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埔豐革命根據地地處梅縣、大埔、豐順三縣交界的九龍嶂、銅鼓嶂、阿婆嶂、陰那山、北山嶂等山嶂的周圍。1930年全盛時期,其範圍方圓近2000多平方公里,包括大埔縣的銀江、大麻、三河、英雅、洲瑞、青溪與桃源部分地區,豐順縣的潘田、茶背、建橋、豐良、龍崗、大龍華、黃金、留隍、桐梓洋、潭江等地,梅縣的梅南、畲坑、水車、長沙、西陽、丙村、三鄉、松南、桃堯、梅北、梅西等大部分地區。根據地人口近50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埔豐革命根據地
- 性質:革命根據地
梅埔豐革命根據地地處梅縣、大埔、豐順三縣交界的九龍嶂、銅鼓嶂、阿婆嶂、陰那山、北山嶂等山嶂的周圍。1930年全盛時期,其範圍方圓近2000多平方公里,包括大埔縣的銀江、大麻、三河、英雅、洲瑞、青溪與桃源部分地區,豐順縣的潘田、茶背、建橋、豐良、龍崗、大龍華、黃金、留隍、桐梓洋、潭江等地,梅縣的梅南、畲坑、水車、長沙、西陽、丙村、三鄉、松南、桃堯、梅北、梅西等大部分地區。根據地人口近50萬。
梅埔豐革命根據地地處梅縣、大埔、豐順三縣交界的九龍嶂、銅鼓嶂、阿婆嶂、陰那山、北山嶂等山嶂的周圍。1930年全盛時期,其範圍方圓近2000多平方公里,包括大埔縣的銀江、大麻、三河、英雅、洲瑞、青溪與桃源部分地區,豐順縣的...
梅埔豐革命根據地,即梅(縣)(大)埔豐(順)革命根據地,該根據地地處梅縣、大埔、豐順三縣交界的九龍嶂、銅鼓嶂、阿婆嶂、陰那山、北山嶂等山嶂的周圍。1930年全盛時期,其範圍方圓近2000多平方公里,包括大埔縣的銀江、大麻、三河、英雅、洲瑞、青溪與桃源部分地區,豐順縣的潘田、茶背、建橋、豐良、龍崗、...
明山嶂梅埔豐革命根據地 明山嶂梅埔豐革命根據地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西陽鎮明山村,海拔1245米,地處梅埔豐三縣交界處,是廣東東江革命根據地的九個根據地之一,為粵東北蘇區成為中央蘇區的組成部分作出了重大貢獻。
梅埔豐根據地(明山嶂)革命史料陳列室開館儀式於2021年1月26日在廣東梅州市梅江區西陽鎮明山村舉行。梅埔豐根據地(明山嶂)革命史料陳列室位於“紅色革命熱土”明山嶂板蓋坑,圍繞國民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時期進行布展,系統地展示了明山嶂的革命鬥爭歷史。陳列室的建成,為廣大黨員幹部民眾重溫...
九龍嶂革命根據地是粵東地區革命根據地,領導粵東北地區革命鬥爭的大本營。歷史沿革 九龍嶂位於梅、豐兩縣交界處,地處豐順西北梅縣之南,是一個方圓百里的大山區、深山區。其東鄰銅鼓嶂,西接鴻圖嶂,南連潮、揭,北通江西中央蘇區,在粵東(梅州)處於重要戰略位置。在革命戰爭年代,那裡成為革命戰爭的搖籃。受共產...
梅埔豐革命根據地地處梅縣、大埔、豐順三縣交界的九龍嶂、銅鼓嶂、阿婆嶂、陰那山、北山嶂等山嶂的周圍。梅埔豐革命根據地是在1929年東江革命復興時期開闢的,至1930年春正式形成。這塊根據地對東江革命的復興、對東江革命根據地的形成,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1930年全盛時期,其範圍方圓近2000多平方公里,包括大埔縣的...
以九龍嶂為中心的革命鬥爭進入新的時期。1930年下半年至1931年冬,梅埔豐革命鬥爭轉入低潮。1932年,由黎果帶領部分武裝在九龍嶂一帶活動,一直堅持到1934年。以九龍嶂為中心區域的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對梅縣乃至粵東北的土地革命戰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梅縣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一、閩西南潮梅特委機關駐梅 二、貫徹閩西南潮梅第六次執委擴大會議精神,轉變鬥爭策略 三、閩西南潮梅特委產生中共七大代表過程 四、南委事件發生及前後歷程 第四節 恢復組織活動迎接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一、積極恢復組織,中共梅埔豐、梅興豐和梅縣工委成立 二、開闢游擊據點,保衛邊區領導機構,迎接抗日戰爭的最後...
