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杭州東坡肉
- 主要原料:豬脯肉,青梗菜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副作用:長胖
由來,歷史故事,材料,調味料,做法,菜品特色,營養價值,
由來
法寫 在<<食豬肉>>一詩中:“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 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 得自家君莫管。”但此菜當時並無名稱,以其名字命名為“東坡肉” ,是在他到杭州做太守的時候。當時西湖已被葑草湮沒了大半,他上 任後組織民工剷除葑草,疏通湖卷,築堤建橋,使西湖重新恢復了容 貌,並增加了景點。杭州城裡的老百姓都很感激他,聽說他平時最喜 歡吃紅燒肉,於是不少人不約而同地上門送豬肉。他收到許多豬肉後 ,便讓家人將肉切成方塊,加調味和酒,用他的烹調方法煨製成紅燒 肉,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大家吃後,稱讚此肉酥香味美,肥 而不膩,於是人們便以他的名字將此燒肉命名為“東坡肉”。後來此 菜流傳開來,並成為中外聞名的傳統佳肴,一直盛名不衰。
歷史故事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蘇軾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黃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帶決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圍困徐州,水位竟高達二丈八尺。蘇軾以身卒之,親荷畚插,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築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於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無不歡欣鼓舞,他們為感謝這位領導有方,與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後親自指點家人製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他為“回贈肉”。此後,“回贈肉”就在徐州一帶流傳,並成徐州傳統名菜。這在《徐州文史資料》、《徐州風物誌》、《徐州古今名饌》中都有記述。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他自己開荒種地,便把此地號稱“東坡居士”。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在黃州期間,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並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蘇軾在徐州及黃州時烹製的紅燒肉,只是在當地有影響,在全國並沒有多大名氣。真正叫得響並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蘇軾第二次在杭州時的“東坡肉”。
東坡肉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一月三日,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泛濫,莊稼大片被淹。由於蘇軾及早採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追本窮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製,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
材料
豬脯肉450克;蔥(切為5厘米長段)1棵;姜5片;青梗菜350克或菠菜250克,醬油10g、鹽5g、糖15g.
調味料
焦鹽胡椒粉少許;蒸肉汁100毫升;生粉2茶匙加水一個半湯匙調勻;酒100毫升;
八角1顆;醬油4湯匙;陳皮少許;胡椒粉1茶匙(或黑椒粉半個茶匙)
做法
1.放豬腩肉塊於開水鍋中片刻,撈起擦乾,在上面均勻抹擦焦鹽胡椒粉,放入一較深的耐熱容器內,加入蔥姜和調味料;覆耐熱蓋用微波"高"檔加熱3分半鐘,翻轉一次再用微波"中高"檔加熱11-13分鐘。
2.取出後切為厚片,拱於菜盤中央。
4.倒蒸肉汁100毫升於耐熱容器中,覆耐熱蓋用微波"高"檔加熱20秒鐘,加生粉汁攪勻,再覆蓋用微波"高"檔加熱40秒-l分鐘,然後將其濃汁澆於肉片上,趁熱食用為佳。
菜品特色
肉酥香味美,肥 而不膩
營養價值
主要營養物質為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