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李自成(1606-1645),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的軍事將領,原名鴻基,曾為銀川驛卒。1629年(
崇禎二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1643年(崇禎十六年)在襄陽稱新順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臨汝)殲滅明陝西總督
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占西安。1644年正月,建立
大順政權,定都長安,年號永昌;同年三月十八,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
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
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擊敗李自成。1645年5月17日在通城九宮山玄帝廟拜神後因勞累過度熟睡,遭山民誤當賊打死。
綱領政策
起義軍起義過程中,針對明朝
地權集中與賦稅繁重的情況,提出“
均田免賦”口號。攻占西安後,又以“
貴賤均田”及“五年不征”相號召。在河南等地到處傳播“
不當差﹑不納糧”的歌謠。後因“均田免糧”綱領屬於
平均主義的空想,並未真正實行,只是個別地方官曾經實行過改變封建地權的措施。如山東
諸城縣令到任之後,即以
劫富濟貧之說,令產不論遠近,許業主認耕;在某些地區
大順地方官府還默許農民進行自發的奪地鬥爭。起義軍亦實行籍沒富室政策,以解決軍餉,兼濟貧窮。李自成初下洛陽,沒收
福王藩府及宦家巨室存積的糧食和大量金錢,以其中一部分賑濟貧民。以後每攻占一個城鎮,常採取類似措施。占領西安後,繼續以“劫富濟貧”相號召。但在這一口號下,劫掠平民﹑殃及無辜之事亦時有發生。起義軍還針對地方為考中的舉人進士樹建牌坊,下“毀坊之令”。
起義軍還實行平買平賣,保護工商的政策。這種政策自
崇禎十四年占領河南起,始終執行。起義軍進北京後,令市民照常營業,不少地區工商業照常進行。山東畿輔運河航行的商船不絕。
起義過程
起義開端
當時正是明朝末期,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天災人禍不斷發生。明末
政治腐敗,農村破產,壓迫剝削日益加重,陝西又逢旱災,人民無法生活。連續多年鬧
災荒,土地都被
皇親貴族、地主
豪紳霸占了。千百萬農民身上無衣,口中無食,受著統治階級殘酷的剝削和壓迫。
李自成從小就因欠債被迫給姓艾的地主牧羊。21歲那年,他打傷了地主,逃到銀川當一名
驛卒。當時,全國到處都有農民起義爆發。1627年,陝北
白水縣農民
王二率領數百農民殺死知縣張斗耀,揭開了
明末農民戰爭的序幕。陝北巡撫得報後,因怕受到朝廷怪罪,充耳不聞,起義隊伍乘機迅速擴大。1628年,
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和王左卦等紛紛起兵回響。李自成、張獻忠約在1630年前後也加入了起義軍的隊伍。1630年,張獻忠在陝西
米脂十八寨起義,自稱“八大王”。李自成也殺死貪官造了反,在他舅舅
高迎祥領導的起義軍中當“闖將”。1635年,明朝派
洪承疇出陝西,
朱大典出山東,兩面夾攻起義軍。鬥爭的實踐教育了起義軍,他們深深感到,只有聯合作戰才有力量。1635年,各路起義軍會師於河南
滎陽,共13家,72營,在一起共商對敵之策。
中原鏖戰
不久,自成投闖王
高迎祥,為八隊闖將,轉戰陝﹑晉﹑畿南﹑豫楚等地。七年,高迎祥農民軍被圍困於漢中附近峽谷中,自成重賄明總督
陳奇瑜,偽稱解甲歸農,得脫圍困。既出棧道,連破
麟遊﹑
永壽等七縣,勢力愈強。九年七月,迎祥在陝西盩厔(今
