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鵝膏屬隸屬於真菌界、擔子菌門、傘菌目、鵝膏科。目前全世界報導500多種,廣布世界各大洲。該屬中有些種是美味食用菌,如紅黃鵝膏;而另一些種則是劇毒蘑菇。蘑菇中毒事件大多數是由鵝膏(如玫瑰紅鵝膏、灰花紋鵝膏、綠蓋鵝膏、和鱗柄鵝膏等)引起的。
百餘年來,人們對鵝膏所含的毒素作了大量的研究,發現毒鵝膏中含有兩大類毒素即膚類毒素和非膚類毒素。
鵝膏中主要的毒素為肽類毒素,分為鵝膏毒肽類、鬼筆毒肽類、和毒傘毒肽類三大類群22種,屬於環膚化合物,絕大多數的化學結構穩定、耐高溫,一般烹調加工不能改變其結構,進入人體後對肝臟和腎臟有強烈的毀壞作用。鵝膏毒肽對真核細胞的RNA聚合酶II具有專一性抑制作用,鬼筆毒肽對肌動蛋白具有束縛作用,因此它們在生命科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套用價值。
非膚類毒素有毒蠅鹼、異噁唑衍生物、色胺衍生物,主要為神經性毒素。在生物防冶及其它方面毒蠅鵝膏、春生鵝膏等所含毒素對昆蟲或農業害蟲都有一定的誘殺作用。
鵝膏屬大多數與針科或殼斗科形成外生菌根菌,目前尚無人工栽培,目前科學研究中需要的鵝膏膚類毒素只能從野外採集的子實體中提取,因此鵝膏膚類毒素的價格非常昂貴。
形態特徵
子實體傘狀,肉質,柄中生,小型至大型。菌蓋扁半球形,伸展至反卷,有時一中央有一凸起或下陷,常被各式鱗片;菌蓋表皮乾至稍鞘;菌蓋邊緣平滑或有輻射狀棱紋。菌褶離生至近離生,白色至米色,偶爾淺黃色、粉紅色、淺灰色、灰色、紫褐色或淺草綠色;褶緣常有粉狀至顆粒狀附屬物。菌柄圓柱形,或向上變細,有時近棒狀,內實或海綿狀中空;菌柄基部膨大或不碰大,膨大的基部呈球狀、原頭狀、桿狀、卵形,梭形等。菌環或缺如或宿存或容易消失。在菌柄伸展和菌蓋開張中,菌幕被撕開而呈錐狀、優狀、粉狀、絮狀、膜狀、氈狀、袋裝、淺杯狀或同心狀等等多種結構殘留於菌蓋表面或菌柄基部,殘留於菌柄基部的菌幕形成菌托。菌蓋表皮若不膠化,菌蓋上的菌幕殘餘不易脫落,若膠化,則菌幕殘餘容易脫落,或易被雨水打落。菌肉通常白色,有時一傷變色。孢子印多為白色,有時米黃色,淡黃色或淡黃綠色等。
菌髓兩側型,中央菌髓中有或無膨大的頂端細胞,側生菌髓中常有膨大的頂端細胞。亞子實層發達,由或多或少膨大的細胞組成。擔子棒狀,長度一般超過30μm,多長4小梗,有時也長1、2或3個小梗,稀個部只長2小梗,擔子基部有或無鎖狀聯合。擔孢子中型至大型,球狀至柱狀,無色,透明,薄壁,多光滑,偶有細小疣突,澱粉質或非澱粉質,無芽孔。褶緣不育,由膨大細胞和菌絲組成,膠化或不膠化。無側生囊狀體。菌蓋表皮由近輻射狀排列的菌絲組成,菌絲常膠化。鱗片由膨大細胞和菌絲組成,在菌蓋表面的菌幕殘餘僅基部膠化。菌柄主要由縱向排列的膨大頂端細胞組成,在膨大細胞間夾雜有或多或少縱向排列的菌絲(“鵝膏菌結構”)。菌絲橫隔上有或無鎖狀聯合。
生境:鵝膏菌常見於林中地上,與多種喬木和灌木形成專性外生菌根關係;少數種常見於開闊地上,可能不形成菌根。
中毒與治療
臨床症狀
鵝膏菌毒素中毒一般經過如下幾個階段:
1. 潛伏期:進食後30 小時,無症狀。
2. 胃腸反應:進食 30 小時後,出現嘔吐等症狀。
3. 假愈期:胃腸反應略有好轉,但肝臟損害已經發生。
4.內臟損害期:此期內肝、腦、心、腎等器官均可有損傷,但以肝臟的損害最為嚴重。
5. 精神症狀期:病人呈現煩躁不安,甚至驚厥、昏迷。
6. 恢復期:15 天左右
治療
當前對毒蕈中毒的治療主要由以下步驟組成:
排除毒物:包括催吐、洗胃、導瀉、還有高位結腸灌洗等。
穩定病情:防治低血糖,平衡電解質,,置換凝固因子和紅細胞,治療膿毒性併發症等。
治療:常用青黴素,巰基解毒藥,硫辛酸等治療毒蕈中毒。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法國等一些少數國家報導了一種菊科植物水飛薊所含的活性物質——水飛薊賓對鵝膏菌中毒有很好療效。
套用
在細胞生物、分子生物等領域
由於鵝膏毒肽對 RNA 聚合酶的活性有專一性抑制作用,因此鵝膏毒肽可用於研究真核細胞基因的結構組織與表達及調控和細胞定位。
在開發抗菌、抗病毒特效藥方面
現已證明皰疹病毒、禽支氣管炎病毒、小麥多斑花葉病毒等對鵝膏菌毒素都很敏感。
在篩選抗腫瘤藥物方面
鵝膏菌屬大型真菌是我國天然藥物資源中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已成為當前探索腫瘤藥物的重要物質材料。據研究試驗證實,鵝膏菌屬中對小白鼠肉瘤 S-180 達 80% 以上的種類有數十種。鵝膏菌毒素對於腫瘤治療具有誘人的潛在開發價值。根據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的差異,利用鵝膏菌毒素的特性控制和治療腫瘤是治療癌症的一個很有前景的途徑。
在生物治療及其它方面
在開發麻醉、鎮靜等特效藥方面,毒蠅傘是有名的致幻蘑菇;白毒鵝膏菌、毒蠅傘等所含毒素對昆蟲或農業害蟲具有一定的誘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