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姓(歐(姓氏))

歐姓(姓氏)

歐(姓氏)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歐姓乃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廣東各地,江蘇淮安,山西太原,內蒙古烏海,江西金溪崇仁,廣西北海田林,雲南河口隴川瀘水蘭坪,四川合江,青海西寧,湖南長沙,湖南寧遠,貴州遵義、貴州黔東南等地均有分布。漢族、怒族水族瑤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傈僳族等多個民族有此姓。漢代有歐寶,平都人;宋代有歐慶,乾德人,永春知縣;明代有歐大,順德人,國子博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歐姓
  • 外文名:Au
  • 起源說法:6種
  • 分布地區:江蘇淮粵
  • 分布民族:各個民族
  • 總筆畫:繁體15劃,簡體8劃
  • 漢語拼音:Ou
起源,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源流五,源流六,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家譜,字輩,名人,區分,祠聯,四言,五言,七言,八言以上,雲浮市富林鎮歐姓及新興縣歐姓囑書:,

起源

歐姓的起源有:

源流一

出自姒姓。與歐陽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兒子無餘,被封於會稽,建立了越國,為諸侯國。到春秋的時候被吳國給滅掉了。十九年後,勾踐又復國。到勾踐六世孫無疆為越王的時候。被楚國所滅,無疆的次子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部,以山南為陽,所以稱為歐陽亭侯,無疆的支庶子孫,於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後來雖然也有歐陽、歐侯省姓為歐,但是起源仍為這一支。
歐陽、歐氏與越國之淵源關係:
唐太宗敕定《歐陽氏譜序》:歐陽氏者,越王之胤(裔),姚(搖)王之始也。越王無疆之子,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因以為氏。
北宋歐陽修撰《歐陽氏譜圖序》:歐陽氏之先,本出於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其庶子於會稽,使守禹祀。傳二十餘世,至於允常,允常之子曰勾踐,是為越王。越王勾踐卒,子王鼠與立。自鼠與傳五世,至王無疆,為楚威王所滅,其諸族子,分散爭立。濱於江南海上,皆受封於楚。有封於歐陽亭者,為歐陽亭侯。歐陽亭,在今湖州烏程歐余山之陽。其後,子孫遂以為氏。漢高祖滅秦,得無疆之七世孫搖,復以為越王,使奉越後。
民國十三年(1924)甲子歲姚星吾撰《歐陽氏族譜原委序》:嘗讀《史記·世家》按:歐陽氏,本顓頊之後,夏禹王之苗裔也。傳五世,至帝少康,封庶子無餘於會稽,使守禹祀。歷夏、商、周,傳二十餘世,至無疆,為楚威王所滅。無疆子蹄復受楚封。居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侯,子孫遂以為氏,此歐陽氏因封受姓之所由來也。然其後,最顯而可考者,在漢則有東越王搖,在晉則有馮翊太守歐陽建,在南齊則有屯騎校尉寶,在梁則有征南大將軍、穆國公歐陽頠,在唐則有弘文館學士銀青光祿大夫、開國公歐陽詢刑部侍郎金紫光祿大夫歐陽通,在宋則有觀文殿大學士兵部尚書知青州軍事、文忠公歐陽修。
路史》“歐條”上記載說:“越王無疆次子,封烏程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
唐書·宰相世系表》云:“夏少康庶子封於會稽,至越王無強,為楚所滅,無強子蹄,更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
元和姓纂》載“甌:東甌王之後”。
歐陽六宗世次總歌選段: 因封受姓曰歐陽,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黃帝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 庶子無餘封會稽,二十餘世至允常。常子勾踐封越霸,傳衍六世乃無疆。 伐楚楚伐族屬散,子蹄封歐余山陽。苗裔因之為姓氏,五世名搖漢封王。
晉江龍湖歐陽氏尋根
一代無壬——二代夫譚——三代允常——四代勾踐——五代鹿程——六代不壽——七代州句——八代——九代諸咎——十代無顓——十一代玉公——十二代恆公——十三代朝公——十四代睦公——十五代無諸——十六代搖公——十七代涿公——十八代郢公——十九代攀公——二十代跡公——廿一代高——廿二代天支——廿三代地余——廿四代政公——廿五代襄公——廿六代翕公——廿七代復公——廿八代建公——廿九代質公——卅十代成公——卅一代晉公——卅二代啟明——卅三代乾公——卅四代煥公——卅五代睿公——卅六代景達——卅七代僧寶子三危盛邃——卅八代危公子二紇約、盛子護、邃子二憲直——卅九代紇公子四詢亮德器、直子三員哲真——四十代詢公子四卿肅倫通、員子韶——四十一代通公子三幼明幼主幼鹹。
註:上述福建歐陽氏譜中, 十一代玉公——十二代恆公——十三代朝公——十四代睦公——十五代無諸,是閩越系的,而搖本為東甌國君,為何放到閩越系中去,原來搖是三越首領,史書也稱閩君搖,應是抗秦戰爭從東甌退入閩地的結果。由此可見閩越國也是歐陽氏。
根據廣東新會《區渭泉祖家譜》記載,夏少康封少子無餘於會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為夏禹埋葬在這裡,食粟於歐山,因而以“歐”為姓。
歐陽氏絕對是早於蹄之前就有的。

