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東陵

明東陵

明東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明孝陵以東,是明太祖朱元璋長子朱標(懿文皇太子、明興宗康皇帝)的陵寢,總體布局與明孝陵相似,但規模與之較小。

明東陵有陵垣、陵寢大門、享殿前門、享殿及寶頂等建築要素組成,主要建築在一條南北軸線上分布,現存明東陵前門基址、排水設施以及門殿月台基址等多處遺址。陵寢前部的園牆平面前尖後方,呈龜背形,格局特殊,是中國所知唯一的帝陵平面布局形態。

基本介紹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歷史沿革,建築布局,歷史地位,明朝陵墓,

歷史沿革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朱元璋長子朱標巡撫陝西,回朝後患病不起。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朱標去世,東陵墓主朱標生前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子,曾主持處理過一些政務,同年八月附葬孝陵東。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皇太孫,接替自己的皇位。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建文在位時,尊其父朱標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
明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奪取帝位後,為了自己統治的需要,對朱標諸子及建文帝的後代實行殘酷的迫害;同時廢除建文帝帝號朱標的帝號、廟號,恢復朱標陵為懿文太子陵的稱號,試圖抹去建文帝主政的所有歷史痕跡。自此,東陵的政治地位不斷下降,後漸漸湮沒無聞,無人過問。朱棣死後,正德、萬曆、崇禎年間,不斷有大臣提出恢復建文帝及朱標的歷史地位的建議,但由於特殊的政治背景,這一尊重歷史事實的要求一直沒有實現。直到清朝乾隆時才恢復了建文帝及朱標應有的歷史地位。
明東陵遺址牌明東陵遺址牌
1999年4月以來,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明孝陵以東相繼勘探發現明東陵前門基址、排水設施以及門殿月台基址等多處遺址。為妥善保護600多年前的這一帝王陵寢,中山陵園管理局決定在此興建明東陵遺址公園。自2000年以來在南京鐘山南麓勘察發掘的明東陵,成為南京第一座帝王陵遺址公園。明東陵遺址公園的建設工程主要是對神道、陵門、享殿前門、丹墀、享殿、寢園、排水設施、寶頂等珍貴文物遺存進行保護。神道、陵門、享殿前門和其它遺存的環境整治工程已全部完成並對外開放。

建築布局

明東陵經考古調查沒有發現單獨的神道石刻和御橋,說明東陵和孝陵共用一條主神道。孝陵的這一布局特徵開創了第一代皇帝陵寢的神道為後世子孫所共用的制度,並被北京明十三陵所繼承。
明東陵的陵門是一座單檐歇山頂的宮門式建築,上覆綠色琉璃瓦,原為三孔券門,現只剩建築台基。享殿前門為一座三開間單檐歇山頂建築,同樣覆綠色琉璃瓦,規模與明朝多數親王墓建築一樣。享殿是東陵建築中最大的一座建築,推測為五開間歇山頂建築,上覆黃色琉璃瓦(推測,因在東陵遺址發現諸多黃色琉璃瓦,這是在帝王陵墓中才能看到的琉璃瓦色)。明東陵和一旁的明孝陵不同,沒有明孝陵那樣高大的封土(寶頂),因此太子的地宮到現在一直沒有挖掘。

歷史地位

從明到清,朱標先後三次獲得“帝號”。從這個意義上說,明東陵具備“帝陵”的歷史地位,儘管朱標的陵寢建築實際上是一座太子陵的建制,如陵寢中缺少明樓及方城,主體建築多用綠色琉璃瓦等。有專家建議將明東陵稱為明代第19座帝陵,從其歷史地位而言,有相當的合理性。
明東陵

明朝陵墓

名稱 
地點
地位
安徽省鳳陽縣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
江蘇省盱眙縣
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實際葬地。
南京市玄武區
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墓。
南京市玄武區
明太祖朱元璋長子朱標(懿文皇太子、明興宗康皇帝)的陵寢。
北京市昌平區
明朝埋葬帝王最多的皇陵,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
北京市海淀區
明英宗弟代宗朱祁鈺之陵園。
湖北省鐘祥市
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睿獻皇帝朱祐杬、母親章聖皇太后的合葬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