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電影是19世紀
美國國家生活水平上升大眾產生新需求的娛樂產物。
電影根據
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
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用電的方式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現代技術。
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利用
膠捲、
錄像帶或
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複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有很多類型,也有多種分類方法。
電影從
有聲電影開始發展,目前已經到了電影的特技時代了。運用大量的電腦特技製作出來的電影,受廣大中年以下的朋友歡迎。
國外
電影廣告在美國和英國的電影廣告中,有這樣八種標記:
(1)
美國X——禁止未成年者觀看的影片,G——所有觀眾可看片,R——十七歲以下禁止觀看,PG——一般觀眾可看。
(2)
英國U——內容正派片,A——一般觀眾可看片,X——18歲以下青少年禁看片,AA——少年兒童禁看的兇殺片。
電影其實就是被人稱之為藝術而迂迴戲話的一幕聯想而已。
1911年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
喬托·卡努杜發表了一篇名為《
第七藝術宣言》的論著,他在世界電影史上第一次宣稱電影是一種
表演藝術,從此,“第七藝術”就成為了電影藝術的同義詞。
現如今有
3D電影,是視覺的“長寬高”;美國拍攝電影有5D拍攝技術。
發展歷史
形成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
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
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麥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準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快門上。
一切準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極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所有蹄子都騰空。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過程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
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誌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
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
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卡通片。
發展
開端
1888年10月,法國電影發明家
路易斯·普林斯(路易斯·艾梅·奧古斯汀·雷·普林斯Louis Aimé Augustin Le Prince)在英格蘭
西約克郡利茲城進行了一項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他使用自己的單鏡頭攝影機和
伊士曼柯達公司的紙質膠片接連拍攝了《
朗德海花園場景》(Roundhay Garden Scene)和一段利茲大橋的街景。這比他的競爭者——比如
盧米埃爾兄弟和
托馬斯·愛迪生——要早上幾年。他未能在美國按計畫完成這項新發明的公開演示,因為他於1890年9月16日在一輛火車上神秘地失蹤了。
美國及歐洲的早期電影史是以攝影機專利權之爭為標誌的。1888年普林斯的一種有16個鏡頭的設備在美國被授予雙專利,它是由一個電影
攝影機和一個
投影器組合而成的。他的另一發明——一種單鏡頭攝影機(即MkI)在美國卻被拒絕授予專利,因為已有同類產品持有專利。不過,幾年後美國人
托馬斯·愛迪生申請同類產品專利時卻沒有被拒絕。
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進版的單鏡頭攝影機(即MkII)拍攝了電影《
朗德海花園場景》。他在
利茲的漢斯萊特區(Hunslet)的惠特利工廠以及
惠特利位於朗德海的家——奧克伍德農莊(Oakwood Grange)展出了他這第一部電影。但他們沒有在更廣的範圍里傳播這一電影。他在1887年至1888年同時拍攝了電影《利茲大橋》《繞過牆角者》《
拉手風琴者》,每部電影的片長為2秒左右。
接下來的幾年,為了使自己和家人移民到紐約去,並進一步進行研究,他取得法國-美國雙重國籍。1890年9月,他計畫到紐約的聚美大樓舉辦公開展覽,然而他本人卻神秘地消失了。因此,普林斯對攝影機的誕生所作的貢獻常被人忽視。
美國電影發展史
1893年,T.A.愛迪生髮明電影視鏡並創建了“
囚車”的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民眾性放映。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和中下層居民迅速增多,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
遊樂場內,隨後進入
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
1905年在
匹茲堡出現的
鎳幣影院(入場券為5美分鎳幣)很快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1910年每周的電影觀眾多達3600萬人次。當時影片都是單本一部的,產量每月400部,主要製片基地在紐約,如愛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維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E.S.
