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景泰陵
- 地理位置:北京市海淀區玉泉山北麓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北京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 景泰陵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發展歷史,主要景點,旅遊信息,
發展歷史
海淀不僅是旅遊勝地,而且還是風水寶地。自明朝以來曾傳“一溜邊山府七十二座墳”的佳話,董四墓山腳下的明代妃子墓,緊傍臥佛寺的四王子村,都是當年埋葬王子公主的地方。到了清代一些王侯貴戚也紛紛到海淀尋覓歸宿,香山腳下的禮王墳,白石橋的鄭王墳,北安河村西邊陽台山上的七王墳和九王墳,都有蹤跡可尋。值得一提的是海淀區還有一座皇帝陵,它就是明代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鈺。
陵前有黃瓦歇山頂碑亭,亭內有碑,為乾隆己丑年(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立。碑南面刻乾隆皇帝題《明景帝陵文》,北面刻"大明恭儉康定景皇帝之陵"。碑亭後面建有黃瓦硬山頂陵恩殿三間,其後為寶城。清季,這座皇陵已殘破不堪。文革期間軍事科學院將寶頂改建挪作它用。1979年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現已將其逐步恢復。
明十三陵早已揚名海內外,但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其中有三位皇帝並沒有進入十三陵,太祖朱元璋死於南京,葬於南京明孝陵,惠帝朱允炆因燕王朱棣奪位而出走,不知所終,所以葬於何處已無從查考。再一個皇帝就是代宗朱祁鈺了。朱祁鈺年號景泰(公元1450年至1457年),死後因其兄明英宗朱祁鎮從中作梗,廢了他的帝號,以王禮葬於海淀玉泉山對面金山口,直至明憲宗朱見深繼位後始恢復其帝號,並以帝王禮葬之,終於平反了這一冤案。
朱祁鈺之死
朱祁鈺的這一冤案原因還要追溯到明正統十四年夏天一場戰爭,明英宗朱祁鎮寵信的太監王振充當蒙古部的瓦剌的內奸,除不斷為瓦剌提供武器和明朝內部信息外,還鼓動英宗御駕親征。明軍幾十萬人馬開始時還耀武揚威,待到與瓦剌一交戰便作鳥獸散,在山西大同土木堡全軍覆沒,英宗朱祁鎮被俘,王振在亂軍中被射殺而亡,整個明王朝處於惶惶不可終日之中。
此時奉命留守北京的郕王朱祁鈺在兵部尚書于謙等人的支持下,在皇太后的授命下,匆匆即位,他就是明代宗朱祁鈺,年號景泰,北京著名工藝品景泰藍即誕生於此年間。朱祁鈺即位後,迅速調集兵馬保衛北京,兵部尚書于謙以他多年用兵經驗,除調兵勤王外,在北京的九個城門都布防了重兵,看準時機後便在德勝門外與瓦剌的統帥也先展開了激戰,大破了瓦剌的精銳,並使也先的弟弟葬身於明軍的炮火之中,不得不匆匆退兵離去。朱祁鈺掌權後重用了以兵部尚書于謙為首的賢臣良將,使明王朝出現了暫短的中興局面。瓦剌的統帥也先此時感到手中的英宗朱祁鎮已無半點作用,為了離間英宗兄弟間關係,主動把朱祁鎮送回了北京。英宗朱祁鎮回到北京以後,代宗將其軟禁於南宮,廢太子朱見深,英宗時刻想恢復自己的帝位,在暗中尋找機會。機會終於被他等到了,景泰八年正月,代宗朱祁鈺偶感風寒不能上朝理政,朱祁鎮趁此機會勾結王振舊黨羽曹其祥、石亨等人,
恢復年號並改名
