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和埔詔革命根據地

饒和埔詔革命根據地,即饒(平)(平)和(大)埔詔(安)革命根據地,廣東省的饒平、大埔與福建省的詔安、平和四縣交界的邊區,峰巒重迭,山水相連。1928年3月8日,在中共福建臨時省委領導下,中共平和臨時縣委聯絡饒平、大埔等縣的黨組織,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平和暴動,攻克了平和縣城,威震閩粵。平和暴動的勝利,進一步促使饒和埔詔四縣革命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衝破兩省的界限,緊密聯繫,並肩戰鬥,建立起了跨越閩粵兩省的饒和埔詔革命根據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饒和埔詔革命根據地
  • 性質:革命根據地
1928年各地暴動受挫後,四縣黨組織和工農革命軍的骨幹轉入農村和邊界山區。埔東區革命委員會主席溫仰春及羅時元轉至詔安官坡以教書教拳職業掩護,組織流落在那裡的革命工農,積蓄力量,12月,他們和平和、饒平轉到那裡的黨員,分別組織了四個支部,並與中共福建省委取得了聯繫。福建省委派巡視員謝漢秋前往,職合組成饒大特委。後福建省委指示平和縣委,派余丁仁到官坡、大溪主持工作。1929年1月東特委派劉錫三到詔安重組中共饒平縣委,書記劉錫三,原大埔縣委委員連半天為該縣委成員。2月中共平和縣委在埔東的張坑成立平和縣革命委員會,陳彩芹任主席,4月接任縣委書記,埔東黨員羅鐵仙為縣委委員。三縣黨組織共同開發了饒和埔邊區。在紅四軍入閩的鼓舞下,饒平縣委鍵全了上饒區委,恢復了閔山、黃崗區委,黨員達130多人。平和縣委也健全了長樂、坪四兩區委,同時幫助大埔建立中共梅河特支。大埔縣委利用陳濟棠部與桂系徐景棠部在大埔混戰之機,發布《靠農民書》,發動民眾,打擊反動分子,襲殺了陳濟棠部與李明瑞部的聯絡參謀丘文、廖武郎等七人。紅四軍回閩西後,中共大埔縣委於銀江馬頭山召開擴大會,丘宗海、張士生調特委,調整了縣委領導,謝卓元任書記,楊鶴松、鐘桂香為常委,建立五個區委,梅河特支擴建為石雲區委,重新整頓農會和赤衛隊,縣委組建了紅軍連,張國棟任連長(12月犧牲後連德勝接任),政委謝快能。後編人紅46團建制。東委常委擴大會議後,派李堅貞來埔東召集饒平、平和、大埔三縣聯席會議,組成軍聯委,由羅時元負責,至1930年7月,東特委調丘宗海任大埔縣委書記,謝卓元任縣蘇主席,機關遷到埔東和村,同年冬,根據閩粵贛蘇區特委的指示,成立了饒和埔縣委,丘宗海任書記。1931年6月擴大為饒和埔詔縣委,下轄四縣11個區委,統一領導四縣的革命鬥爭。
從1928年冬到1931年春的兩年多時間,饒和埔詔各地紅色政權逐漸建立起來。1929年春,平和縣在張坑成立了縣革命委員會,在一些鄉村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29年11月初,饒平縣也在上饒地區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大部分已恢復過去割據之局面。11月中旬,饒平縣委根據東江特委指示,以浮山區長教鄉為據點,逐步向西陂、北陂、雙羅等地活動,並聯結詔安的新營、黃秋坑、下葛、南陂和上官陂的馬坑,使這一帶地區先後建立了紅色政權。