鮑特的《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和《
火車大劫案》,使電影從一種新奇的玩藝兒發展為一門藝術。影片中使用了剪輯技巧,鮑特成為用交叉剪輯手法造成戲劇效果的第一位導演。
收益高,競爭激烈。1897年,愛迪生即為爭奪專利進行訴訟,在1908年,成立了由愛迪生控制的電影專利公司,公司擁有16項
專利權。到1910年,電影專利公司壟斷了美國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獨立製片商為擺脫專利公司的壟斷,相繼到遠離紐約和芝加哥的洛杉磯郊外小鎮
好萊塢去拍片,那裡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又臨近墨西哥邊境,一旦專利公司提出訴訟便可逃離。D.W.格里菲斯1907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次年導演了第一部影片《陶麗歷險記》,他的電影《
一個國家的誕生》是世上首部具有真正意義的商業電影影片。至1912年已為該公司攝製了近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漸移向
好萊塢,並發現和培養了許多後來的名演員,如M.塞納特、M.壁克馥和吉許姐妹等。
中國電影發展史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
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
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
豐泰照相館的
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
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
定軍山》。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
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
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
亞細亞影戲公司”、“
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
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再到
立體聲,從黑白到彩色再到立體像(3D),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
拓荒時期,有《
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
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
八千里路雲和月》、《
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湧現出《
白毛女》、《
祝福》、《
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
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
小花》、《
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開國大典》、《
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
焦裕祿》、《
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
孔繁森》、《
離開雷鋒的日子》、《
喜蓮》、《
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
不見不散》等
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湧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
鄧小平》、《
可可西里》、《
台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英雄》、《
神話》、《
震撼》等國產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蹟。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2012年共生產各類電影893部,全國電影總票房超170億,而團購票為國內電影票房貢獻了近27億元,為廣大影迷們節省了50.12億元生活開支。
