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恩

林兆恩

林兆恩(1517年2月4日-1598年2月19日),字懋勛,號龍江,又號子穀子,晚年門徒稱為夏午尼氏、三教先生、三一教主。莆田縣城內赤柱巷(今荔城區英龍街赤柱巷)人。林富孫。正德十二年正月十四日(1517年2月4日)生。三一教創始人。嘉靖十三年(1534),兆恩補邑弟子員,入縣學。嘉靖二十五年(1546)鄉試不第,遂摒棄科名,致力於心身性命之學。久之,心有所悟,以為儒、道、釋“其教雖三,其道則一”,於是創立“三教合一”學說。

嘉靖年間,倭寇騷擾閩浙沿海,林兆恩呈《防倭管見》於官府,並傾家賑濟難民,收埋屍骨二萬二千餘身,曾創“艮背法”(即今氣功療法),著有《九序圖》一書,用以防病健身,救治當時兵災後的流行瘟疫。

基本介紹

  • 本名:林兆恩
  • 別稱:三教先生
  • 字號:字懋勛
    號龍江
    道號子穀子
  • 所處時代:明朝嘉靖年間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福建莆田
  • 出生時間:1517年2月4日
  • 去世時間:1598年2月19日
  • 主要作品:《三教正統宗論》、《九序圖》
  • 主要成就:三一教創立者
人物簡介,人物義行,傳播影響,傳教歷程,九序心法,三教合一,後世影響,主要著作,林兆恩墓,

人物簡介

林兆恩(1517-1598),字懋勛,號龍江,道號子穀子,世稱“三教先生”,教徒尊為三一教主夏午尼氏道統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師。莆田縣(今城廂區)人。三十歲時棄科舉,專心研究宋儒和當時王陽明的“身心性命”之學,創儒、道、釋“三教歸一”學說。著有《三教正宗統論》36卷,勸人為善,反對邪惡。其學說影響至深且廣,弟子幾遍天下。現國內外許多地方均有許多規模不一的“三教祠”。而東岩山報恩寺前這“宗孔祠”則被世人稱為“麟山祖祠”。
林兆恩

人物義行

嘉靖三十年至四十五年,林兆恩除了招收門徒,倡導三教合一論外,主要功績是協助莆田官方抗擊倭寇,賑民救災。據莆田縣學教授劉仕銳查勘上報,列舉林兆恩的義行13項:(1)恤民還卷;(2)建立義田;(3)設立社倉;(4)倡平糶之價;(5)施錢米給城內避倭的貧民;(6)分粥蔬給貧窮孤寡之不能自主者;(7)惠施棺材1300部;(8)禮助葬埋340柩;(9)與廣東兵訂千金之卷,以保全城池;(10)募兵百餘人協助守城;(11)捐田30畝倡建戚繼光生祠;(12)念鄉夫守城之苦,以酒食迭賜於中宵;(13)率門徒埋全屍三千餘身,積薪火化二萬餘數。以上一切費用取自林兆恩的家產,故巨萬家產變賣殆盡。
隆慶元年至萬曆二十六年,林兆恩的主要精力放在著書立說和傳教活動。他的足跡幾乎遍及八閩各地,還多次往返於江西、浙江、南京等省市。除了著書和傳教外,他仍然熱心於社會公益事業,如募建、修茸宮、廟、寺、觀、橋樑、塔剎等;也時常賑濟災民,為百姓排憂解難。
林兆恩創立的修身煉性方法——“九序心法”在林兆恩思想和三一教發展演變中占著相當重要的地位。當時,瘟疫流行,他帶領門徒通過傳授“九序心法”為平民百姓治病,許多官吏,士大夫對此也很感興趣,按院朱光宇,開府劉思問都憲劉勛等都登門求治病之方。更有朝廷高官、翰林致書請教法度。據說,總兵戚繼光碟機倭時,不幸患病,在榕城拜謁林兆恩,授以“九序心法”,不久就痊癒了。
林兆恩的一生除了愛國抗倭,濟民救難,創“九序心法”為民卻病健身等功績外,更重要的是他著書幾百萬言,創立三一教。他說:“為天下萬世斯道慮,一生富貴非所志矣。”《林子本行實錄》載:嘉靖三十八年,楚人何心尹抵莆謂林子曰:“昔儒、道、釋三大教門,孔子、老子、釋迦已做了,今只有三教合一,乃第一等事業,第一大教門也,茲又屬之先生。我即不能為三教弟子,願為三教執鞭焉。”

