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城國(拉丁語: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義大利語: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簡稱“梵蒂岡”,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一個內陸城邦國家。也是全球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其國土面積只有0.44平方公里。由於四面都與義大利接壤,故稱“國中國”。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皇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也是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
梵蒂岡意為“先知之城”。公元4世紀,教皇在羅馬城西北角耶穌門徒聖彼得殉教處建康斯坦丁大教堂以志紀念,15~16世紀被改造成聖彼得大教堂,成為天主教會舉行最隆重儀式的場所。756年法蘭克國王把羅馬城及其周圍區域送給教皇,後在義大利中部出現教皇國。1870年義大利統一後,教皇被迫退居梵蒂岡宮。1929年義大利同教皇簽訂《拉特蘭條約》,承認梵蒂岡為政教合一的主權國家。梵蒂岡為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
由於聖座的行政機構——羅馬教廷大部分機關均座落於梵蒂岡城內,故人們在使用“梵蒂岡”一詞時,可能指梵蒂岡城國、“梵蒂岡”地區、聖座、或教宗的居所,端看其使用的場合而定。雖然梵蒂岡並未制定任何有關官方語言的法律,但以義大利語最為常用。因天主教在全球信仰人口眾多,使梵蒂岡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擁有美國、中國、俄羅斯一樣重要的影響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梵蒂岡城國
- 英文名稱:Vatican City State
- 簡稱:梵蒂岡
- 所屬洲:歐洲
- 首都:梵蒂岡城
- 國慶日:2月11日
- 國歌:《教宗進行曲》
- 國家代碼:VAT
- 官方語言:拉丁語、義大利語
- 貨幣:歐元
- 時區:UTC+1(夏時制:UTC+2)
- 政治體制:君主專制政體
- 國家領袖:教皇:方濟各一世;國務卿:朱塞佩·夏卡
- 人口數量:842(2016年)
- 人口密度:1818人/平方公里(2016年)
- 主要民族:義大利人
- 主要宗教:天主教
- 國土面積:0.44平方公里
- GDP總計:約0.8億美元(2016年)
- 人均GDP:約18000美元(2016年)
- 國際電話區號:+379
- 國際域名縮寫:.va
- 道路通行:靠右駕駛
- 國花:百合花
- 國樹:五針松
- 政體:政教合一制
- 國名義大利語: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
- 國名拉丁文: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
歷史沿革,自然環境,區域位置,氣候特徵,國家象徵,國名,國旗,國徽,國歌,人口民族,政治,政體,政府,政要,經濟,概況,巨觀經濟,貨幣,金融,文化,概況,語言,宗教,文教,節日,軍事,交通,社會,通訊,媒體,工程技術部,庇護大樓,外交,外交政策,對外關係,旅遊,概況,購物,飲食,紀念品,景區,
歷史沿革
梵蒂岡在羅馬城西北角台伯河西岸,留存有許多古羅馬人建築與生活遺蹟。
從 4世紀末開始,利用西羅馬帝國的衰亡,羅馬城主教乘機掠奪土地。公元555年,東羅馬帝國收復了義大利全境,查士丁尼大帝將羅馬城的實際統治權授予給羅馬主教。羅馬主教宣稱自己為“教皇”,並建造聖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岡宮, 8世紀又增建加洛林宮。法蘭克王國國王丕平為酬謝教皇協助自己奪取王位,於754和756年兩度出兵義大利,打敗倫巴德人,並於 756年將羅馬城及其四周區域送給教皇。史稱“丕平贈土”。嗣後教皇權勢日益擴張。在義大利中部出現了以教皇為君主、以羅馬為首都的“教皇國”,直轄領土達 4萬平方公里以上。1377年梵蒂岡宮成為教皇的主要住所。