源流二

出自獨孤氏。由於逃亡、遷徙、避難以及其它原因,同一個祖宗的後人分別擁有不同的姓氏,再三國時期獨孤氏一部分人改成了歐氏。

源流三

來自孔氏。漢朝時孔氏的一些人為了避嫌改姓了歐氏。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⑴.明朝初期遷居於查海(今遼寧阜新)的蒙古貞部中,有一個努日艾里部落,部族人稱歐力氏。蒙古語“努日艾里”的漢義就是“靠湖之村”,音譯為歐力營子,歐力氏即以居地名稱為姓氏,漢化今稱歐氏。
⑵.蒙古族努圖格沁氏,源出蒙古察哈爾部,明朝時期所冠漢姓即為歐氏。

源流五

源出待考,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滿洲歐寇氏,滿語為Oko mongu,漢義“犁鏵”,世代居住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的通遼地區,但人數很稀少。奇怪的是,至今滿族人皆認為歐寇氏純屬於蒙古族的姓氏,而蒙古族人則聲稱在蒙古族中沒有此姓氏。

源流六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壯族白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歐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歐氏,世代相傳至今。

始祖

越王勾踐、越王無顓(無疆)。

遷徙

歐姓發源有關於歐氏的歷來,有關的姓氏古籍都考證,遠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據傳自聖君夏禹;因為,先秦時期位於浙江的越國,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孫,那位曾經中興夏室的少康之子所傳。近溯到距今2440多年前,傳自越王勾踐,《路史》所記載的:“越王無疆次子,封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詳載的:“出自姒姓,夏少康庶子封於會稽,至越王無疆,為楚所滅,無疆子蹄,更封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姓氏考略》上所說的:平陽。”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根據考證,則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再近溯到宋度宗鹹淳年間(1265-1274年),有《區渭泉祖家譜》又說,廣東新會區氏的始祖竹溪公於宋度宗鹹淳年間(1265-1274年)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
2400多年前的越國,即今浙江和江蘇以南地區。在得姓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歐姓繼續繁衍於上述之地。後人在浙江福建一帶,建有宗祠,後人歐冶子。堂號:八劍。
西漢時,繁衍於平陽郡之歐姓興旺發達,也是不爭之史實。文景之治及其後漢武帝統治時期,國力強盛,百姓富有,北方經濟一片繁榮。時江南蠻荒,民不開化,經濟發展滯後,故歐姓因仕宦、謀生等原因北上中原,其中一支歐姓越過黃河進入山西臨汾,經長期繁衍,他們在山西臨汾等地繁衍成為望族,這個地方過去屬平陽郡,所以後世歐姓子孫有以“平陽”為其郡望堂號的。