對於影院團購市場的火爆,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電影票和餐飲婚紗相比,它的標準化程度更高,電影院也比一般餐館的接待能力更強。其次,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電影票的票價仍然偏高,電影的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團購的出現正好釋放了這部分的需求,贏得了廣泛影眾喜愛。2014年中國電影市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在進口大片特別是好萊塢強大的壓力面前,國產電影壓產量、提質量,不斷提高創作水平,不斷豐富類型品種,受到了市場觀眾歡迎,以超過54%的份額贏得了市場主體地位,湧現出《
智取威虎山》《
歸來》《
親愛的》等一批優秀影片。同時,一批青年電影導演的作品也引起社會廣泛矚目。,中國的電影市場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2013-2017年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生產故事影片745部(含電影頻道出品的數字電影92部),生產各類電影總量達893部;全國電影總票房達到170.73億元,中國電影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期。
2013年2月,我國影院的放映場次達200多萬場,環比1月份基本持平;觀影人次達5700多萬,增長近1000萬人次,增幅達19%;共產出票房21億多元,大增近5億元,增幅高達近30%。
理論綜述
電影是人類知道其確切產生時間和成長曆程的藝術,是20世紀以來發展迅速、影響巨大的媒體,是政治、經濟、文化三位一體的創意產業。從19世紀末開始,法國、美國及其他地區的電影發明家們相繼發明了能摹擬人的眼睛和耳朵的光聲記錄和還原的技術和機器,這種電影技術從一誕生,就被企業家發展成為電影生意,被政治家發展成為意識形態,被藝術家發展成為電影藝術,被研究者發展成為電影理論。一部電影發展史同時也是電影人探索電影規律的歷史。
商人首先看出電影是一項有利可圖的發明,迅速建立了最初的電影公司。到20世紀早期,電影公司集中資金建立製片基地,購買昂貴的製作設備,籌資進行故事片的生產,依靠大量觀眾集體買票觀影來牟利。這就形成商業電影生產與銷售模式的雛形。
梅里愛的明星影片公司、愛迪生托拉斯和比沃格拉夫托拉斯是早期電影公司的代表。而電影語言及電影藝術的誕生和發展,與導演實踐和理論探索息息相關,最初
西洋鏡雜耍的製作人是導演的雛形,隨著對電影表現方式和電影特性的探索,相繼出現了盧米埃爾兄弟、喬治·梅里愛、埃德溫·鮑特和格里菲斯等早期的電影藝術探索者,這些電影先驅拓展了電影語言和電影創意的可能性。早期的電影創作、電影經營和電影探索是三位一體的,此時,電影製作者同時也是電影語言的探索者,還是電影的經營者,是具有完備職能的電影人雛形。
華爾街為追逐電影工業壟斷經營所蘊含的巨大利益而介入電影業,電影業之間兼併、收購併形成壟斷,迅速掀起了一股兼併浪潮。到20世紀20年代初,好萊塢只剩下八大製片廠,即
米高梅、
派拉蒙、
華納兄弟、
二十世紀福克斯、
雷電華、環球、
聯美和哥倫比亞公司。八大公司不僅壟斷了美國電影的國內市場,而且迅速取代了法國電影業當時在歐洲市場的霸主地位。製片廠的主要制度特點包括類型電影的配方式生產、流水線配比、大規模製造、明星制行銷和首輪影院體系。由於製片廠強調集體的智慧和細密的分工,最初電影人的完備雛形被消解在集體的合作之中,電影的創作和經營等關鍵職能也被分解,這個體系需要統一的指揮和調度職能,特定電影的控制權被集中到製片人手裡,形成了
製片人中心制。大量的拍片機會造就了大批業務嫻熟的職業導演,支撐了好萊塢的大規模生產以及技術升級後帶來的產業發展的黃金時代。
美國電影的強大競爭力迫使歐洲電影尋求突破;19世紀末在歐洲興起的現代主義文藝思潮也對電影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形成一系列歐洲先鋒電影活動,其發端於1910年代末期,於1920年代達到鼎盛,活動中心主要是德國和法國,大批學者和藝術家成為導演。歐洲先鋒電影一般包括
印象派電影、
抽象電影、
純電影、
絕對電影和
超現實主義電影等具體流派,代表流派、人物和作品包括印象派德呂克的《狂熱》、抽象電影費爾南德·萊謝爾的《機器的舞蹈》、純電影謝爾曼·杜拉克的《第927號唱片》、超現實主義電影路易斯·布努埃爾的《
一條安達魯狗》等等。這種突出個體風格的電影加強了導演對於影片的控制權。
世界另一邊的蘇聯,自立國起就特別重視電影的意識形態功能,積極培養了一批具有才華的電影人,由庫里肖夫、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等為代表的蘇聯電影學派,提出了第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導演創作理論:
