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個人經歷,對偽滿態度,理念,評價,
個人經歷
1901年在利奧十三世治下進入教廷工作。1905年任教廷議員。1914年任教廷非常事務部秘書。1917年受大主教職、任教廷駐德國巴伐利亞特使。1920年改駐慕尼黑。1920~1929年任教廷駐德國特使。1929年末教宗庇護十一世立他為樞機主教,授以教廷國務卿職務,10年後被推舉為教宗。自從1623年以來,教宗選舉以此次為最迅速簡便。
1922年法西斯主義攫得義大利政權。當時帕切利正在德國,由其弟(律師)參與談判,犧牲天主教人民黨,斷送推翻獨裁者墨索里尼的任何可能性,同墨索里尼達成協定。根據這項解決羅馬問題的辦法,1929年梵蒂岡城邦成立。當時庇護十一世和許多義大利人感到如願以償,但是此後30年,在庇護與敵意日深的義大利獨裁政權以及戰後軟弱的民主政權之間,都產生許多問題。1933年,教廷同希特勒德國達成的協定,主要出自帕切利德設計,他經常說這是有風險而為之,其目的是要在對懷有天主教敵意的德國社會中保留天主教的講壇,因為希特勒對非雅利安族天主教徒進行迫害。1936年出使美國,就兩國政教關係進行談判。
1937年,教宗庇護十一世發表通諭,表示反對納粹主義,帕切利曾參與此項通諭的草擬;帕切利曾以教廷國務卿身份向德國政府提出幾十份照會和備忘錄,其中對納粹有所指摘;他在羅馬接見納粹外長里賓特洛甫時態度冷淡,出語直率;他曾嚴斥奧地利樞機主教西奧多·因尼策爾(Theodor Innitzer)對納粹吞併奧地利態度軟弱;帕切利當選教宗,德國反應消極;這些事都表明他對德國暴政的真正態度。有人指責他只是顧保持中立,而不發表有力的言論為受納粹迫害的基督教徒和猶太人進行辯護。另外一些人則說,當時他如提出抗議,徒使納粹更加殘酷地進行迫害。
對偽滿態度
理念
評價
始終在納粹、美系和蘇系之間斡旋,盡最大力量維護天主教。
於新中國來講,是境外勢力試圖控制中國,遙控破壞革命的頭號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