15世紀建造了梵蒂岡圖書館和西斯廷禮拜堂、梵蒂岡城牆,16~17世紀初重建的聖彼得大教堂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規模最宏大的建築。達·文西、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義大利文藝復興名人都參加了這些建築的設計、建造、裝飾工作,梵蒂岡收集了大量文藝復興以至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珍貴藝術品和圖書文獻。梵蒂岡成為羅馬教皇進行政治與宗教活動的中心。
19世紀中葉,義大利開始逐步統一,1861年建立義大利王國,羅馬教皇領地的存在受到威脅。近代科學文化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思想與運動的興起,使羅馬天主教會遭遇空前危機。為加強教皇權威,庇護九世(1846~1878在位)於1869年12月舉行了第一次梵蒂岡宗教公會,有歐洲及其他地區 700餘名主教及高級宗教人士參加。
會議經過討論爭辯,於1870年通過了“信仰信條”,反對“現代理性主義謬論”,堅持天主教傳統的教義教條,通過“教皇永無謬誤”的信條,主張教皇權力神授,高於宗教會議,享有普遍而最高的宗教司法權。在會議進行時,義大利王國於1870年9月占領了羅馬,宗教公會於10月休會。
1871年義大利政府頒布法令宣布,教皇人身不可侵犯,享有外交特權,允許對外自由來往,並給予年金。但為教皇所拒絕。
1929年2月11日,義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同教宗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朗條約”,義大利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家,其主權屬教宗。規定從同年7月起成為獨立的城市國家。國名全稱就叫梵蒂岡城國。梵蒂岡為永久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此條約正式解決了聖座與義大利政府間多年的糾紛。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梵蒂岡仍按照《拉特蘭協定》,保持中立,當時教宗為庇護十二世。義大利王國對義大利統一戰爭期間沒收的教會財產進行了最終賠償。
從法理上說,延續了11個世紀的教皇國在1929年2月11日這一天正式滅亡,由梵蒂岡城國取而代之。梵蒂岡城國擁有自己的貨幣、郵政、電訊及民政機構,是政教合一的體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克服教會危機,教皇約翰二十三世(1958~1963在位)於1962年10月召開了第 2次梵蒂岡宗教公會。有100 多個國家與地區的2000多名高級宗教人士參加,並邀請了其他宗教的代表列席。
大會經過4次會期〔後3次由教皇保羅六世(1963~1978在位)主持〕於1965年12月閉會。公會通過了16個檔案,強調教會的作用主要在精神方面。教會被定義為“上帝的人民”,提倡關心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問題,對基督新教、東正教和其他宗教採取和解態度,強調信教自由與重視教育。對天主教主要的教義、教規仍重新加以確認,但對教會法規開始逐步修改,放寬了一些禁令和戒律。
1983年公布了修改的教會法典。
2009年1月1日,教廷宣稱“義大利的法律過於繁雜,而且欠缺穩定、時常和天主教教義相違背”,正式宣布以後不再自動採納義大利議會通過的法律。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梵蒂岡位於歐洲,地理坐標(北緯41°54′10″,東經12°27′11″)。面積0.4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城西北邊的梵蒂岡高地上。領土包括聖彼得廣場、聖彼得大殿、宗座宮、教宗避暑勝地(岡道爾夫堡)和梵蒂岡博物館等。國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於城東南的聖彼得廣場外,三面都有城牆環繞。它地處台伯河右岸,以四周城牆為國界,另外,有一條“密道”從著名的聖天使堡通向梵蒂岡城內。
氣候特徵
梵蒂岡屬亞熱帶的地中海氣候,年降雨量一般為500~1000毫米之間。平均氣溫1月7℃,7月24℃。
國家象徵
國名
梵蒂岡城國(英語:Vatican City State;義大利語: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拉丁文: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 梵蒂岡在拉丁語中意為“先知之地”。