蒙太奇理論,並用之於創作實踐,實施
導演中心制原則,不朽之作《戰艦波將金號》等就是這一理論的實踐成果。
“二戰”改變了世界格局,同樣深刻地影響了電影。“二戰”的創傷以及戰後的政治幻滅,使得整整一代青年人以創作等方式盡情傾吐自己的失望和憤怒。以1945 年羅西里尼拍攝的《羅馬,不設防城市》為發端,在義大利興起了一次具有社會進步意義並以藝術創新為特徵的電影運動,這次電影運動後來被稱為義大利
新現實主義。而1956年,格里高利·丘赫萊伊,根據鮑·拉普列涅夫的同名小說拍攝了電影《第四十一》,拉開了蘇聯
詩電影的序幕,蘇聯開始迎來史達林後的一個電影創作的春天。
在
法國,巴贊開始通過《電影手冊》聚集起一些對電影敘事和電影本體進行深入研究的年輕人,巴贊對蒙太奇思維與表現方式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並提出了著名的“長鏡頭(景深)”理論。《電影手冊》還專門研究經典好萊塢,從好萊塢商業片導演中發掘出了電影作者。法國湧現出一批處女作導演,1958年,法國《快報》周刊專欄記者法郎索瓦茲·吉魯首次使用“新浪潮”來描述新湧現的電影現象。新浪潮電影如《
四百下》和《精疲力竭》,既反映了整個時代,也充分反映了創作者個人的認識、思索與風格。
新浪潮是一次製片技術與製片方法的革命。從新浪潮電影的實踐來看,新人們普遍反對好萊塢的製片人中心制,主張電影作者論。如戈達爾認為“拍電影就是寫作”,與此同時,部分新浪潮電影實現了獨立製片,這對美國和其他國家製片制度的發展和完善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電影作者論是導演研究的重要理論,對導演實踐具有重要指導作用。該理論由法國新浪潮主要人物:特呂弗、戈達爾、夏布洛爾等人提出,主張電影像小說、音樂、繪畫一樣是一個人的作品,即電影作家——導演個人的作品。不是所有導演都能稱為“作者”。電影作者資格包含:⑴在一批影片中體現出導演個性和個人風格特徵,把個人的東西帶入題材,導演不是一個執行者。⑵影片應具有某種內在涵義,是後天形成而非先前存在的。⑶電影作者是對電影製作全面控制的人,無導演、編劇的區分。戈達爾、
特呂弗、安東尼奧尼、
費里尼、希區柯克等人是電影作者的代表人物。具備電影作者論資格所拍的電影才是“作者電影”。作者電影與類型電影相對,也稱藝術片。作者論的實質是強調電影導演是主要創作人和最終定稿人,其判定依據是導演對作品的控制。
可以說在電影百年的歷程中,創作啟發理論,理論推動創作,成為一個互動發展的過程。電影理論的發展和各次重要的電影創作運動緊密相關。蘇聯學派的探索、法國和德國的先鋒派實踐以及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分別啟發了
蒙太奇理論、
先鋒派理論和
真實美學的建立。法國新浪潮運動與法國電影手冊派交相輝映,享譽世界。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和巴贊的
長鏡頭理論深化了我們對電影的認識;
電影作者論則強調了導演的核心作用,加強了對電影實踐的指導。而好萊塢的製片廠體制、類型片模式及後來的新好萊塢獨立製片是電影產業化的典範。
完全導演論則在電影作者論和
製片人中心制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導演的完整職能以及與投資人的關係,建立了從
新好萊塢、
新浪潮到
新生代的導演模型和導演資本制的套用原則。
電影種類
冒險電影
警匪電影
表現手段
電影是一種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裡,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電影能準確地“還原”現實世界,“展現”虛擬世界,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電影的這種特性,可以滿足人們更廣闊、更真實地感受生活的願望。
電影的幀速率一般是24幀每秒,隨著技術的提升,即將出現48幀甚至60幀每秒的電影。
電影構成
技術
視覺滯留
“使一塊燃燒著的木炭在被揮動時變成一條火帶,這種現象曾被古時的人們發現過”但是,將這種視覺現象同電影的發明聯繫起來,卻是19世紀的事情。1829年,比利時著名的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托為了進一步考察人眼耐光的限度,他曾一次長時間對著強烈的日光凝目而視,結果雙目失明。但他發現太陽的影子卻深深地印在了他的眼睛裡,他終於發現了“視覺滯留”的原理,即:當人們眼前的物體被移走之後,該物體反映在視網膜上的物象不會立即消失,會繼續短暫滯留一段時間。實驗證明,物象滯留的時間一般為0.1-0.4秒。與此同時,在歐洲的物理學教科書和物理實驗室中,也開始採用“法拉第輪”的原理和圖畫“幻盤”旋轉的視覺研究。它們向人類表明,人眼視覺的生理功能可以將一系列獨立的