周至)戰敗,被俘犧牲,自成承襲闖王名號,轉戰於陝南及四川東北部地區。十一年,起義軍敗於
梓潼,被迫出
川北上。自劍州(今四川
劍閣)入甘肅,又走避
寧羌(今陝西
寧強)。六月至漢中。是時農民軍首領大多敗降,唯李自成農民軍仍堅持戰鬥。是年冬,明
三邊總督洪承疇﹑陝西巡撫
孫傳庭設伏於
潼關原,起義軍損失過重,潛伏陝
南山區。十二年,避走
巴東。十三年二月,自成軍又在
奉節魚腹山失利,為避實就虛,乃走
大寧(今四川
巫溪)﹑
竹山,返陝南,再次潛伏商雒山(今陝西商縣東南)中。 同年,河南省發生嚴重災荒,農民紛起暴動。十一月中旬,起義軍經陝南商州突出武關,轉戰河南,農民爭附,連下豫西南各州縣。不久,文士牛金星﹑
宋獻策﹑
李岩等先後投奔起義軍。十四年初下洛陽,殺明福王朱常洵,開倉濟貧,聲勢迅速擴大。此後,三次圍攻開封,連獲
項城﹑
襄城﹑
朱仙鎮﹑
郟縣﹑
汝寧五次戰役的勝利,執殺明
兵部尚書陝西總督傅宗龍﹑汪喬年及陝督
楊文岳等,大敗陝督孫傳庭。明軍主力被消滅,起義軍控制河南全省,部眾近百萬,其它農民軍首領如
羅汝才﹑
袁時中等多歸附自成,李自成起義軍成為明末農民起義軍的主力。
自占領洛陽始,李自成漸將過去的流動作戰改為每得一城,分兵據守的軍事戰略,十六年正月克承天(今湖北
鐘祥),打出“剿兵安民”旗號,散發“三年不征”傳單。尋移檄
黃州,揭露
朱明暴政,宣傳自己興仁義之師﹑拯民於水火的作戰宗旨。兩年多席捲河南五府數十州縣,及湖廣荊﹑襄諸府。十六年二月,改襄陽(今湖北襄樊)為襄京,成立新順政府,自成自號
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羅汝才為代天撫民威德大將軍。轄區西起潼關,東至歸德(今
河南商丘)﹑汝寧(今河南
汝南),北濱黃河,南至
松滋﹑
枝江﹑澧州(今湖南
澧縣),派遣地方官吏者凡七十多州縣。
謀取西北
起義軍雄據荊襄,遂圖謀取京師。李自成採納謀士
顧君恩之策,先取陝西,作為根據地。十六年九月,起義軍與明孫傳庭兵戰於河南郟縣,深溝高壘以疲明軍,並利用連日陰雨,明軍糧運不繼之際,遣輕騎出
汝州(今河南臨汝)斷截明軍糧道,大敗孫傳庭,殺傷明軍四萬多人,獲器仗輜重數十萬計,傳庭奔潼關。此後起義軍分兩路進兵陝西,一路經
淅川下商州(今陝西商縣)入陝南;自成則親率大軍趨潼關。十月,陷潼關,明軍潰敗,傳庭戰死。十七年正月,起義軍攻克西安,乘勝取寧夏﹑蘭州﹑
西寧﹑永昌﹑
莊浪等地。
起義軍占領西安後,即正式定國號為
大順,以
李繼遷為太祖,改元永昌,以崇禎十七年為永昌元年。並改西安為長安。李自成改名自晟,稱王。
攻陷北京
1644年二月,起義軍分兩路進攻北京,一路由先已進入山西的大將
劉芳亮等率領,從
平陽(今山西臨汾)經
陽城,越
太行山出
豫北,先下
衛輝(今河南汲縣)﹑彰德(今
河南安陽)等地,然後經
真定(今河北
正定)北上,以牽制明朝南路援軍;一路由自成親自率領,渡黃河,下太原,傳檄各州縣,揭露朱明種種罪狀。山西農民群起回響,各府州縣望風而下,自成遂率軍北上,經
大同﹑
宣府(今河北
宣化)南下,三月十八日圍困京師。次日攻入北京。明思宗
朱由檢自縊於
煤山(今景山)。
轉戰失敗
山海關守將
吳三桂終於投向清軍。李自成在北京得到
吳三桂降清的訊息後,即派明降將
唐通率二萬騎兵出
一片石(今河北
山海關北),繞道關外以切斷吳三桂退路,並親率二十萬大軍於四月十三日北上討伐吳三桂。清軍在接到吳三桂飛書告急後,連夜疾馳,二十一日,清軍敗唐通部於一片石,隨即進入山海關。次日,清軍、吳軍與大順軍在山海關前對壘,清軍統帥
多爾袞先命吳三桂軍與大順軍交戰。兩軍酣戰至中午,正當吳軍被農民軍包圍難以支撐之時,隱伏於陣後的清軍精騎突然從吳軍右翼全部出擊,猛攻大順軍左側,農民軍頓時陣勢大亂,一朝潰散,向北京撤退。清軍緊緊跟隨,在
永平(今河北
盧龍)再敗李自成。
李自成回到北京後,連兵十八營反擊尾隨而至的清兵,失利。此時,農民軍內外交困,形勢嚴峻,李自成無心眷戀北地,於四月十九日在
武英殿匆匆登基後便放棄北京,向西安撤退。在大順軍撤退途中,清軍先於
保定、
定州(今河北
定縣)兩挫農民軍,接著向山西進攻。
大同守將
