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樣式雷建築燙樣(樣式雷建築燙樣)

清樣式雷建築燙樣

樣式雷建築燙樣一般指本詞條

所謂燙樣,就是立體模型,是中國古建築特有的產物,是為了給皇上御覽而製造的。因為需要熨燙,所以稱燙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燙樣
  • 外文名:Hot like
  • 燙樣世家:“樣式雷
  • 樣式雷之祖:雷發達
背景概述,燙樣世家,雷發達,雷金玉,雷聲征,雷家瑋,雷景修,雷思起,雷廷昌,燙樣分類,燙樣製作,牆體製作,屋頂製作,

背景概述

工官組織與建築設計
我國古代建築以特定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形成了自己的建築體系。與此同時,由於社會的政治、文化和經濟等方面的發展,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官管理制度和建築設計方法。
古代工官制度的作用是,掌管城市建設和官工建築的設計、籌工、備科、施工管理與工程經費的審核銷算;同時對於總結施工經驗、統一工程做法標準也起有一定的推廣促進作用。
“工”字早在殷墟甲骨卜辭中就已經出現,指當時管理工匠的官吏。《周官》與《春秋左傳》記載周王朝與諸侯都設有掌管營造的機構一司空。後來,歷代沿行並發展了這個制度,在中央機構內設有將作大匠少府監或工部,管理宮室、壇廟、陵墓、城防及水利等工程的設計施工。至於承應具體工作的專職官吏,《周官·考工記》中稱作“匠人”,唐朝稱為“將作大匠”,古建築以木構為主,木工掌作則稱為“都料匠”。而實際上從事設計繪圖,主持工程施工的正是這些名工巧匠。“庶人在官”,沒有政治地位,所以他們很少被列人史籍,揚名於後世。
建築設計的方式,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用圖畫表示,漢朝初期已使用圖樣。公元七世紀初,隋朝使用百分之一比例尺的圖樣和木製。
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北宋政府頒布了《營造法式》,作為管理宮室、壇廟、官署、府第等各種建築的設計、工料估算和施工的規範。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工部刊行的《工程做法》也起到了同樣的作用。在此前後,還出現了《內庭工程做法》、《城垣做法冊式》、《工部簡明做法》等官刊,與《工程做法》表里互通、相輔而行。
清朝建築工程,在管理上一如唐來制度,有內、外工之分。工部營繕司掌管外工,內務府營造司承辦內工。乾隆年間又在圓明園臨時設有內工部,專門辦理園工設計事務。內務府營造司設有樣房、算房,樣房負責設計圖紙、製作燙佯(根據建築物設計圖紙所擬定的尺寸式樣,按一定比例做成的)。

燙樣世家

關於“樣式雷”世家
“樣式雷”,由於製作燙樣而得名,祖孫七代主持清作官工建築的設計,是製作燙樣的名家。

雷發達

雷發達為“樣式雷”世家發樣之祖,字明所,江西南康府建昌縣(今永修縣)人。生於明萬曆四十七年,卒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19~1693年)。
清初,雷發達以技藝應募,前往北京供役。據說康熙中葉營建太和、中和、保和三殿,缺少太和殿所用的長大木料,拆取明陵楠木舊梁充用。上樑那天,康熙帝親臨現場行禮。大梁吊起來後,由於榫卯不合,安裝不上。在場的工部官員們驚慌失措。負責官吏想到了雷發達,於是就偷偷地給他換上了朝服。雷發達帶著斧頭敏捷地攀登上去,“斧落榫入”,轉危為安。大樑上好後,康熙帝非常高興,封雷發達為工部營造所長班。當時傳有佳話:“上有魯般,下有長班,紫微照命,金殿封官”。事實上,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太和殿時雷發達已經去世,傳說不可深信,但是雷發達的高超技藝是不容懷疑的[5]。

雷金玉

雷發達的長子雷金玉,字良生,生於順治十六年,卒於雍正七年(1659~1729年)。他繼承了父親的事業任營造所長班,在圓明園楠木作樣式房供役。雷金玉有五個兒子,唯獨最小的兒子雷聲征繼承了他的事業。

雷聲征

雷金玉的五子(1729一1792年),字藻亭,生於雍正七年,卒於乾隆五十七年(1729一1792年)。聲征出生才三天,父親就故世,由母親張氏把他撫養成人,繼承父業。

雷家瑋

(1758~1845年),字席珍,雷聲征的長子。他與兩個弟弟一雷家璽(1764~1825年)、雷家瑞(1770-1830年)繼承父業,先後承辦營造事業於乾、嘉兩朝[8]。