傳播影響

嘉靖四十五年之後,三一教之所以迅速對外傳播,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嘉靖年間,東南沿海深受倭寇之害,以三一教的發源地興化府為例。時人林潤在上朝廷的疏文中寫道:“興化一郡,所轄者惟莆田、仙遊二縣,共編戶二百二十有餘里。邇倭奴入寇,屠戮殆盡,計逃竄而苟全者只可四分之一,並里籍合大約不過四五十里耳。”加上瘟疫流行,“一坊數十家,而喪者五六。一家數十人,而死者七八,甚至有盡絕者。哭聲連門,死屍塞野。故孤城之外,千里為墟,田野長草萊,市鎮生荊棘。”倭寇被平定後,人民的災難並沒終止,反而由於官府的腐敗更加深重了。統治階級無視人口銳減,田園荒蕪的事實,仍“循冊畝以征派,按冊丁為差役。……故往年該輸米一石者,今增至二三石。該納銀一兩者,今增至四五兩。……加之軍輸之雜出,冗費之不經,皆取於人民之膏血以供之”。更有甚者,有的官吏在督偏戶冊時,不顧人民死活,竟然“偽增民數發媚上人,至立‘夢生’、‘未生’之虛名,登之版籍,遺民飲恨無所訴”。人們在如此深重的災難面前,感到無能為力,對現實喪失了希望,只好求助於神靈的庇護,依附於超自然的力量,追求思想上的安慰,以擺脫完全絕望的處境,這就為宗教的滋生和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明代中後期,民間宗教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就證明了這一點。
在人民需要救世主時,林兆恩挺身而出,毀家紓難,賑民救災,組織門徒埋屍瘞骨,直至巨萬家產為之一空。這些活動對於已經絕望的災民來說猶如雪中送炭,自然得到人民民眾的敬仰,特別是直接受其恩惠的莆田、仙遊人民更是感恩戴德,甚至把林兆恩視為救世主的化身,紛紛信仰他所創立的三一教,有的還率全家入教。當時民間流行著“龍江功不朽,捐產度眾生”的俚語,反映了林兆恩在民眾心目中地位因毀家紓難而迅速提高了。連倭寇也“無不稔知”林兆恩之大名,對林兆恩的高尚情操佩服得五體投地,攻破莆田城時,“有慕而願見者,有護以出之者,有拜其像者,有護其廬者。時擄戮無數,而教主全家免難。處處皆煨,而教主之廬無恙”。
另外,林兆恩提倡門徒之間人人平等,要求門徒患難相周恤,疾病相扶持,互助友愛,扶貧濟危,這些主張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廣大人民來說,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符合他們通過互助共渡難關的願望。總之,明代中後期深重的社會災難為三一教的迅速傳播提供了客觀條件,而林兆恩毀家紓難的義舉和互助友愛的主張又有力地促進了三一教的對外傳播。
2、林兆恩創立的九序心法在實際套用中確實收到了祛病健身的功效。談遷就指出:“莆田林兆恩以艮背之法教人療病,從者雲集。”黃宗羲也說:“兆恩以艮背法為人治病,行之多驗,又別有奇術能濟人於危急之時,故從之者愈眾。”連對三一教頗有偏見的謝肇淛也承認:“(林兆恩)能以艮背之法教人療病,因稍有驗,其徒從者雲集,轉相傳授,因吾郡信之者甚眾。”九序心法不但被貧苦百姓視為至寶,而且也引起一些士大夫的濃厚興趣。如都憲劉勛、總戎戚繼光、按院朱光宇、開府劉思問等,紛紛登門,求教卻病之方。太史黃洪憲致函詢問“艮背之時見何景象,乃可行庭通關乎?復可見何景象,乃可安土乎?安土幾何時,見何景象,乃可採取乎?結丹有形耳?無形耳?移丹氣穴為自然乎?為用力乎?氣穴在臍里之中央?抑臍下一寸三分耶?”太史蕭雲舉吳應賓太學生吳用先後致函請教九序心法的有關問題。可見,九序心法是三一教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於相當一部分三一教徒來說,與其是信仰林兆恩的思想主張,還不如說是對九序心法感興趣更為恰當。
3、明代中後期,三教合一論盛行。林兆恩創立以心為宗的三教合一思想體系,在思想上引起了一些士大夫的共鳴,得到他們的支持和信仰,“一時勝流袁宗道、蕭雲舉、王圖、吳應賓皆北面稱弟子。鄒元標極言其學之正,有爭之者,元標曰:‘講學隨人意見,何事力爭?’袁黃曰:‘早歲讀書多有未解處,每於三教集中,閱之豁然。’”
4、林兆恩在論述三教合一論的同時,也針對時弊提出一些政治改良主張。如:
(1)針對土地兼併嚴重,農民大批破產,主張“因地度田,計畝均授”,每人授田二十畝,不必拘泥於“方井之常”的陳規。
(2)針對宦官專權,政治黑暗,極力反對濫用刑罰。認為刑律過於繁苛,“而民觸法抵網,不惟忌而有所不敢為,亦且諱而不敢言。夫是民也,則何以利用而謀生哉?”主張無為而治,認為“以有為治生,生愈傷,以有為治人,人愈擾”。要求統治者博代眾議,傾聽民眾呼聲,不但要採用“知者之知”、“賢者之賢”,也要採用“愚者之知”、“不肖者之賢”。
(3)針對軍隊腐敗無能,軍費開支龐大,反對募兵制,主張寓兵於農,認為:“古者兵無常數,無事則兵皆農也,有急則農皆兵也。後世兵有定名,無事則聚兵而食之,有急事則征農而用之。嗚呼!兵聚而食之,固非節財之道也。苟或有卒然之變,則凡平時之所以列之行伍者,不及其數之半,亦且老弱疾,此國家之所以多亂也。”
(4)針對道士僧尼眾多,提出嚴格限制道士僧尼人數,沒收大部分寺院土地為公有,以寺院土地的租谷賑貧救災,獎勵兩袖清風的告老還鄉的官吏,資助貧困的讀書人等。這些主張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中下層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得到他們尤其是貧苦的讀書人和破產的自耕農的擁護。
5、嘉靖四十五年之後,林兆恩把傳教目標擴大為全社會的教化。他曾著《三教無遮大會》闡明自己的“有教無類”的主張,並採取“分地倡教”的辦法,派遣得力門徒到各地傳教,在三一教的對外傳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傳教歷程