畫面組合起來,成為連續運動的視象。19世紀30年代,詭盤、走馬盤、輪車盤、活動視鏡和頻閃觀察器等視覺玩具相繼出現。其基本原理大同小異,即在能夠轉動的活動視盤上畫上一連串的圖像,而當視盤轉動起來時那些呆滯的、無生命的圖象便運動起來,活靈活現。此後,奧地利人又將幻燈和活動視盤相結合,使繪製的靜止的圖畫投影在銀幕上,製作出活動幻燈,形成了早期動畫。然而,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
電影理論家和教育家對“
視覺滯留”的問題提出了新的疑義,他們發現銀幕上的全部運動現象實際上是跳躍的、不連貫的,但觀眾卻意識到那是一個統一、完整的動作連續。由此證明,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視覺滯留”,而是“心理認可”。
拍攝技術
攝影術同樣產生於19世紀的歐洲。1839 年,法國人
達蓋爾根據文藝復興以後在繪畫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並使用化學方法,將形象永久地固定下來,“
達蓋爾照相法”產生。1872 年,最先將“照相法”運用於連續拍攝的,是攝影師愛德華·幕布里奇。他曾在5年的時間裡,多次運用多架照相機給一匹正在奔跑的馬進行連續拍攝的實驗,並於1878年獲得成功。1882年,法國人馬萊利用左輪手槍的間歇原理,研製了一種可以進行連續拍攝的“攝影槍”。此後他又發明了“軟片式連續攝影機”。終於以一架攝影機開始取代了幕布里奇用一組照相機拍攝活動物體的方法。在歐洲,許多國家中的科學家、發明家們也都研製了不同類型的攝影機。其中,美國的
托馬斯·愛迪生和他的機械師狄克為了使膠片在攝影機中以同樣間隔進行移動,而發明了在膠片兩邊打上孔洞的牽引方法,解決了機械傳動的技術問題。“活動照相”的“攝影術”得以完成。
目前國內第一本引進講解拍攝的圖書為電子工業出版社的《
大師鏡頭:
低成本拍大片的100個高級技巧》,第一次將電影拍攝技術介紹給非專業人群。內容涵蓋拍攝打鬥鏡頭、追逐鏡頭、恐怖鏡頭、出場與退場、車內場景、對話場景、爭吵衝突場景、愛情激情場景等各種技巧。
多片整合
中國
電影產業高速增長,總票房及單一影片票房屢創新高,電影投資成本也有水漲船高之勢。而隨著債權融資、直接投資、廣告收入與著作權預售在內的多層次電影投融資渠道的日益完善,中國電影產業融資鏈條上兩個我們無法忽視的薄弱環節變得更加明顯:不可控的單一電影投資風險及無法完片發行風險。
2000年以來美國每年發行的600多部影片中,大約只有1/4的影片盈利,但已足以彌補其餘影片的虧損,並為製片發行方帶來高額回報。電影市場回報的高度不確定性,決定了投資組合理念盛行。
相比2000年以前的單一電影融資機制,國內外電影人也更加青睞於新興的投資組合運作:它將投資人的資本按科學比例組合投在多個電影項目上,在3至5年,甚至更長時間內分期製作、發行。並以其差異性和投資方式的組合性,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投資風險,儘可能提升電影組合的整體投資回報。
好萊塢早在1995年就將投資組合理論運用於電影投資,因此吸引了大批保險資金和養老基金。通常一個投資組合中會包括20至25部風格不同的電影,這極大地壓低了投資人的風險。如今這一理念也傳入中國,國影投資基金便是採用這一理念運作的。
完片擔保更是
好萊塢電影融資的關鍵流程,其相關方包括電影上游的投資人、電影下游的製作方及作為第三方的擔保方,而一般而言,包括保險公司與擔保公司在內的電影擔保方才是整個融資鏈條的核心。完片擔保方需要保證電影的投資,而製片人在落實了可供拍攝的劇本、導演及部分主要演員的基礎上,在影片開拍前,提前預售電影全部或部分著作權。這通常涉及與發行方進行談判,包括其發行地域、發行條件及分成比例、契約類型等,也包括影片的其他技術要素:按照什麼技術規範拍攝、交片檔期、各自的任務銜接等。這些預售契約如果是和一些知名製片公司簽的,或具備一個出色的主創團隊,就能夠作為製片貸款的附屬檔案,為其增加砝碼。
投資方若有完片公司擔保,能夠確認影片在遵照預售契約設定的條件下,在約定日期前交到發行商手裡,就能促進發行商提前支付訂金。相反,如果沒有完片擔保契約,銀行及其他投資人不會放心投資,製片人也難以提供預付款項;沒有完片擔保,電影產品甚至不能完成並交片。
電影製作方需要資金拍攝新電影時,一般會通過擔保方尋找上游機構進行投資。而電影擔保方既要了解整個電影的結構、劇情、演員,從而準確評估電影將來的票房收入,又要說服上遊資本投資該影片。從某種程度而言,擔保方對電影製作的上下游存在著很強的滲透和控制能力,這也是電影市場成熟的標誌之一。
作為21世紀國際上知名的電影完片
擔保公司,比如Cine Finance,能為客戶提供專業的電影完成擔保服務,並為日趨綜合性的複雜業務提供創意解決方案,並適應於國際化的聯合製作、稅收結構和地區性的扶助金政策,輔助製片人為其影片的投資打通渠道,確定方案。