其死後一兩百年時又受到一次折騰。清朝乾隆皇帝,以他熟知漢文化,多次到景泰陵進行察看,他以此地風水絕佳,有明王朝復辟可能為由,用磚石圍繞景泰陵區築起了八個墩子,把陵區嚴嚴實實地圍了起來,破壞了此地的風水,使景泰陵永遠處於禁錮之中。
主要景點
坐331路在娘娘府下車往回走20幾米路北有一個小窄路,沿著這條路一直往北走就是干休所的大門,有士兵站崗,景泰陵就在干休所裡面的一個花園中。
景泰陵就在北京西郊玉泉山北麓的金山口,通往香山的公路邊,深藏在一片蒼鬱的密林中。在它外側的一片樓房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三部及中國軍事科學院的干休所,穿過干休所樓群,一座鮮為人知的皇陵赫然聳立,這便是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朱祁鎮之弟朱祁珏的陵寢--景泰陵。明代的十三位皇帝均埋葬於北京北郊昌平的天壽山,而朱祁珏的景泰陵卻為何獨處一隅呢?這是有其歷史淵源的。
景泰陵基本具備了同時期明皇陵的主體建築和布局特點。墓葬分為前室和後室兩個部分,均為廡殿頂。前室為方形,整個墓室通長約11米,規模較大。陵區原有宮殿、神廚、神庫、宰牲亭、內官房和碑亭,以及皇陵最重要的欞恩殿。寶城位於皇陵區的最後面。陵區內保存有御碑亭、稷恩殿和寶項原有的中路部分建築。
這裡風景很美,抬頭看馬路南邊,玉泉山高聳,也是最佳的觀看山上兩座古塔的地點。這地方真清靜,半天才看到個把人和幾輛過往客車。路南邊還有許多蜂箱,可以購得現成的蜂蜜。沿著馬路北邊的路口上去百十米,豁然間一片開闊的綠地展現在眼前,除了花草,最多的是白楊和椿樹,許多柏樹簇擁著一座黃色琉璃瓦頂的古代碑亭,這就是景泰陵。這座陵墓處於一所軍隊干休所內。
旅遊信息
英宗復辟後,朱祁珏被廢,不久既死去,英宗不承認他的皇帝身份,以親王禮葬於京西金山口,而這裡本是明代親王和妃儐的墓園。英宗朱祁鎮死後,憲宗朱見琛即位,為于謙平了反,追復了景泰年號,並將原誠王墓擴建為皇陵。建有享殿、神庫、神櫥、宰牲廳、內宮房等。明嘉靖時,又改建了陵體,並將綠琉璃瓦換成黃色,使之符合帝陵的規制,只是整個陵寢的規模要小得多了。
明代宗(1428~1457)朱祁鈺,明宣宗次子。母賢妃吳氏。英宗即位後,被封郕王。正統十四年,英宗親征瓦剌也先,結果在土木堡被俘。訊息傳來,皇太后命王監國。不久瓦剌以英宗要挾明朝,于謙等人為絕之,於是立王為帝,九月癸未,王即皇帝位,遙尊皇帝為太上皇帝,以明年為景泰元年。
在位8年(1450-1457)。1457年,景帝病,王振餘黨曹吉祥等擁立英宗復位。英宗天順二年(1457)二月乙未,廢帝為郕王,遷西宮,不久,王薨於西宮,年三十。謚曰戾。英宗毀其所建設的壽陵,以親王禮葬於西山。清人修明史,上諡號恭仁康定景皇帝。明安宗朱由崧追謚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恭孝景皇帝,廟號代宗。
孝淵汪皇后孝淵景皇后(1427年—1506年)汪氏,亦稱“汪廢后”,明代宗朱祁鈺的第一任皇后。性格正直剛烈,一生坎坷,因反對景帝廢黜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位而被廢為庶人。英宗復位後,降景帝為郕王,汪氏復稱郕王妃。郕王朱祁鈺去世後,經英宗同意,汪氏免除殉葬,從宮中遷至郕王府,壽八十而終。明武宗時尊謚“貞惠安和景皇后”,與明代宗朱祁鈺合葬景泰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