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街(北京市西城區牛街)

牛街(北京市西城區牛街)

牛街是北京市西城區牛街街道內北起廣安門內大街南至南橫街的一段街道,因為在這條街上回族聚居而聞名,亦因為在這條街上擁有牛街禮拜寺而聞名於世。是北京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清真寺,始建於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明正統七年(1442年)重修,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大修,近年又有修繕裝飾。寺院面積不大,但建築集中、對稱。許多建築都帶有伊斯蘭風格的穹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街
  • 類屬:街道名稱
  • 位置:北京西城區
  • 特色:伊斯蘭文化
  • 拼音:Niu Jie
檔案,詳細介紹,歷史,友情提示,

檔案

◆名稱來歷:原本是一片石榴園,石榴園的居民區簡稱為榴街。因為榴街的住戶多為回民,做出的牛肉出了名的好吃,再加上“牛”、“榴”諧音,於是人們乾脆改稱“榴街”為“牛街”了。
◆地理位置:北京市西城區(2010年之前屬宣武區)。
◆歷史淵源:宋遼時期建了禮拜寺,回民願意住在禮拜寺附近,經過滄桑的變化,演變成今天的牛街。
◆消費客群:穆斯林民眾,喜愛民族小吃的食客。
◆牛街之最:禮拜寺是北京最大、最古老、最著名的伊斯蘭教清真寺。
◆主色調:綠 (牛街建築的主色調是綠色的,不管是店鋪還是禮拜寺都是穆斯林民眾喜愛的綠色)。
◆特色小吃:麵茶、豆汁、豆腐腦、豆面丸子湯、鹵炸豆腐、雜碎湯、漏魚、糖耳朵、糖火燒、焦圈、麻花、炸糕、奶油炸糕、螺絲轉、墩餑餑、豆餡火燒、豆餡酥、蜂糕、碗糕、驢打滾、艾窩窩、豌豆黃、江米涼糕、蜜三刀、開口笑、薑汁排叉、卷果、爆肚。
◆公共運輸:公交10、48、88、717路牛街站下車;公交5、38、6、特5、109、專13、381路牛街路口站下車前行50米即到。

詳細介紹

1949年後,牛街成為人民政府民族政策的象徵,很多國家領導人專程視察、參觀和考察過這裡。1997年,牛街危改一期工程上馬,2000年牛街危改二期上馬,牛街及其附近地區的“危房”大多拆除,胡同肌理被完全破壞。2003年新牛街大街通車,新牛街大街長670米、寬40米,兩上兩下四車道,在寬闊的大街面前,作為文物保存的牛街禮拜寺如同盆景一般渺小。
如今的牛街居住著回族、滿族、朝鮮族、維吾爾族、蒙古族、漢族等20多個民族,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幸福的生活在這裡。
牛街禮拜寺是北京歷史最為悠久,規模最為宏大的清真古寺。全寺布局緊湊,形制完整,正門牌樓高懸“達天俊路”,金子匾額,是穆斯林主要宗教活動場所之一。開齋節這天所有回族民眾從四面八方匯集到這裡聽教長講經布道。
牛街
全寺主體建築有禮拜殿、喚禮樓、望月樓和碑亭等。主體建築禮拜殿坐西朝東, 殿宇寬敞, 殿內聖龕遍雕阿拉伯文和各種花卉圖案; 喚禮樓是一座歇山頂重檐方亭建築; 望月樓平面呈六角形, 重檐攢尖頂,構件裝飾帶有濃厚的伊斯蘭教風格。 牛街清真寺是中國傳統建築形式和阿拉伯建築風格相結合的代表。

