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明興宗)

朱標

明興宗一般指本詞條

朱標(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安徽鳳陽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一個兒子,母親孝慈高皇后馬氏,《南京太常寺志》記載生母為李淑妃,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明成祖朱棣異母兄。

朱標生於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九月太平陳迪家。朱元璋稱吳王時,立朱標為世子,隨宋濂學習經傳。自幼受到悉心教導,明太祖對他寄予厚望,多方培養。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為皇太子,正式確立他為接班人。

朱標從小接觸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過錯,朱標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在諸王中威信最高。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視察陝西回來後,因風寒病逝,八月葬孝陵東側,即明東陵,謚“懿文太子”。建文元年(1399年)追尊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燕王朱棣靖難之役稱帝後復稱懿文太子。大明弘光元年(1644年)明安宗朱由崧復稱孝康皇帝,清修《明史》亦稱孝康皇帝。

基本介紹

  • 本名:朱標
  • 別稱:懿文太子
  • 所處時代明朝初年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安徽太平城
  • 出生時間:1355年10月10日
  • 去世時間:1392年5月17日
  • 主要作品:《大誥
  • 祖籍:江蘇盱眙
  • 廟號:興宗(追贈)
  • 諡號:懿文太子、孝康皇帝
  • 陵寢明東陵
人物生平,早期經歷,冊為皇儲,監國治政,患病去世,主要成就,輔助朝政,勸諫父皇,考察關中,歷史評價,家族成員,父母,弟妹,后妃,子女,軼事典故,為師求情,與父爭執,皇子詠月,死因爭議,史書記載,陵寢墓地,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朱標生於元順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九月,正史記載其乃孝慈高皇后馬皇后所出,是為朱元璋的嫡長子,吳晗指出朱標出生在太平陳迪家中。朱標出生時,父親朱元璋正在率軍攻打集慶(今南京),長子的出世,給酣戰中的朱元璋帶來了莫大的欣喜。得報後,朱元璋興奮地在當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無嗣。”興奮之餘,也對兒子抱以極大的希望。至正二十年(1360年),便讓宋濂等名儒為師授其經學,接受教育。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在應天府自立為吳王,並立朱標為世子。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令十三歲的朱標赴臨濠祭拜祖墓,希望藉機訓練他將來為人君的本領,臨行前,朱元璋教導說:“古代像商高宗周成王,都知道小民的疾苦,所以在位勤儉,成為守成的好君主。你生長富貴,習於安樂。外出,沿途瀏覽,可以知道鞍馬勤勞,要好好觀察百姓的生業以知衣食艱難,體察民情的好惡以知風俗美惡。到老家後,要認真訪求父老,以知我創業的不易。”

冊為皇儲

洪武元年(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朱標被立為太子。朱元璋朱標極其愛護,命詹同考歷代東宮官制,並選拔功勳道德老成者兼領東宮,輔導太子。其中左丞相李善長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太子少保,右都督馮勝兼右詹事,中書平章政事胡美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書左、右丞趙庸王溥兼副詹事,中書參政楊憲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張興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顧時孫興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大都督府事吳楨、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鄧愈湯和兼諭德,御史中丞劉基章溢兼贊善大夫,治書侍御史文原吉、范顯祖兼太子賓客,不再與東宮外另設府僚,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戰期間,由太子監國、方便各將軍丞相輔佐。此外還在宮中特設大本堂,貯藏各種古今圖書,讓諸名儒輪班為太子和諸王講課,並挑選國子監學生國琦、王璞、張傑等十多個才俊青年伴讀。
在教學中,太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要求按禮法行事。朱元璋自己也時常賜宴賦詩,商榷古今。他曾特地對教育太子和諸王等人的儒臣說:“我的孩子們將來是要治國管事的,教育的方法,要緊的是正心,心一正萬事就辦得了,心不正,諸欲交攻,要不得。你要用實學教導,用不著學一般文士,光是記誦辭章,一無好處。”故此,除了讓太子誦習儒家經典,又專門選了一批德行高雅的端人正士,又以梁貞、王儀為太子賓客,秦庸、盧德明、張昌為太子諭德,讓他們把“帝王之道,禮樂之教,和往古成敗之跡,民間稼穡之事”,朝夕向太子講授。朱元璋還常常以自己的經歷訓導太子,要他明白創業的不易,守成的艱辛。朱標儘管生於安樂,但並無紈絝之習。他生性聰穎、忠厚,頗能領會,而且還盡心受教,對宋濂等人言必稱師父,後宋濂一家牽扯進胡惟庸案中,朱元璋想處死宋濂,經馬皇后及太子力保,才得免一死。長大後,溫文儒雅,慈仁殷勤,頗具儒者風範。

