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形態特徵,結構介紹,經濟用途,分布地區,中毒反應,性質鑑別,生長地帶鑑別,色澤鑑別,分泌物鑑別,外觀形態鑑別,氣味鑑別,大蔥鑑別,煮試鑑別,化學鑑別,毒菇特點,中毒類型,中毒表現,臨床處理,菌類用途,存在問題,區分易混淆菌類,
簡介
毛頭乳菇,此種蘑菇有毒,含胃腸道刺激物。食後引起胃腸炎或產生四肢末端劇烈疼痛等病症。還有含毒蠅鹼等毒素等的記載。但在蘇聯地區生長的可食用。子實體含橡膠物質。屬外生菌根菌,與區、榛、樺、鵝耳櫪等樹木形成菌根。
形態特徵
毛頭乳菇屬於傘菌目。子實體中等大。菌蓋深蛋殼色至暗土黃色,具同心環紋,邊緣有白色長絨毛,乳汁白色不變色,味苦。菌蓋直徑4~11cm,扁半球形,中部下凹呈漏斗狀,邊緣內卷。菌肉白色,傷處不變色。菌褶直生至延生,較密,白色,後期淺粉紅色。孢子無色,有小刺,寬橢圓形,8~10×6~8μm。褶側囊體披針狀,50~60×8~10μm。
結構介紹
據記載,含有毒蠅鹼等毒素和Blennin A(結構式66.1)和C(8-hydroxy- 8.9-seco-2(9),6-lactaradien-5,14- olide,結構式66.2),二者對人類周邊血液白血球中白三烯的生物合成有抑制活性(劉開吉 2004)、12-hydroxyblennin A(結構式66.3)、lactarorufin A、anhydrolactarorufinA、4,8-dihydroxyfuran、furandiol、velleral、 vellerol、piperdial、piperalol(結構式見524和525種所載)及lactardial(結構式66.4)等倍半萜類化合物。還含 ergosta-7-en-3-ol、ergosta-7,22-dien-3-ol和ergosta-5,7-dien-3-ol等多種甾醇類化合物。其主要揮發性香味物質是1-辛烯-3-醇,含量為其揮發性物質的90%。
經濟用途
分布地區
黑龍江、吉林、河北、山西、四川、廣東、甘肅、青海、湖北、雲南、內蒙古、新疆、西藏等。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單生或散生。
中毒反應
潛伏期30分鐘至2小時,其毒素主要作用副交感神經,出現大量流汗、吐唾液、流淚發冷、心跳減慢、血壓降低、瞳孔縮小、眼花、視力弱及模糊不清,重者譫語、抽搐、昏迷或木僵,四肢末劇痛。12-24小時後恢復正常。
性質鑑別
生長地帶鑑別
有毒蘑菇:往往生長在陰暗、潮濕的骯髒地帶。
色澤鑑別
有毒蘑菇:顏色往往鮮艷,常呈紅、綠、黃色,菇中央呈凸起狀,菌傘常帶有雜色斑點,表面有絲狀物或小塊的殘渣或鱗片,基部多呈紅色。
無毒蘑菇:顏色一般都不鮮艷,大多數是白色或棕黑色的,菇乾較平,傘面光滑並帶絲光。
分泌物鑑別
有毒蘑菇:菇蓋或受傷部位常分泌出粘稠濃厚液體,有赤褐色乳汁,有辛辣等異味,菇蓋撕裂後容易變色。
無毒蘑菇:一般較為乾燥,折斷後分泌出的液體為白色,有特殊香味,菇蓋撕裂後一般不變色。
外觀形態鑑別
有毒蘑菇:傘柄上有菇輪,且容易折斷,下部有菇托,根部生有囊胞,傘柄很難用手撕開。另外,蘑菇外觀比較醜陋,生得奇形怪狀者,如莖桿細長或粗長、菇面厚實板硬,像喇叭、像人頭、像雨傘等,即使色澤正常,也多屬有毒蘑。
無毒蘑菇:傘柄上無菇輪,下部無菇托,傘柄易用手撕開。
氣味鑑別
無毒蘑菇:有特殊香味。
有毒蘑菇:有怪異味,如辛辣、酸澀、惡腥等味。
大蔥鑑別
