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月盛齋(يوه شينغ تشاي)是一家專門經營
清真醬牛
羊肉的
老字號,位於前門大街路西,也就是原前門五牌樓的邊上。月盛齋開業
於清乾隆四十年,也就是1775年,到今天已經有230多年的的歷史。月盛齋,全名應該叫月盛齋馬家老鋪。
主要經營“月盛齋”中、西式熟肉製品,禽類、水產品,加工製造速凍食品、糕點、倉儲,商品配送,貨物進出口。常年擔負著首都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清真肉食品供應任務,承擔著黨和國家重要會議特供工作。客戶涵蓋市內、外埠肉食品批發商、零售業、連鎖店、餐廳、賓館和飯店。
聞名全國的月盛齋是馬慶瑞於清乾隆40年創辦的,開業於清
乾隆(公元一七七五年)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京城著名的
老字號。
1951年,在各級政府的關懷下,前門建立了“月盛齋”門店和相應的生產車間。
1982年,在永外
南頂村建立了4000多平方米的生產車間,使“月盛齋”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進入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為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要,除將商店門面整修一新外,又將加工車間遷移到
豐臺區永定門外南頂村路6號(郵編100075),即牛羊肉類聯合加工廠院內,新建了一座4000多平方米的生產車間,生產能力大大提高。過去從業人員最多只有六七人,現在擁有職工近百人2過去一天最多醬制30多公斤肉,日產1500公斤,提高了40餘倍。同時,擴大了經營品種,增添了炸牛肉、
牛肉鬆、
五香醬雞等25種
清真食品。除在門市自銷外,還在
東單、西單、
崇文門等大型菜市場、食品商場設立了17個月盛齋產品銷售專櫃。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味道更加鮮美。
1981~1984年,月盛齋的
燒羊肉、
五香醬牛肉、五香醬羊肉先後獲得了北京市和商業部優質產品稱號。為此,中央電視台、新華社、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及
香港大公報、文匯報都相繼進行了報導。眾多的國際朋友和僑胞都慕名而來,爭相購買,以飽口福,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幾位來自美國的僑胞品嘗到月盛齋的五香醬
羊肉、
醬牛肉後,高興地說:“想了幾十年,今天終於吃到了,太美了!”月盛齋的五香醬羊肉、醬牛肉又隨著僑胞飛到紐約、巴黎、東京及倫敦唐人街的家宴上,真正成為名揚四海的佳品。
1991年為了落實黨的民族政策,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北京市
清真食品公司成立,“月盛齋”熟肉製品加工廠從此誕生。1996年為了適應市場經濟和人們消費層次的改變,北京市
清真食品公司投資對“月盛齋”熟肉製品加工廠實施改造工程引進國外設備,改善衛生設施和生產條件,擴大“月盛齋”產品的科技含量,運用現代加工手段,使其產品賦予新內容,滿足市內、國內以及國際市場的需求。
起源
月盛齋開業
