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衷瑜

陳衷瑜,字汝經,道號聚華子,學者尊稱:“明道開教繼承中三一教再傳大宗師”。福建莆田醴泉里柳營(今東莊鎮埔尾村)人。生於明萬曆十七年已醜(1589年)四月十五日,一說二月十三日。陳衷瑜的父親陳顯,人稱念齋公,是教主林龍江的門徒。萬曆十二年甲申(1584年),他最早同黃芳、陳召南等,在馬峰倡建三教祠,奉祀教主林龍江的寶像。母親黃氏,性清溫和,素淨雅致,樂善好施。凡是僧尼、道士、乞丐及孤獨多病的殘疾人,到她家“化緣”、求乞,她總是把平時家裡克儉積攢的糧食和錢物饋送給他們。並關懷教導他們“惜身處世”之道,以當地良好的民情風俗感化他們,使他們感激、讚嘆不已。

基本介紹

  • 姓名:陳衷瑜
  • :汝經
簡介,人物生平,

簡介

傳當年念齋公夫婦二人,老年尚未得子,念齋公向教主林龍江求嗣,並在十數年間做各種喜舍布施等慈善好事。教主授念齋公以正宗遺書百篇,念齋公不理解其中的含義,教主對他說:“你之後,當為我成之”。是夜黃氏得了一個夢,夢中聽到仙樂悠揚,見從天廷降下一個身著金裝盔甲的大將軍抱送一子,手持遺書一帙。黃氏“感而有娠”。懷胎才七個月而陳子生焉。傳說“陳子乃玄壇將軍轉世”。或說陳子受書於教主,因度人心切,不忍久居母胎,所以才懷胎七個月,就提前出世了。同村故老又相傳“當聚華出世時,希奇的是該村厝後山”大石下“地方的一塊蓮花石開花”的佳話。

