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基本模式,發展歷程,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繁榮期,平衡時代,新生科技,歷年作品,亞類型,冒險片,動作片,史詩片,神話片,災難片,驚悚片,社會片,喜劇片,區別,評析,轉移虛化,神性科幻,案例分析,走進現實,
定義 要準確地判斷什麼電影是科幻電影是很難的一件事。科幻電影並沒有一個被廣泛認同的準確定義。實際上,科幻電影可以看做是科幻文學的一種衍生品(因通常為文學作品的翻拍)。以下是科幻電影的一種定義:
科幻電影是一類嘗試以未知事物滿足觀眾的電影,滿足人類對未來的想像或是現實社會的衝突。它注重於真實科學、推想性科學或思辨科學以及經驗性方法,並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將它們與魔法或宗教中的超驗主義互相結合起來。
這個定義假設了在
經驗主義 (現實世界)和
超驗主義 (
超自然現象 )之間存在著連續的過渡地段。科幻電影可以劃分在這個地段中靠近經驗主義的一側,而恐怖電影和
奇幻電影 則在靠近超驗主義的一側。然而,科幻電影和恐怖電影的結合也不在少數,其中有名的有1931年的《弗蘭克斯坦》以及《
異形 》系列
基本模式 一、背景多樣但內部邏輯嚴格,對於科幻片來說,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並且可以在中途大幅度地更換年代,但實際上它要敘述的真正內容所占據的期限仍然很有限;類似地,科幻故事發生的地點看似不著邊際,但實際上也非常有限。雖然好萊塢科幻片在想像上天馬行空,但它在邏輯規則上卻最為嚴格,講求一個內部真實性統一連貫而不矛盾的虛幻世界。
二、人物塑造比較簡單,好萊塢科幻片大多希望觀眾將注意力集中於特效和情節,因此其人物塑造相比於其它類型片來說是較為簡單。人物的維度較少,表面和內心較為一致,性格沒有變化或只有簡單的變化。但近些年來這種狀況也有所改變,科幻片也開始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對人物內心的衝突和矛盾以及生活中的苦惱和困難的描述開始加大力度。
三、“激勵事件”往往具科幻因素,比如時間的錯位、外星人的入侵、
恐龍公園 的建立等等,它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迫使主人公做出反應。和其它類型片一樣,科幻片的衝突也包括內心衝突、人際衝突、外界衝突(包括社會衝突和更大的環境衝突)這幾個層面,但一般來說,科幻片中最大的衝突是人與大的環境力量的衝突,比如自然災害來襲、外星生物侵略等。
四、推崇的仍然是生命至上、追求正義、珍惜人生這樣傳統而永恆的價值。
發展歷程 首先,我們也許可以把“科幻片”(science fiction film)定義為包含著某種因素的電影:這些因素是基於科學(包括現有的科學和假設的科學)而假想出來的;在今天的世界中,它們是不可能發生的,或還沒有發生的。科幻片與
魔幻片 、靈異片的不同之處在於,其被幻想出來的因素必定有一個科學理性的支持,哪怕這個科學依據看起來很瘋狂。比如《
時光倒流七十年 》(Somewhere in Time,1980)可以被稱作一部科幻片,因為片中的主人公回到過去是藉由一種在影片中被科學證實了的催眠術。而《
土撥鼠日 》(Groundhog Day,1993)就不是科幻片,因為影片並沒有把男主角突然被迫反覆過著同一天的理由告知觀眾;如果影片向我們解釋:那是因為他的時間機器出了故障,那么這就能成為一部科幻片。喬治里葉的《
月球之旅 》是電影史上最早的一部科幻片。
科幻片《雷神2》海報 科幻片,顧名思義即“
科學幻想 片”,是“以科學幻想為內容的故事片,其基本特點是從今天已知的科學原理和科學成就出發,對未來的世界或遙遠的過去的情景作幻想式的描述。”科幻片從誕生之初便與科幻小說締結了不解之緣,如
梅里愛 拍攝的《
月球旅行記 》,改編自兩部科幻小說《
從地球到月球 》和《月球上的第一批人》;
威爾斯 的《
隱身人 》、
斯蒂文森 的《化身博士》、
柯南道爾 的《
失去的世界 》等科幻小說被搬上銀幕後,引發了系列電影拍攝,科幻文藝中常見的題材,如科學狂人、星際旅行、時空穿梭等在此時出現,形成最初的套路。好萊塢則延續了改編科幻小說的傳統,如《
侏羅紀公園 》、《
人猿星球 》、《
少數派報告 》、《
星際艦隊 》等,並將其迅速發展成為重要的片種。
目前國內對科幻片的態度基本是從科學與幻想相結合的角度,或者電影的奇觀本性進行談論。如
邵牧君 在評論中稱“科幻電影的妙處即在於只要某種科學構想一露頭,它就能虛構出原則上是可能產生的模式世界中的人和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或活躍了人們的想像。”
也有部分觀點認為科幻片與
神話故事 有關,或將“神話”作為一個描述性辭彙,用以形容“科幻片”,但均認為科幻片與科學無關,只是恐怖片的變種。如美國電影理論家V.索布恰克及其著作《銀幕上的外層空間——美國科幻電影》,稱科幻電影與科學“根本沒有關係”;
周傳基 則發表評論,指“所謂的科幻片只不過是現代封神榜”,《
星球大戰 》是“最古老的神話故事,亦即沒有任何信息量的陳詞濫調,騎士與公主”。
儘管如此,普遍的觀點還是認為,“當科學觀念、藝術想像和電影手段三者結合時,科幻電影隨之產生。”H.弗蘭克給科幻片下的定義是:“所描寫的是發生在一個虛構的、但原則上是可能產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戲劇性事件”。其主題基本有如下四種:宗教與反叛主題、凡爾納式科學享樂主義主題、權力與秩序主題、罪惡與拯救主題。
從電影史的發展來看,儘管“科幻電影”一詞出現於1926年左右,但是早在電影誕生之時,科幻片的雛形就已隨之產生,如法國導演梅里愛的《
月球旅行記 》(1902年)、《
太空旅行記 》(1904年)和《海底兩萬里》(1907年)。縱觀科幻片的發展,除了早期的法國電影之外,美國科幻電影自誕生後,就以迅猛的勢頭成為主力,無論是資金、技術,還是經驗和文學積累,其他國家都無法望其項背。