監國治政

洪武四年(1371年)四月,朱標與常氏成婚。洪武七年(1374年)長子朱雄英出生,洪武十年(1377年)次子朱允炆出生。這年朱標二十二歲,朱元璋見他年紀已長,遂令今後一切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有意讓太子“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並告誡說:“我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見面,聽斷和批閱各衙門報告,學習辦事,要記住幾個原則:一是仁,能仁才不會失於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會惑於奸佞;一是勤,只有勤勤懇懇,才不會溺於安逸;一是斷,有決斷,便不致牽於文法。我從作皇帝以來,從沒偷過懶,一切事務,惟恐處理得有毫髮不當,有負上天付託。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這是你天天看見的。你能夠學我,照著辦,才能保得住天下。”從此,朱標開始學習並協助其父處理日常政務。在這過程中,他每每希望實行“寬通平易之政”,但終多因與朱元璋意趣不合而難行其道。

患病去世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朱標受命巡撫陝西。同時受封於這裡的秦王朱樉因為在當地多次犯錯而被召回京師,朱標因此也被要求趁機調查一下秦王的言行。朱標巡視歸來後,獻陝西地圖,又替秦王說情調解,朱元璋才讓朱樉回西安。
朱標自秦中視察返京後不久患病,在生病期間還向太祖上書關於籌建都城的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5月17日,朱標病薨。太子去世後太祖痛哭不已,祔葬孝陵東,即明東陵,謚“懿文太子”。朱允炆即位後追尊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明成祖奪位後復稱懿文太子。

主要成就

輔助朝政

朱元璋稱帝後,朱標為太子,一直到他去世,朱標幫助朱元璋處理朝政,將自己治國理政的理念在小範圍內付諸了實踐,很多仍有借鑑意義。

勸諫父皇

朱元璋對於一些不法勛貴採取嚴厲的做法,朱標表示反對,勸說朱元璋殺人太多,恐怕會傷了和氣。宋濂就是在馬皇后朱標的勸諫下留下性命的。

考察關中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下詔以汴梁為北京,以金陵為南京,效仿周唐的兩京故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遣太子朱標考察陝西地區。然而第二年朱標病逝,沉重打擊了朱元璋,令其不願再勞師動眾地更換京師。

歷史評價

《明史》評價: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沐英等為子,高后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后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方孝孺:“盛德聞中夏,黎民望彼蒼。”“聖子承皇業,能疏四海衰。”

家族成員

父母

弟妹

后妃

  • 常氏(?—1378年):開平王常遇春之女,先朱標數年而卒,諡號曰“敬懿皇太子妃”,追謚為“孝康皇后”,成祖復稱“敬懿皇太子妃”,南明弘光帝即位後,又復稱常氏為“孝康皇后”。
  • 呂氏(1359年—1402年):太常寺卿呂本之女,建文帝尊為“皇太后”,成祖復稱“懿文太子妃”,與幼子朱允𤐤一起被安置於懿文太子陵,隨後和朱允𤐤一起死於火災。

子女

  1. 虞懷王朱雄英(1374年12月1日—1382年6月12日):常氏生,早夭,追封。
  2. 建文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1402年7月13日):呂氏生,以皇太孫即位為帝。
  3. 吳悼王朱允熥(1378年11月29日—1417年9月1日):常氏生,被朱棣廢為庶人並囚禁,南明弘光帝恢復其王位並追上諡號。
  4. 衡愍王朱允熞(1385年7月27日—?):呂后生,靖難之役後被奪位的朱棣廢為庶人並囚禁,南明弘光帝恢復其王位並追上諡號。
  5. 徐簡王朱允𤐤(?—1402年7月13日):呂后生,朱棣奪位後降封為甌寧王並與母親安置於懿文太子陵,接著就突然死於火災,南明弘光帝恢復其王位並追上諡號。
  1. 江都公主:生卒年不詳,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長興侯耿炳文之子耿璿。
  2. 宜倫公主:生卒年不詳,永樂十五年(1416年)下嫁。
  3. 南平郡主:生年不詳,永樂十年(1412年)去世,未下嫁。