東漢時,有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歐寶入載史冊,說明當時在江東之地歐姓人繁衍之大。
魏晉南北朝之際,歐姓人於史書鮮見。
隋朝末年,山西亦成為軍閥紛爭之地,而平陽郡歷來乃兵家必爭之地,歐姓人塗炭於戰火自不待言。
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有歐姓隨之入閩,是故歐姓人南遷閩南,始自唐初。
貞元年間,林石公(765-846年)諱冊,字君軾,貞元進士,官至監察御史。為“區氏嶺南六世”(即“區氏廣州一世”)。居於今廣州一帶。
唐末五代時,歐姓在南方各省的播遷範圍更廣,今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均有歐姓人定居,如歐宏練因仕宦之故落籍於今湖南長沙。
北宋時歐陽文忠公(歐陽修),據考究,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隨叔父在現湖北隨州長大,卒於河南新鄭,歐陽修陵園位於河南省新鄭市區西辛店鎮歐陽寺村
宋度宗鹹淳年間(1265-1274年)廣東新會區氏的始祖竹溪公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在這之前他們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
宋元之際,歐姓人有播遷兩廣之地者。明中葉以後,有閩粵之歐姓赴台謀生,進而播遷東南亞及歐美各國。
光緒癸未(1883)年春,林石公後人區作霖公,聯絡族中時賢,在省城廣州大東門芳草街置地備料,興建家塾,名“林石家塾”(現稱“廣州區家祠”)。是年冬,三進的祖祠始建告成。安神位,會族人,已有所地。有《徴信錄》又稱《區氏林石公祖祠譜》,藏於廣州中山圖書館。清·區作霖(1818-1889年)纂修,光緒十七(1891)年刻印。為證。接著繼續建設內外環列耳房,按例派定,分給各房,為子弟讀書應試之用。祠內設施齊備,管理嚴謹,獎學有例,制度分明。分配、供奉排位源地皆錄於《徴信錄》。
區氏林石家塾興建其間,區氏族人,計有一州(廣州)十五縣(南海、番禺順德高要、新興、高明、新會、開平、中山、鶴山、陽江、新寧增城恩平羅定)共丁口12萬人參與。集資、捐資總款逾四萬兩白銀。然昔日先賢創下的祖業,早已神位全無,莊嚴不再。今為廣州市某部門租借給私人作食肆經營。撫今追昔,惜哉痛哉。

分布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由於逃亡、遷徙、避難以及其它原因族人分散各地,如今,歐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廣東、湖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兩省之歐姓約占全國漢族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一。其餘主要分布在江西臨汾、吉安永豐萬載;湖北枝江、荊州、潛江;廣東潮州、汕尾、廣州、河源、新會、樂昌市;河南新鄭;四川綿陽、遂寧;安徽阜陽滁州;湖南長沙、衡陽,瀏陽、武岡、隆回、永州祁陽 寧遠也有很多、衡陽地區的有衡陽縣,衡南縣,常寧市的大堡鄉歐姓是非常多的,且比較集中的居住 ;貴州;吉林白城、廣西滕縣、貴港等地。
廣東新會區氏的始祖竹溪公一脈,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在這之前他們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
不論在中國或海外華人當中,區、歐、歐陽三姓都是少數族群。