20世紀50年代是科幻片的第一個高潮。為其繁榮提供動力的,是科技尤其空間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以及二戰結束之後冷戰思維的影響和人類對前途的恐懼感,如羅伯特.懷斯的《
地球停轉之日 》(1951年)。
隨著越戰結束,各種運動蓬勃興起,以及電腦技術的迅速發展,70年代迎來了科幻片的第二個高潮。以法國的《阿爾發城》、
前蘇聯 的《索那裡斯》以及
庫布里克 的《2001:漫遊太空》(1968年)為先導,直至
盧卡斯 的《星球大戰》(1977年)形成氣候,科幻片也從B級製作逐漸升為A級大製作。
80年代中後期以來,數位技術的飛速進步,工業化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以及消費觀念的變化,科幻片在掀起第三次高潮的同時也被末世情結所占據。以詹姆斯.卡梅隆的《
終結者 》(1984年)拉開黑色序幕,經過
史匹柏 的《
侏羅紀公園 》(1993年)、凱文.雷諾茲的《
未來水世界 》(1995年)、呂克.貝松的《
第五元素 》(1997年)等影片的綴聯,直到
沃卓斯基兄弟 的《
黑客帝國 》(1999~2003年),均呈現出注重視聽、表象的特點,末日景象紛紜而至。
與此同時,為了最大限度上迎合各種口味的觀眾,類型的拼貼和融合已經成為科幻片的一個重要特徵,許多影片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科幻片,但卻在某種程度上毫無質疑地具備科幻元素。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實現幻想提供了保證,也能成為新的科學幻想的源泉。科幻電影的有趣現象是,它在想像空間中,最先進的科技所表現的,常常與古老的神話有關,甚至直接選取神話為己所用,如《
黑客帝國 》、《
少數派報告 》、《
X戰警 》等。恰如皮洛所言:“一個發展電影和神話的比喻手段的新時代已經開始。”
我們可以把好萊塢科幻片的歷史劃分為這樣幾個階段
萌芽期 科幻電影自電影發明不久後的默片時代就存在了。1902年,喬治·梅里耶拍攝了《
月球旅行記 》。這部改編於
儒勒·凡爾納 同名小說的電影以巧妙的攝影效果折服了當時的觀眾。另一個早期科幻電影的例子是1927年的電影《
大都會 》。從1930年代到1950年代,科幻電影以低製作成本的
B級片 為主。而在1968年
斯坦利·庫布里克 的里程碑作品《
2001年太空漫遊 》之後,科幻電影得到了更多的關注,開始成為更為嚴肅的電影類型。1970年代末期,隨著電影《
星球大戰 》系列的第一部(加上前傳後的第四部)的上映並獲得成功,使用了大量特技效果的大製作的科幻電影逐漸流行起來,為日後鴻篇巨製的科幻電影大片潮流奠定了基礎。
成長期 一、19世紀末到192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的成長期。
19世紀末,帶有科幻色彩的影片幾乎和娛樂電影同時在法國誕生,比如1895年的《
機器屠夫 》,1897年的《一位20世紀的外科醫生》等。但這些影片也許更像是在使用電影技術變魔術。直到1902年法國人梅里埃推出《
月球旅行記 》(Le Voyage dans la Lune),才標誌著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出現。1910年代,歐洲國家,尤其是法國和英國,似乎在拍攝關於外星人和未來戰爭的題材的科幻片上一馬當先。不過隨著好萊塢製片廠制度的出現和發展,美國在科幻電影製作上奮起直追,生產了《
科學怪人 》(Frankenstein,1910)、《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1913)等影片,更值得一提的是於1916年生產的一部長達105分鐘的《
海底兩萬里 》(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它開創了水下攝影的先河。到了1920年代,美國科幻片開始和歐洲分道揚鑣。和德國《
大都會 》(Metropolis,1927)等歐洲科幻片相比,好萊塢科幻片更注重傳奇的情節、快捷的節奏、驚險的動作和高超的特技。這一時期好萊塢科幻片代表作有《
失落的世界 》(The Lost World,1925)和《神秘島》(The Mysterious Island,1929)等。
成熟期 二、1930年代和194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的成熟期。
從1930年代開始,好萊塢科幻片開始偏愛帶有恐怖、悲觀和浪漫色彩的瘋狂科學家主題,並且開始連篇累牘地拍攝科幻電影系列片。比如,這一時期出品了《
科學怪人 》(1931)、《
科學怪人的新娘 》(The Bride of Frankenstein,1935)和《科學怪人的兒子》(The Son of Frankenstein,1939),類似的還有《化身博士》系列和《飛俠哥頓》系列(Flash Gordon)。而《
隱身人 》(The Invisible Man,1933)和《金剛》(King Kong,1933)都是當時產生的名作,它們延續並發展了好萊塢電影在特技運用和情節安排上的長處,並已經產生了獨特的程式。到了1940年代,由於二戰的影響,好萊塢科幻片處於一個止步不前但卻相對穩定的狀態,在這個十年中生產的科幻片幾乎都是從前題材的“後續系列”,比如《隱身女人》(The Invisible Woman,1940)、《
隱身人 歸來》(The Invisible Man Returns,1940)和《隱身人復仇記》(The Invisible Man’s Revenge,1944)。不過,這也同時鞏固了好萊塢科幻片的敘事模式。在1943年上映的《
蝙蝠俠 》(The Batman)中,日本科學家成為了邪惡的敵人,將好萊塢科幻片和戰爭宣傳結合在了一起,這也是這一時期的特點。
繁榮期 三、1950年代和196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的繁榮期。
1950年代,也許是冷戰籠罩在人們心理上的恐懼陰影加強了人們的想像力,好萊塢在此期間產生了大量科幻片佳作,它們常以外星人、怪獸或核戰爭為主題,也更加依賴特技的運用。比如《