在影視融資擔保方面,不少機構正在進行積極探索,如具有國資背景的北京國華文創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就向實際運營2年以上的影視劇製作、發行公司提供6至24個月且額度300萬元至3000萬元不等的專項貸款,但規定其實物資產抵押物價值不低於貸款金額的30%,並採用了以應收賬款、股權、有價證券或依法可以轉讓的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中的財產權質押,企業控制人提供個人無限連帶責任等多種反擔保措施。筆者認為,諸如多片整合與完片擔保等在內的融資機制的不斷推陳出新,也將推動我國電影產業融資產業鏈的進一步完善。
放映
光學影戲機
1888年,法國人
埃米爾·雷諾發明了“光學影戲機”,人們開始可以在幕布上看到幾分鐘的活動影戲,比如
《可憐的比埃》。
活動攝影
1895 年
盧米埃爾兄弟向大眾展現《
火車進站》的畫面時,觀眾被幾乎是活生生的影像嚇得驚惶四散。從此,由他們所啟動的活動攝影(cinematogrphy)不只在人類紀實工具的發展史上展現了劃時代的意義,火車進站的鏡頭也象徵了電影技術發展的源起。
超大銀幕
採用70毫米的電影放映技術,因其銀幕巨大而稱超大。其銀幕高度為21米,寬度為30米,相當於七層樓的高度。銀幕之大而成為世界之罕見。它具有畫面穩定、清晰、色彩還原正常等特點,銀幕上景物真實而恢宏的場面,給人以美的欣賞與動的感受,隨著遠近鏡頭的推拉,將把您帶入富異國情調的美麗的大自然之中。
動感球幕
影廳採用70毫米放映設備,半球形銀幕直徑達18米,觀眾觀看電影時,整個畫面布滿球體,而不是銀幕邊緣,透射型的金屬銀幕,六聲道的立體聲效果,使觀眾享受變化萬千,栩栩如生的萬千氣象。影廳內的動感平台,是集液壓、電器自動化控制、
計算機動畫為一體的高科技系統工程,當您坐在平台載體上,整個載體能上下升降,左右傾斜,前後俯仰,即可模擬太空飛行器去邀游太空,也可模擬潛水器,飽覽海底世界的奇特景象,隨著逼真的畫面和平台載體的活動,讓人不由自主的進入角色,造成十分真實和驚險刺激的特殊感覺,球幕
動感電影填補了國內空白。
與一常規電影完全不同。它是利用高壓水泵通過特製的噴頭,將水自下而上噴出,使水霧化並形成扇面形銀幕。此銀幕與自然界的夜空連成一片,人物出入畫面,忽而騰起飛向天空,忽而又從天而降,產生一種虛幻縹緲的感覺,似海市蜃樓。
水幕電影在我國還很少見。
環幕
環幕電影:環幕電影也稱360度圓周電影,廳內呈圓形周邊是由九塊銀幕組成一個環形銀幕,由九台放映機同時放映,觀眾觀摩時,站在圓周中心位置,前瞻後矚,左顧右盼,目不暇接,畫面景象壯觀,氣勢磅礴,加上多聲道立體聲效果,一種身臨其境的強烈感覺,會呈現在觀眾的面前。
3D電影是利用光學原理與人眼的視差相配合產生的一種奇特的空間影像和立體效果,當您戴上特製的
偏光眼鏡,就會感到銀幕上的一切景物和大自然一樣,存在著遠近前後不同距離,有的景物近在眼前,似乎垂手可得,當某一物體朝你快速推進,你會感到物體猛地向頭部襲來,使你大吃一驚。
P2P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P2P作為一種新興的網路電影播放形式,以其速度快,少緩衝,人越多越不卡的優點成為廣大網友所喜歡的一些電影播放形式,網路中的電影播放形式又叫線上電影,讓你足不出戶就可以在網路的海洋里,看到你所想看到的電影。
角色電影
如今還未能推出,但是隨著其發展,將很快進入我們生活。其實,角色電影就是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拍出來的電影,我們所玩的遊戲就可以算作角色電影。
定格
電影鏡頭運用的技巧手法之一。其表現為銀幕上映出的活動影像驟然停止而成為靜止畫面(呆照)。定格是動作的剎那間“凝結”,顯示宛若雕塑的靜態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一場面、某種神態、某個細節等。具體製作方法是,選取所攝鏡頭中的某一格畫面,通過印片機重複印片,使這一停止畫面延伸到所需長度。根據鏡頭剪輯的需要,定格處理可由動(活動畫面)到靜(定格畫面),也可由靜(定格畫面)到動(活動畫面);也有的在影片結尾時,用定格表明故事結束,或藉此點題,以便給觀眾留有回味。定格是指將上一段的結尾畫面動作作靜幀處理,使人產生瞬間的視覺停頓,接著出現下一段的第一個畫面。
4D
4D電影是將震動、吹風、噴水、煙霧、氣泡、氣味、布景,人物表演等特技效果引入3D(即
立體電影)影片中。形成一種獨特的表演形式,這是當今流行的4D電影。 實際上這是一個偽概念,1D(一維)指的是只有長或寬,2D是指有長和寬,3D是指有長寬高,4D則是指帶有時間維度的3D,所以這裡的4D是一個偽概念。比如我們就生存在三維空間(3D),時間與空間是整體,不能分割。也有說我們處於四維,空間三維,時間一維。時間軸上每一點都是一個三維的場景組成,這才構成世界。所以這是偽概念。實際上我們所玩的3D遊戲只是在平面表現空間,實際意義只能說是2D,而真正的3D是全息投影。