郡望

平陽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定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霍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并州雍州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白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為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定“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
廬陵郡:廬陵郡始建於東漢朝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治所在石陽(今江西吉水,一說在江西吉安)。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到了唐朝時期,又改名為吉州。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所滅。
鄱陽郡:本為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時期置番縣。西漢時期改名為番陽,三國時期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轄境為今江西省東北部地區。其地的東部和東南部緊鄰浙江、福建省,西部和西南部毗鄰九江、南昌、撫州、鷹潭市,北部連線安徽省環接景德鎮市。治所在今江西省鄱陽市一帶地區,境內有著名的鄱陽湖,下轄信州區和上饒、廣豐、玉山、鉛山、橫峰、弋陽、餘干、鄱陽、萬年、婺源十縣,代管德興市。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鄱陽郡為饒州,後罷饒州復鄱陽郡。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鄱陽郡為饒州,是域屬饒州、衢州歙州。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析饒州之弋陽、衢州之常山、玉山三縣置信州,是域屬饒州、信州、歙州,隸江南東、西兩道。宋朝時期主屬信州上饒郡、饒州都陽郡,隸江南東路。元朝時期主屬信州路饒州路及鉛山州,隸江浙行省。明朝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分江西為五道,是域主屬九江道饒州府、湖東道廣信府。清朝事情沿明制。民國初期主屬豫章道、潯陽道。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主屬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區。1949年屬上饒、樂平二專區,轄景德鎮市和上饒、弋陽、橫峰、鉛山、餘江、廣豐、東鄉、玉山、貴溪、樂平、德興、鄱陽、萬年、餘干、婺源、浮梁十六縣。1950年樂平專區更名為浮梁專區,上饒專區增設縣級上饒市。1952年上饒、浮梁2專區合併設立鷹潭專區,旋改稱上饒專區。1953年景德鎮市升為地級市,由省直轄。1957年鄱陽縣更名為波陽縣。1958年浮梁縣劃歸景德鎮市。1960年上饒縣併入上饒市。1964年恢復上饒縣。1968年東鄉縣劃歸撫州專區。1970年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1983年樂平縣劃歸景德鎮市,貴溪、餘江二縣劃歸鷹潭市。1990年德興縣改市。2000年撤銷上饒地區,設立地級上饒市,原縣級上饒市境置信州區。2003年波陽縣名恢復為鄱陽縣。以前,洞庭湖為我國第一大淡水湖,後被人為破壞,湖面劇減,而今鄱陽湖成為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湖區周圍有許多奇峰異洞,密林幽谷,是著名的遊覽勝地。

堂號

平陽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廬陵堂:以望立堂。
鄱陽堂:以望立堂,亦稱饒州堂。
八劍堂:春秋的時候有歐冶子善於鑄造劍,越王請他鑄了五把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後來,干將又為趙王鑄造了三把劍(龍淵、太阿、工布),這八把劍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利劍。
六一堂:歐陽修號六一居士,即“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其後裔將家族的堂名稱為“六一堂”。
畫荻堂:宋朝的歐陽修,三歲就死了父親,家裡很窮,上不起學堂,但是母親非常希望他能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於是決定自己教他,買不起紙張,母親就以沙地作紙,以荻當筆,教他識字。經過刻苦的學習,歐陽修終於成為了著名的文學家和對朝廷有用的人。

家譜

湖南瀏陽歐氏重修族譜,(清)歐新芬、歐漢熾修,歐顯和、歐其鐄纂,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五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浙江象山西鄉歐氏宗譜十卷,(清)周丹忱、歐承天等纂修,清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立三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九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江西婺源錦川歐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歐陽傑繩等修,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湖南瀏陽歐氏六修族譜十八卷,首三卷,(清)歐陽本述等纂修,清光緒甲午年(公元1894年)學士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象山象邑歐氏宗譜十二卷,(民國)喻霖重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縣文物管理局。
浙江常山澄潭歐氏重修宗譜二卷,(清)符守瑞始修於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民國)徐燮重修,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青石鄉澄潭村前頭埂。
安徽五河歐氏族譜,(現代)卓昆賢等修,1995年忠厚堂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字輩