地球停轉之日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1951)、《
X放射線 》(Them!,1953)、《兩萬英尋下的怪獸》(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1953)、《
火星人入侵 》(Invaders From Mars,1953)、《外星人大戰地球》(The War of the Worlds,1953)、《盜屍者入侵》(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1956)、《
惑星曆險 》(Forbidden Planet,1956)、《
蒼蠅 》(The Fly,1958)和講述核戰爭的《海濱》(On the Beach,1959)等。冷戰對好萊塢科幻片的影響持續到了1960年代,比如1968年的《太空登月記》(Countdown)就以美蘇軍備競賽為想像的源泉。但正是在1960年代,產生了科幻片歷史上的經典之作《
2001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1968)。這部美英合拍的影片無論在故事情節、思想內涵還是特技效果上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平衡時代 四、1970年代和198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在特技和故事之間保持平衡的時代。
特技的使用對好萊塢科幻片而言從來都是舉足輕重的,而隨著視覺效果技術的發展,特技和故事之間的張力逐漸開始加大。究竟應該怎樣將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很多導演做出了他們的嘗試。
喬治·盧卡斯 (George Lucas)的《THX1138》(THX1138,1971)和《
星球大戰 》(Star Wars,1977)、
伍迪·艾倫 (Woody Allen)的《
傻瓜大鬧科學城 》(Sleeper,1973)、
史蒂文·史匹柏 (Steven Spielberg)的《
第三類接觸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以及
雷德利·斯科特 的《異形》(Alien,1979)無疑是70年代幾個成功的範例。到了80年代初和80年代中期,好萊塢科幻片的特技效果製作給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神奇體驗,而同時這些科幻電影又能提供給他們一個值得品味的故事。比如喬治·盧卡斯在80年和83年相繼推出氣勢宏大的《
星球大戰:帝國反擊戰 》(Star Wars: The Empire Strikes Back)和《
星球大戰:絕地歸來 》(Star Wars: Return of the Jedi),
史蒂文·史匹柏 溫情脈脈的《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的《終結者》(The Terminator,1984)以及
羅伯特·澤米基斯 (Robert Zemeckis)的《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1985)等。
新生科技 五、1990年至今:好萊塢科幻片在高科技中探索前進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套用,好萊塢科幻片開始大量倚賴電腦合成影像(CGI),並將其發揮至極,但在同時卻忽視了故事本身的重要性。90年代以後的好萊塢科幻片在故事上乏善可陳,在視覺效果則上富有極大的衝擊力,畫面也更加精美逼真。《
獨立日 》,《
侏羅紀公園 》系列,《星戰前傳》第一部(Star Wars: Episode I-The Phantom Menace,1999)和第二部(Star Wars: Episode II- Attack of the Clones,2002)等影片將觀眾培養得對那些花費高昂的特技大場面甚至開始司空見慣起來。當令人眼花繚亂的
電腦特技 在銀幕上趨向於飽和的時候,好萊塢科幻片也同時開始迷失了方向。隨著科技的進步,好萊塢科幻片開始探索新的主題,比如克隆技術和智慧型機器人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
曾經有人說過,科幻電影是關於“變化的電影”,從上世紀30年代誕生科幻電影開始,近20年的時間裡,影壇都在表現對於二戰的恐懼以及對新生科技的興奮好奇;到了60年代,科幻電影成為對冷戰揭示、批判最深刻的電影類型;80年年代,《E.T.:外星人》這樣的科幻片回應了整個時代回歸家庭與人性的主題;90年代,好萊塢樂觀積極的心態影響著科幻電影的走勢;到了21世紀,各種天災人禍不斷出現,日本強地震的威力、核輻射的危機時刻牽動人們的心臟,法美英三國炮轟利比亞的戰火讓無數平民居無定所…戰勝生命無常的無力感成為人類的生存本能giootlg_w,好萊塢的科幻電影開始著力表現不可預測的災難,《
洛杉磯之戰 》就是滿足了人類對憂患的心理需求:資源緊缺、暴力戰爭、人性光輝、未知外星生物,這些都在在激化人類的危機意識,類似於《洛杉磯之戰》這類的軟科幻硬寫實的災難戰爭電影成為科幻片未來發展的大勢。換句話說,科幻電影始終是和時代特點緊緊結合在一起,非常及時,同時又非常精煉地表現了時代的主題,也正是因為如此,《洛杉磯之戰》才把如此眾多的觀眾吸引到電影院去一探究竟。
歷年作品 1900年-1929年
最早的電影和最早的科幻電影都誕生於法國。在
無聲電影 剛剛產生不久,科幻電影就出現了。最初的科幻電影是時長很短的
黑白電影 ,富含幽默感,電影的主題偏向於某種技術的實現。現代電影使用的很多題材,像外星人、太空旅行、未來戰爭、人獸變異、機器人、人工智慧等,在最初的科幻電影中都有體現。
《
月球旅行記 》 Le Voyage dans la Lune(法) 1902年
一些早期的科幻電影由科幻小說改編而成,往往帶有冒險和恐怖色彩。
在20世紀20年代,歐洲電影大多描述對未來的預測或藉以表達一種社會評論。
1930年-1949年
