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比較優勢論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日本
一橋大學 的
小島清 教授(Kiyoshi Kojima)發展提出的。
小島清認為,各國經濟情況均有特點,所以根據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狀況研究出來的理論無法解釋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他認為,日本對外投資之所以成功,主要是由於對投資企業能夠利用
國際分工 原則,把國內失去優勢的部門轉移到國外,建立新的出口基地;在國內集中發展那些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使國內
產業結構 更趨合理,促進
對外貿易 的發展。由此,他總結出“日本式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即對外直接投資應該從投資國已經或即將陷於比較劣勢的產業,即
邊際產業 依次進行。
內容 1、摒棄了“市場
不完全競爭 ”的觀點,提出了從投資國的具體情況出發,據以制定切實可行的對外
投資策略 。
2、摒棄了“
壟斷 優勢”的觀點,強調了比較優勢的原則,繼續維護傳統的
國際分工 原理。
3、摒棄了“貿易替代型”的觀點,提出了“
貿易創造 型”的發展戰略。這種從國際分工角度來解釋
對外直接投資 的理論,與其他理論相比顯然有其獨到之處,對傳統的
國際直接投資 無疑是一種衝擊。
小島清 在區別日本式對外直接投資與美國式對外直接投資的不同方面,在闡述
邊際產業 向外轉移方面,以及在提出的政策主張方面,都只是反映和解釋了60-70年代尚處於初期階段的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狀況。這種理論既不能解釋當時處於鼎盛階段的美國 的對外直接投資活動,也不能完全解釋80年代以後日本迅速崛起的新的對外直接投資情況。可以說,這種理論具有較強的時代特色。
邊際產業 1、在對外直接投資的特點上,“邊際產業擴張論”認為,對外直接投資不單是
貨幣資本 的流動,而是資本、技術、經營管理知識的綜合體由投資國的特定產業部門的特定企業向
東道國 的同一產業部門的特定企業(
子公司 、合辦企業)的轉移,是投資國先進
生產函式 向東道國的轉移和普及。
2、在
投資主體 上,該理論認為對外直接投資應該從本國的
邊際產業 (或邊際性企業、邊際性生產部門。這裡的“
邊際 ”包括邊際以下)開始依次進行。所謂“邊際產業”(也稱為“比較劣勢產業”)是指在本國內已經或即將喪失比較優勢,而在東道國具有顯在或潛在比較優勢的產業或領域。由於同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更易趨於比較劣勢,成為“邊際性企業”,因此中小企業更要進行的
對外直接投資 。
3、在
投資方式 上,該理論主張應從與對方國家 (即東道國)技術差距最小的產業或領域依次進行投資,不以技術優勢為武器,不搞擁有全部股份的 “飛地”式的
子公司 ,而採取與東道國合辦形式,或者採用象產品分享方式那樣的
非股權安排 方式。
4、在投資的國別選擇上,該理論積極主張向開發中國家工業的投資,並要從差距小、容易轉移的技術開始,按次序地進行。在
小島清 看來,從
比較成本 的原理角度看,日本向
已開發國家 (美國)的投資是不合理的。他認為,幾乎找不出有什麼正當理由來解釋日本要直接投資於美國小汽車等產業,如果說有,那也僅限於可以節省運費、
關稅 及貿易障礙性費用以及其它交易費用等等。與其這樣,不如由美國企業向日本的
小型汽車 生產進行投資,日本企業向美國的大型汽車生產進行投資,即實行所謂 “協定性的產業內部互動投資”。
5、在投資的目的和作用上,該理論認為對外投資目的在於振興並促進
東道國 的比較優勢產業,特別是要適應開發中國家的需要,依次移植新工業、轉讓新技術,從而分階段地促進其經濟的發展。對外投資應起“教師的作用”:應當給當地企業帶來積極的波及效果,使當地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教會並普及技術和經營技能,使當地企業家能夠獨立進行新的生產。在成功地完成了教師的作用之時,就應該分階段地轉讓所有權。
6、在投資與貿易的關係上,“日本式”的
對外直接投資 所帶來的不是取代貿易(替代關係),而是互補貿易、創造和擴大貿易。也就是說這種投資不會替代投資國國內同類產品的出口,反而會帶動相關產品的出口,是一種順貿易導向型的對外直接投資。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這種投資將投資國技術、管理等優勢移植到