於清乾隆十四年,也就是1775年,到今天已經有220多的歷史。月盛齋,全名應該叫月盛齋馬家老鋪。顧名思義,是一位姓馬的回族人開辦的。月盛齋原來不在前門大街,而是在前門裡原戶部
衙門的旁邊。
據有關資料記載,開辦月盛齋的馬家,世代居住在北京廣安門內
牛街。清
乾隆年間,馬家的馬慶瑞經人介紹到禮部衙門當臨時工,每逢禮部舉辦祭祀活動,他就負責看供桌。雖說這是個臨時的差事,但是能將就著吃飽飯。有的時候,還能得一些賞賜。一次,馬慶瑞得到了一隻全羊的賞賜,拿回家後,留下一部分自己吃。其餘的便用擔子挑到街上去賣,想不到很快就賣完了。他覺得賣
羊肉來錢快,比看供桌強。於是,便時不時地從差役們手中廉價買祭祀用過的羊,到街上去賣,慢慢的,也就經營起這羊肉買賣來,再不去
衙門里看供桌了。
清初,前門外的荷包巷子是最繁華的商業區,馬慶瑞托人在這裡找了塊一米左右的小地方,天天推著小車來賣生
羊肉。他的買賣比從前好多了,但賺的錢還是少。馬慶瑞看供桌時,同
御膳房一位專做羊肉的廚子關係很好,馬慶瑞於是暗自留心,偷著學會了。這樣,他從此賣起了
醬羊肉。馬慶瑞攤子擺在前門外的荷包巷,出入的官民很多,其中不少人認識他,知道他曾在御膳房幫過忙,從中 學了些手藝。當時人們都認為御膳房的廚子手藝最高明,因而人人都想嘗嘗,加之馬慶瑞做的醬羊肉味道也確實不錯,因此顧客很多。
一連幾年,馬慶瑞的買賣一直很好,也積蓄了幾個錢,便想著找間房子擴大經營,以圖長遠之計。這時候,一個姓金的滿人,在前門裡戶部
衙門旁邊有一處筒子房閒著沒用。有些認識馬慶瑞的人就慫恿他把房子租下來,開個
羊肉鋪子。
乾隆四十年(1775年),經過中間人的撮合,馬慶瑞真同姓金的簽定了
租賃契約,把筒子房租了過來。馬家在戶部街租到3間房子(後來馬家買下),便從荷包巷遷到此處,選擇吉日開張,經過反覆思考,店名定為“月盛齋”,取“月月興盛”之意,兼營生熟羊肉。清
夏仁虎撰《舊京瑣記·市肆》載:“月盛齋者以售醬羊肉出名,能裝匣遠齎,經數月而味不變。鋪在戶部街,左右皆官署,此齋獨立於中者數十年竟不以公用徵收之,當時官廳猶重民權也。”
清嘉慶年間,馬慶瑞對原來製作醬
羊肉的調料配方進行了修改,並總 結出了一套經驗。首先要選西口大牡羊。因當時這種羊不好買,因而月盛齋後院就養起了羊以備用。其次調料精細。月盛齋醬羊肉以丁香、
砂仁、桂皮、大料等為主藥,外加醬和鹽調味。再者,掌握火候是很關鍵的一環。
製作羊肉的季節是從秋天到春天,旺季主要在冬三月。每年到入夏後,醬羊肉就進入淡季了。 為了在夏天有生意可做,於是馬慶瑞研究試製夏季食品
燒羊肉。燒羊肉是寬湯,肉、多要湯,用燒羊肉湯燒過水麵,佐以黃瓜絲,吃到嘴裡,是一種特別有風味的夏季美食。
發展
清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前後,居住在廣安門內牛街的回民馬慶瑞,經親戚介紹去禮部當臨時差役,為舉辦祭典時看管供桌,閒時幫助
御茶膳房做些雜活。因每次分到的供品“祭羊”,自食有餘,便擔到街上去賣,收入比應差多些,所以就辭去差役,改做收購“祭羊”。
乾隆年間,前門外的荷包巷是繁華的商業區。據《都門雜詠》記載:“五色迷離眼欲盲,萬方貨物列縱橫。舉頭天不分晴晦,路窄人皆接踵行。”當時,馬慶瑞就在繁華商業區荷包巷擺了個肉攤,專門做起賣
羊肉的生意。由於他在御茶膳房做雜活時,曾偷學到製作醬羊肉的手藝,因而肉攤上又增加了醬羊肉。有些人知道他的手藝是從御茶膳房學來的,同時,他製作的醬羊肉質量、味道確實比別人的好,所以爭相購買,生意日漸興旺。從這時起,禮部祭祀慶典用的全羊就由月盛齋供應。
清朝監察御史