軼事典故

為師求情

洪武十三年(1380年),宋慎被牽扯進胡惟庸案中,導致宋濂一家遭禍,宋慎宋濂其次子宋璲都坐法死,朱元璋想處死宋濂,經馬皇后及太子朱標力保,才得免一死,徙至四川茂州安置。

與父爭執

據《名山藏》記載,朱元璋在征戰中,嘗為敵兵追擊,高皇后馬氏背著他逃命。馬皇后死後,太子可能是考慮從此失去與其父緩衝的餘地,便將這一事件繪作圖像,藏在懷中,以備不測。後來果真發揮了作用。一日太祖又大開殺戒,太子勸諫說:“陛下殺人過濫,恐傷和氣。”朱元璋不作聲。第二天故意把一條棘杖放在地下,叫太子拿起,太子面有難色,朱元璋說:“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這些刺都給去掉了,再交給你,豈不是好。我所殺的都是天下的壞人,內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當這個家。”皇太子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意思是說有怎么樣的皇帝,就有怎么樣的臣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摜,並繼續追打,他就有意把圖掉在地上,太祖看到圖,感念馬皇后而怒氣得以消解。
洪武七年(1374年),孫貴妃去世,朱元璋令太子服齊衰杖期,太子以其不合禮法而拒絕執行,氣得朱元璋要用劍擊他。後來在眾人的勸解下,事態才得以平息。

皇子詠月

有一天朱元璋觀賞新月,諸皇子都在他身邊。朱元璋命他們吟詠新月。後來未及登位的太子朱標詩云:“昨夜嚴陵失釣鉤,何人移上碧峰頭。雖然未得團圓象,也有清光照九州。”朱允炆此時年紀尚幼,也做了首詩:“誰將玉指甲,掐破天上痕。影落寒潭底,魚龍不敢吞。”朱元璋讀後,認為都非吉兆,因而心中悶悶不樂。
不過此新月詩最早記錄於元末明初人葉子奇洪武十年(1377年)入獄後的著作《草木子》中,那時朱允炆才剛出生,不可能會寫詩。此詩應為元順帝的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所作。因而該故事為後人虛構。

死因爭議

根據清朝張廷玉奉命編撰的《明史·第115卷》記載,正值壯年的朱標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時患病去世,未即皇位。至於是什麼病,沒有具體說明,只有寥寥幾筆,說是風寒,就把這個溫文儒雅、敦厚善良的皇太子淹沒在歷史塵埃中。但是根據明末清初傅維麟撰寫的《明書》記載,朱標早逝是因為和朱元璋發生爭吵,精神壓力過大,鬱悶而致。這和明朝何喬遠撰寫的《名山藏》中寫的朱標的死因雷同,不過,這兩種解釋似乎都難以讓人信服。即便是《名山藏》是在《明史》之前,何喬遠為人也剛直不阿,但是他是萬曆十四年(1586年)的進士,崇禎年間的工部右侍郎,在記載上多少會考慮到天子的形象。

史書記載

張廷玉,《明史·卷一百十五·列傳第三》,
張廷玉,《明史·卷一百十五·列傳第四》。

陵寢墓地

明東陵是朱標的陵寢,位於南京市紫金山南麓,明孝陵東,總體布局與明孝陵相似,但規模較小,有陵垣、陵寢大門、享殿前門、享殿及寶頂等建築要素組成,主要建築在一條南北軸線上分布,現存明東陵前門基址、排水設施以及門殿月台基址等多處遺址。陵寢前部的園牆平面前尖後方,呈龜背形,格局特殊,是中國所知的帝陵平面布局形態。
明東陵墓道明東陵墓道

影視形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