人物生平

可惜這裂為三塊的古蹟石頭,在1957年的高級農業社時,因抗旱,被開採為興修水利和砌井的石料。
陳衷瑜幼年時敏慧,舉凡世間最微小之事,一見即曉。長大後,專攻舉子業,“文辭峻麗,一氣如決江河。”鄉縉紳卓真初先生,稱他為“不世之才”。十六歲時,執贄於三一教嫡傳盧夫子(即盧文輝)為師,即有“靈悟”,於是遂廢舉業,認為章句誤人,縱得僥倖功名,也誤及天下萬世矣。他孰矢志於三一教的“立本”、“入門”、“極則”,認為這才是“明體適用之學”。著《立本懺修》懺悔前非,以證後覺,用以大力在民間推行“三綱五常”。
廿一歲時,明萬曆三十七己酉(1609年),盧子命陳衷瑜創始“三一教”的醮典科儀,編著《三教龍華醮詩》、《蘭盆科儀》、《懺悔科儀》等建醮科儀,只經一個月時間全部結集具備,盧子見後,覺得很稀奇又倍感珍愛。每遇組織大會,孰命陳子講說經書,發揮大道微旨。聽眾者讚不絕口說:“從來未聽過這樣洪亮透徹的演說”,又命他唱《醒心詩》,聲音亮如洪鐘,發音又很自然,深受聽眾讚揚。在家中,經常父歌子和,人或譏笑他是“瘋顛”。當時,陳子還參訂盧子編輯的《林子三教正宗統論》36卷。
萬曆四十五年丁巳(1617年),盧子仙逝,陳子才廿七歲,對三一教的“中一”之旨,性命之微,已達到很深境界。是歲十一月,盧子手扎命衷瑜往泉郡惠安扶陽祠,建“蘭盆大會”,至廿四日,衷瑜正在惠安寫疏時,忽然心驚眼跳,不能坐定,陳子預感到有不祥之兆,定是教內或師尊有急事!於是直接趕回涵江,以見盧子,而盧子端然病危,指衷瑜說:“道統中一之傳,今在吾子矣,子其勉之矣。”囑咐畢,拱手而歸。
陳衷瑜雖承盧子遺命主持“三一教”門。但是陳衷瑜乃謙心自揣,不敢貿然上任,及遍游金陵松江等地外,在家深究“身心性命”之學,矢志繼承和發展教主和盧子倡道度世大旨,倡行“九序心法”,深研醫藥高技,到處為人施藥治病,扶危濟世,廣行積德,足跡踏遍福州、莆田、惠安、仙遊等地,救治無數的百姓的生命,深受廣大人民民眾的愛戴和尊崇。傳說,“有一年疫病流行,自己兒子也發病在家,但是,陳衷瑜忙於外出救治他人疾病,無暇顧及治療自己兒子,致使兒子病症惡化危險,妻室周氏憂心如焚,幾餐吃不下飯,當陳衷瑜回家時,周氏剛好在吃午飯充飢,見他回家時即泄怨憤怒,罵說:”你救治他人無數生命,自己兒子無暇顧及病致將死,“將碗打在衷瑜臉上,致使衷瑜左面頰受傷,造成一生臉部疤痕。說也奇怪,後來壺南祠列次裝塑聚華金身時,左面頰一處疤痕,工藝師屢補屢現不平。
陳衷瑜在恪守大道廿餘年間,各堂、祠諸道友,時常結隊或單行到他家求教問學,終於強請陳衷瑜出任”總持師“之職,再傳主持“三一教”門。他一出任,即開教於涵江、東山、嵩東、尚陽和榕城螯峰、金鼎,以透進後賢,倡明大道。當時,閩都人士聞風而從者“雲集”。郡司理史允琦折節求教;鄉閣部黃鳴俊執贄於其門人,每次都感嘆說:“若能得見陳夫子,死且不朽爾。”但,陳衷瑜並不以此為滿足,猶以攻苦自勵,日夜碌碌繁忙,“其心惟恐教主之道,不明於天下萬世,以為已憂也”。至於他為人講說經書、傳道,“惟求實際、不事空談、絕未常強論著書以動人”。後來門人到處蒐集他的遺稿,只有一千多言,其內容為“教人、忠君、愛國、守法、敬業”之言。並標之曰《明道要言》。
陳衷瑜開教後積極興建、修理三一教堂、祠。明崇禎二年已巳(1629年)治皇太后患的“衝心背癰”,病癒有功,御賜興建嵩東祠,(後遷柳營埔尾村,曰壺南祠);在涵江開教時,於崇禎十七年甲申(1644年)擴建瑤島祠、建伽藍殿,重辟門牆、廣其庭、鑿其池、築其台、架其橋,則外作五彩長牆以護其祠宇之廣。清順治十年癸巳(1653年)諸同門迎請陳夫子於東山祖祠堂以發明斯道,於是復改舊址翻建東山祖祠,以道脈世系分配於東西焉。並修尚陽等地的三教祠和寺觀廟院。