國旗
國徽
梵蒂岡國徽即是背襯著紅色的教宗保祿六世的皇徽。紅色使人聯想到它曾是天主教堂中最奪目的色彩。喬萬尼·巴蒂斯塔· 莫蒂尼於1963年被選為教宗,即教宗保祿六世。保祿六世的教宗徽章圖案包括一頂羅馬教宗的三重冠冕和兩把交叉的金黃與銀白色的鑰匙。
教宗的三重冠是主教冠和世俗的皇冠結合產生的。羅馬教宗自稱是基督在世上的代表,教宗又是梵蒂岡的首腦,三重冠代表了 教宗的三種最高權力: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而那兩把金黃色與銀白色的鑰匙,則是基督交給聖彼得的,象徵把天上和地上的一切權力都交給他。同時還附有《馬太福音》里的一段話:“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國歌
《教皇進行曲》
歌詞大意:歡騰的羅馬 高貴的羅馬 你是伯多祿的聖座 ,他曾血撒羅馬 伯多祿,被授予天國的鑰匙 教宗,是伯多祿的繼承人 教宗,是堅振眾信友的導師 教宗,是天主的眾仆之仆 捕人的漁夫,群羊的牧人 聯結天堂與人間 教宗,是基督在世的代表 是風浪中的避風港,黑暗中的燈塔 和平的守護衛者,眾人的衛士 自由的守望者,你充滿權威。 教宗,你是屹立不動的磐石 在這磐石上建立了天主的教會。 教宗,是基督在世的代表 是風浪中的避風港,黑暗中的燈塔 和平的守護衛者,眾人的衛士 自由的守望者,你充滿權威 歡騰的羅馬 高貴的羅馬。
人口民族
梵蒂岡的人口主要為義大利人,因為其是義大利的城中城。梵蒂岡的公民大部分是神職人員,包括了主教、神父、修女,以及著名的瑞士衛隊(一支專門為教宗服務的志願禁衛隊)。還有大約3000名世俗工人,他們是梵蒂岡的主要勞動力,但都不住在梵蒂岡城內。
2011年,梵蒂岡最新人口統計數據顯示,該國現僅有32名女性公民,540名男性公民。572名梵蒂岡人中有306名外交官,還有86人是瑞士衛隊成員(Swiss guards),此外還有73名樞機主教、31名平民和一位修女。在所有572名持有梵蒂岡護照的公民中,只有223人真正生活在梵蒂岡。除了本國公民外,梵蒂岡還有221名居民,他們大多數都是傳教士、神職或者修女。按照新的規定,梵蒂岡已經解除了對非公民和非居民限制,而此前,只有特別通行證的人才被允許入境。
政治
政體
梵蒂岡是一個宗教領袖制國家,梵蒂岡的元首——即教皇(教宗),由80歲以下的樞機主教在西斯廷教堂內舉行的教宗選舉上選舉產生的,任期可達終身。由於教宗的任職是終身制,新任教宗的選舉均在前任教宗去世或辭職後才慎重舉行。
政府
教宗的諮詢機構是樞機主教團,由主教級、司鐸級和執事級樞機組成。
教皇下設有教廷國務卿並設有10個聖部,每個聖部負責處理一項宗教專門任務。此外還有秘書處、法庭、專門辦公室等。
教廷雖有國家型態,但其存在乃建立於全世界教友之信仰基礎上,故其政治制度不同於一般國家。其中樞組織包括:
宗教法院(Tribunals):聖赦院、最高法院及聖輪法院。
十一個宗座委員會(Pontifical Councils):平信徒委員會、基督徒合一促進委員會、家庭委員會、正義暨和平委員會、一心委員會、移民暨觀光委員會、醫療牧靈委員會、法典條文解釋委員會、宗教協談委員會、文化委員會及大眾傳播委員會(以上各機關首長多由樞機擔任,任期五年)。
事務機關:宗座財務局、教廷財產管理局、教廷經濟事務局、教廷內務管理處、教宗禮儀處及分別掌理特定事務之委員會。此外,教宗為治理梵蒂岡城邦,另設有梵蒂岡城國管理委員會,(Pontifical Commission for the State of Vatican City)。
聖座是教宗及其顧問們在向下屬的全球各地的天主教會發出指令時所使用的正式名稱。作為全球天主教會的“中央政府”,教廷享有主權國家一樣的地位,可以以主權國家的身份簽訂國際性條約或加入國際組織。教宗授權主教委員會負責管理梵蒂岡的日常事務。梵蒂岡的法律體系是基於教會的教規,當天主教教規不適用時,則使用羅馬市的法律。聖座可以以主權國家的身份向其他主權國家派出外交使節(例如聖座公使、聖座大使等),也可以接受由其他國家派出的外交使節。但是由於國家面積太小,別國派往梵蒂岡的外交使節一般都在羅馬市設大使館。這樣造成的一個有趣結果是,義大利駐聖座大使館是設在義大利自己國境內。
政要
教皇佛朗西斯科(中文名方濟各,拉丁語:Franciscus I,義大利語:Francesco,西班牙語:Francisco,英語:Francis I,1936年12月17日-),阿根廷人。是第266任天主教教宗,梵蒂岡城國國家元首。本名豪爾赫·馬里奧·貝爾高利奧。2013年3月13日,當選為天主教羅馬教皇,同年3月19日登基。
教皇為梵蒂岡國家元首,當選後終身任職,不可罷免。