電影審查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為規範和改進電影劇本(梗概)備案和電影片管理制度,提高電影質量,繁榮電影創作,滿足廣大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電影業健康發展,根據《
電影管理條例》對影片的內容和技術進行審查。
電影節
據粗略統計,全世界六大洲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單獨舉辦或輪流舉辦的各種名目的國際電影節已超過三百個。歐洲是國際電影節的發源地,現有24個國家,先後舉辦過144個電影節。其中
義大利27個,
法國26個,西班牙23個;三個國家共76個,占歐洲總數的一半左右。提起“
國際電影節”,也許不少人會以為“
奧斯卡金像獎”就是最大的“國際電影節”。其實“奧斯卡”只是美國本國的電影獎而已。為了增加國際性,
奧斯卡從1948年起又增設了一個“最佳外語片獎”。從上世紀70年代起,每年頒獎儀式都由
通訊衛星向全世界作實況轉播,“奧斯卡金像獎”就更具全球性的影響了。
國內電影節
國際電影節
全球獎項
北美洲
美國日舞影展
美國舊金山影展
美國紐約瑪格雷麗特影展
美國聖地牙哥影展
美國西雅圖影展
美國夏威夷影展
美國舊金山同性戀影展
中國電影之最
中國最早放映的電影——1896年8月11日法國商人在上海
徐園“又一村”茶樓內放映的“西洋影戲”。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1921年中國影戲研究社在上海拍攝第一部長故事片《
閻瑞生》。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可放映電影——1922年由張石川導演的《勞工之愛情》又名《擲果緣》,是現存尚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中國電影,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故事片。
中國第一部開創電影奇蹟的影片《
破艙》,是完全一個人攝製的、零成本、即興創作(先拍攝後寫劇本)的電影長片,2013年
楊誠俊導演電影。
中國第一部長卡通片——1941年中國第一部長卡通片《
鐵扇公主》完成,公映後受到好評。
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是1948年拍攝於上海的戲曲片《
生死恨》,由華藝影片公司出品。費穆導演,主演
梅蘭芳,著名攝影師
黃紹芬為攝影指導,
李生偉任攝影師。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故事片是《
橋》,編劇
于敏,導演
王濱,東北電影製片廠1949年攝製。
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6年拍的《祝福》(
魯迅著,
夏衍改編,
桑弧導演),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
中國第一部彩色舞台紀錄片是1953年拍的《
梁山伯與祝英台》,編劇:
徐進、桑弧,導演桑弧、
黃沙,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
中國美術片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影片——1956年
木偶片《
神筆》獲義大利第八屆威尼斯國際兒童電影節8至12歲的兒童文娛片一等獎。
中國第一部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的電影——1988年張藝謀的《紅高粱》。
中國第一部遮幅式寬銀幕故事片是1977年拍的《
青春》,李雲官、
王煉編劇,
謝晉導演。
中國第一部現代音樂故事片《
震撼》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和北京法宣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強強聯手,共同打造而成。
中國第一座電影院——伊留繼昂電影院。1905年,由俄籍建築設計師、猶太人潘·瓦·科勃采夫開設了哈爾濱第一家電影院。原址就在
道里區西十二道街和中央大街
交口處,這也就是中國第一家電影院。
中國第一個電影製片公司——1909年美籍俄裔商人班傑明·布拉斯基(Benjamin Brasky)久慕上海這塊生財富地,不遠萬里來到上海
香港路創辦亞細亞影戲公司。這是中國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攝製公司。
中國國產電影票房第一名:《戰狼2》,打破了《美人魚》2016年創造的33.92億票房紀錄,成為中國影史的國產片新科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