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從心

李從心

李從心 ,人稱“李總河” 號介石,治理黃河專家、書法家。官至太子少保工部尚書,曾任九江提督,總理河道,俗稱"李總河"。李從心督浚九河,頗有政績,被後世稱為治黃專家。祖籍朔籍州馬邑(今山西朔州市),後遷居北直隸南樂(今河南南樂縣),生於嘉靖丙辰年(公元1556年)七月十八,卒於明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庚午年十月初七。萬曆十九年(1591)辛卯科舉人,二十年(1592)壬辰科進士三甲。自萬曆二十年到崇禎元年為官三十七年,官至戶部尚書太子少保崇禎元年(1628年),回籍。

基本介紹

  • 本名:李從心
  • 別稱:李總河
  • 字號:字了思 、字敦矩
    號介石
  • 所處時代:明朝晚期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南樂
  • 出生時間:1556年7月18日
  • 去世時間:1630年10月7日
  • 主要作品:《奉天誥命貼》《總河疏稿》《三邊奏議》
  • 主要成就:治理黃河
  • 敕封:四世一品
人物生平,各地誌記載,南樂縣誌,保德州志,偏官縣誌,寧武府志,軼事典故,籌建天柱縣,重修臨汾堯廟-----光天閣,築堤逼河保靈州,治理黃河打造“通濟新河”,借運河轉疏資諸水,為倉頡廟題聯“萬聖之宗”,題跋《淳化閣帖》,民間傳說,寒門學子遇恩人,李總河報恩,八虎街,千口古槐,奉天誥命貼,親屬成員,聖旨四世一品,四世一品坊,人物評價,後世紀念,祠堂,墓地,

人物生平

少年時家中貧寒,自幼年喪父,家中一貧如洗,母子相依為命,每日以乞討為生。一天,行乞到近德固鄉村西,因又急又餓昏死過去,遇到留古店村一位胡姓老者相救,胡老者看到這個孩子聰明過人,便出資供他讀書,李從心立志攻讀,果然不負眾望,寒窗苦讀先考中了秀才,又參加了鄉試中了舉人,後來進京考中進士第三甲二百三十二名,任辰州府推官開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湖南通志》(清)汪煦、翁元圻 李從心南樂進士辰州府推官《湖南通志》(清)汪煦、翁元圻 李從心南樂進士辰州府推官

各地誌記載

南樂縣誌

康熙五十年《南樂縣誌》記載:李從心,字了思,號介石,朔州馬邑人,其先世流寓於樂遂家焉,家貧好讀書,妻王氏,每以紡織佐燈火聯捷南宮,除辰州司理升計曹,以廉著聲轉昇平陽太守,累官開府,勳業彌懋既制三邊、浚九河,敵謠膽寒,政績幾半天下,加宮保、賜飛魚,有《總河疏稿》《三邊奏議》行於世。
康熙五十年(1711)王培宗、丘性善修《南樂縣誌》卷十四康熙五十年(1711)王培宗、丘性善修《南樂縣誌》卷十四

保德州志

據《保德州志》記載:李公諱從心、字了思,直隸南樂進士,萬曆壬子(四十年)自陝西副使升岢嵐兵備右布政。嚴禁饋遺,重懲刁訟單騎巡邊蒿目,裕餉軫恤兵丁操練材勇,軍火器械吏治民情,靡不精悉,而積附余修險隘,西寇帖服。至修州城、建角樓、濬水道、新學宮,理軍器,蠲除災糧、耗糧、皇船鹽票一切苦累,皆出公賜雲。
《保德州志》卷六(清)姜廷銘《保德州志》卷六(清)姜廷銘

偏官縣誌

據《偏關縣志》記載:明朝萬曆癸卯年(1603),兵憲李從心主持,本關鄉貢盧承業念此典終不可缺,遂編修偏關志……後來,李公以讜直不阿掛冠離去。李從心,直隸南樂人,萬曆間備兵本關。待己廉,接人恭。用法寬宏,處事公平,任用賢才,後中流言掛冠離去。
《偏關縣誌》1994年8月第一版《偏關縣誌》1994年8月第一版