歐氏通譜字輩歌:“因封受姓曰歐陽,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黃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庶子無餘封會稽,二十餘世至允常。常子勾踐封越霸,傳衍六世乃無疆。伐楚楚伐族屬散,子蹄封歐余山陽。苗裔因之為姓氏,五世名搖漢封王。涿郡太守分兩派,千乘渤海號洋洋。千乘八世為博士,至歙伏法子復殤。惟有渤海流慶遠,曰舉跡純渡晉江。太守堅石名赫赫,外甥為著石崇亡。質與崇文奔長沙,伯仲卜居在臨湘。又傳六世景達著,文忠譜揭大宗坊。達生寶頗頗生紇,率更令詢譽望張。唐主寵遇弘文館,敕修宗譜名益揚。通生幼明明生昶,琮刺吉州名始昌。譜稱琮公生七子,袁吉衡州同豫章。八世彪彤萬兄弟,彪徙廣州系久亡。彤分常溪與蜀口,彼各派列此莫詳。萬公乾符令安福,詞譜尊為一世昂。二世生和三世雅,四州效楚列行行。效生之子謨托詃,楚生堂弘戌三房。五世六宗皆蕃衍,代產名賢與忠良。從今再修支譜後,遞傳世世信有光。”
廣東潮州饒平海山歐(歐陽)氏字輩:“光恭克讓創業樹德作述齊芳傳家孝友繼世永昌”
廣東深圳歐氏字輩:“仁義禮智信五常定立成光廉昌世代永遠振家聲品學傳祖德詩書書宗本孝道增福澤崇文字長春”。
廣東湛江歐氏字輩:“家聲傳渤海譖纓勿替千秋俎豆仰烏塘”。
貴州六枝歐氏字輩:“引如德功元進化昌”。
貴州黔東南錦屏歐氏字輩:“忠良仁進漢萬世永傳昌”
湖南武岡歐氏字輩:“龍大啟俊秀鳳德光明定信義幫家泰”。
湖南永州寧遠歐氏字輩:“春洪開隆景,道學日光昌,令銘怡久遠”
湖南衡陽歐氏一支字輩 “戚趙盛吉大德業須有人謙生久義發後工”
山東臨沂沂水歐氏字輩:“廣玉煥元瑞兆豐年”。
福建龍巖歐氏字輩:“進賢國春志”。
福建南平歐氏字輩:“景聯學國世庭有為政鹹原諒”。
重慶合川潼南歐氏字輩:“修春元振恆林興繼盛昌祖德宗功厚詩書禮義長科開召世澤明正選朝幫”。
安徽定遠歐氏字輩:“學國家立大志”。
湖北歐氏一支字輩:“文士應作方家玉本立宜為尚國珍爾道生”。
遼寧歐氏一支字輩:“景嗣英賢尚光明鎮遠方”。
廣西歐氏一支字輩:“積德守祥業流徽啟厚人詩書錦古澤忠孝重樊倫全家謙報國但願代秩循”。
歐氏一支字輩:“宏文永興傳”。
雲南會澤者海歐氏一支字輩:“龍大啟俊秀鳳德官明庭信義貞國祥忠直菲天星”
四川內江歐氏遷於湖南武岡,大清乾隆七年壬戍歲季冬月十三日修普輩分為七言八句合五十六輩:
孝世原汝必祖宗 惠文才子定成龍
大啟俊秀昭美德 永錫祚胤佐廷榮
高明直諒魁多士 道正居首達南東
國朝仁讓邦亨泰 家興賢良輔天宮
四川南充歐家灣,西充金山鄉廟子壩村歐氏輩分,遷於湖北麻城孝感 龍金萬文,紹洪德立,仁全國家,聰明正直,永體修真,忠心為一
貴州黔東南三穗雪洞歐氏字輩:“再政通光昌勝秀,文章禮岳少前修“
貴州施秉一支輩:“富貴榮華長爵祿,宏文應從啟仲碧”,源於明朝洪武年間江西進貴州,現施秉縣白塘村石板屯(原楓香屯)
貴州黔西歐氏,晚明崇禎年間入黔起祖,公元2011年重修宗譜字輩以傳後裔:
朝中監裕永仕閱 大啟發達富貴春,
詩書禮樂增福壽 國興家慶享遐齡,
榮華鴻開光先德 居安禎祥荷祖恩。

