南朝至盛唐是洪州窯的興盛期,中唐以後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吉州窯和景德鎮窯。吉州窯包括永和鎮窯場和臨江窯,唐代末年已有燒造,但其興盛應在南宋,它繼承了北宋以來北方諸窯的工藝,並逐漸形成吉州窯的獨特風格。永和鎮窯場,規模很大,在沿江鎮街上有許多“前店後場”的制瓷手工業窯場遺址,是保存最好、年代最早的以手工業為特徵的古代城鎮。景德鎮窯場也是一座以制瓷為中心的城鎮,是名副其實的“瓷都”,自宋代以來便成為全國制瓷中心,元明清三代御窯廠官工業,把景德鎮制瓷手工業推向了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高峰。五十年來,考古調查發掘工作不斷,近年在以珠山為中心的御窯廠地區發掘了不同時期的窯址,出土了數千件元明清各種類型的官窯瓷器。江西制瓷手工業考古的學術成就,震驚世界。
德安南宋鹹淳十年(1274)周氏墓出土的329件絲織品、衣飾,包括紗、縐紗、綺、綾、絹、羅等品種,集中反映著宋代紡織工藝的高超水平,是所見少數最為豐富的古代絲織品考古的發現之一。進賢縣李渡鎮無形堂發現的燒酒作坊遺址,地層清楚,年代明確,尤其是發現了一批元代採用地缸發酵生產蒸餾酒的酒窖,酒窖所打破的地層及酒窖內出土的瓷片,均為宋元遺物,因此,可以認定李渡無形堂燒酒作坊是發現時代最早的生產蒸餾酒的作坊遺址。
江西考古還有一項令人矚目的發現,即明代藩王墓的發掘。已發掘的有南昌的寧獻王朱權、寧康王朱覲鈞和馮妃、寧靖王吳妃墓,鄱陽的淮靖王朱瞻墓,南城的益端王朱檳、益定王朱厚燁和萬妃、彭妃、益宣王朱翊和李妃、孫妃墓、益定王朱由木和黃妃、王妃墓。明代藩王雖然在政治上沒有實權,但他們在財物上卻貪婪無厭,墓室豪華,隨葬品頗多金銀寶器,是研究明代服飾和工藝品的主要資料。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江西人才輩出,徐稚陶淵明綦毋潛來鵠林士弘王安石歐陽修晏殊晏幾道曾鞏黃庭堅姜夔楊萬里朱熹陸九淵京鏜石孝友文天祥虞集揭傒斯解縉汪大淵宋應星魏良輔湯顯祖朱耷王猷定彭元瑞蔣士銓魏禧詹天佑陳寅恪傅抱石胡先驌梅汝璈程懋筠羅隆基黃秋園歐陽竟無古龍袁隆平李安劉頒劉敞等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科學家若群星燦爛,光耀史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