姜瓖投降,
平陽(今山西臨汾)
陳永福被俘。全晉落入清軍之手。同時,河北、山東大部分地區也被清軍占領。
五月初,清軍進入北京後,全國軍事形勢已呈現四分五裂的局面。清方控制著遼東、
畿輔、山西、山東等地區,大順政權管轄著整個
西北和山西、河南、
湖廣的部分地區,
張獻忠的
大西政權正在收取四川的進程中,大明則統治著整個南部中國。對此,清廷制定了新的軍事方針:先“
舉大兵以收晉豫”,“次第定東南之局”,最後統一中國。清軍因而將主要進攻目標轉向農民軍,對大明暫取不戰不和的策略。為此,清廷將國都從瀋陽遷到北京,宣告清朝是代明而興的天下共主。
十月,清軍分南北兩路進攻大順軍:北路由英親王
阿濟格、
吳三桂、
尚可喜率領經大同、
榆林、延安南下,南路由豫親王
多鐸、
孔有德率領經河南進攻
潼關。同時,肅親王
豪格率領的一部清軍業已占領河南、山東一些地方。翌年(1645年)正月,多鐸在潼關擊敗大順軍,李自成率主力連夜撤回西安。潼關為清軍所占,入陝門戶洞開。阿濟格部清軍進入陝北後,以一部分兵力圍攻據守榆林、延安的
李過、
高一功部大順軍,自己領兵南下西安。自此,李過、高一功部被切斷了往西安的退路,被迫放棄陝北,取道漢中,由四川入鄂。在清軍兩路重兵合擊下,李自成不得不放棄西安,取道
商洛、豫西,轉入湖廣襄陽。
占領西安後,清廷命多鐸部東進南京,摧毀弘光政權,命阿濟格部繼續追擊大順軍。此時,50萬大順軍已是軍心渙散、紀律鬆懈、指揮混亂,在清軍追擊下,在襄陽、
九江等地連敗十三仗,喪失了全部轄地。五月,李自成率兵一部退至湖北
通山縣九宮山時,遭當地地主武裝襲擊,不幸犧牲,大順政權遂而瓦解。其餘部30餘萬後來在李過、
李來亨等領導下歸順大明,繼續抗清,最後於康熙三年(1664年)失敗。
餘部抗爭
李自成死後,其所建立的大順便很快的分崩離析,其麾下的各大將軍帶著手下各自為戰,企圖分散清軍注意力,為自己爭取苟延殘喘的時間,但是最終還是沒有逃過被清廷一一剿滅的命運。
大順軍隊分裂後,繼續轉戰長江以南,在戰鬥途中,他們與當時在福京的明紹宗朱聿鍵合作。在朱聿鍵的幫助下整合人馬,成立了一個10萬多人的起義軍隊,史稱“忠貞營”,表明了他們對於大明的忠貞,李自成的老婆高桂英也在其中擔當重要職位。
但是,此時中國的矛盾已經由農民與官僚的矛盾轉化為漢滿之間的矛盾了。此時滿清大軍剛剛攻下北京城,一個新的王朝剛剛建立。攻下北京城的滿清對大明垂涎已久。失去依靠的“忠貞營”只好且戰且退,轉戰廣西,但由於軍士水土不服,使得軍中瘟疫橫行,導致轉戰的“忠貞營”非戰時損失大幅度上升。
除了外部的軍士大幅減員,軍中高層內部的矛盾也漸漸擴大,此時的高桂英已經不幸戰死,起義軍沒有了主心骨,各大部將為了爭權導致矛盾不斷。直到起義軍的最重要的一名元老級人物李過去世,軍中爭權奪利達到頂峰。最終,李過之子,素有“小闖王”之稱的李來亨率兵分裂出去,繼續與清兵進行抗爭,其餘部眾很快被清兵剿滅。
最後,李來亨的部隊在與清朝抗爭十幾年之後也被剿滅,至此,李自成所有部眾全滅。
失敗原因
傳統觀點無原則地推崇農民起義,把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領袖都看作推動歷史進步的大英雄。由於李自成的農民軍占領京城,所以李自成的“業績”更得到歷史學家的推崇。但威名赫赫的李自成只在京城維持了一個多月即迅速敗亡,許多學者都為李自成惋惜。哪些錯誤導致李自成最終成為悲劇人物:
不知道籠絡明朝勢力,李自成出身於驛卒,在他的頭腦中,也許明朝皇室已經完全喪失了正統地位,沒有任何利用價值了,他根本不了解,延續了276年的明朝帝王在官僚和百姓中還有很大的號召力。
從巨觀歷史看,李自成所率領的“貧民起義”勢力,與最終推翻了統治王朝的反秦起義、反莽起義、反隋起義、反元起義中的勢力根本不同,而與
黃巾起義、
黃巢起義和清朝後期發生的洪秀全起義頗為相似。唐末黃巢起義尤其與李自成起義的情況相似。雖然黃巢也攻占了唐朝的京城
長安並建立大齊政權登基稱帝,但他也沒能維持政權,而是很快敗亡。從表面看,黃巢沒能推翻唐朝而李自成卻直接推翻了明朝,李自成的成就似乎更大一些,但這完全是由於在東北崛起的滿清政權對明王朝也構成致命威脅,崇禎皇帝本人也剛愎自用,不願意離京避禍以觀天下之變。從這一角度看,李自成起義並沒有多大特殊的研究價值。