東道國 ,使東道國生產效果得到改善,生產成本大大降低,創造出盈利更多的貿易機會。對比於投資發生之前,投資國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從東道國進口產品,且擴大進口規模,給東道國留下更多的利益。
小島清的“
邊際產業擴張論 ”,是在當時的國際
對外直接投資 理論無法解釋和指導日本的對外投資活動的背景下提出的。實踐證明,它對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的確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甚至在今天的日本對一些開發中國家的投資中,很少出口高技術,可能就是受到“小島理論”中的“從技術差距最小的產業依次進行移植”影響。
特點 (1)對外投資企業與
東道國 的技術差距越小越好,這樣容易在海外尤其在開發中國家找到立足點並占領當地市場;
(2)由於中小企業轉移到東道國的技術更適合當地的
生產要素 結構,為東道國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而且中小企業能夠小批量生產、經營靈活、適應性強,因此中小企業投資於製造業比大企業更具有優勢;
(3)該理論強調無論是投資國還是東道國都不需要有
壟斷市場 。
優點與缺陷 邊際產業 擴張理論比較符合日本的國情和20世紀六七十年代特定歷史條件下日本
對外直接投資 的實踐,較有說服力地解釋了日本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也較好地說明了美國出口
貿易條件 惡化、出口量減少的原因。 邊際產業擴張理論指出,無論是投資國還是東道國都不需要有
壟斷市場 ,企業比較優勢的變遷在對外直接投資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邊際產業擴張理論給人們的啟迪是,並非擁有
壟斷 優勢的企業才能進行
跨國經營 。
邊際產業擴張理論無疑是對傳統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一次衝擊。但是,邊際產業擴張理論無法解釋開發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也無法解釋20世紀80年代之後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實踐。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對北美
已開發國家 製造業的外
直接投資 迅速增加,且以
進口替代 型為主,這表明日本與美國企業的直接投資模式有去同的趨勢。
啟示 吸收和借鑑“小島理論”中所蘊含的思想和政策主張,對於我們實施“走出去”的
開放戰略 有著重要啟示。“走出去”包括商品、資本和人員(
勞務 )走出去,但主要是指資本走出去,即對外進行
直接投資 。無疑,實施“走出去”戰略,是中國適應
經濟全球化 、在更高層次上參與
國際分工 合作的現實需要,是更好地實現中國國民經濟和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提升和擴大中國對外開放深度和廣度的必由之路。研究和認識
小島清 的“
邊際產業擴張論 ”,對我們發展
對外直接投資 ,至少有以下幾點啟示。
1、必須加強對“中國式”對外投資模式的研究和探討。過去,一直對“引進來”研究的多,對 “走出去”研究的少;對國外企業在國內投資研究的多,對國內企業在國外投資研究的少。在實踐中,也是“引進來”多,“走出去”少;商品走出去多,資本走出去少。這種狀況顯然不適應當前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的需要。小島清提出這一理論的時代背景與中國國內目前的形勢大致相同,有必要加強這一方面的研究和探討,提出“中國式”的對外投資模式,用來解釋和指導中國企業走向世界。
2、
小島清 理論是以20世紀50-70年代日本
對外直接投資 為考察對象的。在他看來,“日本式”對外直接投資同“美國式”對外直接投資具有明顯的區別,“是受歡迎的”。但是,“在不久的將來.當日本企業發展成為巨大的
跨國公司 時,也應採取憑藉
壟斷 優勢、
區位優勢 和
內部化優勢 ,以其尖端的新產品向國外擴張,進行巨大跨國公司活動的美國式的對外直接投資”。實際上,今天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的確已經實現了這種轉變。為適應這種轉變,小島清也對其理論進行了補充。這給我們的啟示是無論提出什麼樣的對外直接投資模式,都必須立足於本國的實際,與本國的特定發展階段相適應,都必須是務實的、發展的。
3、中國要實施“走出去” 的
開放戰略 ,首先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誰走出去的問題,即誰是
