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吻鮠(江團)

長吻鮠

江團一般指本詞條

長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屬鯰形目,鱨科,鮠屬,又名鮰魚。不同的地方,鮰魚有不同的叫法,上海稱“鮰老鼠”、四川名“江團”,貴州則喚之為“習魚”。長吻鮠體長,吻錐形,向前顯著地突出。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須4對,細小。無鱗,背鰭及胸鰭的硬刺後緣有鋸齒,脂鰭肥厚,尾鰭深分叉。體色粉紅,背部稍帶灰色,腹部白色,鰭為灰黑色。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種群分布,石首鮰魚,鮰魚宋詩,養殖技術,長吻鮠網箱養殖,魚苗放養,繁殖習性,烹飪方法,

形態特徵

體長,吻錐形,向前顯著地突出。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須4對,細小。無鱗,背鰭及胸鰭的硬刺後緣有鋸齒,脂鰭肥厚,尾鰭深分叉。體色粉紅,背部稍帶灰色,腹部白色,鰭為灰黑色。長吻鮠體色灰白,各鰭灰黑,吻錐形,向前突出,眼小,有四對須。屬肉食性底層魚類,喜夜晚捕食。生存溫度0~38℃,最適生長水溫25~28℃,20℃以下攝食減少、生長放慢;耐低氧與家魚相近;性成熟期為3齡,雄魚比雌魚個體大,每年4~6月產卵。
長吻鮠在分類上隸屬於鮎形目 ,鮠科 ,鮠屬。外形與珠江流域的名貴品種斑鱯(俗稱魽魚)頗為相似 。身體呈紡錘形 ,頭較小 ,吻尖而長 ,口下位 。體表光滑無鱗 ,體色背部呈灰黑色 ,腹部呈灰白色 ,體側無黑色斑點 ,有脂鰭。生活於水體的底層,性喜群集 ,較溫馴 。池塘養殖起捕率高 ,一網起捕率可達98%以上。對溶氧的要求較高,一旦缺氧浮頭 ,容易造成死亡 。對硫酸銅、硝酸亞汞等藥物比較敏感,不能按常規用藥。生長速度較快 ,當年孵化的魚苗 ,到年底可長到400~500克,第二年年底可長到1500克。在天然水體 ,長吻鮠以小魚小蝦為餌料 ,人工飼養條件下可完全攝食人工飼料。

種群分布

長吻鮠分布於中國東部遼河淮河、長江、閩江至珠江等水系及朝鮮西部,以長江水系為主。在40°N以北的淺水水域,包括西歐法國英國東部、挪威西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美國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等國和中國的黑龍江水系和新疆的額爾齊斯河均有分布。

石首鮰魚

鮰魚叫石首的依據相傳宋代詩人蘇軾四川老家眉山出發,自岷江長江,沿江獵奇作賦,途經石首城區,吃了久負盛名的石首鮰魚,聽了前所未聞的石首民謠:“鮰魚石首有,名字叫石首,白天棲石洞,晚上戲回流”,即興賦詩:“粉紅石首仍無,雪白河豚不藥。寄語天公河伯,何妨乞與水精鱗”。這首鮰魚宋詩用粉紅石首對比雪白河豚說,粉紅石首比雪白河豚好看、好吃、仍無骨、不藥人。最後點題《戲作鮰魚一絕》。這首鮰魚宋詩就是鮰魚叫石首的文字依據。
鮰魚叫石首的含義鮰魚叫石首,指鮰魚棲息石洞伸出頭就像石之首。地名叫石首,指人以石為首才有立足之地。儘管鮰魚叫石首和地名叫石首的含義不同,但是同名的寓意詼諧最被詩人看中,這才是蘇軾戲作鮰魚言石首的理由。
石首鮰魚石首鮰魚
地名叫石首的記錄:文獻記錄,石首之地始於古雲夢澤的五山之崗(五山指今石首山、硯盤山、東嶽山、南嶽山和筆架山),人之山崗隨西北長冮水位四季變化,讓人切身感受到以石為首才有立足之地,故命西北的擋水之山為石首山,稱五山之崗為石首之地。西晉太康五年(公元284)以石首為軸心建立縣制,石首之地才擴大到所轄之域,歷經各朝不盡相同。《讀史方輿紀要》:“自竟陵(今仙桃)南至大江、並無崗陵之阻,渡江至石首,始有淺山,石首者(石首山), 石自此而首也。”
鮰魚叫石首的基礎鮰魚為鯰形目鱨科鮠屬魚,鯰形魚類多以洞穴棲息地,只是各科各屬對洞穴的要求不同。例如鮰魚洞穴在回流,伸頭能捕食,縮頭能防守,出洞即能戲回流。鮰魚棲息石洞伸出頭就是鮰魚叫石首的生物基礎
鮰魚在石首的環境石首江段九曲迴腸,流經城區萬石成灣,鮰魚在這裡繁衍生息不僅水質條件好、天然餌料多,而且水溫差別大。在冬季3個月和尾的3個月裡,石首江段水溫低於12℃,低於這個水溫,鮰魚不再進食,所以石首鮰魚只能半年生長、半年瘦身,不像廣州鮰魚四季生長,這也是石首鮰魚久煮不糊湯,落口彈性好,味道美極了的奧秘所在。