朱一新等筆撰《
京師坊巷志》載:戶部門口羊肉肆,五香醬羊肉名揚天下。”月盛齋的五香醬羊肉真正馳名神州,始於嘉慶年間(1796~1820年),並且經久不衰。後來,馬慶瑞的兩個兒子馬永祥、
馬永富繼承父業,並得到太醫的幫助,對原來製作醬羊肉的調料配方進行了改進。以丁香、
砂仁、肉豆蔻、桂皮、大料等為主,外加醬和鹽等輔料調味。用這個配方制出的醬
羊肉,不僅味道鮮美,而且有溫脾胃、消食、理氣的作用。
在工藝上,要求必須做到:選肉精細,調料考究,製作嚴格,成品上乘。同時,還增加了夏令
燒羊肉、
牡羊頭肉、炸肉鬆等品種。為方便外地顧客品嘗,又能發揮宣傳作用,故製作了白鐵長方扁匣,用油漆寫上“京師月盛齋馬家老鋪五香醬羊肉”及“精工細作、四遠馳名、前門內戶部街路東”等字樣。由此生意更加興隆,產品行銷全國,並且得到清朝宮廷和王宮貴族的青睞,經常前來光顧。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楊靜亭編撰《都門雜詠》中,曾用“餵羊肥嫩數京中,醬用清湯色煮紅。日午燒來焦且爛,喜無膻味膩喉嚨。”讚揚月盛齋燒羊肉是好吃、適口的名品。王恩熙為月盛齋寫過橫幅,即:“本齋開自
乾隆年間,世傳專做五香醬
羊肉、夏令燒羊肉,均稱純香適口,與眾不同。前清御用上等禮品,外省行匣,各界主顧無不讚美,天下馳名。只此一家,諸君賜顧,詳請認明馬家字號,庶不致誤。”這塊匾額至今猶存,是月盛齋老店名品的見證。
從馬慶瑞起五代,月盛齋歷來是馬家人自己乾。1956年月盛齋公私合營,馬家人拋棄了“藝不傳外人”的保守思想。新的月盛齋欣欣向 榮。
故事
免於死罪
相傳慈禧太后 每夏到
頤和園避暑聽政,每晚必有一頓夜膳,而所食之物,又必有月盛齋
醬肉、燒餅及粥,出爐燒餅夾月盛齋剛燒好的
燒羊肉,入口即發出引人食慾之香味,且愈嚼愈香,回味無窮。月盛齋掌柜也因此要輪流值守壽膳房。後慈禧撤簾歸政,退居頤和園,月盛齋則派專人值勤。一年冬日,月盛齋掌柜於後山抽菸,不甚引發山火, 按律應判死罪,太后一句話“辦了他,我吃什麼?”死罪即刻當免。有誰想到,
美味醬
羊肉,卻成護身符。此故事被民間廣為傳播!
名聲在外
清鹹豐同治年間,由於姓金的房主長期在月盛齋老鋪里借錢用,又無力償還,就把房子賣給了馬家。到了馬家
馬德成當掌柜的時代,月盛齋名聲大了,外省市的人也來買這裡的醬牛
羊肉,為此,馬德成專門製作了一種方便鐵盒,盒子上寫著“京師月盛齋馬家老鋪五香醬羊肉”以及“精工製作,四遠馳名,前內戶部街路東”的寫樣,這樣把牌子闖了出去。清朝末年,
慈禧太后專門愛吃月盛齋的醬牛羊肉。為了讓月盛齋往宮裡送肉來往方便,宮中特於光緒十二年十月發給月盛齋四塊腰牌,還經常派
大太監李蓮英去月盛齋取醬牛羊肉,或是送賞錢。
被迫搬遷
老人們說,月盛齋在
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時,曾搬到廣安門內
果子巷營業,等八國聯軍撤離後,才搬回戶部街。在抗日戰爭前夕,一個義大利人也曾想讓月盛齋搬家,還給了許多方便條件。沒想到
盧溝橋事變發生,日軍大舉侵略北京,月盛齋才免於搬家。但是,此後的生意一落千丈。
恢復發展
直到1949年北京解放以後,月盛齋才得到了恢復和發展。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為了擴建
天安門廣場,將月盛齋遷至前門大街路西的原永增和銀號舊址營業,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這個地方。文革期間,月盛齋曾改名為“京味香”。1979年重新恢復