有毒蘑菇:在採摘野蘑菇時,可用蔥在蘑菇蓋上擦一下,蔥變成青褐色。
無毒蘑菇:不變色。
煮試鑑別
有毒蘑菇:在煮野蘑菇時,放幾根燈芯草、些許大蒜或大米同煮,蘑菇煮熟,燈芯草變成青綠色或紫綠色則有毒,或大米變色有毒,
無毒蘑菇:燈芯草變黃者無毒,或米仍保持本色則無毒。
化學鑑別
有毒蘑菇:將其汁液取出,用紙浸濕後,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鹽酸或白醋,若紙變成紅色或藍色的則有毒。
無毒蘑菇:不變色。
毒菇特點
1、色彩鮮艷美麗,形狀怪異,摘采後容易變色,夜間發磷光等。
2、傘蓋和莖部有斑點、疣點或裂溝等,流出的漿液發粘。
3、傘蓋肉薄,莖基部有毒托,莖易縱裂。但亦有一些毒蘑菇的外觀與可使食用蘑菇十分相似。因此,鑑別有毒蘑菇,僅根據上述標準形態特點來決定取捨是遠遠不夠的。沒有經驗的人千萬不要隨意採食蘑菇,應選擇當地民眾公認的無毒蘑菇或田園中專門種植的蘑菇食用。
中毒類型
我們可以把蘑菇中毒病例分成6種類型:
溶血型:主要症狀是在1-2天內發生溶血性貧血,症狀是突然寒戰,發熱,腹疼頭疼,腰背肢體疼,面色蒼白,噁心,嘔吐全身虛弱無力,煩躁不安和氣促。此類中毒症狀主要由鹿花菌引起。
呼吸與循環衰竭型:引起這種類型的毒蘑菇主要是亞稀褶黑菇。死亡率較高。
光過敏性皮炎型:中國現今發現引起此類症狀的是葉狀耳盤菌。
中毒表現
不同毒蘑菇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表現也各不相同,但一般可分為以下四型:
胃腸炎型:此型患者一般在進食蘑菇後10分鐘到2小時發病,少數患者的潛伏期有6小時的。表現為無力、噁心、嘔吐、腹痛、水樣腹瀉等症狀。恢復較快,預後好。產生此類症狀的蘑菇很多,如:紅菇、乳菇、牛肝菌、毒粉褶菌、橙紅毒傘、毒光蓋傘、月光菌、臘傘、環柄菇等。引起此型中毒的毒素種類尚不清楚。此型預後較好。
神經精神型:進食後10餘分鐘至6小時,除出現胃腸炎型症狀外,尚有瞳孔縮小、多汗、唾液增多、流淚,興奮、幻覺、步態蹣跚、心率緩慢等。少數病情嚴重者可有譫妄、幻覺、呼吸抑制等表現。個別病例可因此而死亡。多由毒蠅傘、豹斑毒傘等引起。由誤食角鱗次傘菌及臭黃菇等引起者除腸胃炎症狀外,可有頭暈、精神錯亂、昏睡等症狀。由誤食牛肝蕈引起者,除腸胃炎等症狀外,多有幻覺(矮小幻視)、譫妄等症狀。部份病例有迫害妄想等類似精神分裂症的表現。此型多預後良好。
溶血型:潛伏期6~12小時,除胃腸炎表現外,還有溶血表現,可出現貧血、肝脾腫大等。此型多伴有中樞神經系統表現。多為誤食鹿花蕈所至。
多臟器損傷型:進食後10~30小時出現胃腸炎型表現。部分患者可有假愈期,然後出現以肝腦心腎等多臟器損害的表現,但以肝臟損害最為嚴重。部分患者可有精神症狀。一般病程2~3周。死亡率極高。多為誤食毒傘、白毒傘、鱗柄毒傘等所引起。
臨床處理
1、因為蘑菇中毒的潛伏期較長,而且部分蘑菇中毒的症狀一旦出現就會迅速惡化,所以進食可疑有毒蘑菇後要及時到醫院診治。對曾進食可疑有毒蘑菇的患者,接診大夫不能麻痹,應儘快求助專業機構,判定蘑菇種類以利救治。
2、加快毒物排出:進食後要及時催吐,到醫院後要儘快給予洗胃。洗胃後成人口服活性炭50~100克,用水調服。並予硫酸鎂導瀉。
3、阿托品,用於神經精神型中毒患者。可根據病情輕重,採用0.5~lmg皮下注射,每半小時至6小時一次。必要時可加大劑量或改用靜脈注射。阿托品尚可用於緩解腹痛、吐瀉等胃腸道症狀。對因中毒性心肌炎而致房室傳導阻滯亦有作用。