鮰魚宋詩

鮰魚宋詩:鮰魚宋詩指蘇軾《戲作鮰魚一絕》詩。全詩兩句話:“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寄語天公河伯,何妨乞與水精鱗”。這首鮰魚宋詩是目前所見最具價值的鮰魚史料。
長吻鮠(江團)
鮰魚宋詩的意思:主題《戲作鮰魚一絕》。上句“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是說,粉紅石首比雪白河豚好看、好吃、仍無骨、不藥人。下句”寄語天公河伯,何妨乞與水精鱗“是問天公河伯,何妨乞與水精鱗?
鮰魚宋詩之誤讀:一者以為詩中“石首”指產地。因為湖北石首產鮰魚,詩人既然《戲作鮰魚一絕》就有指桑為槐言產地的可能。這種牽強附會與地點巧合不無關係。
二者以為詩中“石首”指石首魚。此魚又名黃花魚、黃魚、大黃魚、小黃魚、江魚、梅童魚等,主要分布在海里,它們集群好叫,夜間發光,顱內有兩粒魚顱石,故叫“石首魚”。把石首石首魚就像不知道金錢金錢豹的差別一樣,實在走眼了。
三者以為石首鮰魚通身粉紅、全身無骨。其實石首鮰魚的顏色及其分布和長江鯰魚一樣,黑鰭灰背乳白腹,只是出水粉紅見於鰭、脫水粉紅見於體,軀體有骨架,肉內無哈剌。蘇軾雖然說了“粉紅石首仍無骨”,但未說粉紅的部位和程度,也沒說這個“骨”是否指哈剌。若有誤讀情有可原
四者以為“雪白河豚不藥人”。這是斷章取義之誤讀。因為全句“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是說,粉紅石首比雪白河豚好看、好吃、仍無骨、不藥人。如果斷章取義那就是“戲作雪白河豚”了。