老字號至今。
在改革開放的二十年里,月盛齋有了極大的發展,京城各大商場和菜市場都設有月盛齋的專櫃,北京市牛
羊肉類加工廠還專門成立了月盛齋車間,使得月盛齋的醬牛羊肉走進了千家萬戶。
加工技藝
月盛齋加工技藝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它們是在綜合吸收了清宮
御膳房醬肉技術和民間
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形成的,不僅從宮廷、民間廣泛吸收中國傳統美食文化的精髓,還在自己的配方中引入阿拉伯傳來的香料,並借鑑中醫“藥食同源”的傳統養生理論,將牛
羊肉所具有 的重要滋補功能,與具有健身價值的藥材、香料等輔料相結合,獨門加工技藝相統一,製作技藝世稱“三精”、“三絕”,即“選料精良,絕不省事;配方精緻,絕不省錢;製作精細,絕不省工”。在火候的控制與運用上,講究的是“三味”,也就是即旺火煮去味、文火煨進味、兌“
老湯”增味。燒牛羊肉製作技藝世稱“三俱” ——選料肥瘦具備、配方色味俱佳、製作醬燒俱全。道光年間詩人楊靜亭曾在《都門雜詠》中有贊月盛齋的
燒羊肉詩句:“餵羊肥嫩數京中,醬用清湯色煮紅,日午 燒來焦且爛,喜無膻味膩喉嚨”。
月盛齋的秘方與日完美,皇室御醫也功不可沒。每年立夏一旬,月盛齋便採取歇夏制度。此時間,月盛齋掌柜常邀皇 室太醫於後院品茶納涼,所論話題頗為豐富,但主要目的,還是如何改進制肉配方。盛夏之時,月盛齋後院古樸典雅,清新脫俗,月盛齋後人拿出特製夏令燒羊肉, 配以清茶佳釀,晚風掠過,茶縷飄香、肉味誘人!此景之中,月盛齋配方便得以不斷改進,日臻完美,而無意中又創製出一款別具特色之
美味佳品——夏令燒羊肉!
到了清末,月盛齋周圍便已繁華一時。
東安市場矗立於月盛齋東北,並南北延伸,
王府井商業區已雛形初現。一時間,店鋪樹立,人聲鼎沸,興隆至今。月盛齋此 時也整裝一新,大膽開放製作間,上百年烹製珍品的工藝即展現在世人面前:百餘年歷史的兩口特製大鐵鍋、刻花青磚爐台、伙房師傅著深藍色圍裙及護鞋罩,手持 青銅發亮撈肉笊籬及木製方底托,再加上社會名流所提書法,食客在品味美食間,即體會出月盛齋之精深文化所在。醬肉出鍋,醇香撲鼻,引人食慾,食客贊不絕 口,堪稱一段佳話。
特色工藝
相傳月盛齋美食,借鑑了傳統中醫“藥食 同源”的養生學理論,烹飪技藝與食療、食養相結合,形成具有肉香、醬香、藥香、
油香融為一體的獨有特色。由於運用了特殊的烹飪技術,將天然香料藥材與牛羊 肉的天然食性相結合,使牛
羊肉的營養成分,藉助於香料藥材的芳香氣息及治療價值,引發食慾,充分被人體吸收。具有藥用價值的茴香、丁香、
肉寇、
砂仁、肉桂 等香料,則藉助於羊肉的醇厚
美味,分別發揮著開胸理氣、醒脾和胃、和中消食、滋陰補腎、益氣活血、強身健體等功效。而這些將烹飪與食療相結合的獨特飲食文 化,都是月盛齋幾代人通過與中醫名士的不斷交流切磋而完成的。
特色菜餚
“月盛齋”經營
五香醬牛肉、醬
羊肉、
燒牛肉、
燒羊肉等獨具特色的傳統產品及多味牛肉粒、
香葉牛腱、
五香醬雞、清香
鴕鳥肉、白水羊蹄等
清真風味產品。還有新開發的清香牛肉、
牛肉腸、
雞肉腸、雙味腸、牛肉三文治、雞肉三文治等阿拉伯風格的西式產品等近百個品種。該店製作的
五香醬羊肉、夏令燒羊肉等產品的優質得以延續至今,關鍵在於傳統的選料、配方、工藝和操作技術得到繼承和發揚。它的原料均採用內蒙古產的西口大牡羊,經屠宰後,每隻出肉20多公斤,肉質上乘,肥瘦相益,細白鮮嫩,毫無膻味;加工時,按部位分割剔選,切成大小不同的肉塊,並將大塊、小塊放在一鍋,既煮得透,又有咬頭;調料是選用上好的各種香料和名貴中藥材,並且嚴格按照配方下料。為了防止秘方被別人知道,過去月盛齋從不在一家藥店買齊所需的香料、藥料,常常是東城買花椒,西城買大料,這家買了香,那家買
