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陽縣(粵北歷史行政區劃)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西漢置,屬桂陽郡。治所即今廣東連州市《太平寰宇記》 卷117桂陽縣: “在桂水之陽,以為名。” 三國始興郡南朝梁天監六年(507)為陽山郡治。隋開皇十年(590)為連州治。大業初為熙平郡治。武德四年(621)復為連州治。天寶元年(742)為連山郡治,乾元元年(758)為連州治。至元十七年(1280)為連州路治,十九年(1282)升為桂陽州

基本介紹

解釋,歷史,

解釋

西漢置。因處桂山之南得名。治今廣東連州市。自漢至南朝陳歷屬桂陽郡、始興郡、陽山郡。隋為熙平郡治,唐、宋為連州治。元至元十九年(1282)升為桂陽州。

歷史

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立縣,稱桂陽縣,含今連州、連南、連山三縣(市)。桂陽名來由有二說;一說治之西有桂陽山,故名桂陽;二說因桂水發源於大羅嶺(連州與藍山縣的界山)向北而流,古時有水北為陽,故名;隸屬吳芮長沙國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文帝時綢帛地圖,標明有“桂陽縣治”。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湘南粵北之地置桂陽郡,境內隸屬之。自此以後,歷經兩漢、三國、兩晉南朝兩朝,桂陽縣建制一直未改,僅隸屬關係略有變化。三國吳時屬始興郡,同吳制。
宋武帝(420—422年)時置小桂郡,治在桂陽。明帝泰始六年(470年)析置岡溪縣(地在今連州市西北),並置宋安郡,附郭在桂陽,領桂陽縣、含匡縣、陽山縣岡溪縣4縣。泰豫元年(472年),廢宋安郡,元徽四年(476年),改始興郡為廣興郡,境內屬之。南齊建元元年(479年),又改廣興郡為始興郡,析桂陽縣地置希平縣(改名熙平縣,在今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北),並屬始興郡。南朝天監五年(506年),梁武帝析桂陽縣地,在縣境內新置廣德縣(一作廣惠縣)。
梁天監六年(507年),梁武帝在含洭縣地(今浛洸鎮) 設立衡州和陽山郡,衡州轄陽山郡、始興郡(今韶關市境),陽山郡轄陽山、桂陽、含洭、湞陽、廣德(今連山,置縣於506年,後改稱廣澤)等縣。梁大同元年(535年),衡州分作東、西二衡州,西衡州領陽山、梁樂、齊樂三郡。陽山郡轄含洭、陽山、桂陽、廣德4縣。
隋開皇十年(590),平陳,廢陽山、梁樂兩郡,置連州,領桂陽縣、廣澤縣二縣。大業三年(607),廢連州,置熙平郡,領桂陽縣(含今連州市、連南瑤族自治縣,下同)、連山縣、陽山縣、宣樂縣(以梁樂縣改名,在今陽山縣南)、游安縣(故治在懷集縣西)、熙平縣(故治在連山縣西北)、武化縣(故治在廣西象縣西北)、桂嶺縣(故治在賀州市東北)、開建縣(故治在封開縣南豐東)等9縣。大業十三年(617),宣樂縣併入陽山縣,熙平郡屬蕭銑
唐武德四年(621年),平蕭銑,改熙平郡為連州;天寶元年(742年),改連州為連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復名連州,轄境均只有桂陽縣、連山縣、陽山縣三縣。自晚唐光化三年(900年)至五代,歸於馬楚。到乾和九年(951年),改屬南漢。自此至兩宋,連州、桂陽的州縣名稱及轄境均無移易。面歸屬則幾經變化:貞觀年間屬江南西道,天寶年間屬嶺南道,乾元以後屬湖南道,大曆三年屬廣州兩宋廣南東路
十三年(1276年),元兵下嶺南。初,在連山置安撫司,直隸行書省。十七年廢安撫司,升為連州路總管府,隸湖南道宣撫司。十九年降為散州。其時連州遷出桂陽縣城,移治於連山,領連山一縣。同時,升桂陽縣為散州,稱為桂陽州,領桂陽及陽山二縣。大德年間(1297—1307年),桂陽州、連州一度改隸廣東英德路。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桂陽州省入連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