養殖技術

長吻鮠其肉質細嫩鮮美、營養豐富 ,而且魚膘肥厚 ,可加工成珍貴的魚肚。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長吻鮠作為滋補的水產品,在封建社會還是朝廷貢品。在70 年代以前,長吻鮠的產量完全靠江河捕撈;由於長期的捕撈過度,資源已嚴重衰竭。為了使這種珍貴的魚類能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我國水產科技人員從80年代開始,對長吻鮠進行人工繁殖和養殖技術研究 ,現已解決了人工養殖的技術難題。
放養池塘淤泥少,單口面積4~6畝、水深1.5米以上,水質清新,塘中放養一些水浮蓮等水生植物,以適合長吻鮠喜暗避光的特點。主養每畝投放5厘米以上規格的魚種1000尾,並適當搭配一些鰱、鱅,以控制水質。魚种放養前用3%濃度的鹽水或5ppm高錳酸鉀溶液浸洗10~15分鐘,進行魚體消毒。飼料投餵開始以蚯蚓鰻魚飼料為主,逐漸馴餵其它飼料,當長至8~10厘米以上改投含蛋白質30%左右的配合飼料或花生麩豆餅等,日投餵量夏秋為魚體重的5%~7%、冬春為魚體重的1%~4%。做好水質管理,一般每星期更換三分之一的新鮮水,保持水質清爽,水色透明度35厘米左右,pH值在7.2~7.5,溶氧3~6毫克/升;每月每畝施放生石灰10公斤,起調節水質和防病作用。長吻鮠作為搭養品種時,可同鰻魚、鱖魚、加州鱸混養,每畝放種200尾,但不宜與鯰魚羅非魚白鯧、鯉、鯽等同是底層魚混養,避免搶食飼料。
長吻鮠(江團)
長吻鮠的養殖疾病較多,其中危害較大的是小瓜蟲病,尤其是種苗階段引起大批死亡,在發病前期用甲醛20~40ppm藥浴魚種有較好的效果。
一、池塘條件 要求水質清新,溶氧較高,pH值為7~8.2,因此池塘應選在靠近水源,排灌水方便,環境安靜的地方。池塘面積一般為1000~3000平方米為宜,水深1.5~2米,長方形,東西走向,池壁用磚石或水泥硬化,池底淤泥不超過10厘米,每口塘配備3千瓦葉輪增氧機一台。
二、魚种放養 選用人工馴化培育的一冬齡魚種,體質健壯,規格整齊。一般每畝放70~100克魚種800~1200尾,搭配150~200克的白鰱250~300尾、鱅魚75~100尾,另放5尾鱖魚或鱸魚控制池內野雜魚,不能放鯉魚、草魚、羅非魚等爭食性魚類。魚种放養一般在3月初為好。在魚种放養前10天,用生石灰100~150千克/畝化漿全池潑灑,7天后放水至要求水位。魚种放養前,用15~20毫克/升高錳酸鉀溶液或3%~5%食鹽水浸洗魚體15分鐘,殺滅病原體和敵害生物。
三、飼料投餵 經過苗種階段轉食馴化後,長吻鮠以配合飼料為主,其粗蛋白含量要達到40%~45%,主要原料為進口魚粉、魚乾、豆餅、花生餅、麥麩、酵母粉、礦物鹽、維生素等,製成硬顆粒飼料,粒徑為3毫米、4毫米、5毫米。開始階段飼料粒徑為3毫米,隨著魚體的增重,以後改為4毫米和5毫米。投飼要做到定點、定時、定量,在池塘一邊搭建飼料台。魚种放養後進行馴化,先在飼料台處用聲音訓練,使池魚形成條件反射,然後採用手撒慢慢投飼,每天投餵2次,時間為上午8時和下午8時,上午和下午投飼量比例為4∶6,每次操作要細心,直到魚群吃飽離去為止,日投飼量一般為1.5%~3%。
四、水質調節 長吻鮠喜愛水質清新、溶氧較高的池水,平時應加強水質管理,堅持經常加注新水,及時開動增氧機,合理使用生物製劑調節水質。6~9月是長吻鮠生長旺季,應每隔一天沖水一次,每月排污換水一次,換水量為池水的1/4。儘量增加增氧設備,適時開動增氧機,開機時間為晴天中午開、陰天清晨開、連綿陰雨半夜開,傍晚不開、浮頭早開、生長旺季天天開,運轉時間為中午短、半夜長,涼爽短、悶熱長,負荷大、時間長,負荷小、時間短。定期施用光合細菌,用量為10~20克/立方米。定期潑灑生石灰水,一般在養殖期間每半個月左右潑灑一次,每畝用量為5~10千克。始終保持池水溶氧不低於5毫克/升,pH值為7.2~8.2,水體透明度為30~40厘米為宜,但要根據季節和池塘水質肥度靈活掌握,水質不宜過於清瘦,應以中等肥度偏淡為好。如果水源充沛,溫度適宜,也可用微流水輔以定時沖水的方法。
五、日常管理 巡塘要勤,堅持每天上、中、下午巡塘,清除殘飼、污物和清洗料台,觀察池魚有無浮頭現象,酷暑季節、天氣突變還要增加夜間巡塘次數或安排夜班管理。早開食,魚种放養後第二天開始投飼馴化。結合巡塘,每天看天氣、看水色、看魚的吃食情況。每15天隨機抽查魚體,檢查魚的攝食、肥瘦情況並通過稱重,計數,推算魚的生長速度,塘魚的總量與飼料的效價,確定下一階段的投飼量。
六、疾病防治 每半月全池用生石灰潑灑一次,用量10千克/畝左右,飼料內長期添加1.5%的大蒜素,每月再用魚速康製成藥餌投喂,連續3天,預防腸炎,每月用氯殺王和硫酸銅交替潑灑全池,使用濃度氯殺王0.2~0.3克/立方米,硫酸銅0.3~0.5克/立方米。在飼養管理中,隨時注意觀察魚群攝食情況,發現異常反應或病魚,應儘早對症下藥治療。
魚种放養前10~15d ,要對養殖池進行嚴格的清淤消毒,按0.1~0 .2 kg/m2生石灰溶化後全池潑灑,或用含氯消毒劑進行消毒。養殖過程要及時清理草梗等青飼料殘渣,及時撈除病死魚。在魚病流行季節,每15d用生石灰按20~25g/m3水體全池潑灑;或用含氯消毒劑潑灑消毒。魚种放養前要用3%~5%的食鹽水洗浴5~10min。魚种放養前用草魚出血病及細菌性腸炎病、爛鰓病、赤皮病滅活疫苗進行胸鰭基部肌肉注射, 注射劑量為每尾0.3~0.5 mL。