寧武府志

據《寧武府志》記載:
李從心南樂進士萬曆間岢嵐兵備道,嚴禁州縣饋遺,重懲刁惡,待軍民以恩,收羅才勇以備時用,人人奮敵愾之思,吏治民情無一不悉。
《寧武府志》(乾隆)(清)周景柱修,(清)李維梓纂《寧武府志》(乾隆)(清)周景柱修,(清)李維梓纂
有善政民為立祠,據《岢嵐道右方伯李公生祠碑記》記載:李公諱從心、號介石、大名南樂人壬辰進士。李公始任偏關兵事也,簡將材、飭吏治、繕障增陴、卒補乘、製造弓矢鎧銃,懸校藝之賞罰,激御凍之窳惰,持己廉,接人恭,用意密用法寬革弊用。官鄉紳稱功,頌德者曾藉不侫,李從心離任之時,就道之日,送者空其城郭,學士大夫相與泣下沾襟,軍民老稚則哭聲震野,既咨嗟踟躕而返,返而僉謀立祠,肖公之像,丐余為碑以記之。
《偏關縣誌》(明)盧承業原編(清)馬振文等增修《偏關縣誌》(明)盧承業原編(清)馬振文等增修

軼事典故

籌建天柱縣

萬曆二十四年鄭銳還會同徐榜、陳惇臨等人督促辰州府知府吳維魁、推官李從心及靖州知州張和中等體察民情、反覆查勘天柱建縣的實際情況,認真分析研究天柱建縣的形勢和利弊,並將相關意見和建議呈報湖南、貴州當局。並記錄在萬曆二十七年在靖州知州張和中等人撰寫的《天柱縣初建縣治碑記》中。(天柱縣位於貴州省東部,東鄰湖南省會同、芷江縣,南連貴州錦屏和湖南靖州縣,西接貴州三穗、劍河縣,北抵湖南新晃縣。)

重修臨汾堯廟-----光天閣

明萬曆三十七年由於“萬曆甲午,濫炎妄起,閣煬而為煙”,導致四民生業大不如前,於是郡守李從心、郡丞白鯤主張維修臨汾堯廟,費用不足,“請以升斗之祿為吏民先”。這一舉動得到了縉紳、大夫、士庶的積極回響,於是富者出其財,窮者竭其力,不久就籌集到了二千金,完成了堯廟光天閣的重建工程。(光天閣高七丈許,廣六丈許,四方地二十丈,視諸宮殿為雄峻。至若三聖,南面向明,垂衣裳而治形象,謂是風氣聚焉。)
《平陽府志》孔尚任、劉棨 光天閣,李從心等重建《平陽府志》孔尚任、劉棨 光天閣,李從心等重建

築堤逼河保靈州

在修建於今吳忠市靈州河堤,張九德提出:“一反過去用土加薪草的舊辦法,決定採用新法:修建石堤;”(利用黃河河道水運之便,運峽口石者往來不絕,採集位於今青銅峽峽口東岸吳忠市西南牛首山的大量石塊作為建堤石材。)一切修建河堤準備工作就緒,張九德請示曾經治理寧夏的兩位高官:一是、先撫寧夏巡撫)今制台少司馬介石李公(李從心),當時的兵部右侍郎右僉都御史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字介石的李從心;二是,前制台今大司徒聸予李公,即原陝西三邊總督,當時已經是朝廷的大司徒字聸予的李起元。兩個上司都批覆:俱報可,也就是他們都同意張九德的治河方案。於是,在張九德親自統率下,組建成一個精幹的築堤領導班子,在靈州黃河岸邊,開始大興石堤之役,面對黃河逼近靈州城如此嚴峻的形勢,特別是靈州官民紛紛議論要遷徙老百姓,並且還要第四次遷徙靈州城的時候,以修建靈州黃河石堤,逼迫黃河向西遷移,來阻擋黃河吞噬城,為了打好修建靈州黃河河堤的石堤之役,李從心帶頭捐俸銀100兩,張九德、靈州守臣盧自立、參將高師孟等也紛紛捐助資金。加上紳邑、諸生及鄉三老聚族而議,征河西年例柴價500兩,軍民願輸地基銀80兩,總共籌得修河堤銀約1400多兩。有了足夠的修建河堤的資金, 於天啟三年正月興靈州黃河石堤工程,在靈州城南10餘里之實處,壘石築河堤40餘丈為堤首以擋猛水。再向北依次延伸,於天啟五年四月曆時近三年工程告竣,共築河堤六千餘丈。

治理黃河打造“通濟新河”