4、巰基解毒藥:對毒傘、白毒傘等引起肝臟及/或多功能臟器損傷的患者,可套用巰基解毒藥,用法為:二巰丁二鈉(Na-DMS)0.5~1g稀釋後靜脈注射,每6小時一次,首劑加倍,症狀緩解後改為每日注射2次,5~7天為一療程;或二巰丙橫鈉5%溶液5ml肌內注射,每6小時一次,症狀緩解後改為每日注射2次,5~7天為一療程。
6、對症與支持治療:對各型中毒的腸胃炎到症狀,應積極糾正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對有肝損害者應給予保肝支持治療。對有精神症狀或有驚厥者應予鎮靜或抗驚厥治療,並可試用脫水劑。
菌類用途
側耳科藥用真菌9種,其中4種有抗癌作用,有著名的食用菌香菇、豹皮香菇等;
存在問題
1、對藥用真菌開發利用與保護認識不夠,林區民眾在單一木材生產向多種經濟經營還沒有根本轉變,尤其對較高科技含量藥用真菌產業的經濟潛力沒有接受,只是較為簡單地搞一些產品生產,還未深層次開發。
2、野生經濟真菌開發沒有科學規劃管理,資源浪費極大,真菌具有生長期短,不宜倉儲,如果採集加工不及時,就會腐爛變質。要想搞好其開發,必須組織起一套科學管理、工序嚴密、行銷暢通的經營管理機構。
3、技術力量薄弱,研究人員極大匱乏,優良品種得不到有效開發,大興安嶺可謂博大精深,可開發利用的藥用真菌不論在種類上和數量上都有很大的前景,只因我們沒有很好組織起科技專業人才,沒有投入相當規模的專項資金進行科學研究。
4、全林區沒有行業協會,沒有統一地區性的產品質量標準,缺乏強勁的市場競爭能力。針對這一特點,必須成立真菌研究協會,依據地區特點,統一產品質量標準,突出拳頭產品力度,才能在市場上有競爭力。
5、在大興安嶺建立藥用真菌生產基地,把這寶貴的藥用資源有效地利用起來。
區分易混淆菌類
幼兒師範學校《生物學》課本在《毒蘑菇的鑑別》中說:“菌體受傷以後流出乳汁,乳汁很快變色,如毛頭乳菇”。其實,“菌體受傷以後流出乳汁,乳汁很快變色”的不是毛頭乳菇(Lactarius),而是窩柄黃乳菇(L.scrobiculatus)。
毛頭乳菇分布在河北、山西、黑龍江、吉林、四川、青海等地的混交林中地上,夏、秋季常見,單生或散生。菌蓋寬4-11厘米,扁半球形,後下凹呈捅斗形,稍粘,深蛋殼色至暗土黃色,具不明顯同心環紋,中央光滑,邊緣初期內卷,並有白色長絨毛。菌肉白色,乳汁白,不變色。菌褶直生至延生,稍密、白色,後變淺粉色。菌柄長4一8厘米,粗l一2厘米,近圓柱形,內鬆軟,後變空心,光滑或近光滑,色與菌蓋相似。孢子印白色,孢子無色,有小刺,廣橢圓形,8一110x6一8微米。囊狀體稀少,披針形,50一60x8一10微米。毛頭乳菇味苦;含有毒蠅鹼,食後會引起胃腸炎或四肢末端劇烈疼痛等症狀,故屬毒蘑菇。
窩柄黃乳菇分布在四川、青海等地的混交林或針葉林中地上,夏、秋季常見。窩柄黃乳菇的菌蓋寬5-12厘米,初凸形,後凹成襯斗形,表面濕潤時粘,橙黃色至暗色,中部有軟毛和不明顯的環紋,(軟毛可脫落,邊緣內卷,有顯著密生軟毛。菌肉緊密,白色,傷變黃色,乳汁多,白色,變硫黃,味苦辣。菌褶直生或稍延生,密,不等長,近柄處往毛色。往分叉,污白色至米黃色。菌柄粗壯,長4一7厘米,粗1.2一3厘米,米黃色或與菌蓋同色,稍粘,有凹窩,基部有短絨毛,實心後變空心。抱子印白色,抱子近球形或廣橢圓形,有細刺,8.8一11x7.5一8.5微米。囊狀體近梭形,先端黃色,43一63x5一10微米。窩柄黃乳菇據文獻記載有毒,故不宜採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