隆慶元年,二月往榕城,寓金山寺。六月往閩侯,游雪峰寺。十二月往武夷,旋去建陽
隆慶二年,三月從建陽還莆。四月往榕城。七月歸莆。
隆慶三年二月往武夷山,滯留江西萬年縣。八月歸莆。
隆慶四年,二月往金陵,途經連江縣丹陽。六月抵金陵。九月從金陵返閩。
隆慶五年,九月往榕城。十月寓金山寺。十二月歸莆。
隆慶六年,四月往邵武、九月返榕,旋歸莆。
萬曆元年,二月往江西,寓南昌北沙寄室。五月歸莆。
萬曆三年,二月往榕城,旋往延平。六月歸莆。
萬曆五年,十月往仙遊。
萬曆六年,五月往廣東新安,寓梅林,旋往杭州。九月歸莆。
萬曆七年,春,往榕城,居洪塘、南台等地。四月歸莆。
萬曆八年,二月往榕城。夏,往武夷,復往寧化縣,旋返榕。八月歸莆。
萬曆十一年,五月從福州洪塘乘舟往武當山,道經閩清縣,至水口返棹南旋,寓福州南台,旋歸莆。
萬曆十三年,四月抵武夷,居數日欲往金陵不果,寓建寧白雲寺。九月歸莆。
萬曆十四年,林兆恩已是古稀之年,從此再也沒有到外縣傳教,大多隱居在莆山北山或在家整理平生著述。
萬曆二十五年,林兆恩病重,“飲食居處作字歌詩,或忘所自,雖素所熟識者見之,多不憶其姓名”。松江門徒陳濟賢千里迢迢來到莆田,“伏謁榻前致居恆,若弗克見之意”。翌年正月十四日(1598年2月19日)寅時,拱手而逝。閩人謝肇淛對三一教頗有微辭,說林兆恩“既老病,得心疾,水火不顧,顛狂愈年乃死”。黃宗羲也認為林兆恩之死乃“金丹之為禍也”。林兆恩享年82年,屬於高壽,從生病到去世相隔不到二個月,並無異常症狀,“顛狂愈年乃死”之說似不可信。