20世紀30年代初期,美國科幻電影受當時
大蕭條 和世界戰爭的環境影響,多帶有恐懼和悲觀的色彩,或描述困境中的浪漫。電影中往往會有一些瘋狂的科學家的形象。
《
科學怪人 》 Frankenstein 1931年
《
科學怪人的新娘 》 Bride of Frankenstein 1935年
但同期,也出現了一些高成本的科幻影片。
自1936年起,一些帶有科幻色彩的連環漫畫被改編成系列電影。 20世紀40年代,受二戰影響,科幻電影的發展速度放緩,一些影片也具有了抗戰宣傳的作用。
1950年-1959年
《
地球停轉之日 》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1951年
《
原子怪獸 》 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 1953年
《哥斯拉》GODZILLA 1954年
《地球防衛軍》
《空之大怪獸拉頓》
《緯度0大作戰》
《宇宙大戰爭》
《大怪獸巴郎》
《美女與液體人》
《透明人間》
《虹男》
《黑湖妖潭》 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 1954年
《禁忌的星球》 Forbidden Planet 1956年
《
天外魔花 》 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1956年
《地心旅行》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1959年
1960年-1969年
《海底軍艦》
《世界大戰爭》
《魔斯拉》
《隱形人間》
《蘑菇人瑪坦戈》
《宇宙大怪獸多哥拉》
《大怪獸加美拉》
1970年-1979年
年代
片名
導演
1971年
《致命病種》
Michael Crichton
《發條橘子》
史丹利·庫柏力克
《深海怪獸》
《哥吉拉對黑多拉》
《最後一個人》
《逃離猩球》
唐‧泰勒
1972年
《地球攻擊命令》 哥吉拉對蓋剛
《拉力星》 (1972年電影)
《猩球征服》
約翰·李‧湯普森
1973年
《猩球大戰》
J. Lee Thompson
《哥吉拉對梅加洛》
《傻瓜大鬧科學城》
《超世紀諜殺案》
李察·費里沙
1974年
《哥吉拉對機械哥吉拉》
福田純
《暗星》
《勇闖時空禁區》
《大預言》
《終端人》
Mike Hodges
1975年
《黑月》
Louis Malle
《絕命尬車 2000》
Paul Bartel
《勇闖魔域山》
John Hough
《未來世界》
《顫抖》
David Cronenberg
《機械哥吉拉的逆襲》
1976年
勇闖地心
Nicolas Roeg
1977年
史蒂芬·史匹柏
Jack Smight
Don Taylor
Jun Fukuda
巫師
Ralph Bakshi
1978年
Peter Hyams
Norman Tokar
死亡運動
變形邪魔
菲力普·考夫曼
James Shea
重返魔域山
John Hough
1979年
George Miller
星艦迷航記
勞勃·懷斯
1980年-1989年
年代
片名
導演
1980年
Ken Russell
Jimmy Murakami
飛天大戰
Mike Hodges
Stanley Donen
1981年
機器情人夢
Gerald Potterton
衝鋒飛車隊 2
George Miller
Peter Hyams
David Cronenberg
1982年
Sogo Ishii
Allan Holzman
Hal Needham
尼可拉斯·梅耶
約翰·卡本特
Steven Lisberger
Harley Cokliss
1983年
腦內風暴
Douglas Trumbull
大衛·柯能堡
Joe D'Amato
Enzo G. Castellari
超人3
理察·馬昆德
John Landis
失落世界的戰士
1984年
麥克瑞福
2010
彼得‧海姆斯
W. D. Richter
喬瑟夫魯賓
史提夫巴洛
馬克·L·萊斯特
伊凡瑞特曼
尼克·卡斯爾
消失的1943
史都華拉菲爾
霹靂追魂彈
麥可·克萊頓
星艦奇航記III:石破天驚
李奧納德·尼摩伊
1985年
羅拔·湛米基斯
巴西
泰瑞·吉連
朗·霍華
Simon Wincer
George Miller
天才反擊
1986年
史蒂芬·哈瑞克
領航員
大衛·柯能堡
威勒哈克
驚心動魄撞死你
弗雷德·德克爾
約翰貝德漢
星艦奇航記IV:搶救未來
李奧納德·尼摩伊
變形金剛 (1986年電影)
1987年
馬修羅賓斯
傑克·史荷特
喬·丹堤
蓋瑞葛達
約翰·麥提南
保羅·范赫文
魔鬼阿諾
薛尼·佛里
1988年
來自洛杉磯的異形
Albert Pyun
Graham·Baker
查克·羅素
朱利安·坦普
Stephen Chiodo
斯圖爾·特羅菲爾
我的繼母是外星人
李察·班哲明
肯尼斯·強森
約翰·卡本特
1989年
回到未來II
勞勃·辛密克斯
阿比阿弟大冒險
史蒂芬·哈瑞克
菲利浦·摩拉
尖峰戰士
亞伯特·潘
希恩·S·康寧漢姆
魔鬼剋星II
艾文·瑞特曼
哥吉拉vs碧奧蘭蒂
強斯頓J.J
星艦奇航記V:終極先鋒
威廉·薛特納
1990年-1999年
在1990年代時,
全球資訊網 的出現,促使了深入探討人與電腦(資訊網路)關係的電影誕生,例如1990年的
魔鬼總動員 、1992年的
未來終結者 ,1999年的
黑客任務 都是屬於經典的網路龐克類型電影· 其它的題材包括災難型電影,例如1998年的
世界末日 與
彗星撞地球 · 外星人入侵地球電影,例如1996年的ID4星際終結者· 由於生命科學的突飛猛進,例如1993年的
侏羅紀公園 與1997年的
千鈞一髮 ·
這十年當中,電影對於特效的重要性扮演不可言喻的角色,例如
魔鬼終結者2 ,
侏羅紀公園 都有大量的電腦動畫· 隨著軟體的複雜性上升,便於製作更複雜的效果· 也使的製片人可以利用電腦提高動畫的品質,例如1995年的
攻殼機動隊 與1999年的
鐵巨人 ·
年代
片名
導演
1990年
回到未來III
勞勃·辛密克斯
喬·舒馬克
小精靈2
喬·丹提
暗黑天使1990
克瑞格·巴克斯里
終極戰士 2
史帝芬·霍普金斯
機械戰警 2
從太陽出擊
1991年
福居ショウジン
戴安·李
亞伯特·潘
瞄準核子心
