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860年,汕頭正式開埠,是中國沿海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人稱“百載商埠”,經濟外向,曾有美、英、法、德、日、俄、荷、比等8個國家在汕頭設領事館。
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在市區龍湖片區試辦經濟特區。
1983年12月22日實行
市管縣體制,撤銷汕頭地區,原地區所屬8縣1市併入汕頭市。
1984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面積擴大為52.6平方公里,分龍湖和廣澳兩片區。
1991年4月,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擴大到整個汕頭市區,面積234平方公里,並確定於是年11月正式實施;同年11月,潮汕行政區域調整,
潮州、
揭陽分設地級市。
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汕頭行政區劃作出重大調整,潮陽、澄海撤市建區,原市區5個區調整合併為3個區,其中河浦、達濠兩個區合併為濠江區;昇平、金園兩區合併為金平區;龍湖區保留,將原屬澄海市的外砂鎮、新溪鎮劃歸龍湖區;澄海市撤市設區;潮陽市撤市分設潮陽、潮南兩個區。調整後,市區面積從原來的310平方公里擴大到1956平方公里,市區人口從原來的120萬增加到487.5萬。
2011年5月1日,經國務院批覆,汕頭經濟特區範圍擴大到汕頭全市,即2003年來汕頭行政區劃範圍,含龍湖區、金平區、濠江區、潮陽區、潮南區、澄海區、南澳縣“六區一縣”。
自然條件
汕頭經濟特區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
北回歸線貫穿全境,屬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2'C。溫和濕潤,陽光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春季潮濕,陰雨日多;初夏氣溫回升,冷暖多變,常有暴雨,盛夏雖高溫而少酷暑,常受颱風襲擊;秋季涼爽乾燥,天氣晴朗,氣溫下降明顯;冬無嚴寒,但有短期寒冷。年日照2000--2500小時,日照最短為3月份。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氣溫21℃--22℃,最低氣溫在0℃以上;最高氣溫36℃--40℃,多出現於7月中旬至8月初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期間。冬季偶有短時霜凍。 汕頭地貌以
三角洲沖積平原為主,占全市面積63.62%,丘陵山地次之,占土地面積30.40%,台地等占總面積5.98%。
交通網路
汕頭經濟特區的交通發達,素有“華南要衝,粵東門戶”之美稱。
港口方面,現已初步形成海陸空相互配套的立體交通網路,是中國18個樞紐港之一。全特區擁有5000噸級以上的泊位18個,其中萬噸泊位6個。貨輪直通國內沿海港口和80多個國家及地區160多個港口,客輪通達廣州、海南等地,每天往返汕頭與香港。
鐵路方面,
廣梅汕鐵路與
京九鐵路連通,貫穿全國各地,成為全國鐵路幹線的又一出海口。廈深鐵路串聯汕頭、深圳、廈門三個經濟特區,是中國東部沿海重要的客貨運輸通道。廣汕鐵路和深汕鐵路相繼開建,將大大加快汕頭與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的步伐。
航空方面,汕頭外砂機場現已停止民用服務,只保留軍事用途。
潮汕國際機場(機場
IATA:SWA,沿用
汕頭外砂機場的代號),是廣東省內繼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和深圳寶安國際機場之後第三大幹線機場。中國南方航空汕頭航空有限公司基地機場,距離汕頭市中心28公里。從機場通過高速公路到汕頭市中心需約40分鐘的車程。
基礎設施
汕頭經濟特區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供水、供電設備得到改良,供水充足,電力自給有餘。電信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已實現了國際、國內程控、直撥服務、可與世界246個城市和國內2100多個城市直撥電話,郵電綜合實力躍居全國
中等城市第三位。汕頭金融建設迅速發展,全市共有金融機構(網點)1282個,證券機構5家,
外資銀行分行(代表處)5家,汕頭的陶瓷、
抽紗、
超聲電子、食品加工、食品機械、感光材料等工業產品也聞名遐邇。
發展情況
汕頭經濟特區先後被評為“中國城市綜合實力五十強”、“全國投資硬環境十優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在全國46個重點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質量考核中名列第二位。 汕頭建立經濟特區以來的主要成就
汕頭經濟特區於1981年11月正式成立,從1.6平方公里起步,1984年11月擴大到52.6平方公里,1991年11月再次擴大到234平方公里。特區自創辦以來,在一片荒灘上起步,靠解放思想開拓,靠艱苦創業拼搏,取得巨大成績,規模日益壯大,不斷輻射帶動整個城市的發展,汕頭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
(一)經濟實力增強。2009年汕頭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1116.51億元,同比增長10.6個百分點.汕頭專利申請量居全省地級市第四位,擁有中國名牌產品10件,國家免檢產品30個,廣東省名牌產品78件;全國馳名商標12件,廣東省著名商標131件,馳(著)名商標約占全省總數的10%,位居全省地級市第二位。節能減排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006年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為1.13噸