九序心法

林兆恩創立的修身煉性方法——“九序心法”在林兆恩思想和三一教發展演變中占著相當重要的地位。當時,瘟疫流行,他帶領門徒通過傳授“九序心法”為平民百姓治病,許多官吏,士大夫對此也很感興趣,按院朱光宇,開府劉思問,都憲劉勛等都登門求治病之方。更有朝廷高官、翰林致書請教法度。據說,總兵戚繼光碟機倭時,不幸患病,在榕城拜謁林兆恩,授以“九序心法”,不久就痊癒了。

三教合一

三一教是集中國傳統宗教儒、道、釋三教之精華,去三教之糟粕的新型宗教。它既不同於儒教,也不同於道、釋二教,更不是三教的總和,也不是宋儒的所謂“儒冠、道履、釋袈裟”的總體。林子主張“宗孔歸儒”思想反對道、釋者流的單純出世觀和修行法,他提出簡單易行的在家修行法,宣傳中國傳統的綱常禮教,勸人勤業行善,反對邪惡。林子教育弟子:“勿起邪心,勿為邪事,三教先生,教我如此。若不如此,便是心死,哀哉心死,孰若身死。住世百年,誰能不死,身死心生,方為不死。”因此,當時三一教風行於全國許多省、市的各個社會階層。