鄧肯·吉賓斯
哥吉拉vs王者基多拉
強斯頓J.J馬克丁道
星艦奇航記VI:邁入未來
尼可拉斯·梅耶
魔鬼終結者第2集
1992年
喬夫墨菲
哥吉拉vs摩斯拉
親愛的我把孩子放大了
藍道·克萊瑟
布萊特·列奧那多
約翰·卡本特
鐵男II-血肉橫飛
妖獸都市 (1992年電影)
1993年
艾柏·法瑞拉
重返侏羅記
尖頭外星人
史蒂夫·巴倫
山姆·弗斯滕泊格
馬可·布萊畢拉
瑞琪兒·塔拉雷
哥吉拉vs機械哥吉拉
流星人
羅勃·湯森
超越終結者
艾伯特·潘
機動警察 2
消失的1943 II
機械戰警 3
弗雷德·德克爾
1994年
en:Richard Pepin理查·裴平
Yoshimichi Furukawa
史蒂芬·諾瑞頓
哥吉拉vs太空哥吉拉
強殖裝甲2
馬丁·坎培爾
星艦奇航記VII:日換星移
1995年
佛瑞德·歐勒·雷
剛果
法蘭克·馬歇
卡美拉 大怪獸空中決戰
哥吉拉vs戴斯特洛伊亞
勞勃·隆格
丹尼·卡儂
克里斯·杜葛
準午前十時
約翰·卡本特
布萊特·里奧納多
凱文·雷諾斯
1996年
艾伯特·潘
約翰·卡本特
卡美拉2 雷吉翁襲來
約翰‧弗蘭克海默
艾倫葛史坦
提姆·波頓
諾柏托·伯爾巴
星艦奇航記VIII:戰鬥巡航
強納森·弗瑞克斯
1997年
尚-皮爾·桑里
羅勃·辛密克斯
EVA劇場版:THE END OF EVANGELION
安德魯·尼可
葛雷摩·戴·托羅
凱文·科斯納
保羅·范赫文
1998年
亞歷士·普羅亞斯
米米·利達
深海攔截-大海怪
勞勃·羅里葛茲
LIS太空號
史帝芬·霍普金斯
蘭斯·蒙吉亞
兵人
異種Ⅱ
彼得·米達克
巴瑞·李文遜
星艦奇航記IX:星際叛變
強納森·弗瑞克斯
羅柏·鮑曼
1999年
葛拉漢·貝克拉
狄恩·派瑞索特
華卓斯基兄弟
唐諾·畢屈
身懷異種
星球大戰前傳1:魅影危機
Josef Rusnak
Mic Rodgers
約翰.布魯諾
克里斯.羅柏茲
2000年-2009年
年代
片名
導演
2000年
魔鬼複製人
羅傑·克里斯汀
透明人
保羅·范赫文
布萊恩·狄帕瑪
大衛·托伊
安東尼·霍夫曼
直搗超王星號
2001年
Gary Trousdale
怵目驚魂28天
理查·凱利
艾文瑞特曼
火星異魔
約翰·卡本特
宇宙追緝令
卡麥·隆克洛
2002年
28天毀滅倒數
Si-myung Lee
艾洛·伊艾克罕
寇特·威莫
太空傑森
James Isaac
黑衣人2
2002惡靈古堡
約翰·麥克提南
星際迷航:星戰啟示錄
西蒙·威爾斯
2003年
密碼46
Michael Winterbottom
Jon Amiel
勞倫斯·卡斯坦
華卓斯基兄弟
黑客帝國3:最後戰役
華卓斯基兄弟
李察·當納
魔鬼終結者3
強納森·莫斯托
2004年
埃里克·布雷斯麥基·古柏
戴維·N·圖依
奧瑪爾·內姆
亞歷士·普羅亞斯
恩奇‧畢拉
惡靈古堡2:啟示錄
亞歷山大·威特
凱利·康倫
超完美嬌妻
法蘭克·歐茲
強納森·佛萊克
2005年
安德烈·爾百托克
星際大奇航
加夫·尊寧斯
絕地再生
約翰·法佛羅
2006年
心機掃描
Richard Linklater
埃德瓦多‧沙克茲
托尼·斯科特
李察·凱利
詹姆斯·甘
極光任務
寇特威莫
V字仇殺隊
X戰警3:最後一戰
布萊特·瑞納
2007年
異形大戰鐵血戰士:安魂曲
柯林·史特勞斯
28周毀滅倒數:全球封閉
璜·卡洛斯·佛瑞斯納
弗蘭克‧韋斯蒂
神奇四俠:銀影俠現身
蒂姆斯·托瑞
法蘭西斯·羅倫斯
奧立佛·海契貝枸
李·塔瑪何瑞
史提芬·安德森
惡靈古堡3:大滅絕
羅素·梅卡尼
來自地球的人
Richard Schenkman
納丘·維格倫多
2008年
班·洛克
馬修卡索維茲
吉爾·凱南
麥特·李維
銀河監獄:但丁01
Scott Derrickson
保羅W.S.安德森
尼爾·馬修
D.J.卡羅素
喬恩·費儒
大衛特大號
Simon Hunter
2009年
泰拉星
en:Aristomenis Tsirbas
李察·凱利
Neveldine/Taylor
史蒂芬·桑莫
亞歷士·普羅亞斯
布萊德·希伯林
康瑞德·弗寧
保羅·麥格根
巫山歷險記
變形金剛2:墮落金剛的復仇
2014年
《
超凡蜘蛛俠2 》The Amazing Spider-Man 2
《
猩球黎明 》Dawn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
銀河護衛隊 》Guardians of the Galaxy
2015年
亞類型 好萊塢科幻片的題材豐富多彩,形式趣味各有不同。按照科幻片和其它類型片的交叉情況,我們可以大致將科幻類型片分成以下幾個亞類型;
冒險片 它講述探險、旅行的
冒險故事 ,主人公在其中歷盡磨難,而觀眾則閱盡奇觀。如《
地心遊記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1959),《
2001太空漫遊 》(2001:A Space Odyssey,1968)和《
侏羅紀公園 》(Jurassic Park,1993)等。
動作片 它往往喜愛表現一個英雄如何地身手不凡。比如《
終結者 》系列(The terminator),十分成功的《
黑衣人 》(Men in Black,1997)及其不太成功續集其實更像是警匪片,而根據英雄漫畫改編的《
超人 》(Superman)、《
蝙蝠俠 》(Batman)、《
蜘蛛俠 》系列(Spider-Man)和和《
神奇四俠 》(Fantastic Four)等也可以劃入這一個亞類。
史詩片 它常常創造“由於科學技術的異化而導致的獨裁的混亂的非理想社會”,未來成了一個“背景” ,而真正演出的是氣勢宏大的星際戰爭和縱橫捭闔的宇宙政治。如《
星球大戰 》系列(Star Wars)及其前傳系列,還有《
星際迷航 》系列(Star Trek)。《
黑客帝國 》系列(The Matrix)則講述了一個救世主通過自我犧牲而使機器和人重歸於好的地下鬥爭的故事。《
阿凡達 》則是一部將戰爭演給男人看,將愛情演給女人看的科幻大片,由著名導演
詹姆斯·卡梅隆 執導,
二十世紀福克斯 出品,3D效果絕對震撼。
阿凡達海報
神話片 雷神2漫威影業為您帶來驚心動魄的冒險巨製《雷神2:黑暗世界》,這部精彩紛呈的電影將再度帶領觀眾與雷神索爾踏足一段偉大的旅程,這次雷神為了拯救地球及宇宙九界,將與強大的敵人展開一場殊死搏鬥,這個死敵竟然擁有蠶食宇宙的恐怖能力!