名人

歐冶子:春秋的時候匠人,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
歐寶:東漢時期著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開朗,為人豪爽
歐普祥:元代起義軍將領。
歐大任:明代南京工部郎中,廣東順德人,嘉靖時期國子博士。學者王士貞稱其為“廣東五才子”之一。
歐信:(公元?~1478年待考),著名明朝將領。嗣世職金吾右衛指揮使景泰時,因有廣東破賊功,升都指揮同知。不久命守備牡羊口,升大寧都指揮使天順時,歷任廣東雷、廉諸府守備都督同知。佩征蠻將軍印,代陳涇鎮守廣西,曾剿寇。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因大藤峽余賊復攻占潯州,被彈劾,召還,管理前府事。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充任總兵官,鎮守遼東,累敗福餘三衛兵。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被彈劾,下獄,後釋放閒住,含恨而死。
歐磐:(公元?~1483年待考),滁州人(今安徽滁縣)。著名明朝將領。襲世職指揮使。明成化中期,歷任廣西右參將、都指揮同知。屢剿蠻寇有功。分守柳州慶遠。隨同平定黃公平、胡公明等亂。弘治中,歷任都督僉事、湖廣鎮守。破府江、永安諸僮亂,擊敗思恩土官岑濬,剷除其所築丹良莊石城。為將廉明,能得將士心。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1年)告老歸。又二年死。
歐道江長樂人,明代學者,博學多才,四方師事,從游者數千人。
歐震:(1899~1969),字雨辰;廣東曲江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粵軍講武堂畢業。歐震原為葉挺獨立團的一個營長,“八一南昌起義”時就任第七十一團團長,後隨起義隊伍南下時陣前倒戈,叛變革命,使南下廣州的南昌起義部隊遭到重創。在第五次對中國工農蘇維埃政權圍剿中,歐震隨薛岳一路追剿紅軍,1935年4月15日授陸軍少將軍銜,任第九十師師長。1936年10月5日,歐震晉升陸軍中將軍銜,任第二十七集團軍副總司令、國民革命軍第十集團軍總司令、陸軍總司令部徐州司令部第三兵團司令官,參加了孟良崮戰役,後任第四編練司令部司令官、廣東綏靖公署副主任兼代理廣東保全司令、海南防衛副總司令等職。1949年,歐震逃往台灣,1969年2月13日逝世,後追贈為陸軍上將軍銜。
歐少久:(1911~?),筆名燒舊,藝名歐寶珊,外號小地梨;北京人。著名相聲演員。
歐致富:(公元1915~1999年),原名歐陽致富;廣西田陽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第七軍供給部排長,第五師第十五團連長,第十三團特派員,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一軍教導隊營長,援西軍隨營學校校長,紅三十一軍司令部作戰科副科長。參加了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副營長、營長、團參謀長、副團長、團長。參加了黃崖洞保衛戰,在這次保衛戰中,特務團抗擊了五千餘敵軍進攻,殲敵近千,而特務團僅傷亡一百六十六人,老百姓稱特務團為歐團。八路軍總部授予歐團“包圍水腰立戰功”錦旗,榮獲“黃崖洞保衛戰英雄團”光榮稱號。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野戰軍熱遼縱隊第二十二旅旅長,熱河軍區熱中軍分區司令員,第十七旅旅長,東北野戰軍第十一縱隊第三十一師師長,第四野戰軍第四十八軍第一四二師師長。著名戰鬥英雄董存瑞就出在這個師。錦州戰役時,歐致富率第三十一師沿長城南進百里,進攻灤河以東石門地域,一舉攻克石門車站,切斷了鐵路交通線。爾後率第三十一師包圍了北戴河,北戴河守敵大部被殲。第三十一師和所在的第十一縱出擊北寧線,掃清了灤河以東至北戴河一線各據點之敵,切斷了華北敵軍的陸上交通,完成了保障東野主力南下,分割包圍錦州之敵的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長,1952年畢業於軍事學院。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軍副軍長兼師長,廣州軍區副參謀長,1961年任廣西軍區司令員,廣西壯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1979年參與並組織了對越自衛反擊作戰,為鞏固西南邊防和捍衛祖國主權不受侵犯作出了貢獻。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9年3月28日因病在廣州逝世,終年八十四歲。著有《戎馬生涯》等。
歐遠方:(1922~2001),原名歐元方,字智園;安徽五河人。著名社會學家。1969~1971年11月任全椒縣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1972~1975年12月任安徽省“五七幹校”黨委書記、校長;1975~1976年9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書記。1977~1981年4月任中共安徽省委黨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1981~1983年4月任中共安徽省委副秘書長;1983~1986年4月任安徽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1985~1993年12月任中共安徽省顧問委員會常委。歐遠方是第二屆、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安徽省政協常委。歐遠方同志還曾兼任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省經濟學學會會長、省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省新聞工作者協會會長、省老新聞工作者協會會長、省人才學會會長、省鄧小平理論研究會會長、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安徽年鑑》主編、《安徽老年報》社名譽社長等職。
歐伯達:(1925~),號鐵樵;湖南衡陽人。著名當代書法家。