後世影響

林兆恩去世後,其門徒紛紛著書立說,發展林兆恩的宗教觀。見於有關文獻記載有盧文輝的《盧子要言》、《夏心集》《三教真傳》《放生儀文》《龍華三會懺文》《中一緒言》《性靈詩》等,陳標的《三山小草》,王興的《九序心法》,林至敬的《明夏集》《龍華別傳會語》《卓午實義》,朱逢時的《心海真經》,黃州的《金光丹鑒》,陳衷瑜的《明道要言》《明道要論》《陳子會規》《三教龍華醮禱》《懺悔科儀》《蘭盆科儀》,董史的《東山集草》等等。從現存的有關著作來看,主要在兩個方面發展了林兆恩的宗教觀。
一是恢復了佛教的業報輪迴、天堂地獄的原有的宗教含義。
朱逢時假託林兆恩的名義編造了《心海真經》,全書大力鼓吹佛教的業報輪迴、天堂地獄等宗教觀。如把水災造成的“死亡相枕,橫屍水面”的悲劇,說成是“雖緣劫數,亦系業海,蓋由不信因果,不敬三寶,不聞經典,輕慢道法,詆毀教門,有此罪報。”鼓吹要“救度亡溺淪歿之苦,當修善發心,誠意課誦此經,水官大帝自然解厄,以度業滿之靈。從入佛國,得入佛國。從入天堂,得入天堂”。盧文輝認為每個人由於“夙業之牽纏”,故有“千端罪垢”、“萬種愆尤”,而墜入輪迴之道難以解脫。因此,“欲蕩滌以自新”,就必須皈依三一教,“投誠而懺悔,恭對金容,一心頂禮”。為此盧文輝吸收了佛教的“八正道”和“五戒”等宗教觀和戒律,並加以改造發展,編著了《龍華三會懺文》,令門徒早晚跪誦。
《龍華三會懺文》共20則,每則分“懺文”和“說贊”兩部分,提出一整套清規戒律:(1)無竄等(先立本、次入門、終極則,不得超級竄等);(2)無悖亂(要忠孝仁義,不得謀反作亂);(3)無偏向(要內外兼修,周旋於人倫日用之間,不得棄家修道);(4)無殘忍(以慈悲為懷,行善積德,扶貧濟危,不得傲慢侵陵);(5)離財色(看破名利財色,安貧樂道);(6)無凶暴(去方剛之氣,忍辱和光,不蝕飲酒沉酣);(7)永戒殺;(8)無妄發(不得謗仙訕佛侮聖,不得瞞天昧地欺君,不得異言邪說);(9)無泄漏(不得泄漏教內秘密,不得趨炎附貴);(10)無機械(遵守教規,不得狡詐奸邪);(11)無褻慢(不褻瀆天地鬼神,堅信因果報應);(12)意業斷(要六根清靜,修戒定慧,去貪嗔痴);(13)求解悟(恭讀經書,以求解悟);914)不懈怠(勤行九序心法,時時刻刻皈依三一教主);(15)永不退(持齋奉戒信念堅定不移,始終如一);(16)身常住(度誠懺悔罪過,一心向道,以求頓悟本來身);(17)絕病患(蕩滌心病,永斷諸凡情);(18)離災難(忍受災難考驗,遠離諸煩惱);(19)成無漏(擺脫輪迴之苦);(20)宜究竟(真心學道,直至頓悟本來相,無生無不生)。
二是道教符籙派的某些道術
林兆恩本人對道教符籙不但不感興趣,甚至還予以嚴厲批評,如對於“法術”,林兆恩認為:“若後世梯劍履火誦咒書符,自以為法,自以為術,而非聖人之所謂法所謂術也”。對於“符籙”,林兆恩認為:“詣道壇受符籙,馳志於死後之富貴,亦甚惑矣。以私心而慕至道,真堪發一笑。”林兆恩去世後,三一教徒不僅宣揚得道成仙可以長生不死、羽化飛升的說教,而且對道教的符籙、咒語、建醮等道術頗為興趣,把它們引入三一教中。在符籙上,明末清初三一教流行有“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及“吾志在三教,此心滿六虛”的符籙,並說這些符籙是林兆恩親筆書寫的,靈驗無比,在建醮上,盧文輝認為建醮也是“三教中之一事也”,命陳衷瑜編輯《三教龍華醮禱》、《蘭盆科儀》、《懺悔科儀》等等建醮科典,“在在奉行,其應如響”。陳衷瑜臨死前,把董史、陳大棟叫到床前,教給他們“煉魂之法”,囑咐董史“於某日設醮,送我歸真”。至於神咒,明末清初三一教中流行著“淨心神咒”、“淨?神咒”、“淨口神咒”、“安土地神咒”、“淨天地神咒”、“祝香咒”、“金光神咒”等等,這些神咒大多從道教那裡抄襲而來的,或是以道教的教義為根據而編造出來的。如“淨身神咒”云:“靈寶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藏玄冥。青龍白虎,隊仗紛紜。朱雀玄武,侍衛我真。急急如律令。”這一神咒以道教的靈寶天尊為主神,調集四方神靈保護軀體,反映了道教人體各器官均有神靈主宰的多神論思想。
三、充實三一教的儀軌
林兆恩在世時,三一教的教規、教儀等宗教的外在形式還很不完備。明末清初的三一教徒有意識地加以充實,使之臻於完備。從現存的著作來看,主要在入教儀式、講經儀式和規則及教規三個方面展開。
入教儀式:
入教者必須要有一名三一教徒引進,經掌教師同意後,選擇吉日在三一教祠堂中舉行入教儀式。入教者須當空焚燒一張“入門啟章”,男信徒的“入門啟章”與林兆恩在世時的“初學諸生告天矢言”大致相同,只是多了兩條類似於教規或戒律的條文,即“每日持不迂齋(食素)一餐”和“平常須戒殺生”。由於這個時期開始招收女信徒,所以增加了“女人入門啟章”,其內容與“男人入門啟章”不同。全文轉錄如下:
三教門人某率道徒門女某,謹齋沐介贄,啟領聖門傳授心法。於是始知人性本善,敢不旦明惕勵,誓發一念之誠,以求復其性乎?又敢不恪守婦箴,以求副四德三從之教乎?自今以往,謹遵懿訓,孝翁姑,和妯娌,洽鄰里,宜家室。凡閨閫當行之道,必懍懍然佩服不忘也。至於妒忌之心,不敢不防也;針黹之功,不敢不勤也。如或有教之順,不和不正,不慈不貞,即是敗綱常之婦。豈非背聖人之教,有愧於閨房哉?為此肅啟,不勝惶恐之至。
四、建造三教祠堂
據《閩書》記載,林兆恩去世後,“莆簾山極海,至三家聚落,莫不祀之。上而延、建、汀、邵,下而晉、安、清、漳,皆有三教堂,以供遺貌”。從萬曆二十八年至崇禎十年,在福建省內可考其建造時間、所在地點和創建人的三教祠堂有19座,
綜上所述,明末清初的三一教分裂為兩派,一派了林兆恩的學術思想,在民間影響不大,清初之後就基本上湮沒無聞了;另一派繼承和發展了林兆恩的宗教遺產,最後完成了三一教向宗教演進的過程,使三一教成了嚴格意義的宗教。這一派代表著三一教發展的主流,其影響超過了林兆恩在世時,達到了鼎盛。