天啟五年,漕儲參政朱國盛於駱馬湖北岸“開馬家洲且疏馬頰河口淤塞,上接泇流,下避劉口之險,又疏三漢河流沙十三里,開滔莊河百餘丈,浚深小河二十里,開王能莊二十里,以通駱馬湖口。築塞張家等溝數十道束水歸漕”。天啟六年,總河尚書李從心接管工程,朝廷徵發民工,按此路線改曲從直,浚拓河身,創築堤壩,又將駱馬湖與黃河相接的陳溝浚辟成河,這條新開漕道被命名為“通濟新河”,全長六十七里。從此,漕船出清口溯黃而上行至宿遷後,改由直口以東的陳溝口進入駱馬湖,然後從馬頰口轉入迦河。從而避開了原河諸溜,大大減輕了黃河潰決對漕運的影響。走這條航路,船行安全,省時省力。以後這條航道又經多次疏浚完善,成為一條交通大動脈,效益十分顯著。在李從心任職期間,黃河沒有決口泛濫過,人們都說他把黃河馴服了,在中原地區還流傳著這樣的習慣,每奉過黃河,人們總要在船上向李總河祹告,祈求平安,如有南樂人在船上,則說李總河老家人在此,就會平安渡河。

借運河轉疏資諸水

漳、衛兩河的交匯增加了漕河水量,使河南、山東、江南漕糧按時入京的幾率大增。“自元以來,類資漳河為轉輸之助,故經流日就湮塞,間或從臨漳挾滏水東北出,議者鰓鰓然憂之,恐衛河減弱,不足以濟運也”,《清史稿》亦載“衛河微弱,惟恃漳為灌輸”。引漳濟運後,水源緊張的局勢得以緩解,天啟年間總河侍郎李從心曾言:“我國家定鼎燕冀,歲運漕糈四百萬石,藉此運河一線轉輸,在邳以南則資淮、黃二水,在臨清以北則資漳、衛、洹、淇、滏陽諸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分漳入衛後,“漳、衛匯流,舟行順利,無膠澀之虞,運際泰交,翕河效順百餘年,罕有之隆遇也。漕舟揚帆北上,民運歡騰”,十數年後盡導全漳入衛,“入邱之上流盡塞,而全漳會於館陶,自此漳、衛匯流,舟行順利,其裨益於漕者多矣”13,大大便利了漕船的順利航行。

為倉頡廟題聯“萬聖之宗”

南樂縣倉頡陵內有天啟雙碑高大挺拔,在原倉頌廟內山門與二門之間(倉頡廟東南側),是明朝天啟七年重修倉顏陵廟時樹立的記事碑。碑形方正。碑座為仰俯蓮須彌座,高約0.8米。碑帽四角拱尖,上有寶瓶。因兩通大碑皆建於明代天啟年間,而且方正高大,故又稱“天啟方碑”。方碑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雨剝燭,依然原址挺立,由於河水游積,深陷泥土兩米多深。雕刻精美的碑帽在文革中被催爛,今僅有殘件附於碑下。2000年以後,建有兩座石亭庇護方碑。東側方碑刻有“三教之祖”四個榜書大字,由刑部尚書李養正題書。內側碑文由吏部尚書崔景榮撰文,明代治理黃河專家、書法家李從心書丹。監察御史梁天奇蒙刻。碑陰為捐銀提名,主持人為葉廷秀。碑文中在此提出倉頡是"三教至尊”,和伏羲孔子並稱,“前羲後尼”,鹹稱至尊。這實際上也是說倉頡"德承淮水”、"道冠尼山”的理論基礎。西刻萬聖之宗,為明代書法家李從心題寫。
倉頡陵內天啟方碑倉頡陵內天啟方碑
倉頡陵內天啟方碑倉頡陵內天啟方碑

題跋《淳化閣帖》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至天啟元年(1621)刻竣,前後共歷時七年,耗用富平石一百四十四塊,大都兩面刻文,總計二百五十三面,世稱“肅王府遵訓閣本”或簡稱為“肅府本”。當時任陝甘總督的李從心在肅府本淳化閣帖摹刻時題有跋語
肅府本《淳化閣帖》肅府本《淳化閣帖》