標準煤,同比下降0.438%;萬元GDP能耗為0.661噸標準煤,同比下降4.38%,位列廣東省第四低。特別是近幾年來,汕頭經濟發展進入新的起跑線。GDP由2003年的498.43億元發展到2007年的850.15億元,年均增長11.2%;
港口貨物吞吐量由2003年1470萬噸發展到2007年的2300萬噸,年均增長10.8%;出口總額由2003年的18.92億美元發展到2007年的39.12億美元,五年累計150.15億美元,年均增長20%;實際吸收
外商直接投資由2003年的5200萬美元發展到2007年的1.72億美元,增長2.3倍。
(二)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作為粵東
區域中心城市,汕頭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
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提高較快,功能較為齊全,已形成以海港、空港為中心,高等級公路、鐵路為骨架的海陸空現代化立體交通網路。港口吞吐量從1981年的336萬噸提高到2007年的2300萬噸。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從1981年的7.81平方公里擴大到2007年的118.06平方公里。
(三)對外開放不斷擴大。2007年全市外貿出口總額39.12億美元,為1981年的14.6倍。1981-2007年,全市累計出口總額459.95億美元,累計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72.71億美元。對外經濟交流和合作領域擴大,我市已同18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關係。
(五)社會事業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中
毛入學率超過100%,農村實現完全意義的免費義務教育。被列入省
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城市,醫療衛生髮展水平保持在全省地級市前列。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81年的397元提高到2007年的11690元,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981年的295元提高到2007年的4515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從1981年的1.25億元提高到2007年的843.61億元。
汕頭經濟特區發展的主要優勢
一是僑鄉僑力豐富。汕頭是全國著名僑鄉,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335萬人,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潮汕人一向吃苦耐勞、積極進取、敢闖敢幹,在潮汕人中特別是在海外,湧現出一大批商界巨子和社會精英,在海內外影響巨大。僑資僑力僑智是一筆極大的財富,也是招商引資最重要的資源,汕頭改革開放後直接吸收的外資中,80%以上是僑資。
二是民營經濟比較發達。汕頭民營經濟起步比較早,發展比較好。改革開放初期,汕頭特區就率先提出“四放”(放開視野,放寬政策,放膽試驗,放手大幹)方針,實行“三個一齊上”(一二三產業一齊上,大中小企業一齊上,
集體經濟、橫向聯合經濟、個體和
私營經濟一齊上),放手發展民營經濟。我市民營投資占全市投資的六成以上,民營企業戶數占全市企業總數的九成以上,規模以上民營工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六成左右,企業上市步伐加快,自主創新能力增強。
三是區位條件比較好。汕頭臨近西太平洋
國際黃金航道,市區距香港187海里,距台灣高雄180海里。歷來是粵東、贛東南、閩西南的產品集散地,也是內地面向海外的重要通道。廈深鐵路的建成更是連線了深圳、廈門兩大經濟特區,並於2019年7月開通前往香港的高鐵。
汕頭機場有望實現對外開放,港口建設步伐加快,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根本性改善,區位優勢將增強。同時,汕頭是廣東省距離台灣最近的城市,
南澳島港距離台灣
澎湖馬公港僅102海里,兩地人緣相親,文緣相通,商緣相聯,加強汕台商貿合作潛力巨大。
四是積累了一定的發展條件。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發展,汕頭經濟綜合實力增強,為經濟社會加快發展提供了較為堅實的物質支撐。而且,當前經濟發展保持上升勢頭,2002年至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分別增長5.7%、8.8%、11.1%、11.3%、11.6%和13%,2007年生產總值增速為近十年來最快,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速為1993年以來最快。同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陸續建成了深汕高速、汕汾高速、廣梅汕鐵路等一批交通基礎設施,形成以海港、空港為中心,高等級公路和鐵路為骨幹的海陸空現代化立體交通網路。科技、教育、人才、信息、商貿等基礎較好,城市的集聚輻射能力較強。
地圖信息
地址:廣東省汕頭市龍湖區新津街道黃河路42號商貿城首層汕頭經濟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