經濟
概況
梵蒂岡實質上是坐落在義大利境內的“國中之國”和其他所有國家不同的是,這個國家境內沒有田野、農業、工業、礦產資源。國民的生產生活必需品,譬如自來水、電力、食品、燃料、煤氣等通通由義大利供給。梵蒂岡建有火車站,通過862米長的鐵路聯結羅馬城內。這個國家沒有工農業生產,也沒有軍隊,僅有一支人員寥寥無幾的警衛在負責國家的安全工作和保衛教宗的安全及參加宗教儀式。
但梵蒂岡沒有理髮店。
巨觀經濟
梵蒂岡既無工農業,也無自然資源。財政收入主要靠旅遊、郵票、不動產出租、特別財產款項的銀行利息、梵蒂岡銀行盈利和向教宗贈送的貢款以及教徒的捐款等。梵蒂岡在北美、歐洲許多國家有數百億美元的投資,其資本滲透到義大利眾多的經濟部門,特別是銀行信貸和不動產系統,僅地產一項就達46萬餘公頃。黃金、外匯儲備達100多億美元。1970年代中期以來,梵蒂岡在西方經濟危機的衝擊下也面臨嚴重的財政困難,特別是由於銀行投資失誤和增加工作人員工資之後,財政連年赤字。1994年梵蒂岡財政決算盈餘41.2萬美元,其中收入1.7428億美元,支出1.7387億美元,2010年,梵蒂岡財政轉虧為盈,收入為2.45億歐元,支出為2.35億歐元。
貨幣
梵蒂岡有自己的貨幣。梵蒂岡的貨幣與義大利的里拉通用。宗教事務銀行的盈利約占 2/5,捐贈占 2/5,其他占 1/5。梵蒂岡在北美和歐洲許多國家有數百億美元的投資。其金融資本滲透義大利眾多經濟部門,特別是銀行信貸系統和不動產具有相當的實力。生活物品靠義大利供應。
金融
梵蒂岡在義大利和許多國家巨額的投資和大量的房地產,有“國際金融帝國”之稱。據西方報刊估計,梵蒂岡在北美和西歐國家的投資歷高達幾百億美元,它的黃金和外儲備超過100億美元。美國的摩根財團是梵蒂岡資產的最大代理人。梵蒂岡的財產狀況素不公布,銀行業務極端保密。
它有三個經濟組織:一是梵蒂岡銀行,又稱宗教事務銀行,主要負責梵蒂岡的金融事務,直接對教宗負責,並接受樞機主教都督委員監督。該行成立於1942年,淨資產約30-40億美元,與世界上200多家銀行有業務往來。二是梵蒂岡城國的教宗委員會,負責經營梵蒂岡電台、鐵路、郵政電訊和其他機構。三是羅馬教宗資產管理處,下分一般部門和特別部門。一般部門主要掌管在義大利的動產和不動產,淨資產近20億美元。據估計,梵蒂岡在義大利擁有40多萬公頃土地。梵蒂岡資本滲透到義大利銀行信貸系統,以及電氣、化學、冶金、紡織、食品等工業部門。特別部門具有投資公司的性質,它在北美和歐洲許多國家擁有股票、債券和不動產約有6億美元。
梵蒂岡擁有黃金儲備100多億美元,大量的國外投資收益主要來自美國與加拿大。在義大利擁有46萬公頃地產。
文化
概況
梵蒂岡城本身就是一件偉大的文化瑰寶,城內的建築如聖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聖彼得大殿(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西斯廷教堂(Cappella Sistina)等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建築作品,包含了波提切利、貝爾尼尼、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等人的作品。梵蒂岡也擁有一個館藏豐富的圖書館,以及一個博物館,專門收藏具有歷史、科學與文化價值的藝術品。
梵蒂岡的日常生活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每遇周日,聖彼得廣場天主教徒聚集,中午12點,隨著教堂鐘聲響起,教宗在聖彼得大殿樓頂正中視窗出現,向教徒們發表演說,梵蒂岡的瑞士侍衛隊每年5月6日在聖達馬索院內舉行宣誓儀式,誦念5個多世紀來一直不變的誓詞,祈求天主保佑自己圓滿完成任務,效忠教宗可以獻出自己的生命。每年都會有無數天主教徒來到這聖城,瞻仰這座天主之城。
梵蒂岡禁止遊客或當地居民在穿著上露出膝蓋以上的部位,以示對這座天主之城神聖的敬意。
梵蒂岡的藝術傑作,主要集中在聖彼得廣場、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博物館和西斯廷禮拜堂(西斯廷小堂)。內有米開朗基羅的壁畫《最後的審判》和天頂畫《創世紀》;梵蒂岡博物館、圖書館與美術館藏有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珍貴文物和藝術作品。
語言
義大利語(梵蒂岡城國)
拉丁語(羅馬教廷)
宗教
梵蒂岡全國居民天主教。梵蒂岡是近13億天主教徒的精神中心,每年吸引著上百萬的遊客前來參觀、遊覽。
文教
梵蒂岡在全世界設有60餘所大學、對全世界天主教會2000多個高級宗教職位有確認任命權,下轄天主教信徒8億多人。