歐小牧:(1929~),白族;雲南大理人。著名當代作家。1932年開始發表作品,1949年參加革命,1950年參加雲南省文聯工作。1957年出版《愛國詩人陸游》。1958年至1979年停止寫作,1981年出版《陸游年譜》,1993年出版:《歐小牧文集》著一卷(包長篇小說《包局長歪傳》、雜文《盜土集》、歷史短篇《七夕》。《浜雲英烈傳》(章同體長篇小說)。1994年出版(白子白女)長篇小說,1994年出版《陸游集》。1998年出版《陸游年譜》、《愛國詩人陸游》重修本合冊。著作《包局長歪傳》系1947年出版,諷刺國民黨反動腐化情況,全長十八萬字。《盜士集》系包《水滸人物論贊》及《儒林外史人物論贊》、已有長篇選入《中國新文學大系二集雜文卷》、近又有二篇選入《中國雜文大觀(二)》見英特網。1956年2月發表於《民間文學》2月份之白族民間文學《雕龍論》、經上海美術廠改編為木偶片、列入國慶十周年獻禮片60年在布加勒斯特獲國際電影第二等獎。
歐宗清:(1930~),祖籍海南文昌市文教鎮大良畝村,生於泰國紅統府。著名泰國華人大亨。2002年5月,他當選泰國海南會館第二十七屆理事長。現為泰國寶拉蘇德、歐蘭地產等多家公司的董事長。
歐宗瑛:(1940~),遼寧大連人。大連理工大學教授,著名機械設計專家。
歐國強:(1942~),著名現代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東川土石流觀測研究站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動力學專家。
歐吉坤:(1946~),大地測量專家。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同年被評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歐堯:(1947~),廣東肇慶人。口腔頜面外科專家。現為中華口腔醫學會預防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牙病防治指導組成員,廣東省口腔醫學會常委、副秘書長,廣東省醫學會醫學科普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理事,廣東省醫院管理學會理事。
歐廣源:(1948~),廣東順德人。2007~2008年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2008年1月起任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是中共第十四屆、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共十四、十五大代表,中共廣東省第七、八、九屆委員會委員。
歐新黔:(1949~),女;貴州貴陽人。化工專家、經濟學家。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歷任北京878廠車間支部副書記,廠黨委委員;國家計畫委員會生產組重工業局、國家經濟委員會重工局化建處副處長,綜合處副處長,國家計委調度局副處長;國務院生產辦、經貿辦調度局副處長,處長;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經濟政策協調司副司長,司長;國家經貿委產業政策司司長。2002年2月任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2003年3月~2008年3月任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2008年3月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2008年3月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黨組成員。中共十六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歐可平:(1949~),四川崇州人。著名現代教育家。1969年1月參加工作,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全國人大代表。現任中共重慶市委委員,重慶大學黨委書記。
歐進萍:(1959~),湖南寧遠人。著名結構監測、控制與防災減災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歐小胡:原名歐凱明;廣西柳州人。著名粵劇演員。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班在讀研究生畢業。廣州紅豆粵劇團國家一級演員,文武生,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的學生。
歐曉明:現代經濟學家。華南農業大學廣東農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歐曉明:1964年生,湖南化工研究院研究員、副總工程師,中國昆蟲學會理事。主要從事新農藥創製、農藥殘留與環境毒理、農藥製劑理論及套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參加的在研課題有“新農藥硫肟醚的產業化研究”(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新農藥HNPC-A2005的創製研究”(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酞醯亞胺類等先導物的最佳化研究”(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創製農藥的風險評價研究”(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新農藥殘留與環境行為研究”(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及“環境友好型納米農藥製劑的研究”(國家863項目)
歐進福:現代經濟學家。中國外交部政務部部長。
歐廣: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安監四司司長。1962年11月生,廣東新興人,1984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8月參加工作,研究生學歷。
歐元霞:湘劇演員。
歐麗娟 (1963~ ):學者,任教於國立台灣大學,主要成就是唐代詩歌、紅樓夢,代表作品《論紅樓夢》、《紅樓夢人物立體論》、《李商隱詩歌》。
歐錦棠(1963年4月26日~):香港TVB藝員,祖籍順德。
歐倩怡(1979年12月16日~):中國香港藝人,其丈夫為無線當家一線小生郭晉安