民間傳說

寒門學子遇恩人

李從心幼年喪父,家裡一貧如洗,以乞討拾柴度日。他拾柴去的最多的地方叫煙固屯。因為那裡當時有個私塾,還有座破廟。拾滿了柴火,李從心就爬在窗外偷聽私塾先生講課。他記憶力好,又特別好學,站在窗外,竟然比裡面的富家子弟學的還好。那些學習不好,被老師懲罰在外面罰站學生,正好向李從心請教,回到教室就通過了。先生知道後認為李從心是大才,奇才,可塑之才。就免費收李從心做了學生。後來,村里人教育孩子,常拿李從心為榜樣。
讀書的那一年冬天,年關無法過了,本來有個同窗許諾借給他幾斗糧食過年。可臨近年關,那位同窗就是不見蹤影。李從心只好餓著肚子,硬著頭皮,頂著滿天的大雪,走了幾十里路前去討要,卻被拒之門外。他心灰意冷,轉身回家,途經南樂縣留固店村望見那棵大槐樹,就昏睡在一人家門口。此時這戶人家的主人胡老漢正在床上睡覺。突然夢見自家門口有一隻老虎,呼呼的吼叫。驚醒了一看,窗前明雪光,炭盆火發光,原來是個夢。過了一會兒,再次被同一個夢驚醒。當胡老漢第三次被同一個夢驚醒時,老漢徹底醒了。打開大門,沒有老虎,是一位衣著破舊的書生。胡老漢趕緊叫家人把書生攙扶到屋裡,熬好姜水,靠在火爐旁,等書生醒來。現實與夢境讓聰明的胡老漢有了自己的打算。
留固店古槐留固店古槐
第二天一大早,胡老漢就告訴李從心,要給自己的親戚送年貨,他可以搭車送一程。一路上,李從心憂心忡忡,家裡人在餓肚子,自己兩手空空回去怎么辦?不多時到了自己家村頭,車夫執意要送他到家門口。李從心沒有理由拒絕,也很是無奈。然而當車夫下車,把蓋在車上的草苫子一掀,露出了糧食,還有肉和菜,還有柴禾。李從心一臉詫異,問這是咋回事。車夫說:是胡家主人吩咐的。第二天,李從心專程到留固店去答謝。胡老漢叫他好好讀書,以後家裡的吃穿不必擔心了。李從心說,在我困難之時您雪中送炭,學生已經感激不盡,不知道如何回報,又豈能再拖累您呢。胡老漢便把那夜的夢告訴了他。並說這是天意,請他務必接受。
胡老漢畫像胡老漢畫像
天不負,有志人。沒過多少年,李從心便以優異的成績考中了秀才,後來參加鄉試,又中了舉人。萬曆二十年(1592),是大比之年,李從心有心去京趕考,怎奈囊中羞澀,無能為力。正在焦躁之際,胡家賣了一頃良田資助於他。留固店村父老鄉親聽說後,無不慷慨解囊 , 這家幾分,那家幾文的,便湊齊了他赴京科考的盤費。
李從心不負眾望,三場會試,便中了進士,喜報傳至留固店,全村歡呼雀躍,敲鑼打鼓,為之慶賀。李從心倍感榮光,胡大善人也樂得合不攏嘴。入仕不久,李從心便被提拔為工部侍郎、九江提督之職,駐紮濟南府,負責全國河道的治理與疏浚事務,人稱“李總河”。

李總河報恩

多年後,胡家遭遇變故,胡老又因供總河讀書,家境日益衰落,甚至食不飽腹,其妻讓胡老幾次要他到濟南找李總河,胡老都不願去,後來實在無法度日,才借了點路費,騎驢來到濟南府
進了濟南衙門門吏不讓進,胡老盤纏用完,還沒見到李總河,不由在店中哭起來,店主問其原因,給他出了個主意讓他在大街攔李總河大轎,胡老無捺只好照辦。
第二日,總河乘八抬大轎路過大街,店主一把把胡老推到李總河轎前,總河隔簾一看,見是恩人胡老,急令入轎,接到府中盛情款待。
轉眼百日已過,只是酒席招待,家中情況李總河一句不提問,胡老想到在家挨餓的老伴如坐針氈,就提出回家,李總河爽然答應,並贈銀四兩,胡老尋思此人已忘了本,心憤而出城。巧遇一位趕著轎車的人,和他攀談起來,並說他姓賈也要去南樂,並讓胡老乘上轎車,盛情款待,一路化費具出賈手,胡老盛情難卻心中不安。行到南樂縣讓胡老下車。不知趕車往哪裡去了。胡老舉目望鄉,非常傷感,自愁自艾,只得騎驢默默歸村。
途中路過一家酒店,心中煩悶喝了幾杯,到中午才走到村頭,自想無臉見老伴,在村頭轉圈嘆息,遇見一拾糞鄉鄰告訴他:“快回家吧,你家變化可大了。”胡老忙回家一看,故宅煥然一新,不禁吃了一驚。老伴出來說:“你走後從心就派人給咱翻修了房屋。”胡老大夢方醒,才知那姓賈的趕車人也是李總河派人護送自己的。