節日
軍事
梵蒂岡的國防力量分為瑞士近衛隊以及梵蒂岡憲兵,瑞士近衛隊人數約為110人,負責保護教宗、顯要人物及所有屬於教宗的建築。梵蒂岡憲兵人數約為130人,負責梵蒂岡城的社會秩序、邊境管制、交通管制、刑事調查及一般警務工作。
交通
梵蒂岡最近的機場是義大利羅馬的費米奇諾(Fiumicino)國際機場。從羅馬火車站(Roma Termini)可乘公共汽車40號或64號到達梵蒂岡。梵蒂岡設有火車站,通過862米長的鐵路連線到羅馬城內。或乘羅馬捷運的A線(Linea A)往方向到達Ottaviano站沿Via Ottaviano走約10分鐘可達梵蒂岡。
社會
通訊
梵蒂岡有自己國家的郵政、電訊系統。梵蒂岡有自己的報紙《羅馬觀察家報》、雜誌《教廷文匯》月刊,每年還出版《宗座年鑑》。它是世界上唯一的講拉丁語的國家。它在世界上179個國家和地區派駐有“聖座大使”、“聖座公使”和“宗座代表”。“聖座大使”相當於大使,“聖座公使”相當於公使,“宗座代表”則僅僅是教宗的代表,在法律上不執行外交職權。世界上有179個國家和地區在羅馬派有駐梵蒂岡的使節。通過他們控制駐在國天主教教士的活動,並參加國際政治、經濟活動。
媒體
梵蒂岡廣播電台(Vatican Radio the Radio Vaticana)存在的目的是為了以自由和效力來宣講基督的訊息,並連繫天主教中心與世界各國的關係:傳達羅馬教宗的聲音和教導;報導聖座的活動;反映世界各地天主教的生活;指出教會對時下世界問題的看法,留意辨識時代的徵兆。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梵蒂岡電台的節目雖然遭到外國的檢查和干擾,卻成了一個自由傳播訊息的媒體。當時納粹德國的宣傳與新聞部長戈培爾(Goebbels)發誓要使梵蒂岡電台閉嘴;法國反對納粹的地下反抗軍卻把梵蒂岡電台的廣播抄寫下來,予以散發。當時電台有個編輯部,由耶穌會士組成,用九種語言廣播。1940年1月,電台成立訊息詢問部,播送尋人啟事的訊息,尋找因戰爭而失落的軍人和平民,也傳播家屬親友給戰俘的訊息:從1940年至1946年,梵蒂岡電台計廣播了1240728個相關的訊息,約合12105個廣播小時。戰爭結束後,梵蒂岡電台又增加其他的語言廣播,因此需要具備更強有力的發射機和定向天線網。於是在1954年開始在羅馬市西北部的聖瑪利亞.加勒里亞(Santa Maria di Galeria)地方建造廣播中心,該中心於1957年10月27日由庇護十二世教宗落成啟用。
1958年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當選就職,電台在佩特里亞諾博物館舊址擴建新的播音室和辦公室,以應付不斷發展的電台的需要。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期間,電台花了三千小時,以三十種語言報導大公會議的經過。
1963年保祿六世教宗登基。次年,1964年元月,他飛赴聖地朝聖,開啟了教宗國際牧靈訪問的紀元,這也給梵蒂岡電台的新聞記者和技術人員帶來新的挑戰,他們以特派員身份隨教宗出巡訪問世界各地。
1970年1月29日,聖座國務卿維洛樞機主教為梵蒂岡電台新本部庇護大樓主持落成典禮。這時期,電台每日的廣播時數已達十九到二十小時,使用的語言有三十二種,總發射力達一千千瓦,工作人員二百六十位,分屬三十八個國家。
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擁有規模巨大的聖瑪利亞·加勒里亞發射台,在短波方面擁有兩部Telefunken五百千瓦發射機和兩部Brown Boveri兩百五十千瓦至五百千瓦發射機。這些高效能的發射機配合兩座旋轉式天線架運作,這兩架旋轉式天線架的高度分別是76米和106米,直徑則分別為85米和87米。此外,還有五部一百千瓦短波發射機和二十八座固定天線,以及一座對數旋轉式天線。
在中波方面,廣播中心有一部Brown Boveri六百千瓦發射機,這部中波發射機配合一座有四具鐵塔,各高94米、彼此距離70米的Telefunken定向天線運作。此外,還有一座全方位天線和兩部老式的Brown Boveri兩百五十千瓦和一百五十千瓦發射機備用。
梵蒂岡電台對義大利和歐洲地區也使用精密的定向天線系統發射中波頻道訊號。這種天線系統可以鎖定特定的語言地區進行廣播。除此之外,梵蒂岡電台也從梵蒂岡城向羅馬地區進行全天候的中波及立體音響效果的調頻廣播,內容包括新聞和音樂。
教宗電台
每當教宗出外旅行,從事牧靈訪問活動時,梵蒂岡電台工作人員便負起與羅馬保持聯絡的任務,他們並透過人造衛星,用五、六種語言廣泛報導教宗的一切活動。本台台長或節目部主任、以及電台新聞記者和技術人員通常都與教宗乘同一架專機飛行,隨行的還有全球報界五十位左右的特派員。教宗訪問期間,梵蒂岡電台分秒不漏的採訪報導也成了梵蒂岡其他部門機構和全球各地天主教廣播電視台及公共服務機關的珍貴訊息來源。