主要著作

林兆恩博學多才,學貫三家,著述頗富。從嘉靖三十二年開始至萬曆二十六年去世的45年間,幾乎每年都有幾種著作問世。
隆慶元年,林兆恩第一次將生樣著述彙編成集,名曰《聖學統宗》共30餘卷。此後,不同的總集相繼問世,見於記載的有《林子聖學統宗三教歸儒集》、《三教分內集》、《聖學統宗非非三一教心聖集》、《林子全集》、《林子三教正宗統論》、《林子會編》等等。國內外現存不同版本的林兆恩全集有16種,擇其有代表性的簡介如下:
1、《林子聖學統宗三教歸儒集》,4冊,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據日本學者酒井忠夫介紹,該集子共收入17篇文章,其中成書於嘉靖年間的有7篇,隆慶年間的有4篇,萬曆元年至萬曆三年的有3篇,不明年代的有3篇。所以儘管該集子前有隆慶三年余道泰的序和隆慶四年洪文誼的總序,但成集時間不會早於萬曆三年。
2、《三教分內集·三教分摘便覽》10冊62卷,日本間野潛龍藏。據《林子年譜》載:萬曆十六年,林兆恩“命陳大道分摘三教諸集而類編之,村曰《林子分內集》、曰《三教分摘便覽》,共十冊”。可見是書問世於萬曆十六年。據間野潛龍介紹,該書前有萬曆十六年林兆恩撰寫的自序,每篇文章獨立成卷。
3、《林子全集》20冊40卷,日本內閣文庫藏。據間野潛龍介紹,該集收入80多種作品,前有萬曆三十四年林兆珂的《林子存初總集序》和晉安門人蔣奕芳的《存初集敘》,末後附有萬曆二十八年林安的《跋》,可見成集時間不會早於萬曆三十四年。
4、《林子全集》32冊112卷,日本學習院藏。據小柳司氣太介紹,該書分元、亨、利、貞四函,元函7冊30卷,亨函7冊20卷,利函9冊29卷,貞函9冊33卷。所收篇目與日本內閣文庫《林子全集》基本相同。
5、《林子全集》48卷,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藏。據美國學者朱迪斯·伯林介紹,該集為明崇禎四年版本,全集雜亂無章,乃隨心所欲編排所致,且有把一篇作品割裂開來,放置於不同卷中的現象。
6、《林子全集》,41冊,崇禎四年版本,北京圖書館藏。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二五“雜家類”存目 載《林子全集》,林兆恩撰,並謂是編乃其門人塗元輔匯刻而成,分元、亨、利、貞4集,每集10冊。這一記載有誤,即匯刻《林全子集》應為《林子全集》,塗元輔應為塗文輔,40冊應為41冊。此書於崇禎元年開雕,崇禎四年告竣。據《金陵中一堂行實》記載,此書“依先師在日親筆舊稿,無半字更易,所謂不衍不忘,率由舊章也”。
7、《林子會編》30冊118卷,北京圖書館和南京大學圖書館藏。筆者見過的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每篇獨立成卷,前有林兆珂撰寫於萬曆三十四年的《林子存初總集序》和蔣奕芳的《存初集敘》,還有林兆恩的《林子分內集分摘便覽自序》。據附在該書前的清同治十二年方浚師手寫的《跋》說,該書並不是完整的集子,可能佚失數十卷。筆者把《林子會編》的目錄與日本內閣文庫《林子全集》目錄作了比較,發現二者所收藏篇目以及篇目的排列順序基本相同。據此可以推斷,《林子會編》與《林子全集》是異名同書,只不過在冊數的裝訂和卷數的劃分上不同而已。