隨著紅色區域的擴大,饒平縣於1930年3月在石井鄉大門口祖祠召開全縣工農兵代表大會,到會代表300多人,會議開了七天,選舉產生了饒平縣革命委員會,主席劉金丹。接著,茂芝等四個鄉也成立了鄉蘇維埃政權,並在詔安的新營鄉成立了浮山區革命委員會。此時,大埔、平和縣革命委員會也相繼成立,還成立了埔北、上饒、長樂等區蘇維埃政權。到這年夏天,在四縣建立的鄉蘇維埃政權有69個。10月,根據中央蘇區工作大綱關於“已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地方,要動員民眾實行改造”,使蘇維埃真正成為權力機關的要求,饒和埔縣委對過去未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的蘇維埃,實行召開代表大會選舉的辦法進行改造,於12月12日在大埔大產下村祠召開三縣代表大會,選舉產生饒和埔革命委員會,主席劉振群。
1931年2月7日,饒和埔縣委又在大埔大產下村丘氏宗祠召開饒和埔縣第一次工農兵貧民代表大會,出席代表有300多人,討論和通過《保護婦女青年條例》、《婚姻法》、《裁判條例》、《山林礦產法令》等,並選舉產生縣蘇維埃政府,主席陳順凡(後謝卓元),後來擴大成立饒和埔詔蘇維埃政府,選舉余登仁為主席。
饒和埔詔革命根據地各級紅色政權,都是在革命武裝不斷發展壯大,堅持開展游擊戰爭的前提下建立起來的。1928年7月底,平和縣委把武裝力量整編為紅軍2營,開展游擊戰爭。9月間,大埔的溫仰春、饒平的詹亞錢、平和的陳彩芹把三縣流散的武裝人員集中在西岩山西竹寺,成立工農革命軍饒和埔獨立支隊,詹亞遂為隊長,溫仰春為黨代表。下轄三個大隊:第1大隊活動於饒平,第2大隊活動於大埔,第3大隊活動於平和,靈活地開展游擊戰爭。
1929年夏,饒和埔獨立支隊各大隊,乘國民黨軍閥張貞與徐景唐部在大埔楓朗、高陂、三河一帶混戰之機,積極開展鬥爭,先後摧毀象湖山、坪回一帶民團。1929年2月,劉錫三到饒平縣委,不久,成立以詹允吉為隊長的縣游擊隊。隨後游擊隊在劉錫三帶領下,多次出擊敵人,6月於羊角埔擊斃前來看戲的大埔背民團大隊長詹蘭聲,隨後又襲擊糞箕樓陳坑地主民團,處決陳坑民團隊長,擴大了政治影響。游擊隊也在鬥爭中得到發展。
1929年8月27日,駐饒城蔣光鼐部教導團第3營第12連起義。縣委派連半天(雲鵲)等把該連暫編為紅軍獨立連,有80多人。接著,饒和埔軍聯委羅時元把隊伍帶到詔安整訓。10月,東江特委派李光宗到部隊駐地,將其整編為紅軍第6軍第16師48團,加強政治教育,建立共產黨組織;並從饒平、大埔抽調部分武裝人員充實隊伍,擴大到140多人。團長羅時元,黨代表李光宗(後為連半天、李明光)。1930年5月,歸屬紅11軍,改為紅11軍48團,此時全團擴大到250多人,分三個連,活動於饒和埔詔四縣邊區。
由於這支隊伍的勝利改造,戰鬥力大大增強。至1930年夏,它在饒、和、埔一帶打了許多勝仗,繳了十多個反動民團局的武裝,打通了永定交通線,幫助了地方武裝發展。1930年冬,饒和埔縣委成立了獨立營,人數很快發展到200餘人槍。後三縣各區、鄉的地方武裝也迅速恢復起來,最多時有100多人槍。
從1929年冬到1931年春,以紅軍48團為主力的饒和埔詔武裝力量共消滅反動武裝約2000人,反動民團40多個,拔敵據點幾十個,沉重地打擊了四縣的反動勢力。到1930年底,根據地正式形成,蘇區人口達22.6萬多人,範圍發展到南起饒平的黃崗,東至詔安的官陂、秀篆,西以韓江為界,與梅埔豐根據地隔江相望,北抵大埔埔北,平和的象湖、坪回,與閩西蘇區接填,橫亘700餘平方公里,崛起在閩粵邊區,成為東江通往中央蘇區的主要通道,也為中央蘇區的鞏固、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