長吻鮠網箱養殖

2005年網箱培育長吻鮠冬片魚種,套用5m×5m×3.5m的網箱,放養規格為3~4cm/尾的長吻鮠夏花魚種,放養密度56~790尾/m2,投餵粗蛋白為42% ~ 46%的配合飼料,經7個月養殖, 長吻鮠魚種平均規格達165g/尾, 成活率82.5%,單產9kg/m2,飼料係數1.26 ,投入產出比1:2.04;2006年網箱養殖長吻鮠商品魚,套用5m×5m×4.5m的網箱,放養規格為133g/尾左右的長吻鮠冬片魚種, 放養密度32~50尾/m2,投餵粗蛋白為42%~43%的配合飼料,經 6個半月時間的養殖期, 養成個體規格在0.5kg/尾以上的長吻鮠商品魚比例達86%以上,成活率82.6%~ 87.0%,飼料係數1.38 ,單產22.83~26.24 kg/m2,投入產出比1:1.59。

魚苗放養

培育池
培育池面積2~5畝為宜,水深1.5~2米,備有進、排水系統,水源充足無污染,水質清新。魚苗下塘前清整消毒魚池,過濾進水。魚苗入池前5天每畝施用200~500千克有機肥進行肥水,以保證魚苗下塘後有充足的天然餌料生物。
魚苗下塘
上浮苗經過10天以上強化培育,這時已能攝食人工飼料,可以下塘進行培育。魚苗下塘前應進行試水,確定一下清塘藥物藥性是否消失,再行放養,放苗時的水深0.5米左右,隨著魚體的增長逐步加深池水。同一池塘放養的魚苗應是同一批苗,以保證魚苗的規格整齊。魚苗放養宜選擇早晨,此時水溫較低,利於操作,放養成活率高。放養操作應輕快,以防損傷苗體,確保放養質量。放養前,池塘中最好放置一些隱蔽物,如帶黑色塑膠膜的木框,隱蔽物可以提高魚苗成活率,也便於魚苗聚集攝食。
經長距離運輸的魚苗下塘時應注意裝運魚苗的水溫與池塘水溫的溫差,溫差過大應先實施調溫措施,再行放養,溫差控制在2℃以內。
一次性培育
從魚苗一次性育成魚種,畝放魚苗量8000~12000尾,進排水方便、有增氧設施的塘口可適當多放,每畝可放15000尾左右。結合各自的生產條件和飼養管理水平也可適當調整量。養殖到年底出塘規格50~60克/尾,畝產300~500千克。
分級培育
先行培育夏花,待規格達到3~4厘米再行分塘培育魚種。培育夏花的魚苗放養量可結合要求出塘的時間畝放養5萬~8萬尾。最多不超過10萬尾。

