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景點,紅色文化,
簡介
板蓋坑,位於梅州市梅江區西陽鎮。
景點
板蓋坑有梅埔豐根據地(明山嶂)革命史料陳列室、蘇維埃主題公園,有紅色史跡、黨史人文等紅色資源遺址。
明山嶂平均海拔960米,是梅埔豐根據地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梅州最早的解放區之一。
紅色文化
工農革命軍常駐革命據點
板蓋坑村,在土地革命戰爭初期,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梅州最早建立區級蘇維埃政權的地方之一。
據當年參加革命鬥爭的老赤衛隊員座談回憶,以及1992至1994年編寫出版的《梅縣西陽白宮革命史》記載,明山革命活動最早從1927年夏秋就有了,參加梅城五·一二暴動失敗後,領導人楊雪如、葉明章、林一青等就曾帶部分人員到了板蓋坑和上蘆肚、下蘆肚。
其後1928年初,梅州各地年關暴動接連受挫,從春夏間起梅、埔、豐、五、興各縣革命武裝先後突出重圍,又分別到了九龍嶂、明山嶂、銅鼓嶂。由於明山嶂地理位置特殊,其區域既與銅鼓嶂、九龍嶂互為犄角,又介於九龍嶂、銅鼓嶂之間,內外相連。故那時候的明山嶂板蓋坑村和周圍其他山村一樣,都曾經是工農革命軍(後稱紅軍)常駐的革命據點,處處插著紅旗標語。
1928年5月,五縣革命武裝經過聯絡研究協商,決定成立梅興五埔豐“五縣暴動委員會”,推舉古大存為主席,並於6月中旬領導舉行了“畲坑暴動”。畲坑暴動推動了工農武裝鬥爭的新發展,各縣各地失散的革命軍戰士紛紛聚集到九龍嶂、明山嶂、銅鼓嶂集結歸隊,潮安揭陽縣委領導人也來到九龍嶂,於是五縣暴委擴大為七縣聯合委員會。在五縣暴委和七縣聯委領導下,開始了九龍嶂、明山嶂和銅鼓嶂革命根據地的創建。
1928年7、8月間,著名的領導人羅欣然、李明光、劉光夏分別率工農革命軍第十五團和第十二團到達銅鼓嶂、明山嶂,立即開展了以銅鼓嶂、明山嶂為中心區域的革命工作。地處銅鼓嶂明山區域的丙村區、西陽區、埔西區、豐五區四區的農軍和赤衛隊便都建立起來,積極配合十五團和十二團,為掃除銅鼓明山地區的反動民團及封建勢力,進行了一系列的鬥爭。
為方便領導銅鼓嶂、明山嶂周邊的鬥爭,1928年10月,梅縣、大埔、豐順三縣四區領導人在明山嶂成立了領導這一地區的機構——銅山區革命委員會。與此同時,梅縣縣委經過研究決定,將全縣分成梅東、梅西、梅南、梅北四個片區,派出負責同志到各片區去開展工作,以加強對各區鄉武裝力量的領導,推動各區鄉鬥爭規模的擴大和鄉村革命政權的建立。西陽區委根據縣委指示,將西陽、白宮各劃為二個部分,嶂明、丹赤、三溪、雙溪等鄉以原有支部為基礎,分別成立了中共梅縣第三區委和第三區革命委員會。第三區委和區革委會先後進駐明山嶂的船子壢、板蓋坑和上下蘆肚。
至1928年12月原西陽區委與第三區又重新合併成立新的西陽區委,區委和革委會兩個招牌一套人馬,成員擴大至十一人。
形成梅埔豐邊縣區鄉蘇區武裝割據
1929年革命形勢發展很快,並迅速高漲。這年春,毛澤東、朱德、陳毅率紅四軍下井岡山,從贛南推進閩西,取得節節勝利,使閩西與贛南連成一片,出現“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大好形勢,這給廣東東江特別是給粵東北的梅州地區革命鬥爭以極大鼓舞。廣東省委、東江特委和梅縣縣委不斷發指示號召,城鄉被壓迫貧苦民眾聯合起來,打倒國民黨,抗債抗稅抗糧,沒收土地分給貧苦農民,建立蘇維埃政府,開闢和鞏固赤色區域。
在革命形勢推動和上級黨的領導下,1929年4月,中共西陽區委率先在駐地明山板蓋坑村李屋,正式組建成立了西陽區蘇維埃政府。接著又召開會議,成立該區屬下各鄉蘇維埃政府和區鄉赤衛隊,並在板蓋坑的大坵嫲(地名)集合召開大會進行整訓公布。西陽區蘇維埃主席何木發、副主席黃吉軒,成員有李丙麟、李煥等。嶂明鄉蘇主席張榜,副主席黃吉軒、財政李均麟。區和各鄉蘇維埃政府下設宣傳、人秘、財政、青年、婦女、交通等十一個部門。區鄉蘇維埃政府都有比較穩定的辦公地址,西陽區蘇和嶂明鄉蘇政府同時先設駐在板蓋坑村李屋,半年後移駐離板蓋坑不遠的吊簡坑村(嶂下村第五隊舊址)。
西陽區蘇成立之後,立即領導該區和各鄉赤衛聯隊掀起了熱火朝天打擊反動派和燒殺土豪劣紳的鬥爭,隨即推動了周邊鄉村地方武裝力量的迅速擴大,同時亦擴大了赤色區域。在較短時間內,通過西陽區明山嶂特殊地理位置,內外相聯,形成了梅縣南部大塊農村或梅埔豐邊縣區鄉範圍蘇區的武裝割據,使明山嶂、銅鼓嶂到九龍嶂廣大區域,梅埔豐三縣邊區的所有區鄉村真正連成一片,從而推動形成了銅山蘇區、九龍蘇區二大塊蘇區,與後來的八鄉山蘇區一起,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江蘇區、閩粵贛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