八虎街

明朝後期,京官大都在縣城建牌坊,以光宗耀祖。李從心便在縣城南街選址安家,並建牌坊。所建的牌坊里,其中有兩座牌坊,按照胡老漢所說,刻意把雕獅改為猛虎。每座牌坊分別雕有四隻猛虎,兩座牌坊遙相呼應相。八隻猛虎形態各異,甚是出眾。這兩座牌坊所處的街道被稱為八虎街。舊時,在南樂縣著名的牌坊中,縣城南街名臣坊李家牌坊占了 五 座。有“三世中丞”坊、“四世一品”坊、“疏浚九河”坊、“總督三邊”坊、“青雲接武”坊。

千口古槐

話說朱元璋營建了千口村奶奶廟,封古槐東邊的大坑叫“救龍潭”,而沒有封古槐名號。老古槐不高興了,說:“若不是我的精氣為你護身,你朱元璋早死了.咋會有大明朝呢?”它向西北方向望去,晴空萬里,又看看東側的救龍潭內,清水蕩漾,微波浮動。古槐見有如此好的伴侶,漸漸地也消了氣。
朱翊鈞時,他幼年登基,其母早年守寡,很疼愛她的皇兒,從會通河坐船,千里迢迢去黃山南頂廟降香,求神仙保佑他們母子平安。
南頂廟神主見當今皇太后,不辭辛勞來此降香,深為感動,賜朱翊鈞為神宗皇帝,命為萬曆年號。意思是南頂廟神主永保明室萬世江山。朱翊鈞的母親倍受感動的說:“若我母子康泰,大明子民安居樂業,我就保南頂廟香火永遠旺盛。”從此,神宗皇帝每年派差官去南頂降香祭廟。
萬曆三十四年,皇太后又要南頂祭廟,神宗不同意,說:“母后年紀已高,行動不便,路途又遠,還是別去了。”皇太后不同意,執意要去。神宗沒辦法,便請海瑞伴駕去南頂。
海瑞和皇太后乘輦坐船一路奔波,好不辛苦。海瑞怕皇太后支撐不住,請她住下稍做休息。皇太后不從。海瑞沒辦法,就改從水路坐船,順會通河走。至漕州東明境內,皇太后真的支撐不住了,便在東明縣衙住下。
此時,南樂人李從心正在治理黃河,也住在東明縣衙,知皇太后風輦至此,忙來護駕。海瑞向皇太后稟報說:“太后,李從心前來接駕。”皇太后高興地說:“快讓他入內講話”。皇太后說:“你就是三邊督河”(三邊河北山東河南邊境的河流)。李從心說: 是的,太后說:“你家夫人是否跟從?”李從心說:“也在縣衙居住。“皇太后說:“何不喚來說說話。”有太監傳李從心夫人見駕。夫人說:太后是從京城而來。”太后說:“我是去黃山南頂降香,途經於此”夫人驚訝說:“黃山至京城往返幾千里,皇太后去那么遠的地方降香祭廟,太辛苦了,還是您的鳳體康泰要緊呀。”太后說:“是啊,年紀大了,但我已向南頂神主許了願,怎能失信呢?”夫人說:“泰山聖母也很靈驗,不比黃山的路途短多了嗎?”皇太后說:“你去過泰山嗎?”夫人說:“沒有,北邊有一座泰山行宮呀, 是太祖皇帝建的,雄偉壯觀,不用去泰山,泰山聖母自然就能受到香火。”皇太后說:“北邊多遠呢?”夫人說:“順大堤南下百里,到龍窩河堤西側千口村即到。”皇太后大喜說:“你明日可願意陪我前往?”夫人說:“願陪太后前去。”
海瑞、李從心護著太后的風輦行至千口村村南,遇到一隊身穿孝衣發喪出殯的隊伍相迎,護駕太監不悅,要逐趕他們,皇太后令鳳輦停下說:“我們應該給死者讓路。”