區分

在華族的千千萬萬個姓氏當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個祖宗,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由於逃亡、遷徙、避難以及其它原因,同一個祖宗的後人分別擁有不同的姓氏。如區、歐、歐陽都是春秋時代那位“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的後人。
在區、歐、歐陽三姓當中,歐氏和歐陽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現這兩個姓氏,區氏是在漢朝才出現的,因此,區氏族人謙稱是小區,稱“歐”氏為大歐。根據《姓氏考略》記載可見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則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如果追溯上去,歐氏和歐陽氏的歷史不只2400多年,還可以追溯到夏朝。
越王勾踐的祖先出自姒姓,公元前(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於會稽,到了越王無疆,被楚所滅,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他的子孫因而姓“歐”或“歐陽”。至於“區”姓始於何時,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據廣東新會《區渭泉祖家譜》記載,夏少康封少子無餘於會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為夏禹埋葬在這裡,食粟於歐山,因而以“歐”為姓。到了漢朝,歐氏族人歐安是一位富商,他樂善好施,深得人們尊敬,漢景帝很賞識他的為人。有一天,漢景帝對他說:“卿才德兼備,何欠之有,應去欠為區。” 在封建時代,皇帝賜姓給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種榮譽,表示皇帝關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這一來,歐安便改姓為“區”,成為區安。從此,他的子孫便成為“區”氏族人了。
《區渭泉祖家譜》提到區、歐、歐陽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區渭泉祖家譜》又說,他們的始祖竹溪公於宋度宗鹹淳年間(公元1265—1274年)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來。在這之前他們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實,不論是區氏、歐氏或歐陽氏,他們的祖先都是從中原,經過莆田,南下福建、廣東各地。

祠聯

四言

姓啟歐冶;望出平陽:全聯典指歐(區)姓的源流和郡望。
孝格禽獸;光佩芙蓉:上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平都人歐寶,性極孝,父親去世,他在墓旁廬中守孝。鄉鄰打虎,虎跑進他廬中,他用衣服蓋住虎,虎得以逃脫。後來,虎送來鹿幫他祭祀,人們認為孝能格(感化)猛獸。下聯典指春秋時期冶工歐冶子,善於鑄劍,相傳曾為越王勾踐鑄五劍,稱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又與干將為楚昭王鑄三劍,稱龍淵、泰阿、工布。曾拿純鈞給善於鑑別劍的薛燭看,說:“光彩耀人,像是芙蓉剛剛生出。”
菟虎供祀;芙蓉閃光:同上。
才高吳下;惠被泉溪: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歐海。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歐道。

五言

菟虎供祀第;芙蓉閃鍔家:此聯為歐(區)氏宗祠“八劍堂”堂聯。

七言

榮列廣東五才子;師事長樂數千人: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南京工部郎中歐大任,廣東省順德人。嘉靖間歷國子博士。學者王士貞稱其為“廣東五才子”之一。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學者歐道江,長樂人。博學洽聞,四方師事游者數千人。

八言以上

虎感念藏,卸鹿供祭;技精冶鑄,純鈞似芙: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孝子歐寶,平都人。性至孝,義喪廬墓。里人恪虎,虎投其廬中,寶以衣覆之,虎得脫。其後虎致鹿以助寶祭。人為孝能恪猛獸雲。下聯典指戰國時鑄劍家歐冶子,越王聘之作五劍。後又於又於干將為楚王作三劍。福建省閩侯縣冶山西,有歐冶池,相傳為歐冶子鑄劍之地。
孝子廬墓,名聲傳自漢代;義軍領首,威望肇於元朝: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孝子歐寶。下聯典指元朝時期的起義軍將領歐普祥。

雲浮市富林鎮歐姓及新興縣歐姓囑書:

家傳族大以交廣,世系梁唐歷宋元,
一往汀州二石壁,三居西窖四陳村,
莫將姓宗加欠別,文溪橋上總根源。
富林歐氏部分族譜富林歐氏部分族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