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嶺村(廣東省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下嶺村,位於赤石鎮東南部,距鎮政府約 9 千米。與上嶺村 、榕樹墩村、田心村、馬石徑村相鄰。始建於清代,因何姓遷此而形成。因建村於大山嶺下方而得名下嶺。地處山間谷地,有下嶺、角仔里山,有硤石河、山廈河。

清代,屬惠州府海豐縣楊安都。1914 年,屬海豐縣楊安都赤石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海豐縣第四區赤石鄉;1958 年,屬鮜門人民公社赤石管理區明熱大隊;1960 年 3 月,屬赤石公社明熱大隊;1983 年,屬惠陽專區海豐縣;1987 年 4 月,屬赤石鎮明熱行政村;1988 年,屬汕尾市海豐縣赤石鎮明熱行政村;2011 年 2 月,納入深汕特別合作區;2017 年 9 月,納入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
村民主要有何姓、劉姓及葉姓。何姓清代從惠陽烏蛟洞遷至此地。村民均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2020 年末,該村戶籍總戶數 24 戶,戶籍人口 110 人,其中男性 57 人,女性 53 人;80 歲以上3 人,最年長者 90 歲(女);實際在村人口 65 人。
傳統經營以種植水稻、番薯、沙姜、沙葛、花生等農作物為主,兼種植果樹、蔬菜以及養豬、魚、雞、鴨、鵝等。
近 年 來 村 里 年 輕 人 多 外 出 務工,村民辦的養鴨場也有一定規模。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收入、養殖業收入、經商收入、工資性收入。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粿、粽子。
國道 G324 線經過該村。1996 年通電,2000 年通自來水、通電話,2012 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至 2018 年尚未通網際網路。
傳統民居現存 6 座。村內無宗祠。
清明節的前一天稱“肉食節”,各家各戶做些“菜包粿”吃。該村“四月八”節、“婆生”節(又稱為“出花園”)、“十月朝”的習俗與上嶺村相同。村內保留一些傳統婚嫁習俗,包括媒人說合、議婚、“過茶”、擇日、“擔酒”、辦嫁妝、設酒宴客等禮俗。在生育風俗方面也有一定講究,產婦生育後要洗香草水,吃薑醋;三朝通報娘家;七日內外人不得探望產婦。據村民回憶,1943 年 6 月,惠海行商護路隊在下嶺圍剿海匪周同家一夥,海匪被逐,護路隊死一人、傷二人。
下嶺村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27 年冬至 1928 年初,海陸豐革命根據地及土地革命的影響日益深入,蘇維埃區的不斷擴大,使忙於爭奪廣東統治權的粵桂兩派軍閥感到了嚴重威脅。1928 年 2 月中旬,國民黨抽調正規軍第四、五、七、十一軍等下屬幾個師的部隊共 7000 餘人為主力,糾集各地反動地主武裝,分數路圍剿海陸豐根據地,揚言“一個月內削平海陸豐”。國民黨大軍壓境,來勢兇猛,海陸豐革命根據地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1928 年 4 月中旬,在惠來縣城失守及潮陽、普寧各地的軍事行動均不能成功的情況下,紅二、紅四師主力部隊經過惠(來)、陸 ( 豐 ) 邊界輾轉回到海陸豐,與東江特委委員楊望、顏昌頤及海豐縣委、陸豐臨時縣委負責人取得聯繫,活動于海豐縣公平、梅隴一帶。1928 年 6 月 17 日,紅四師在海豐埔仔峒白木洋遭敵襲擊,師長葉鏞因患瘧疾不能隨軍突圍而被俘,後在廣州犧牲。紅四師由徐向前繼任師長,劉校閣為黨代表,他們率領餘部進入赤石大安峒及明熱峒(熱水峒)隱蔽活動。當時紅軍生活十分艱苦,沒有糧食,靠採摘野菜度日;沒有住處,只能寄宿在百姓家或搭草棚休息。7、8 月間,在敵軍日益加緊“圍剿”和糧食、彈藥、藥品嚴重缺乏的情況下,紅二、紅四師餘部分散到山區可靠的民眾家裡。此時,農民赤衛隊亦大都解散。不久,紅軍又在大安峒、熱水峒一帶山區集中起來 ( 傷病員仍由民眾照顧 )。在一次戰鬥中,徐向前腿部受傷,借宿在下嶺村一戶何姓村民家裡(該史跡處原有房屋比較簡陋,歷經戰爭動亂和風雨侵蝕,已經倒塌)療傷,當時醫療條件極差,靠衛生員用中草藥敷了一個月左右,傷口才癒合。傷愈後,因為怕暴露目標,徐向前和其他戰士一樣和衣睡在山上樹林裡,任蚊蟲叮咬。直至 1929 年春,根據廣東省委的指示,紅二、紅四師官兵分批離開海陸豐,踏上新的征途。
下嶺村於 1997 年被廣東省民政廳列入《廣東省革命老區村莊名冊》。
代表性人物:
劉蘭(1901—1931),烈士。1928 年參加紅軍,紅軍四十九團戰士,1931 年 11 月於蓮花埔子峒戰鬥中犧牲。
劉念(1903—1928),烈士。1926 年參加農民自衛軍,四區赤衛隊交通員,1928 年 8 月於赤石戰鬥中犧牲。
葉松順(1908—1931),烈士。1930 年參加紅軍,紅軍炊事員,1931 年於赤石被捕遇害。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