送殯人員見是鳳輦忙跪下不起,兩下相持皆不動,皇太后見送殯人員知此大禮,對海瑞說:“先讓他們過去。”海瑞和李從心來到送殯隊前,對主事人員說:“你們先過。”送殯隊伍還是不走,李從心欲怒,李從心的族弟從送殯隊伍中出來說:“哥,還是讓鳳輦先過吧”李從心見送殯隊伍如此隆重,問族弟說:“亡者是誰?”族弟說:舉子馮應運。”李從心知是官宦之家,和海瑞又向皇太后稟報。太后說:“就說是我的旨意,讓他們先過。”言畢,李從心與海瑞來到馮應運靈桌前,點燃三柱香,作揖施禮:“皆同朝臣子,不能遠送,望應運原諒。”禮畢海瑞道:“太后有旨,讓送殯人先過”於是送殯隊伍就先過去了。
皇太后問李從心說:“此舉子何年中舉”李從心不覺嘆了口氣說:“去年中舉,今年即亡,年僅二十歲。”海瑞說:“與戶部主事馮應兆啥關係?”李從心說:“是戶部主事馮應兆的弟弟。”海瑞說:“可嘆可惜,馮應兆是我大明英才,剛上任不足一年命亡,和他弟弟只相差兩年。”皇大後說:“竟有如此之事,確實可嘆。”
皇太后走下鳳輦,李從心夫人說:“過了前面救龍潭往西北不遠就到泰山行官了。”鳳輦從救龍潭旁經過,見潭內清水蕩漾,不覺心中高興。太后對李從心夫人說:若能在潭中營建兩座亭子,風景就大不一樣了。”李從心忙接過話來說:“不知亭子該叫啥名還望太后賜名。”皇太后說:“就算是為馮應兆、馮應運弟兄倆所立吧,叫社稷亭好聽嗎?”李從心夫人說:“太后體恤臣民真是我大明之福,萬民之福,江山社稷之福。
鳳輦從古槐樹下經過,皇太后沒有從鳳輦里探頭看古槐一眼。古槐生氣了,氣得渾身顫抖,好像颳風一般,樹頂上的枯枝落下了許多,砸得鳳輦直響。皇太后問道:“這是咋回事?”跟隨太監說:“從一個老槐樹上掉下的乾枯樹枝。”皇太后不自覺地說:“該死的老槐樹,真是討厭。”坐在鳳輦內頭也沒探徑直往西北泰山行宮去了。
來到泰山行宮面前,善男信女擁擠不斷,好不熱鬧。海瑞讓眾人立在兩旁,廟內主持慌忙迎接。李從心夫人攙扶著皇太后步入泰山行官院內,皇太后不覺稱讚說:“平原之地,竟然有如此壯觀的寶剎。”入殿內見三位泰山聖母慈祥地坐在寶座上,像是歡迎 太后到來。皇太后上香祭祀說:“原泰山聖母保佑我大明永康盛世,百姓安居樂業,日後我必會給你重修廟宇,再塑金身。”
救龍潭內營建 了兩座亭子,南北相對,泰山奶奶廟又煥然一新,老古槐沒有受到封賜,反而被皇太后罵了一頓,它非常傷心慢慢地就枯焦了。有一天一聲巨響,古槐劈開四裂,熊熊大火燃燒了三 天三夜,火光照得整個村莊晝夜通亮。桿枝皆枯焦。沒有幾年老古槐死了。千口村人望著與他們祖祖輩輩相伴的老古槐焦禿的樣子,無不傷心流淚。
千口古槐千口古槐

奉天誥命貼

明朝刻貼撰集,為明人首創、前代所未見。明朝天啟年間有四部詔書個人從貼(集刻家族所受封誥之刻貼),其中在天啟六年(1626年)為官至太子少保工部尚書;時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李從心集王羲之書集刻奉天誥命貼,此貼不但具有書法價值,更具有極強的歷史文獻價值。