雷景修

雷家璽的三子(1803-1866年),字先文,號白璧,十六歲就隨父親在圓明園樣式房學藝,為人勤奮好學。

雷思起

雷景修的三子(1820一1876年),字永榮,號禹門。同治十三年重修圓明園時,他與兒子雷廷昌因進呈園庭工程圖樣被召見過五次。

雷廷昌

雷廷昌(1845一1907年),字輔臣,又字恩綬,是雷思起的長子。“樣式雷”世家到思起、廷昌父子兩代,名聲最大。

燙樣分類

樣式雷”一家自清康熙年間到清末,幾代人在樣式房長班,歷時二百餘載,家藏 留傳下來的“樣式雷”燙樣,從內容看,包括圓明園、萬春園、頤和園、北海、中南海、大內(故宮)、景山、天壇、東陵等處。其中以同治重修圓明園時期所制燙樣占多數,計有圓明園中路全部,還有中路的泉石自娛、同樂堂、上下天光、思順堂、天地一家春,圓明園北路的恆春堂、課農軒、廓然大公,南路的勤政殿,西路的萬方安和等數十具。萬春園有西路的清夏堂,中路的天地一家春等。頤和園有德和園戲樓(清音閣)、治鏡閣等。北海有漪瀾堂、慶霄樓、靜心齋畫舫齋、快雪堂等。中海有春藕齋、勤政殿,南海有瀛台等。大內有延禧宮彩棚,景山有壽皇殿等處。每一處各有燙樣數具,此外還有地安門、東陵等處的燙樣。
從形式上看,“樣式雷”燙樣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單座建築燙樣;一種是組群建築燙樣。
單座建築燙樣,主要表現擬蓋的單座建築的情況,全面地反映單座建築的形式、色彩、材料和各類尺寸數據。例如“地安門”燙樣,從燙樣外觀上可以看出地安門是一座單檐歇山頂的建築。面闊七間,進深兩間,明、次間脊縫安實榻大門三槽,門上安門釘九路。磚石台基,磚下肩。直欞窗裝修,旋子彩畫,三材斗科(斗口單昂),黃琉璃瓦頂。
打開燙樣的屋頂,可以看到建築物內部的情況,如梁架結構、內檐彩畫式樣等。燙樣上還貼有表示建築各部尺寸的標籤,屋頂上的標籤註明:“地安門一座,面闊七間,寬十一丈四尺二寸,南北通進深三丈七尺六寸。明間面闊二丈二寸,次間面闊一丈七尺四寸,梢間面闊一丈五尺。檐柱高一丈八尺,徑一尺八寸。中柱高二丈四尺二寸。九檁歇山式屋頂,斗科單昂”。在燙樣其他部位也有標籤註明詳細尺寸及構件名稱。通過詳細觀察燙樣,可以掌握地安門這座建築從整體到細部的基本情況。
組群建築燙樣,多以一個院落或是一個景區為單位,除表現單座建築之外,還表現建築組群的布局和周圍環境布置的情況。如北海“畫舫齋”燙樣,除可看到單座建築情況之外,還可了解這一景區的組群布局和環境布置。
畫舫齋一區,是一個滿院開鑿水池、四面建築臨水的水上四合院為主體,並包括後花園和跨院的建築組群。四合院的正殿是一座單檐歇山卷棚頂、五開間的建築,坐北朝南,前後各出抱廈三間,東西兩側各有一座三開間、硬山卷棚頂、前後出廊的廂房。正南是一座五開間的歇山卷棚殿,前後出抱廈。此殿既是院內的一座重要建築,又是內外出入的通道。穿殿可入院內。兩廂與前後殿,四座建築之間有抄手遊廊聯通。池水引自北海,從西廂下注入池中,經東廂下流入院外河道。
正殿後是一個小園,園內種植花術,環境幽靜閒適。正殿東北是一所跨院。跨院有“建築數座,亦有遊廊貫通。院西有月亮門通後花園。後園四周有圍牆,透迤婉轉,高低錯落,西牆辟小門可通國外。通過這具燙樣,可以把畫舫齋一區建築布局情況了解得一清二楚。這就是組群建築燙樣的特點。但是,這種燙樣對其中一些次要建築的內部表現得比較簡單,不及單座建築燙樣那樣細緻。
燙樣按需要分為五分樣、寸樣、二寸、四寸以至五寸樣等數種。五分樣是指燙樣的實際尺寸每五分(營造尺)相當於建築實物的一丈,即燙樣與實物之比為1:200。寸樣指每一寸作一丈,即百分之一比例尺,二寸樣為五十分之一比尺。以此類推,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比例。如地安門採用五寸樣,畫舫齋採用寸樣。