在《雷神》與《
復仇者聯盟 》的傳奇後,雷神開始涉足重整宇宙秩序。然而由報仇心切的Malekith領導的神秘古老種族捲土重來,意欲將宇宙全員都籠罩在黑暗之中!面對這樣一個連奧丁和阿斯加德都束手無策的勁敵,雷神不得不踏上這條他有生以來最危險的征程——這次旅途會使他與戀人簡·福斯特久別重逢;但也會迫使他犧牲自己的一切,才能拯救整個宇宙。
災難片 假想的外星人入侵、怪獸襲擊、自然災害或病毒傳播給人類帶來了滅頂之災。如《
獨立日 》(Independence Day,1996),《
彗星撞地球 》(Deep Impact,1998)和《
後天 》(The Day after Tomorrow,2004)等。《
2012 》該片被稱為《
後天 》的升級版,投資超過2億美元,是
災難片 大師
羅蘭·艾默里奇 (Roland Emmerich)的又一力作。
驚悚片 神秘的危險物體危害到了一個小團體的安全,成員一個接一個受害。和主人公一樣,觀眾體驗著恐怖的陰影和死亡的威脅。如《
異形 》系列(Alien),《
怪形 》(The Thing,1982),《
八腳怪 》(Eight Legged Freaks,2002),《
科學怪魚 》(Frankenfish,2004),《
迷霧 》(The Mist,2007)等。
社會片 它包括了愛情故事、家庭問題、成長情節等等。在《
時光倒流七十年 》(Somewhere in Time,1980)中,主人公依靠具有科學依據的催眠使自己回到了七十年前,並展開了一段愛情。《
隔世情緣 》(Kate & Leopold,2001)也利用了時間交錯來成就愛情。而《
回到未來 》系列(Back to the Future),《
E.T .》(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和《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等其實提供給我們的是關於親情、友誼和成長的故事。個人覺得《
逾時空接觸 》也應屬此類。
喜劇片 它攻擊的焦點和嘲諷的程度各有不同 。如《
火星人玩轉地球 》(Mars Attacks!1996),《
月球歷險記 》(The Adventures of Pluto Nash,2002)等。
當然,這些劃分並不是僵硬不可通融的。顯然,《
黑客帝國 》既可以說是科幻史詩片,也可以說是科幻動作片;同樣,《
黑衣人 》雖然是動作片,但它也充滿了喜劇元素。由於和其它類型電影的交叉,不同亞類型的科幻片也會同時具有某種其它類型片的特徵。
區別 以影片攝製時已被揭示或尚在揭示的科學原理或科學現象作為劇作基礎,展現某一虛構世界中的戲劇性事件的影片,即為科幻片 。科幻電影所描寫的是,發生在一個虛構的、但原則上是可能產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戲劇性事件 。
1.奇觀與獵奇
從梅里愛開始,科幻影片就與令人目眩的奇觀密不可分。宇宙太空、宗教神話、
異域 探險、歷史傳奇、
童話世界 ……在梅里愛的數百部長短不一的影片中,遍布了各種奇觀和幻想。但科幻題材對梅里愛而言,並非科學的延伸,而是藉以呈現景觀的道具。梅里愛的興趣並不在於將電影作為“敘事藝術”來發展。他更為看重的是電影作為奇觀呈現工具的能力。正如喬治·薩杜爾所評價的:“梅里愛利用特技經常是為了使人感到驚奇,它本身成了一個目的,而不是一種表現手段……梅里愛發明的是未來電影的音節,但他套用的卻是莫名其妙的咒語而非表達意思的語句 。”
梅里愛使得科幻電影烙上了無法抹去的奇觀胎記,縱觀好萊塢影壇,從1968年的《太空漫遊2001》到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從1976年的《星球大戰》到1999年的《
黑客帝國 》……史詩般的太空旅行場景、幾可亂真的史前恐龍形象、場面宏大的太空戰爭、幻如靈境的虛擬世界……無一不是藉助奇觀效應大賺票房。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影像一次次的衝擊觀眾的視網膜,無數次觀眾以為奇觀已經達到了極致而若干年後更大的奇觀卻總是呼嘯而來。或許,好萊塢科幻片如果失去了高科技的特效包裝,那么它便失去了最精彩的形式;而這個形式一旦被剝離出去,我們會發現它的內容已經所剩無幾——實際上,好萊塢科幻片的內容即在於它的形式,形式便是它的內容。完全的,徹徹底底的奇觀轟炸。
奇觀是電影的本質之一。科幻電影興起的幾十年中,
獵艷 奇觀的天性驅使著人們湧入影院,把大把大把的鈔票塞入好萊塢的腰包;而好萊塢也看準了科幻電影的斂財天賦,將科幻電影的奇觀特性一次次的強化乃至異化。當觀眾某一天對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奇觀報以鼾聲的時候,估計好萊塢視覺系的科幻導演只能將海洛因粉末撒在電影院的空氣中,別無它法刺激觀眾的神經了。
2.與科幻小說
太陽下沒有真正新鮮的事物,科幻的想像力也無法超出
柏拉圖 為人們畫下的認知洞穴。大師的科幻電影也無非是祖傳的老三樣不斷舊飯新炒。選題集中現象在好萊塢科幻片裡尤為明顯,導演基本上是在重複作家的創意。很多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影片都來源於著名科幻小說,或完全改編自小說原文,或籍由小說的一些著名情節、片段以及理念來獲得靈感。僅菲利普K
迪克 一人被改編的電影就包括:1981年《銀翼殺手》、1990年《全面回憶》、1995年《Screamers》、2002年《強殖入侵》、《
