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修特產東坡肉:江西省永修縣一帶酒席宴上出的第一菜,必為“東坡肉”。它上席時為兩大碗,每碗裡盛著一塊用稻草扎著的大豬肉。傳說蘇東坡至永修,曾為一農夫孩子治癒了急病,農夫留他吃飯,買回肉招待他。他為眼前美景所陶醉,作了一句詩:“禾草珍珠透心香”,不覺念出,農夫以為他是教自己怎樣煮肉,“和草整煮透心香”,就將肉同系肉的稻草一起,整塊放在鍋里燜煮,待爛透後取出吃,有特殊風味。從此,就成為當地傳統名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修東坡肉
- 主要原料:五花肉,稻草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所屬菜系:贛菜
永修花式東坡肉
中南海菜譜集歷史皇家名菜和地方名菜,可謂是當代的“滿漢全席”。菜譜中有一道地方名菜為“永修東坡肉”。人們只知道聞名遐邇的杭州東坡肉,永修東坡肉卻鮮為人知。永修東坡肉與杭州東坡肉最大的區別在於永修東坡肉是用稻草捆綁豬肉燜制而成,具有稻草別有的清香味。
說起永修東坡肉,永修人家有條不成文的規矩,凡紅白喜事,在答謝客人時的酒宴上,都有一道必不可少的大菜—東坡肉。相傳此東坡肉的由來有一個美好的傳說。
是年,宋朝大文人蘇軾也就是蘇東坡到建昌訪摯友李公擇,路上見一農夫之子中暑,病情危急。懂得些醫術的蘇軾立刻以術相救,使得中暑者病情好轉,脫離危險。農夫為感謝蘇軾的救子之恩,上街市上稱了二斤肉,用稻草捆好提回。農夫問蘇軾喜歡何種口味,這肉是燒是燉?蘇軾看著鄉景想著詩句,突然就有了一句好詩,脫口而出:“荷上……珍珠……透馨香。”農夫誤聽為“和草整煮透心香”,遂將肉連稻草洗淨後下鍋燜煮。肉熟後,蘇問緣故,農夫才告知大文人。蘇軾笑道:“晨曦舒彩,絢爛天半,水上荷香,朝露如珠,故賦詩‘荷上珍珠透馨香’,主人是誤聽了。”
沒想到的是,此肉酥糯可口,汁濃味醇,肥而不膩,素而不脆,加上稻草的田間之清香,真是別有一番風味。蘇東坡品嘗後,更是大加讚賞。建昌(今永修)人此後凡答謝之宴,都要做上此肉,已成為民間酒席筵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並取名為東坡肉,流傳至今。
東坡肉進入中南海菜譜還有一段不凡的經歷。1998年中國經歷了一場百年不遇的洪災。永修縣毗鄰鄱陽湖,地勢低洼,是洪災的重災區。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蒞臨永修視察。根據安排江總書記本在永修招待所用膳的,永修縣領導特意叫來名廚李師傅為總書記做一道永修東坡肉。因臨時變故,總書記要返回南昌用膳。縣領導決定將做好的東坡肉送往南昌。當送至南昌,總書記又因事返回了北京。
幾年後,時任中央常委的吳官正到永修吳城視察,品嘗到了永修東坡肉,連聲稱道。吳官正聽說了為總書記做東坡肉的事後,表示回京後將永修東坡肉介紹給總書記並推薦入中南海菜譜。
名廚李師傅終於應招。他帶上家鄉的稻草進入了中南海。這次是特意去為中央領導做永修東坡肉。江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品嘗了永修東坡肉後讚不絕口。時隔不久,李師傅又一次去中南海。這次去是為永修東坡肉成為中南海菜譜正式傳授手藝,從此,永修東坡肉這道地方歷史名菜進入了國宴。永修東坡肉自然和北宋大詩人蘇軾有關。據史載,蘇軾至建昌(今永修縣)訪摯友李公擇,路遇農人之子中暑,以術救之。農人感恩圖報,待以上賓。次晨,農人提草捆豬肉歸,詢蘇烹調之法。蘇念念有詞:“荷上...珍珠...透馨香...”。農人誤以為“和草整煮透心香”,於是肉連稻草下鍋燜煮。肉熟,蘇問故,農人以告。蘇笑道:“晨曦舒彩,絢爛天半,水上芙蓉,朝露如珠。因此賦詩:荷上珍珠透馨香,主人何誤聽焉?”吃後,蘇讚不絕口,稱其酥糯可口,汁濃味醇,肥而不膩,酥而不碎,且稻草清香四溢,別有風味。從此,取名曰:東坡肉,相沿成俗,成為當地的一道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