燙樣製作

燙樣是用紙張、秫秸和木頭等加工製做的。所用的紙張多為元書紙、麻呈文紙、高麗紙和東昌紙。木頭則多用質地鬆軟、較易加工的紅、白松之類。製作燙樣的工具除簇刀、剪子、毛筆,臘板等簡單工具外,還有特製的小型烙鐵,以便熨燙成型,因而名為“燙樣”。製作燙樣的粘合劑主要是水膠。

牆體製作

先把高麗紙的一面刷上水,貼在一塊備板上,另一面塗上水膠,然後把元書紙、麻呈文紙等也塗上水腔,一層層地貼在高麗紙上,粘合起來。晾乾以後就形成了一種較硬的紙板,類似現在的草紙板。這就是製做牆體的基本材料一板料。牆體的厚度根據需要可增可減。材料準備完畢後,依據設計所要求的形狀、式樣和大小進行裁剪。然後在牆面上塗飾顏色或者繪製圖案,最後進行粘合,形成完整的牆體,一些形體較大的燙樣,山牆改用木板製做,以增加強度。

屋頂製作

中國古建築的屋頂,是體現中國建築特徵的重要部位,其形式有廡殿、歇山、硬山懸山攢尖等數種。所以,製做屋頂的工序較製做牆體複雜。燙樣的屋頂常採用“盔作”的方法。我國民間婦女利用瓷盆作為胎模,在瓷盆的外面先貼一層刷過水的紙,然後上面再貼數層塗滿漿糊的紙或堆上紙漿,晾千後就可揭下一個硬殼的紙盆,表面塗上顏色,就成為一個能盛雜物的器具。這種方法稱為“盔作”。燙樣屋頂的做法與此相似。製作前根據設計要求的屋頂形式、尺寸,用黃泥做成胎模。先用一層高麗紙刷上水,貼在胎模上。然後再用兩層麻呈文紙(這種紙較厚,可增加強度)、兩層東昌紙分別塗上水膠,粘在高麗紙的上面。待晾乾後,就形成所需要的屋頂硬殼。這是較簡單屋頂的做法,複雜的屋頂還要經過拼接等加工工序才能成形。
屋頂上瓦壠的製作,從現在實物看,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瀝粉做法,即用油畫工所用的粉筒子瀝成瓦壠;另一種做法是用“線香”粘接。具體做法是,先用潮濕的手巾或布類把線香卷包起來。等到線香變軟時,塗上水膠。然後把線香一根根地粘在屋頂上。上面再蓋一層塗過水膠的高麗紙,用小烙鐵在瓦壠間反覆熨燙,直到平實為止。屋頂成形後還要塗抹顏色或繪製圖案。
燙樣的柱、檁、柁、枋和椽子等構件多用秫秸和木頭製做,上面再敷飾彩繪。
燙樣的內部裝修,其製作工序與牆體的製作大體相同,不再贅述。
燙樣的內部有時還有一些室內陳設,如桌椅、床榻、几案等,製作工序大致如上,只是做工更為精細。
燙樣是我國古代表現建築設計意圖的。
燙樣的歷史性不僅在於它是一二百年前遺存的歷史文物,而且在於它是當時營造情況的最可靠的記錄。通過研究燙樣,不僅可以了解當時的建築發展水平、工程技術狀況,而且還可以側面了解當時的科學技術、工藝製作和文化藝術的歷史面貌。
關於燙樣的科學性,前已述及,燙樣與圖紙、做法說明一起完成古建築設計,而三者各有分工側重。燙樣則側重於建築的結構和外觀以及院落和小範圍的組群布局,並包括彩畫、裝修和室內陳設,因而是當時建築設計中的關鍵步驟。又由於燙樣的製作是根據建築物的設計情況按比例製做的,並標註明確的尺寸,所以它可以作為了解當時建築情況的主要依據,可彌補官書和實物資料的不足。例如,地安門這座建築已經拆除,一旦需要恢復,“地安門燙樣”就是復原設計的主要依據。因而燙樣又具有科學性。
中國古建築一向以其獨特的內容與形式自成一體,聞名於世。中國古建築的藝術美是不容否定的,而製作精巧、頗具匠心的燙樣,就是中國古建築藝術成就的體現,它顯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技藝。燙樣本身亦可作為藝術品來欣賞,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因而它又有藝術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