少數派報告 》和2003年《記憶裂痕》。著名美國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經典也大量被搬上銀幕,如1966年《奇異潛航》、1999年《變人》、2000年《黃昏》、2004年《我,機器人》。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科幻類電影的選題局限。
但不幸科幻電影的藝術水平明顯遜於科幻小說。主流題材的科幻電影,其水準基本上只相當於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30到60年代)的水準。總體而言,90%的科幻題材集中在外星生物、人造生命、太空歷險、時空異常和機器人等幾個狹小的選題上。縱觀近幾年的科幻大片:《E.T》、《火星入侵者》、《異形》、《獨立日》、《
第五元素 》、《火星人玩轉地球》、《黑衣人》等屬於反映外星生物的影片;《侏羅紀公園》、《第六日》、《
哥斯拉 》等是反映人造生命的影片;《太空漫遊2001》、《
星際迷航 》、《紅色星球》、《
人猿星球 》等屬於反映太空歷險的影片;《
時間機器 》、《回到未來》、《時空頻率》、《
蝴蝶效應 》等反映時空異常;《機械戰警》、《
終結者 》、《機械英雄》、《
人工智慧 》、《我,機器人》等是反映機器人的題材……還有一些電影同時綜合了幾種題材,如《星球大戰》同時包括太空歷險和外星人元素,《黑客帝國》是機器人和時空轉換的綜合等等。但幾乎沒有一部作品能跳出臼窠。
究其原因,一方面這幾種科幻題材更適合於搬上銀幕;另一方面,從商業的角度看,這些選題已經成為大眾消費和票房號召的符號,更容易引發出人們對影片的期待和熱衷。如果某個電影是冷僻的太空物理學題材,那么導演一定要加上足以吸引眼球的噱頭,諸如太空旅行冒險不慎墜入黑洞的邊緣云云。
3.人物形象平面化
科幻電影的另一個特點是人物刻畫和表現的模式化傾向,較少有深入的人性揭示和反思。
在大多數的科幻電影中,一般都有一個全能的超級英雄,而這個超級英雄的大部分名額都被男性所占據,女性只是在其中作為點綴和陪襯。例如《黑客帝國》中的尼奧,《少數派報告》中的
喬恩 ,《我,機器人》中的偵探史普納……他們天生就具備了常人所不及的敏捷和睿智,關鍵時刻總能化險為夷。他們沒有深層次的個人行為動機,只是天生而來的被迫害者和反抗者。他們沒有複雜的情感鬥爭,沒有令人信服的個人性格……但是,這毫不影響科幻片的票房收入和觀眾認可度。
恰好相反,如果一部科幻片將大量筆墨用於人性的反思和人物的塑造,那么它很有可能被認為是低成本的三流科幻片。例如1996年的《
星河戰隊 》,情節極為簡單,只是單線陳述人類與巨大昆蟲的戰鬥過程,其人物基本都屬於頭腦簡單的熱血炮灰和場景配料,但是票房卻賺了個盆滿缽滿,至今被影迷列為科幻片的經典之一。而2003年的《
星河戰隊2 》花費大量菲林刻畫一個反主流的人物形象,人物飽滿了,場面卻平淡了,結果被視作當年最失敗的狗尾續貂之作。
不僅如此,科幻片甚至允許主要人物的缺席和主線的模糊,科幻經典之作《太空漫遊2001》就充斥著冗長的硬科幻場景描述和細節刻畫,人物關係和性格描寫幾乎為零,其主旨據稱在於揭示人類科學發展的核心奧秘,充滿了神秘主義思辯和唯心哲學色彩。
當然,好萊塢也在不斷豐富人物的菜譜,《
黑衣人 》的白黑配、《黑客帝國》的人種拼盤、《星球大戰》的ET秀……角色的變化日益新奇。但是,這裡人物依舊是場面的佐料,主角依舊是性格簡單的英雄……否則,那就是搶戲——搶奇觀的戲。
4. 科幻外套與審美俗套
實際上,好萊塢的科幻電影大部分只是一個普通劇加上了科學外套。導演們把恐怖片、動作片、災難片和喜劇片的內容加以科幻的修飾,使之看起來如同科幻片,其本質的敘事結構和元素配比仍然延續了其他類型的電影。
例如恐怖片與科幻片的結合——這一組合模式最為歷史悠久且理所當然——人類對於未知總是懷有不可理喻的恐懼心理,而科學的本質就是探索未知。從第一本科幻小說《弗萊肯斯坦》起,各種科學怪物就以猙獰的面目來賺取觀者的注意力。從惡魔到幽靈,從機器到巨猿……時至飛碟熱興起的若干年間,外星
異種 便取而代之,用更加神秘莫測和光怪陸離的面孔來恫嚇觀眾。票房大獲全勝的《
異形 》系列可謂是科幻加恐怖的典範。
科幻包裝的動作片也極為常見,幾乎每一部科幻電影都有大量的打鬥場面,以至於人們往往搞不清楚個別正宗的動作片——如《007》電影中的某些集到底是科幻片還是動作片。實際上科幻片基本上無法剝離其動作元素,二者相區別的特徵或許只在於誰為誰服務——到底是科幻元素裝點動作電影還是動作噱頭服務於科幻電影……說到底,二者其實是無法區分。
還有與
災難片 緊密結合的科幻電影,例如《
後天 》和《
天地大衝撞 》等等。不曾發生的災難往往比真實的更具吸引力和衝擊力——冰河時期的突然降臨,彗星撞擊的不期而至……好萊塢的特效使得所有天災人禍都出奇準確地降臨在紐約
曼哈頓 的附近。
還有科幻加喜劇,科幻加愛情,科幻加偵探等其他模式……只要製片人願意,科幻配料——加什麼鍋底都可以。
評析 轉移虛化 科幻片在它誕生之日起便遠離了具有現實意義的社會題材,遠離了真實的社會矛盾和人性悖論。正如每個時代都有清談的士人和幻想的狂徒,當今世界的科技背景下,人們在高度緊張的生存競爭中,也需要一些超現實的夢境來寄託遐思。科幻無疑取代了過去神話所具有的社會功能,電影已然成為新的精神放逐地。科幻所創造的幻象使得觀眾暫時脫離了現實的世界,獲得片刻的超脫和升華。
正如瑪麗·奧勃萊恩所描述的科幻電影的誕生:
“一門新的藝術就這樣誕生了,這是一種由它自己的巫師們在黑屋子裡表演的部落的儀式,它引導觀眾進入鬆弛、半睡眠的狀態,如同
莎士比亞 在《
仲夏夜之夢 》里描述的那種夢境:
睡眠有時會使哀傷的眼睛閉上,
把我從自己周圍人們那裡暫隔開 。”