9月2日,領導發動武裝暴動並取得勝利,宣布成立“廣東工農革命軍第十二團”,並任團長,率領部隊與敵作戰,打擊反動勢力,創建了水口革命根據地。1928年1月,該團與古大存領導的第七團隊部匯合。同年夏天,又與鄭天保部匯合,在此基礎上,成立了“五(華)、興(寧)、豐(順)、梅(縣)、大(埔)五縣暴動...
回來後任中共饒和浦豐(饒平、平和、大埔、豐順)中心縣委書記,1947年12月任中共梅埔(今梅州市梅縣區、梅江區、大埔)地委書記,1948年6月調任中共粵東地委書記,領導粵東人民堅持游擊戰爭。同年10月,在廣東梅州大埔縣岩上鄉與國民黨軍隊作戰時犧牲,終年39歲。1954年10月被追認為革命烈士。民國18年(1929年)5月...
黃芸(1916—1942),原名景隆,曾用名黃雨凝、黃景,筆名激流,廣東梅縣梅城西街(今梅江區城西辦事處黃泥墩)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梅縣中心縣委宣傳部長、中共饒埔豐縣委書記、中共大埔縣委書記、“南委”聯絡員等職。1942年犧牲於大埔。人物生平 黃芸,梅城西區黃泥墩人。出身於店員工人家庭。從小受革命...
從1929年冬到1931年春,以紅軍48團為主力的饒和埔詔武裝力量共消滅反動武裝約2000人,反動民團40多個,拔敵據點幾十個,沉重地打擊了四縣的反動勢力。到1930年底,根據地正式形成,蘇區人口達22.6萬多人,範圍發展到南起饒平的黃崗,東至詔安的官陂、秀篆,西以韓江為界,與梅埔豐根據地隔江相望,北抵大埔...
5月,李明光、丘崇海率第十五團大部分兵力,同古大存、劉光復等人領導的革命武裝匯合,建立梅(梅縣)、埔(大埔)、豐(豐順)和梅(梅縣)、興(興寧)、豐(豐順)、華(五華)革命根據地。1929年夏,梅、埔、豐三個縣的工農革命軍和模範赤衛隊合編為紅軍第六軍第十六師第四十六團,李明光擔任團長。從1929年冬到1930的...
政治部等機關人員共200多人,艱苦轉戰於梅埔豐邊縣地區。途經豐順縣潭江的畲族山村時,他動員大埔南部赤衛隊員40餘人,歸編第十一軍,擴大了紅軍隊伍。1931年,羅欣然壯烈犧牲於大埔縣南部和豐順縣東部邊界的赤色山村。他為革命血染青山、英勇獻身,為建立東江革命根據地和梅埔豐蘇區,堅持工農武裝鬥爭,做出了貢獻。
板蓋坑,是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西陽鎮的農村居民點。清朝末年由當地居民起名,周邊的山像板蓋,故名,起名後一直沿用。簡介 板蓋坑,位於梅州市梅江區西陽鎮。景點 板蓋坑有梅埔豐根據地(明山嶂)革命史料陳列室、蘇維埃主題公園,有紅色史跡、黨史人文等紅色資源遺址。明山嶂平均海拔960米,是梅埔豐根據地重要...
姚安(1919—2012),參加革命化名李白,廣東省大埔縣銀江鎮河口村人。首任中共興寧縣委書記。人物經歷 1940年7月畢業於梅縣東山中學,1941年4月參加中共地下黨組織。先後到大埔縣銀江公學、江西尋烏衛生院以教職工為掩護從事革命活動。1945年2月,奉命調往梅埔黨組織據點大麻中學從事革命工作,表現堅定沉著,後經組織...
同時,先後恢復了饒和埔豐、梅埔豐、杭武蕉梅、埔永梅4個縣(工)委和1個主管國統區工作的梅縣縣工委。黨員人數200人左右。(四)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抗日勝利後,梅州各級黨組織因國共和談奉命暫停集中軍事行動,實行分散轉化方針。中共閩粵贛中心縣委和各縣黨組織分批向外疏散人員,尋找職業掩護,蓄力待機;留...
至年底,粵東支隊擴大至三個中隊,一個警衛中隊和一個教導隊,廣大民眾普遍發動起來,開闢和創建了梅埔豐、梅興豐華、梅興平蕉、饒和埔豐、永和埔、杭武蕉梅六塊邊縣游擊根據地。面對粵東地區游擊戰爭蓬勃發展的大好局面和國民黨反動派即將發動大規模進攻的嚴重形勢,粵東支隊通過會議決定廣泛開展武裝鬥爭。1948年1月...
先後摧毀了梅縣瑤上,興寧縣石馬,平遠縣長田、大柘、壩頭、石正、八尺和尋烏縣茅坪等地國民黨鄉公所和自衛隊,瓦解了敵人的基層政權,發展了梅興平蕉邊游擊根據地,擴大和發展了第四獨立大隊、武工隊;同時亦為鞏固梅埔豐邊游擊根據地閩粵贛邊區的鬥爭,起了密切配合的作用。1948年3月15日,國民黨“閩粵邊區...