梵蒂岡站點,有拉丁文、英文、德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法文、葡萄牙文及(繁體)中文版。
工程技術部
工程技術部位於良十三世大樓,坐落在梵蒂岡花園中,建於十九世紀末年,是這位教宗的夏宮。整座大樓現為梵蒂岡電台技術管理部門所在地,這個部門包括一座十五世紀尼各老五世教皇所建的塔樓,這座塔樓安置有調頻廣播設備(有五十千瓦發射力,一座十層高的天線架,每層有四具波道式天線)和一組與兩個拋物面天線系統相連的無線電通訊線路系統。這個系統是為了與聖瑪利亞.加勒里亞廣播中心連繫用的。大樓內設有四個錄音室,聖母升天大廳內的那個大型錄音室屬數字控制系統,專為製作音樂節目使用。
離良十三世大樓不遠的梵蒂岡山丘上,有一座建築物,是梵蒂岡電台第一個廣播站,系馬可尼在一九叄一年親自督導建造的。今天,這個廣播站裝設著可旋轉的對數天線,以短波對歐洲地區進行廣播,以及兩部中波發射機和三部短波發射機。這座建築物內還辟有梵蒂岡電台歷史博物館,陳列著一九叄一年以來電台使用過的主要機器、文物、照片和歷史性紀錄影片。
庇護大樓
從1970年起,庇護大樓成了梵蒂岡廣播電台的本部,是節目製作中心。四十種語言部門每日在二十三個錄音室或播音室以數字操作方式製作節目,進行現場或固定時間的廣播。庇護大樓的馬可尼廳經常作為記者招待會、文藝宗教活動介紹會、講習會、以及放映紀錄影片的場所。廳內有一幅本台節目推广部門的畫家伊里奧.凡蒂尼所作的壁畫,畫面是歷來每位透過梵蒂岡電台發表講話的教宗的肖像,從庇護十一世到若望保祿二世共六位教皇。
大樓內供本台工作人員使用的圖書館備有二十四種不同語言的日報,許多周刊,以及兩百五十種期刊。此外還有八千本藏書,二十二部八種語言的百科全書,二十二冊不同語言的辭典,二十九種專門性詞典,以及兩個重要的圖書資料目錄系統。
梵蒂岡電台有兩所聖堂,在這兩所聖堂中每天實況廣播拉丁文彌撒聖祭和玫瑰經祈禱;每星期也現場廣播烏克蘭拜占庭禮節、羅馬尼亞拜占庭禮節、漢語、英語彌撒;偶爾也廣播俄羅斯、斯拉夫拜占庭、亞美尼亞和馬龍尼這些不同禮節的禮儀。
大樓音樂部門的唱片錄音帶室備有八千張光碟唱片,七千張傳統唱片,四千卷錄音帶,包含各種音樂,供製作節目使用。
外交
外交政策
同183個國家和地區有正式外交關係,在聯合國設常駐觀察員。對外的基本政策,是宗教的、人道的,而非政治的,也無關經貿、軍事 。教廷主張與世界各國廣建邦交,藉以提高本身的國際地位與影響力,以達到保障各國境內天主教徒的宗教自由權。是故,其外交基本方針是不與任何邦交國斷絕關係。
對外關係
與中國的關係
2001年10月24日,教皇約翰—保羅二世發表一份聲明,希望中國寬恕羅馬天主教在中國所犯的"錯誤",並希望促成羅馬教廷和北京的關係正常化。當天,在北京舉辦的一次紀念傳教士利瑪竇的活動上,有人宣讀了這份聲明。教皇在這份聲明中說:“我對過去這些錯誤深感難過,我感到遺憾,這些過錯令許多人認為羅馬天主教不尊重中國人,使他們感到教會對中國持敵視的態度。”這是他繼3月以來第二次針對中國的道歉。
外交部發言人孫玉璽次日在回應教皇致辭時,對教皇的道歉表示歡迎,但又對教皇沒有對"封聖"事件作出明確解釋表示遺憾。此外,中國聲明與梵蒂岡建交的兩項原則依舊不可改變。
新千年以來,中梵恢復中斷了五十年之久的正常交流,但發生於2000年10月1日(聖女小德蘭生日)的“封聖”事件給雙方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帶來陰影,也因此陷入困頓。在“封聖”事件中,約翰—保羅二世宣布120位在中國的殉道者為“聖人”,其中包括87位中國人和23位外籍傳教士。儘管保羅二世事後表示不反對和中國政府開誠布公地討論殖民主義時代問題,但還是深深觸動了中國人對於殖民時期歷史的傷痛記憶。反過來,2001年1月7日和8月4日,為了解決各教區主教年事已高的問題,中國三自主教團現任主教傅鐵山祝聖了八位年輕神父,又遭致了教皇的干涉。這一系列事件充分表明了中梵關係中難以逾越的尖銳矛盾。
中梵關係於1952年斷交,斷交的主要原因出自意識形態的不協和。當時的新中國政府驅逐了一批反新中國的外國傳教士,採用三自原則,並承認教會自行祝聖的兩位本土主教。梵蒂岡則堅決反對三自,並承認台灣政府,將獲得中國政府承認的主教開除出教會。
2014年11月,據權威人士透露,中梵雙方在主教任命權上已達成默契,包括可由教區自選出一至兩名主教人選,通過外交渠道通報梵方,如果中國政府和梵方對所報主教人選無異議就可以舉行祝聖禮,在中梵雙方未就主教人選達成一致的前提下,雙方都不會有單方面的任命行動,不會強行祝聖。他又認為中梵雙方肯定就主教任命問題制定了雙方交換意見機制。