科幻電影對於現實關注的虛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轉移民眾對現實的不滿情緒,將理想寄託於遙不可及的未來,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這個時代,世界上可供幻想的領域已經所剩無幾,但人類畢竟有著超脫現實的需要。在科幻片的世界中,受過良好科學教育的人們,號稱最不可救藥的人們,這些據說沒有信仰的人們,在科幻的催眠下,嚼著口香糖和爆米花睡著了。
神性科幻 與其他電影相比,科幻片這種歷史最悠久、票房最具價值的電影類型又似乎最難被嚴肅的藝術家、研究家所正視,科幻電影也很少登上各大影片評獎的領獎台,即使在最重視電影商業價值的奧斯卡獎頒獎記錄中,人們也很難看到科幻電影在最佳影片、最佳男女演員、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重要獎項中獲取榮譽,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宿命——科幻電影從在誕生之日起便沒有什麼嚴肅的社會思想性、現實批判意義和所謂藝術價值。但是,票房數據讓我們相信仍有無數的人們為之狂熱和迷戀。尤其是年輕人,社會的未來,他們的價值取向和世界觀更容易受到科幻片的影響和引導。
潘尼洛普·豪斯頓在本世紀50年代初就曾指出,“人們能夠從(科幻片)對待科學本身的整個態度中發現某些有意義的啟示。那些半是煉丹術士、半是召魂巫師的邪惡科學家已經變成多少顯得陳腐不堪的人物,他們整日整夜或忙於製造致人死命的射線,或忙於把人變成猩猩、把猩猩變成人。如今,人性的力量已經微乎其微,而作為對科學某種抽象理解的替代物—火箭、
核子彈 、電子設備、受控大腦機等等卻
一發不可收拾 。人們可以推斷,恐怖電影正是由於社會暴露出來的某種難言之隱—迷信,才能以這類令人驚驚的裝備使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心迷神亂 。”
“……無論它的社會學重要性如何,科幻電影仍是一種激起美感的基本手段。它是原子能時代的詩,是使我們意識到自己現在是何物和將會成為何物的警句。它還是對奇麗的美感及高雅的幽默感的傳統的承繼者,而這種傳統已被某種想像出的技術從我們身上剝奪殆盡。正如40年代的流行音樂使人更多地聯想到那個時代的躁動和時尚而不是它自以為附麗的文學,科幻電影這樣的現象或許終會有一天被人們視為比較其它藝術門類更完整地代表著產生它的這個年代的歷史性煩憂 。”
這些評論可能言之過高,但是,科幻片的確不僅僅是一種娛樂,它所具有的詩性和神性更適合於放鬆當下的人類主體。上帝已經死了,科學還活著,那么,就讓科學來代替上帝,讓新的神話和傳說來救贖人類的靈魂吧。
案例分析 《
黑客帝國 》被認為是繼《
月球之旅 》、《
2001太空漫遊 》之後的又一部科幻片裡程碑。且不論這個評價是否恰當,但僅從《黑客帝國》的影響力而言,它的確創造了科幻類型片的一個典範。
黑客帝國 從某種意義上說,《黑客帝國》雖然具有科幻片的各種類型特徵,但它卻顛覆了部分科幻類型片的舊有模式,它首次以一種近乎玄思的哲學思辯貫穿全片,不斷的糾纏於現實和靈境、客體和本體之間。片中充滿了哲學的意味:子彈時間讓人聯想到古希臘哲學家芝諾的“飛矢不動”;決定論和偶因論不禁令人想起讓
萊布尼茨 的名字;母體與錫安的分化更是一個
莊周夢蝶 般的遐思,一個柏拉圖式的洞穴隱喻,一個笛卡爾關於真實與夢幻關係的第一深思。
與此同時,影片還大量運用了符號化的隱寓和暗示:尼奧的原名叫“
安德森 ”,意為“人之子”;“尼奧”(neo)是“新”的意思,是“one”的顛倒,意為“第一個人”;女主角的名字“特蕾尼蒂”意為“三位一體”;而“墨菲斯”則是希臘神話中的睡眠之神……甚至有人從中看到了
東方神秘主義 、中國哲學以及佛教的影響。
但是無論如何,《
黑客帝國 》仍然是一個類型片。超豪華的場景設計,高投入的特技效果,平面化的人物塑造,以及仍然擺脫不了的例行打鬥,近乎泛濫的生死戀情以及機器人造反的大眾題材……特別是當人們看到尼奧在最後一分鐘的解救時,一切的一切都那么熟悉——觀眾仍然在好萊塢的掌控之中。
可以說,《黑客帝國》的成功,相當大部分仍然得益於對好萊塢科幻片元素的排列重組,加上特技效果的登峰造極,劇本的哲學意味和
網路時代 的與時俱進。
……似乎一切都順理成章,一切都在預料之中。似乎玩轉了
好萊塢類型電影 的奧秘,我們沒有做不了的大菜。但是,意料之外的是什麼?我不敢妄言。
“上帝存在於細節中”。我們了解了好萊塢科幻片的每一個元素,但是未必能照葫蘆畫瓢。更深刻的理解,或許需要我們以更紮實的摸索和實踐來體驗。
參考文獻:
約翰·巴克斯特 《電影中的科學幻想》
劉亞冰 《類型電影與類型批評》
黨昊 《類型電影探因》
走進現實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些科幻片 中的事物正在走進現實,納米機器人 就是其中的一例。1987年上映的美國科幻大片《驚異大奇航》中,科學家把縮小到幾納米(一納米等於十億分之一米)的人和飛船注射進人體血管,讓這些超微小的“參觀者”直接觀看到人體各個器官的組織和運行情況。納米級的技術在當時只是一種科學幻想,但如今已出現在現實世界。納米機器人(nanorobot)的研發成功,就是這一嶄新技術的完美體現。有關專家預言:用不了多久,個頭只有分子大小的神奇納米機器人將源源不斷地進入人類的日常生活。中國科學家和未來學家周海中在1990年發表的《論機器人》一文中甚至預言:到21世紀中葉,納米機器人將徹底改變人類的工作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