利用公共產品原理,我們可以把歷史上“農民起義”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只有貧苦農民參加的起義,稱為“貧民起義”;另一類是由社會各階層參加的起義,稱為“社會起義”。“貧民起義”的參加者都是由於天災迫使他們無法生存,必須用非法的暴力手段“謀生”,所以必須破壞當時的社會秩序。歷史上的黃巾起義、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洪秀全起義都是如此。“社會起義”要么發生在由兼併戰爭建立不久的王朝,例如反秦起義、反隋起義、反元起義,要么發生在內部篡位王朝,例如反莽起義。在兼併王朝統治時期,國家各部分的“融合度”較低,皇帝在被兼併地區也不具有多大正統地位,而篡位王朝的皇帝則在全國都不具有正統地位,所以很容易引起社會各階層(包括官僚、地主階層的許多成員)的反抗,形成“社會起義”。這類起義的領導者都力圖建立新的統治秩序,所以都能夠利用原有社會中的官僚地主階層(階級)。
“貧民起義”和“社會起義”的最大區別是,在“貧民起義”中地主階級是支持王朝或直接參加鎮壓(起義)的,而在“社會起義”中地主階級卻是支持起義或是直接領導起義的。結局當然也截然不同:“貧民起義”總陷於失敗,而“社會起義”卻總是推翻了原有王朝,建立了新的王朝(有興趣的讀者可在網上搜尋文《中國歷史循環之謎新解》)。
李自成起義完全符合“貧民起義”的特點,它的參加者都是在天災打擊下無法生存的農民,其行動是破壞社會秩序而不是建立社會秩序。借用毛澤東的話來說,就是他們善於破壞舊世界,但是卻無力建設新世界,所以他們的失敗就完全是必然的。
貧民起義領袖並不代表歷史前進的動力,李自成也毫不例外。李自成的特殊性也許在於,他本人有良好的個人品德——與張獻忠相比,他並不是嗜殺成性的暴戾之徒,所以歷史資料中多有他得到部下和人民擁戴的記載,官書的《明史》也稱讚李自成“不好酒色,脫粟粗糲,與其下共甘苦”。但既然李自成並不亞於劉邦、朱元璋等帝王的個人品質,那么他的失敗就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歷史條件使然。
沒有具體可行的惠民政策是問題的關鍵。李自成的部隊變成土匪兵,當然不會出什麼惠民政策。他們想的就是搜盡錢財會陝西過日子!李自成的勝利太過突然,他沒有作好統治全國的準備。這些暴民的暫時勝利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明政府的腐敗!當時,明政府財政混亂,有些權利的人想方設法的剋扣餉銀。普通士兵沒有餉銀,自然不願意賣命打仗!加上張獻忠等牽制了明政府的大部分力量,這才使得李自成順利攻入北京城。這些暴民被突然的勝利打蒙了,哪裡想得到其他。最高統治者李自成的頭腦也不怎么清楚!歷朝歷代,這個時候,應該安撫老百姓,安撫知識分子,安撫那些達官顯貴,否則,怎么站得住腳。尤其是知識分子和達官顯貴,其影響力不可忽視。李自成忽視的恰恰是這一點,以至於這三種人對於新興政權恨之入骨!在李自成敗退的過程中,沒有得到士紳地主的任何支持,所以才一潰千里,最後身死“國”滅。
歷史意義
起義軍起義過程中,針對明朝地權集中與賦稅繁重的情況,提出“均田免糧”口號。攻占西安後,又以“貴賤均田”及“五年不征”相號召。在河南等地到處傳播“不當差、不納糧”的歌謠。“均田免糧”並未真正實行,只是個別地方官曾經實行過改變封建地權的措施。如在某些地區大順地方官府默許農民進行自發的奪地鬥爭。起義軍亦實行籍沒富室政策,以解決軍餉,兼濟貧窮。但在這一口號下,劫掠平民、殃及無辜之事亦時有發生。起義軍還實行平買平賣,保護工商的政策。起義軍進北京後,令市民照常營業。山東畿輔運河航行的商船不絕。
所以說從一定程度上講是推動了歷史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