親屬成員

李從心夫人:王氏每以紡織,子:李威己酉年進舉人,孫:李若奎擔任京城錦衣衛使 官至三品
曾孫:李大美、李二美、李三美 為官生,李二美擔任上饒縣丞,李四美,李六美
李從心夫人王氏參考文獻:南樂縣誌(清)王培宗康熙50年李從心夫人王氏參考文獻:南樂縣誌(清)王培宗康熙50年
李從心之子李威,參考南樂縣誌王培宗清康熙50年李從心之子李威,參考南樂縣誌王培宗清康熙50年
賈氏以曾孫李從心贈一品夫人
王氏以孫李從心贈一品夫人
宋氏以子李從心贈一品夫人
王氏以夫李從心封一品夫人
《南樂縣誌》(康熙),王培宗修;丘性善纂《南樂縣誌》(康熙),王培宗修;丘性善纂

聖旨四世一品

聖旨原文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崧高維岳降神自鼻祖巳然山下出泉濬彂至耳孫始大遡厥貽謀之自慰茲繩武之思有開必先無德不報爾李淨乃總理河道提督軍務太子太保工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從心之曾祖父頎然長者蔚爾先民持身在孝弟力田之科人推祭酒善俗立伏臘衣冠之社裡化仁風豐骨多竒邂逅異人而卜乖慧心先覺遷移子姓以從儒古人其殆庶幾異世若可想見留茲餘慶裕爾來昆睠及版重之勲實維淵源之達榮疏三廟恩沛九亰是用贈爾為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工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洪庥肇百世之禋煥嵩原而起色慶緒食千秋之報錫芝簡以增華制曰亢家介祉百年蔚起元臣率祖推恩四世光弛曾妣既引雲仍於勿替宜申天眷於重新典備顯庸義存廣厲爾賈氏乃總理河道提智軍務太子太保工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從心之曾祖母女圖毋越婦道可宗禔躬而嚬笑必嚴操家而織維不輟事姑能孝乞天焚午夜之香相夫以勤視旦謹明星之戈鎮日門多俠烈腆客殷殷中宵聲荅吾伊鳴機軋聞孫岷起已微留硯之功儷祖追崇可後垂綸之澤是用贈爾為一品夫人薦馨廟祐並隆烝畀之儀服寵泉台益篤純熙之祐
天啟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此道誥命聖旨的質地為七彩鶴錦面,全文書寫434字,鈐印兩方玉璽,字大而突兀,每字均結構工整,用筆穩健,尤如楷帖,用句嚴謹對仗,陳述清晰極少贅語,它跨越了近400個春秋,至今仍字跡清晰光彩照人,足可證其珍奇。聖旨是誥封總理河道提督軍務太子太保工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督御史李從心之曾祖父母褒獎他們教子有方、飲水思源,李從心官做到一品而且口碑很好,所以封他曾祖父為光祿大夫。都是因他曾祖父李淨曾祖母賈氏培育的功勞。
現存徐州聖旨博物館年代:天啟六年十二月 尺寸:525.5cmx33cm現存徐州聖旨博物館年代:天啟六年十二月 尺寸:525.5cmx33cm

四世一品坊

位於南樂縣城南街,為李從心及上世所立。夫人王氏、母親宋氏、祖母王氏、曾祖母賈氏四位一品誥命夫人。
南樂古坊南樂古坊
南樂牌坊被譽為豫北一大奇秀,大多數為明後期和清前期所建造;南樂縣城有坊三十座,分別位於南樂縣城東街七座,南街十四座,南關二座,西街一座,北街三座,十字街一座,文廟前二座。立坊多者,工部尚書李從心五座,魏家五座,董俊二座,瑞澄二座,余者聶聰、石鼎、梁天奇、牛火昆、楊呈瑞、石富、武經女等人各一座。在其三十坊當中,雕藝精緻者有十二座,其中工部尚書、河道總督李從心就有五座:“三世中丞坊”、“四世一品坊”、“疏瀹九河坊”、“總督三邊坊”、“青雲接武坊”。
工部尚書、河道總督李從心五座牌坊均為石構坊純石嵌砌,宏偉峻拔、珍禽活現、瑞獸如生、爭奇競秀,尤其是“四世一品坊”乃是南樂牌坊中精品中的精品,不僅雕工精細,而且人物典故栩栩如生、花草鳥獸活靈活現、整體構造古樸壯觀;把整個南樂小城點綴得古色古香,吸引四方遊客前來觀賞,游觀者擊掌叫絕,稱為南樂四大名勝之一。但歷經時代的變遷、戰亂、自然災害、人為等因素南樂縣城古坊今已毀。