豆蔻。
該店產品製作工藝和操作方法十分精細。例如,爆燉五香醬
羊肉,先下好一定數量的水和
黃醬煮沸,再把分割好的肉塊,根據部位的老、嫩程度,分層碼入鍋內。在投料灌湯後,先用旺火煮,使羊肉由生變熟,並除膻去腥,然後用文火煨,使五香味進人肉里。待熟透人味後,熄火開鍋,將肉塊撈出,沖湯(
老湯)、澆油。把好火候,是製作工藝的關鍵。《呂氏春秋》記載有:“火為之紀,時疾時徐,去臊除膻,必以其勝。”多年來,月盛齋將這一傳統技藝繼承、完善和使用於操作過程。它所用的老湯,叫“陳年老湯”,或叫“百年老鹵”。府授予技師職稱,他們公開配料秘方,傳授加工技藝,培養出一批新人,從而使月盛齋的特殊風味食品得以保留下來,並不斷發展和完善。
據說月盛齋醬
羊肉的工藝最為絕妙——選肉一定要選用內蒙古產的上等羊,宰殺也 很講究,並且嚴禁與其他肉一起存放、運輸和買賣;月盛齋食品的管理人員和製作人員一般也由民族職工擔任,可謂是真正的“至清至真”;.取肉則取前腿腱子、 胸口、腰窩、脖、頸等處的鮮嫩肉料,洗淨後剔除筋腹,看肉下刀切塊;.制湯時,鍋內放入清水,把
黃醬倒入調開,用旺火燒開,加入蔥段、鮮薑片、精鹽、冰糖 稍煮一會兒,用紗布過濾,去渣待用;.碼肉要按部位將羊肉順序碼入鍋內,使老肉在下,嫩肉碼在上面;到了燉肉這一步,鍋內倒入
醬湯,用大火燒開,將藥料和 香料分裝於布口袋中,紮緊袋口,放入鍋中。開鍋後煮一小時,再加入陳年
老湯,蓋上鍋蓋,燜煮六至七小時。揭開鍋蓋,將肉分層撈出,用鍋
中原湯衝去肉上蔥、 姜,即為成品。如需存放一兩天,把肉一塊塊撈出後,將浮油刷在肉上,當油凝固後方可起到自然密封作用。
生存之道
月盛齋之所以歷經百年而不衰,其經營得道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翻閱月盛齋的傳承歷史不難看出,不斷地改革創新是其發展的根本所在。從採用
明檔製作,將烹製過程展示在世人面前,到請皇宮太醫到自家後院,品茶香,評肉味,研製出夏令五香
燒羊肉;從改進產品包裝,到請名人書寫宣傳廣告牌,月盛齋在早年就已非常重視創新和發展。如今的月盛齋依然以創新為企業生存發展的動力,除了保持傳統風味的“兩燒兩醬”以外,還開發出了適合現代飲食口味新品種,為大型國際會議特供
清真食品。
文化傳承
月盛齋在傳承的過程中也積澱了豐富的社會歷史文化,比如各種豐富的俚語、傳說、 風俗、文脈等,這些豐富的社會歷史文化,涉及到政治、經濟、民俗、生活等各個方面,成為老北京的一個縮影。
關於月盛齋,有許多文人騷客留下了 不少口口相傳的歌謠,有大雅亦有大俗。北京市食品協會會長李士靖曾題寫的藏頭詩:“慶賀老店又新生,月轉星移二百齡,盛名之下不停步,齋食佳肴譽滿京。” 在民間,:“水牛兒、水牛兒,先出犄角後出頭,你爹、你媽,給你買了燒羊骨頭
燒羊肉……”,則是不少老北京從小唱著它長大的。
清《京師坊巷志》中,有“戶部門
羊肉肆,五香醬羊肉名天下”的記載,指的就是月盛齋,可見其名氣之大。道光年間曾有人寫詩加以讚美:餵羊肥嫩數京中,採用清湯色煮紅,日午燒來焦且爛,喜無膻味膩喉嚨。”民國初年,《道鹹以來朝野雜記》中也寫道:“正陽門內戶部街路東月盛齋所制五香醬牛羊肉,為北平第一,外埠所銷甚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