他又指出,目前阻礙雙方建交的最核心難點,在中國天主教的代表大會制,即中國天主教獨立自主自辦這一原則,以及主教團向代表大會負責這一體制。 2010年前,中梵中斷官方接觸談判,就與中國天主教代表大會制度有關。他認為主教任命協定能否順利簽定,取決於中梵雙方在主教任命背後的核心目標差距有多大。
根據教廷禮儀,教皇一般會向飛機飛越國家的領導人傳送問候。這種禮儀問候電文很少成為新聞,但這次卻有所不同,因為外界都想知道教皇方濟各在對中國領導人的祝願中都說了些什麼。
教皇方濟各在電文中說,進入中國上空之際,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中國人民送上良好祝願,祈求和平。
路透社說,當前任教皇約翰保羅二世1989年出訪韓國時,中國曾拒絕讓其包機飛越中國領空。而教皇方濟各獲準飛越中國領空,此舉被視為中國與梵蒂岡關係向前邁進的一步。
與中國台灣的關係
梵蒂岡是台灣在歐洲唯一的所謂的“邦交國”。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教廷召回駐中華民國大使葛錫迪主教,改派公使銜代辦駐台。1985年7月復改派參事銜代辦駐台迄今,僅派出參事銜代辦的等級。台灣前駐教廷“大使”吳祖禹形容,台梵兩邊的關係猶如風中的蜘蛛網,隨時都有遭吹斷的可能。自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1980年代末期大力推行的“東進政策”,教廷趁東歐和前蘇聯瓦解,共產主義式微之際,全力改善和東歐及共產國家的關係,可以得知,教廷在宣教的立場上,不但不會放棄任何時機,而且有一定的策略。基於宗教立場,信眾人口眾多的中國大陸,自然是教廷當局極力往來的目標。
教廷的外交方針是不與任何邦交國斷絕關係(維持國家承認)。不過,對教廷而言,對於台灣的外交承認,是認定在台灣的政府為中國的代表。一旦與中國大陸政府完成建交協定,隨時可將駐台灣的大使館遷往北京。換言之,一旦教廷,與台灣斷交,那不過是將大使館由台北遷至北京,並非意味教廷撤銷對中國的國家承認。
2015年,有外媒稱梵蒂岡最快有可能2015年底前或2016年台灣大選後,宣布與中國大陸建交。台灣當局回應表示,訊息不確實,台灣與教廷“邦誼穩固”,往來也十分密切,雙邊關係不受選舉影響。
2018年9月23日,據台灣媒體報導,與中國大陸斷絕外交關係近70年的梵蒂岡,近日傳出,本月內會與北京達成主教任命協定。而最新外電指稱,梵蒂岡剛剛主動宣布,梵蒂岡已與中國大陸達成“歷史性的”主教任命協定。台外事部門22日晚間證實,教廷為解決天主教在中國大陸的教務問題,不斷嘗試努力與大陸對話,雙方終於達成主教任命臨時性協定。“中華民國”政府期待此一協定有助中國天主教會與普世教會共融合一,並能促進中國宗教自由的發展。
針對外界關注此事是否會影響台梵“邦交”,台外事部門強調,教廷已向台當局重申此一臨時性協定無涉政治外交,更不影響台梵間已邁入第76年的“邦交”關係。未來台當局將持續與教廷在人道援助、文化教育、環境保護、宗教自由、橋樑教會、青年培訓及跨宗教對話等各方面加強合作,鞏固邦誼。
與美國的關係
美國與梵蒂岡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是"有關係,無外交"。美國從1776年建國開始,到2004年200多年的時間裡,只有短短70多年的外交關係。不過即使在沒有外交關係的時期,美國和梵蒂岡兩國也存在一定的聯繫,媒介是美國天主教。美國與梵蒂岡之間建立關係的過程中,雖然在實踐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攙雜有宗教事務和宗教因素,美國是把梵蒂岡當作正常國家來交往的。國家利益是決定種種外交關係的根本原因。美國與梵蒂岡再次建交之前結成的所謂“神聖同盟”,是美國與梵蒂岡再次建立外交關係的潤滑劑。美國與梵蒂岡再次建立外交關係的根本原因是國家利益的需要。出於國家利益的考慮,美國改變了之前不承認梵蒂岡是一個國家的政策,轉而與之結盟。這種意識形態性質的結盟其作用是有限的,結盟對於兩國迅速走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宗教因素在國際政治中一般是隱性的,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才變得顯性,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研究與梵蒂岡(羅馬教廷)的關係中,不能不考慮宗教因素,但是宗教因素並不是唯一的、全面的研究層面。梵蒂岡(羅馬教廷)對於國際關係的影響,也由於其對於教義領導下的各國天主教會的影響而變得複雜。美國與梵蒂岡的關係反過來也影響到美國天主教在國內政治中的作用表達,並且也影響美國的外交政策。