投資主體 的問題。毫無疑問, “走出去”的主體應該是企業。那么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是國有企業還是
私營企業 。在日本式投資中,
小島清 認為,中小企業的對外投資應走在前面,理由是在當時日本的
勞動密集型產業 中,“可能大企業還保持較強的比較優勢,而中小企業趨於比較劣勢,成為邊際性企業”。在中國,有人主張,走出去的首先應該是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
石化企業產業鏈邊際 二是解決往哪裡走的問題。是向
已開發國家 走還是向開發中國家或地區走,不可否認,一些已開發國家國內投資環境比較優越,投資機會多,中國三分之二的貿易是與已開發國家之間展開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的投資也應該只走向已開發國家。國內處於優勢的產業在已開發國家就不一定具確比較優勢,相反國內處於劣勢的產業可能在某些開發中國家或地區具有比較優勢。因此中國企業不應該只象目前這樣,投資過分集中在港澳地區和已開發國家,而應該主要走向與本國經濟發展水平相近或者落後的國家,如俄羅斯、越南等周邊國家以及非洲、拉美和中東 等地。比如說中國在輕工、食品、紡織和普通的家用電器等行業有過剩的加工能力和成熟技術,並且其產品在國內市場上已經飽和。而象俄羅斯這樣一些國家和地區,這些行業相對落後,產品
需求量 大,這正好給中國在該國投資於這些行業提供了大好機會。再比如說非洲是一個大市場,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許多國家擁有豐富的森林、礦產、漁業等資源,而中國很多二手設備和相應的發展比較成熟技術都可以在此可以找到市場。因此中國對非洲地區投資前景應該是很廣闊的。
三是怎么走的問題。走出去的方式有多種。小島清認為,日本是以資源開發進口為中心的
對外直接投資 ,只需要按“
非股權安排 方式”進行就夠了,這也是資源國家所容易接受的方式。中國企業究竟是以
股權 形式還是非股權安排、以合資還是獨資、以併購還是新建、或者其它的方式“走出去”,值得進一步研究。筆者認為,走出去的方式應該根據投資企業與
投資環境 具體情況及各種方式本身的優缺點而定。例如對
開發中國家 的投資一般應以
合資經營 的方式為主,原因是開發中國家投資環境較差,並且多數開發中國家對
外國直接投資 者有進入方式和股權安排上的要求,如與當地企業合資經營者可享受若干優惠政策、外商控股不得高於50% 以上等。當然,這並不排除特殊情況,特殊對待。 4、在關於對開發中國家工業投資的政策主張中,
小島清 提出這種投資應該起“教師的作用”,“給當地企業帶來積極的波及效果”。在談到日本的
對外直接投資 起什麼作用時,他說“目的在於振興並促進對方國家的比較優勢產業”。小島清這樣說的好處之一不能說沒有起到一種宣傳作用。在這一方面,中國學者似乎不如日本人。在多年來所關注的這方面的資料中,幾乎都是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會有什麼好處,而很少談或根本不談對對方國家(
東道國 )的好處。今後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在實踐中兼顧本國與東道國雙方的利益同時,也需要大力宣傳“雙贏”的思想。其中的意義,不言而喻。
比較優勢論 5、小島清把國際貿易和對外投資的綜合理論建立在比較優勢(成本)的基礎之上,將
國際貿易理論 和
對外直接投資 理論融為一體(目前理論界正在探討這二者間一體化理論),這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理論創新。然而更重要的是,他提出的“日本式”的對外直接投資與
對外貿易 之間不是存在替代關係,而是互補關係,創造和擴大了貿易。這一思想,對中國仍有很大的現實意義。隨著中國對外
投資規模 的日益擴大,在某些產品國外市場上,特別是
勞動密集型 產品的銷售市場上,如何使投資與貿易之間存在替代關係變為互相促進和互補的關係,是擺在中國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種類 經濟假設 (1)兩種產品、兩個國家模型,即只考慮兩個國家(英國與葡萄牙)和兩種產品(葡萄酒和毛呢);
(2)以英國、葡萄牙兩國的真實勞動成本(勞動時間)的差異為基礎,並假定所有勞動都是同質的(homogeneous),沒有熟練勞動與非熟練勞動的區別;
(3)生產是在成本不變的情況下進行的,單位產品生產成本不因產量的增加而變化,即
規模報酬不變 ;
(4)運輸費用為零;
(5)包括勞動在內的
生產要素 的使用是充分的,而且它們在國內完全流動,但在國家之間不能流動;
(6)生產要素能自由地進出任何市場,產品市場也是
完全競爭 的市場;
(8)貿易是按
物物交換 的方式進行的,而不是以貨幣為媒介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