歷史

牛街這個名稱的歷史遠遠沒有這條街悠久,明朝嘉靖年間張爵所著《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尚無牛街的記載,只有一條名叫“禮拜寺”的街道,相信就是今天的牛街。清朝末年,因牛街在庚子之變中較為安定,慈禧太后曾經頒詔將其改名為“太平街”,但始終未獲民間認同。
這是北京城唯一以牛為名的大街。街東有北宋至道二年(996年)修建的禮拜寺,是北京最大、最古老、最著名的伊斯蘭教清真寺。全寺主體建築有禮拜殿、喚禮樓、望月樓和碑亭等,是中國傳統建築形式與阿拉伯建築風格相結合的代表。歷史上這裡是唐幽州城和遼南京、金中都城的中心,過去曾名“東湖柳村”;因地勢比較高,又叫“岡上”。明張爵所著《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稱“禮拜寺”街,清代稱牛街。
建國後,曾把牛街西側東西向的堂子胡同、周家胡同、丁家胡同、羊肉胡同、張家胡同、穆家胡同等更名牛街頭條、牛街二條、牛街三條、牛街四條、牛街五條、牛街六條,這一帶從2000年開始拆除,建設成牛街西里。
地處牛街地區中間,北口接壤廣內大街,南口與南橫西街和棗林前街相連,接觸點是一個“十”字路口。牛街是南北縱向大街,轄區包括巴家、西大、石羊三條胡同。全長645米、均寬10.5米門牌:1—161號、2—146號,牛街是牛街地區的中心,街工委、辦事處,牛街派出所就坐落在此街上,特別是享譽國內外的牛街禮拜寺坐落在街里的中間地帶,顯現出牛街的特色。牛街一帶最初曾名柳河村、岡上,明時稱禮拜寺街,清乾隆圖稱牛街。它的歷史地理位置,曾是唐幽州藩鎮城以及遼南京、金中都的所在地,金時屬敬客坊,明代屬白紙坊。牛街的形成是在宋朝年間,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十世紀前(當時在唐末、遼、宋初時期)因北京地處永定河中游,水系分流於北京南、北、中三個通道,其南道分支涉及古代牛街西南部地區,因地勢低洼,常年積水,形成一片水鄉,河道縱橫,楊柳垂蔭,古時稱為柳河村(牛街中片的統稱),牛街南口聖安寺一帶曾名“東湖柳村”,聖安寺建於金亦稱柳湖寺,可知金中都城內不僅有河流,還有湖泊。因河道旁有一土崗高聳,當時稱岡上、“藁上”或“閣上”。至公元十世紀左右(北宋、遼)時代,有一些穆斯林在這裡居住了,他們在土崗兒上建起了一所小型禮拜寺,這就是牛街禮拜寺的開始。關於牛街街道的形成,史料記載自建成遼南京城垣開始至金中都城建成,(指今右安門內大街、牛街、長椿街至鬧市口一線)已是主要南北通道,此時是牛街形成街道的前身,從此柳河村遺蹟逐漸消失,今存有吳家橋地名可考證。清初牛街比較繁榮,清代曾設步軍統領南營守備署於現在的回民國小址,南側之小巷原稱守備胡同現劃入牛街。街道兩旁多大宅,房舍亦多考究,非常整潔。牛街地名來源於穆斯林先民喜種植棗樹和石榴樹,於是逐漸把東西走向的兩條長街稱棗林前街和棗林后街,把南北走向的街叫“榴街”。久而久之,人們說起“榴街”不如“牛街”順口,又因回民多從事養牛、販牛、屠牛和售牛肉行業者,所以習慣上把“榴街”說成牛街了。以後,在1902年慈禧太后封牛街改稱“太平街”,但沒有被沿用,至今人們都稱“牛街”。牛街也就從一個只有幾十戶的回族民眾居住的柳河村,發展成現在的回族民眾聚居區。解放前的牛街,文化、經濟都比較落後,大部分民眾以“兩把刀“(切糕刀、牛羊肉刀)為生,另外還有“八股繩”(挑筐買菜或其他小買賣)養活家小。由於過去兵荒馬亂,一般回族民眾都學些拳腳如:摔跤、形意拳、八極拳等。解放後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牛街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52年由土路修為瀝青路面,過去南口外稱為“南溝嘴子”,後來建起了全市唯一的、全國最大的回民醫院,1984年牛街被市政府命名為“民族團結街”的稱號。2002年,在市、區政府的推動下,牛街街道已被拓寬,成為西城區一條主要大街。

友情提示

牛街的清真小吃以做工考究、品種齊全、色香味美而聞名。洪記小吃店的牛肉粒很有名,許多食客慕名前來。爆肚滿(位於南橫西街里)的五香燒牛羊肉夾燒餅,每天都有許多回頭客排隊購買,您要是來晚了還買不到呢。年糕李的各種年糕、松肉精緻味美、貨種齊全,看著你都想再吃兩口。牛街清真小吃城裡的肉餅、炸糕、羊蠍子更是供不應求。
您的家人想吃牛羊肉時,建議您來牛街買,這裡可都是真正的大廠回族自治縣生產的肉,有專門經營牛、羊肉的聚寶源等老字號恭候您,包您吃了一回,想下回。
建議你在回族的三大節: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時逛牛街,感受一下回族的節日風俗、品嘗一些清真小吃、參觀一下牛街拜寺,會讓您的生活情趣更濃、更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