重新編訂奉行三一教經書是陳衷瑜身體力行的大事,凡盧子所未補者補之,所未完成的完成。陳子所為皆在辟邪以歸正,使教主之道重明,如日月之耀中天。並著有:《明道要言》、《明道要論》、《立本懺修》、《儒經河書洛圖》、《解冤儀文》、《三教進貢圓科儀文》、《供養儀文》、《盡醮大請聖安位》、《三教龍華醮詩》、《懺悔科儀》、《蘭盆科儀》、《陳子會規》等廿多部經典。還進一步整理提高、完善三一教規條。《本行實錄》中說:“天不生林了了,則三氏之道不明於天下萬世矣,天不生陳子,則林子之道又不明於天下萬世矣,陳子之功實不在孟子之下”。
陳子一生禮敬尊師,念念不忘盧師的深恩。於隆武元年乙酉(1645年)冬十二月丑日,陳衷瑜率領東山、涵江、嵩東、尚陽、螯峰諸祠門徒數百人到延壽里澄山盧子之墓虔誠致祭,遠近參拜者,不計其數,猶如雲集。
清順治十一年甲午(1654年)冬,他復修《林子本行實錄》,作讚頌教主林龍江的四言詩云:
三民間氣,數過二千。篤生教主,夏日中天。
明一一旨,統聖玄禪。歸儒宗孔,體用兼全。
經世出世,至教別傳。了證極則,洞徹玄玄。
居太極前,還無始先。果圓彌勒,普度人天。
位補釋迦,掌握法權。金身本體,化現無邊。
虛空真宰,終始地天。真陽來復,億萬萬年。、
次年乙未(1655年)春,他把書稿交給董史,並吩咐他說:“你替我完成這本書稿。”董史聽了很驚訝,預感到這是回歸預言。
順治十二年二月十二日陳衷瑜已病倒臥床三日不起。董史探望他,聽陳子出言有歸寂之意,史“悲懼交集、身心俱痛”。孰同陳大棟和陳子男兒秉斯,日夜侍候在側,以關照他的寢食。十三日中夜,陳衷瑜對董史說:“吾將以斯道付與你矣”。董史又驚又泣,稽首師前以謝說:“史固黃口孺子,安敢當時大任?”陳衷瑜微笑而歌曰:
董史回頭好自看,
人或以汝一人要作半人難;
把向鐵樹高中坐,
照顧他人汝敢作等閒看?
陳衷瑜唱著,滿面春風,絕無病人神氣,他整天逍遙自在,詠歌不斷。並對門徒們說:“吾功成果滿,三教重任已付之董生”。還吩咐他們於某月某日設醮,送他“歸真”。門徒們聽後面面對泣,答應他設醮祭典,他高興地又歌曰:
吾生不為久,亦不為不久;
七個月日胎,六十七歲壽。
亦嵬!
可惜當年早為來,
好把天壺八面開;
人人共酌壺中酒,
始知滋味過蓬萊。
石麟脯,人人口裡自嚼栽!
他歌唱完,命董史續唱下去,董史拱手拜謝。自此以後,陳衷瑜就不食人間煙火之物,只飲酒數杯,並說這是“太和湯”。
有門下老友孔昌期,一生純厚古風,陳衷瑜一向對他很敬重,並讚嘆他“真聖裔也”。至設祭那一天,他來探望拜見陳衷瑜,懇切挽留陳子,陳子回答說:“鏡破磨難明,花落不上枝;大限已到來,歸真亦有期。”孔昌期再拜懇求,才答應延留十天。臨終前,他要求董史、陳大棟為他“煉吾魄”,以歸吾之也,還教他們煉魄之法。
順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二月二十六日,陳衷瑜命門人為他穿好了“歸真衣服”,就拱手而歸,終年六十七歲。是年冬十二月十三日,董史同陳衷瑜之子秉斯,率領東山、涵江、尚陽、林埔等諸祠門人數百人,自涵江大宗祠,奉陳衷瑜的靈柩於故里嵩山之東(昔嵩東祠之舊址),原嵩東祠遷建於柳營埔尾村,改名為“壺南祠”。
陳衷瑜一生愛國、愛民、愛教之舉受到當時和後來人們所讚頌和尊崇。以後董史作《紀壺南陳夫子夢中所指》;“煉精化氣氣化神,口授分明認得真。腹里琉璃夢裡現,先生還是長生人。”又作《犀山感壺南陳子兼寄蒲中諸生》:“處處江山處處寬,朋來日日醉雲端。閒招茂叔圈無極,時與堯夫弄一丸。圮上老人今不覓,窗前生意向誰攤。詩成寄與吾儕士,試反乾坤一任看。”
清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春,福州犀山建祠,祀教主林龍江,特以嫡傳盧子、再傳陳子分配於東西。隨著華人移民到東南亞地區,三一教也傳播到這些地區,並建有堂、祠、書院、洞和宮等。新加坡“瓊三堂”奉祀教主及盧、林、張、朱四配, 也奉祀陳衷瑜、董直庵神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