人物評價

《明史》194 卷《閹黨》中記載:“交結近侍又次等論徒三年輸贖為民者:大學士顧秉謙、南京尚書范濟世、……,總督尚書黃運泰、………李從心,……巡撫尚書李精白等一百二十九人。”
李從心晚年有一個失誤,也給他帶來一個污點,這就是史料上記載的他曾經依附魏黨。
明朝天啟年間,大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為非作歹,不可一世。朝中大臣幾乎都是他的黨羽,全國官員大多數都有意無意地依附魏忠賢。其中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為巴結魏忠賢而為之立生祠。為活著的人建立祠廟,加以奉祀,稱為生祠,大約開始於漢代。立生祠的人大都是為民眾請命,給民眾帶來福惠的重要人物,數量也不多。天啟六年(1626年)閏六月初二日,浙江巡撫潘汝楨第一個給魏忠賢建生祠,接著各地效仿,天啟七年(1627年),生祠遍布全國。祠中供有魏忠賢塑像,頭戴官帽,身穿朝服,手持玉笏,儼如帝王。行人經過要行五拜禮,呼九千九百歲。自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各地官吏紛紛為他設立生祠。天啟七年(1627年)是全國建生祠的高潮時期。天啟七年八月十二日乙巳(1627年9月20日)工部的題敘名單多達一百七十三名:“工部尚書薛鳳翔題敘殿工,得旨:三朝曠典,久需運會,才余兩載,煥復舊規。李精白、李從心,…………等各加升一級,賞銀三十兩,紵絲二表里。參考文獻:----《明熹宗實錄·卷八十七》
這些官員平時清修自好的,被這一升,反都渾在濁水裡面了。八月,李從心也被捲入其中。
天啟末年給魏忠賢造生祠,固然是李從心的一個污點,不能忽視,更不能原諒。但是,就其一生來說,這一點應該是瑕不掩瑜。在當時全國瘋狂吹捧魏忠賢,紛紛為其造生祠的大背景下,李從心應該說是不得已而為之。崇禎皇帝對最初三法司提出的名單,只有50多人特別不滿意,於是就令他們再議,擴大逆案清查,令他們按照“出謀劃策”、“擁戴”、“頌美”、“奉承依附”這四項來搜尋逆黨,有些本不該列入的也列入了,雖然李從心沒有什麼其他劣跡,但這時候已經是朝廷重臣,他捲入生祠頌,逆案擴大名單也就只得將他列入。
據考證李從心也不像是一個想巴結魏忠賢而圖謀高官厚祿的人。他到一地為官,都是踏踏實實為百姓做實事、做好事。從地方官做起,歷宦幾十餘年,督邊疏河、惠政無慚,並沒發現有其他任何劣跡,擔任總河提督期間,為民造福。果斷批覆靈州治河方案,帶頭捐銀修建靈州黃河大堤,避免了靈州城第四次遭淹沒和遷徙之危。打造“通濟新河”大大減輕了黃河潰決對漕運的影響,歲運漕糈四百萬石,藉此運河一線轉輸,成為一條交通大動脈,效益十分顯著。且大量水淤河灘地成為良田,農業進一步發展,百姓生活提高,政績突出。業績還是顯而易見的,是明代一位大有作為的,對朝廷對百姓有大貢獻的高官,是明代治理黃河水患的專家、功臣。

後世紀念

祠堂

李從心祠堂在濮陽市南樂縣,由於歷史原因已毀,如今由李從心後人李社香攜三子,為弘揚李總河清正廉潔、一心為民、知恩圖報的精神,於公元二00一年開始出資購地,一直到公元二00九年,歷時八年,終於在南街原址恢復重建峻工。並且在每年的農曆四月十一日,進行大型的祭祀活動。有縣文化局送戲下鄉活動送的豫劇、民間秧歌等,文藝表演助興,還有黃河岸的李氏後人和四面八方的香客前來祭祀,以此,弘揚他知恩圖報、為官清廉、做人誠懇、為人民造福祉的傳承精神。
李從心祠堂李從心祠堂

墓地

李從心墓,在城南三里東,墓地原有的石人、石馬、石龜、石獅等,但在“文革”期間已盡損毀。
《南樂縣誌》(清)武勛朝  光緒癸卯[1903]《南樂縣誌》(清)武勛朝 光緒癸卯[190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