並決定潮汕區由林美南負責,興梅區由李碧山負責開展工作。經過充分準備,在李碧山的領導下抗日游擊隊韓江縱隊於民國34年(1945)2月成立,隨後到潮梅地區分成若干片(以縣為單位聯合)如梅埔豐、梅興豐華、埔永梅、梅蕉杭武等,用武工隊形式,建立許多游擊基點村,並將潮梅與閩西南的鬥爭聯合起來開展鬥爭。這對潮...
豐良鎮全鎮通行客家話,屬豐順縣客家方言的豐良片。客家文化 豐良自古以來就屬客家文化區,所以在方言、房屋建造、風俗和民眾信仰等方面都有著濃厚的客家文化氣息。紅色文化 革命戰爭年代,黎鳳翔、鄧子龍等革命前輩曾在豐良孕育紅色革命。豐良鎮九龍嶂是粵東地區最早建立的革命根據地,朱德、陳毅、林彪、羅榮桓、聶榮臻...
廣東軍閥即以重兵進攻粵東北的八鄉山、梅埔豐等蘇區,對粵贛邊境實行層層封鎖,嚴密控制。中共廣東省委為配合中央蘇區的反“圍剿”鬥爭,組織粵東北蘇區軍民英勇作戰,堅持武裝鬥爭,以牽制和打擊敵人。就在粵贛邊境局勢空前緊張而嚴峻的時刻,原中共豐順縣委書記、東江蘇維埃政府執委黎鳳翔,奉廣東省委(在香港)派遣,...
據了解,他於1916年出生在大埔縣楓朗鎮大埔角村,1945年參加革命,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一位英勇善戰的指戰員。前夫王長勝犧牲後,我們來往密切、互相幫助、互相關心,1948年他任梅埔豐獨立三大隊長時,在李碧山、張光等領導同志關懷下,戴麗華與陳德念同志結成夫妻。婚後三天各奔戰場,我在支隊後勤衛生部工作,同年...
5月,配合東江工農革命軍第十五團出擊銀江龍市警察所和進擊葛藤坪、崑崙村打土豪的武裝鬥爭。9月,調任高陂區團委書記。次年夏,隨第十五團西渡韓江,進入梅埔豐邊區開闢新區,任團縣委巡視員。在白色恐怖中,因與組織失去聯繫,於是年冬到新加坡謀求出路。民國十九年(1930年)春,羅理實在新加坡和曾在大埔團縣委...
形似“中國地圖”、“千年神龜”“金元寶”“石棺”,還有“千書石”“官印石”“一言九鼎”“雙龍出海”“雄獅起舞”。山中有兩間石屋,夾在地勢險要的大山之中,一間可容20餘人,一間可容80人,此處石屋曾是中共閩粵贛邊縱隊劉永生司令員作戰練兵場所,是重要的革命根據地、紅色蘇區的發源地之一。
1957年調廣東省工作,先後擔任廣東省老革命根據地建設委員會副秘書長兼老區辦公室主任、廣東省民政廳辦公室主任。期間,他參加過中國代表團赴越南訪問活動。1962年調任廣東省統計局辦公室主任、局黨組成員。1966年7月調任廣東省計委,任農經處處長。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到廣東省龍坪(十二嶺)五七幹校,先是學員,後...
劉光夏是土地革命時期興寧農民武裝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人,又是東江革命根據地有影響的軍事領導成員之一,曾任廣東工農革命軍十二團、紅五十團團、中共興寧縣委書記、東江革命委員會主席團成員、“五興梅豐埔”五縣暴動委員會委員。劉光夏親自創建的廣東工農革命第十二團、東江紅軍五十團,轉戰五、興、龍、梅、豐、埔、...
1923年,成立了海豐縣農會。在農民革命浪潮的影響下,古兆容參加了農會組織、工會組織。後成為海豐縣工會和農會領導骨幹。同年冬,古兆容任海豐縣梅隴區工會會長和沙埔鄉農會長,並出席了海豐縣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1925年2月,廣東革命政府舉師東征,古兆容即投奔東征戰鬥,任東征軍二師副團長。3月,東征軍進軍到...
直至 1929 年春,根據廣東省委的指示,紅二、紅四師官兵分批離開海陸豐,踏上新的征途。下嶺村於 1997 年被廣東省民政廳列入《廣東省革命老區村莊名冊》。代表性人物:劉蘭(1901—1931),烈士。1928 年參加紅軍,紅軍四十九團戰士,1931 年 11 月於蓮花埔子峒戰鬥中犧牲。劉念(1903—1928),烈士。1926 年...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海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之一,革命舊址遍及全縣各地。保存於地上、地下的豐富文物資源,對於進行學術研究、愛國主義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文物分布簡要 海豐東南部面海,氣候溫和,溪河縱橫交錯,在遠古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距今5000多年至3000多年前),就有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