繁殖習性

一般生活於江河的底層,覓食時也在水體的中、下層活動;冬季多在幹流深水處多礫石的夾縫中越冬。長吻鮠為肉食性魚類,主要食物為小型魚類和水生昆蟲。達到性成熟的最小年齡為3年,一般為4~5年。成魚每年3~4月開始成熟,便上溯至礫石底的河水急流處產卵。產卵期為4~6月,8月左右下退。懷卵量1~10萬粒以上不等。長江的產卵場較集中於中游的荊江河曲以及上游的沱江等江段。
通常為300~500毫米,前4年生長快,後4年即減緩。壽命較長。已知的最高年齡為22齡,性成熟較遲,最小成熟年齡3齡。產卵期為12月至翌年1月,產卵時水溫2℃左右。產卵時選擇在冰下1~3米的沙質或砂礫質的河灘進行, 棲息於湖泊的江鱈也洄游到河道中產卵。產卵時,雄魚首先達到產卵場,經3~4天雌魚才來,雄魚多轉圈追逐雌魚,轉圈後雌雄魚分別顫動身體產卵排精,產卵活動多在夜間進行。懷卵量隨魚體的大小相差懸殊,體長340毫米懷卵量5.7萬粒,體長870毫米懷300萬粒,仔魚的孵化期長,約60天,初孵仔體長3.8~4.3毫米。兇猛肉食性魚類,且是夜食者。體長50毫米的幼魚以浮游類、毛翅類、雙翅類等的幼蟲為食。成魚完全以魚為食。幾乎無選擇性,在食物缺乏時相互殘食。
長吻鮠的生長速度較快,為同類魚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最大個體可達15公斤,常見者多為2~4公斤。在長江流域的漁獲物中所占比重較大,而中下游顯著多於上游地區。

烹飪方法

鮮蒸鮰魚
原料:鮰魚;花椰菜、薑末、蔥末;豆豉、食鹽、天添鮮、料酒、白糖、白鬍椒粉、蔥姜蒜粉
製作:
  1. 花椰菜洗淨,焯水(加油和食鹽),撈出備用
  2. 鮰魚用食鹽和料酒醃漬片刻,上籠蒸15分鐘,取出待用;
  3. 鍋燒熱,入油,下蔥末、薑末、豆豉煸香,加鹽、天添鮮、胡椒粉,待豆豉燒酥後淋在蒸好的鮰魚上,旁邊用花椰菜圍邊,裝盤即成。
  4. 江團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滋補營養佳品。富含生物小分子膠原蛋白質,是人體補充合成蛋白質的原料,以水溶液的形式貯存於人體組織中,易於吸收,對改善組織營養狀態和加速新陳代謝,抗衰老和美容又療效。
編號:6597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目名:鮎形目
中文科名:鱨科
拉丁科名:Bagridae
中文屬名:鮠屬
拉丁屬名:Leiocassis
拉丁種名:longirostris
定名人:Gunther
年代:1864
中文名:長吻鮠
原始文獻:Cat. Fish. Br. Mus. 5:87.
模式產地:日本
俗名:梅鼠,白啞肥,江團,肥沱
生境:為底層魚類。常在水流較緩, 水深且石塊多的河灣水域裡生活, 白天多潛伏於水底或石縫內,夜間外出尋食。
國內分布:遼河至閩江水系
特有:y
備註:1888年否定為日本之魚
資料來源:中國動物志 硬骨魚綱 鮎形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