8、《林子三教正宗統論》,36冊。福建師大圖書館、莆田、仙遊民間、台灣省民間均藏有此書。據《林子本行實錄》載,該書編集於萬曆二十二年十一月,編集的原因是當時“禮部移文,購天下遺書,郡縣徵求教主之書甚切。教主以原版被煨,乃命盧子曰:‘遇變則革,乘其時也,餘生平所論著諸書,每未暇刪校,即為諸子錄而梓之,是以多有疊出而未定,今子其為余財刪校而編定之。’盧子承命,將《聖學統宗》、《分內集》、《分摘》、《標摘》、《約摘》、《拾余》等書再編次之,標其名曰《林子三教正宗統論》,凡三十六冊”。這裡所說的盧子即盧文輝。編集工作至萬曆二十三年基本完成。因為是“應禮部征取”,時間緊迫,初編的集子“不免疊出闕文,不暇刪校,須合數集六十餘冊才見備悉,覽者猶為未便”。盧文輝倡道涵江時,’復加編訂,去其重複。又將《四書正義》之標摘與續者更加刪匯,與道釋諸經釋略而合之。三教之旨燦然大明,共三十有六冊,分元亨利貞四函,卷帙不繁,又且周悉,覽者無不稱快”。林兆恩在萬曆二十三年撰寫的《三教正宗統論自序》中也說:”是集原系《聖學統宗》,茲復盧生文輝刪而校之,概有三十六冊,總標之曰《三教正宗統論》。“楓收的藍本是《聖學統宗》。
《林子三教正宗統論》最後編訂付梓是在崇禎十七年前後。據《目錄紀因》載,當時盧文輝在莆田涵江一帶傳教,“求教者最多,建祠事冗甚,在致是書集刻尚未竣事”。萬曆四十六年,盧文輝臨死前,遺命陳衷瑜曰:“教主倡道,其精神命脈俱在斯集。昔命區區編定付梓,以垂後世。今尚有未集者若干,子其與我成之”。陳衷瑜承命,完成了編訂付梓工作。查《林子三教正宗統論》序跋,最遲為崇禎十七年,可以推斷,此書大約在這年梓竣,或稍後一些。盧文輝在萬曆二十三年說:“復承編訂校梓《三教正宗統論》之任,既竣事矣”,不符合事實。
《林子三教正宗統論》是現存林兆恩全集中較好的集子,本書採用這一本子。理由有三:
(1)《林子三教正宗統論》主要編集者盧文輝是林兆恩親自選定的接班人。林兆恩的孫子齊岳曾這樣評價盧文輝:“延征(即盧文輝)君聰明天挺,純粹性成,得儒道釋之正宗,明聖玄禪之秘旨,真可謂傳道得人,三門之赤幟也。我大父實愛而敬之,復時時而示岳曰:‘繼吾道者,惟盧生延征也,我若百歲後,汝當善事之,勿以吾言為忽。’”《林子三教正宗統論》初步編成後,林兆恩審閱了全稿,對盧文輝的編訂工作表示滿意,說道:“茲集刪定,頗得余心。”所以此書更能較全面準確地反映林兆恩的思想主張。而其他集子如《林子全集》、《林子會編》等未經林兆恩審閱,均是門徒自發編集付梓的,史料價值自然稍遜於《林子三教正宗統論》。
(2)《林子三教正宗統論》以《聖學統宗》為藍本,吸收了《分內集》、《夏一集》、《夏三集》、《分摘》、《標摘》、《約摘》、《拾余》、《復初》等以往所有集子的精華,反覆刪校編訂而成,內容十分豐富,有40餘篇作品未收入《林子全集》,林兆恩寫的序跋就有35篇,門徒撰寫的序跋也有33篇。第36冊還附有盧文輝的《中一緒言》、《性靈詩》,郭曾照的《道統論》等作品,對於研究三一教的演變有較高的價值。
(3)《林子全集》、《林子會匾》等均在福建省外刊刻流行,有的還散失海外。而《林子三教正宗統論》在福建省內多次被重印,福建三一教徒奉之為經典,對福建省三一教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三一教主要流行地區是在福建,以《林子三教正宗統論》作為研究林兆恩思想的主要文獻,也有利於對三一教演變的科學研究。
國內外現存的林兆恩全集還有許多種,諸如:(1)《三教正宗統論》,6冊20卷,明萬曆二十八年版本,北京圖書館藏。(2)《林子三教正宗統論》,107卷,明天啟版本,台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藏。(3)《林子全集》40冊,日本尊經閣、日本內閣文庫藏。(4)《林子全集》39冊,日本內閣文庫藏。(5)《林子全集》119卷,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6)《林子全集》,卷冊數版本不詳,日本京都府立大學藏。(7)《林子全集》,卷山數版本不詳,日本蓬左文庫藏。(8)《林子全集》,卷冊數版本不詳,美國元清研究所藏。