與緬甸的關係
2017年5月5日,教皇方濟各與到訪的緬甸國務資政兼外長翁山蘇姬會面後,梵蒂岡公布建交決定,與梵蒂岡建立全面外交關係的國家達到183個。
梵蒂岡之後將派駐教廷大使到緬甸,緬甸將在梵蒂岡開設使館。梵蒂岡駐泰國教廷大使,之前一直兼任在緬甸的教廷工作。
據海外網早前報導,翁山蘇姬政府今年2月向緬甸國會提交與梵蒂岡建交的議案,3月獲一致通過。緬甸目前約有70萬天主教徒,占全國總人口1%。
旅遊
概況
梵蒂岡城國(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領土包括聖彼得廣場、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宮和梵蒂岡博物館等;國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於城東南的聖彼得廣場外,國界以梵蒂岡古城牆為標誌。
購物
遊客可以沿著梵蒂岡旁邊的里索魯紀門特廣場到波坡羅廣場林蔭道上的購物大街邊散步邊購物,寬闊的大街上從高檔時裝到平民老百姓的商店都有。
飲食
梵蒂岡實質上是坐落在義大利境內的“國中之國”,和其他所有國家不同的是,這個國家境內沒有田野,沒有農業,沒有工業,沒有礦產資源。國民的生產生活必需品,譬如自來水、電力、食品、燃料、煤氣等統統由義大利供給。所以在飲食方面與義大利無大區別。
當地人在飲食上,對麵食的吃法挺講究,拜會一定事先約好。
梵蒂岡博物館門口對面有一間店,可以在此就餐,可以買到pizza和咖啡等食品,附近路邊也有一些小賣部可以買到新鮮的水果。
大多的遊人來梵蒂岡城是為了觀賞著名的聖彼得大殿,在飲食方面遊人更喜歡回到羅馬市內,因為在羅馬有更多的選擇。
紀念品
景區
梵蒂岡博物館(The Vatican Museum)
梵蒂岡博物館位於義大利羅馬聖彼得教堂北面,原是教皇宮廷。所收集的稀世文物和藝術珍品,堪與倫敦大英博物館和巴黎羅浮宮相媲美。16世紀時,博物館與聖彼得大教堂同時擴建,總面積為5。5公頃,為故宮博物院的 1/13,展出面積與故宮相仿。
廣大的梵蒂岡博物館有六公里的展示空間,著名的西斯汀教堂(Sistine Chapel)就在其中是歐洲排名第三或第四的藝術殿堂。游賞起來,可會令人筋疲力竭,所以最好事前規劃,集中在幾個主題上,且多留點時間在此。
聖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
全球第一大教堂——聖彼得大教堂。這座大教堂位於廣場西側,早在公元4世紀,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為紀念在羅馬西北角殉難的耶穌門徒聖彼得,就在其墓地上建造了一座長方形大教堂,為巴西利卡式建築,稱為老聖彼得大教堂。
16世紀教皇朱理二世決定重建大教堂、並於1506年動工,在長達120年的重建過程中,布拉曼特、米開朗基羅、德拉·波爾特、卡洛·馬泰爾等義大利最優秀的建築師先後主持過設計與施工,1626年11月18日宣告落成,改建後的教堂呈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稱為新聖彼得大教堂;自1870年以來,主要的宗教活動均在此舉行。整棟教堂建築呈現希臘十字架結構,造型傳統而神聖;教堂主體建築高45.4米、包括門廊東西長約230米,南北寬約138米、建築總面積2.3萬平方米,最多可容納6萬人,直至目前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由於教堂設計融合了對稱美學、透視美學、比例學等原理,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外觀予人的視覺和諧而莊重,其廊檐上方有以耶穌為中心的11尊雕像,兩側各有一座顯示格林威治時間與羅馬時間的時鐘,教堂正中有一個米開朗基羅設計的距地面高達137.8米、周長71米的圓形穹頂,不僅是梵蒂岡城的制高點、也是全羅馬城的最高點,遊客可登頂眺望羅馬景色;教堂設有5個門可以入內,但其右側的“聖門”每25年的聖誕之夜才開啟一次,一般遊客很難遇上那樣的機會。我們是從中門進入大廳的,門口有梵蒂岡的瑞士衛兵,不少遊客在門口與他們合影。入內舉目環視,為之一震,琳琅滿目的藝術珍品令人目不暇接。內部123.4米高的穹頂與183米長的大廳四壁布滿了以《聖經》為題材的繪畫和雕像,其中不少是名家傑作。正廳盡頭的彩窗上有一隻翼長1.5米的聖靈信鴿,十分醒目;大廳左邊有個通往珍寶館的入口。教堂總共有百餘件藝術瑰寶,其中《聖殤》、青銅華蓋和聖彼得寶座是3件寶中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