為了更好地了角不同集子所收的篇目,更全面地掌握林兆恩的著述情況,現把《林子三教正宗統論》(簡稱《正宗》)、《林子全集》北京圖書館本(簡稱《全集》北)、《林子全集》日本內閣文庫本(簡稱《全集》內、《林子全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本(簡稱《全集》普)、《林子分內集三教分摘便覽》間野潛龍藏本(簡稱《便覽》)5種集子的目錄列表如下,凡有收入該集子的篇目註上“○”的符號。
(其中篇目分類出處表格統計另見附屬檔案在道統中一論壇中)
《林子三教正宗統論》卷帙浩繁,不便觀覽,所以萬曆二十三年,“盧子又承命教主嚴命,將正宗采輯,結為《三一教主夏午尼經》三十六卷:《夏總持經》三卷、《夏訊釋經》三卷、《如來性經》三卷、《眾妙玄經》三卷、《大成時經》三卷、《反身誠經》三卷、《度世正一經》三卷、《中和位育經》三卷、《明光普照經》三卷、《最上一乘經》三卷、《洞玄極則經》三卷、《道統中一經》三卷,分作十二冊”。日本大坂外語學院雖藏有“石濱文庫本”的《三一教主夏午尼經》(又稱《夏午真經》),但殘缺不全,只有5冊,15卷。現存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和莆田仙遊民間的《夏午真經》,是民國27年據光緒十九年的刻本重印的,扉頁上有“光緒癸巳夏五重刊”、“莆田黃巷悟原堂藏板”等字樣。書前有光緒十九年梁普耀撰寫的《重刊夏午真經纂要序》。《夏午真經纂要》與《夏午真經》是不同的兩部書,不知何故把《重刊夏午真經纂要序》附在《夏午真經》前。序之後有方占梅民國27年寫的跋,跋後有孔子、老子、釋迦牟尼和三一教主的四張畫像。《夏午真經》雖采輯於《林子三教正宗統論》,但內容不盡相同,如《夏午真經》收入了14則《林子三教正宗統論》所沒有的“偈言”、“詠言”,這些偈言或詠言多為五字一句,也有四字一句或七字一句,最短的偈言為八句,最少的達256句。
萬曆二十五年,林兆恩又“慮諸經卷帙浩繁,命盧子於所集者纂其大要,以便觀覽,凡四卷,題曰《三一教主夏午尼諸經纂要》,又著《經訓》一卷。《三一教主夏午尼諸經纂要》又稱《夏午尼經纂要》或《夏午真經纂要》。共4卷。第一卷:《夏總持經纂》15章、《道統中一經纂》16章;第二卷:《最上一乘經纂》9章、《夏訊釋經纂》15章、《如來性經纂》4章;第三卷:《眾妙玄經纂》5章、《大成時經纂》4章、《反身誠經纂》3章;第四卷:《度世正一經纂》9章、《中和位育經纂》10章、《明光普照經纂》13章、《洞玄極則經纂》10章。現藏於莆田仙遊民間的《夏午真經纂要》是光緒二十三年刊本。
註:
《經訓》全稱《三一教主夏午尼真經訓》,又稱《夏午經訓》、《林子經訓》。收入《經訓》”14章、《諸生矢言》4章以及《性靈》、《心大》、《道一教三》、《頌章》等內容,現存莆田仙遊民間的《經訓》是民國15年的重刊本,前有順治年間董史撰寫的《經訓敘》。

林兆恩墓

林兆恩(1517~1598年),字懋勛,號龍江,道號子穀子,福建莆田人。倡儒、道、釋三教合一說,世稱“三教先生”。明代倭寇侵擾沿海,他捐家財雇兵守城,埋屍2萬多具,並教人防治戰後瘟疫流行,深受民眾感戴。墓在莆田縣華亭鎮后角村石門山,明隆慶五年(1571年)林兆恩55歲時營造,坐北朝南,石構,外觀呈“風”字形,石雕龜背紋墳丘,墓碑上刻“明三教先生子穀子龍江林公墓”,前置石供桌。墓埕3層,埕前沿設半月池。墓東側外30米建石門寢殿1座。
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林兆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