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王墳

七王墳

七王墳位於北京西郊北安河西北10餘里的妙高峰古香道旁,七王墳(圖)是清道光帝第七個兒子醇親王奕譞的陵墓。七王墳址早在唐代就是佛家聖地,“西山八院”之一的香水院醇親王生前在蔚秀園養病,到西山響堂閒逛,看中了此地,慈禧和光緒賜銀五萬兩買山建墳。七王墳於同治七年(1868年)開始籌建,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竣工。墓地有四個寶頂:正中大的為七王奕譞之墳,左右三個小的是他的三個妻子之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王墳
  • 位置:北京西郊北安河西北
  • 籌建:1868年
  • 竣工:1900年
  • 主要景點:九王墳石碑 古墓 妙高峰
建築概況,簡介,詳述,歷史由來,文化底蘊,歷史背景,風雲變幻,文物保護,

建築概況

簡介

七王墳周圍景色墓地建築依山勢而設,由低到高,層層有序,順著一百多蹬石階拾級而上,首先看到的是碑樓,碑文記載著醇親王的生平。

詳述

碑樓西邊有數棵粗壯挺拔的古松,碑樓後是一個石拱橋。石階頂端,便是七王墳墓地。墓地的北邊,是七王墳的陽宅。該宅由四個院落組成,院內有祠堂、享殿、過廳、走廊、花園等,布局幽靜完整。院中有大小建築數十間,最低層北跨院的一座殿堂內,有一塊石碑,記載著修建七王墳的經過。遊人在參觀古墓之後,站在妙高峰上遠眺,起伏的山巒、寬闊的田野、整齊的果林,會感到心曠神怡。墓地有四個寶頂,中間一個大的,就是這個一家出過兩代皇帝的顯赫一時的王爺醇親王奕譞和他的福晉葉赫那拉氏(慈禧的親妹)的合葬墓,兩邊是他的幾個側福晉,整個墓地遍植白皮松,蔥翠茂密,寄意悠閒。
七王墳(醇親王)七王墳(醇親王)
九王墳的碑高7.5米,臥在剛剛修繕的碑亭里,通體潔白,確也值得往觀。七王墳的松枝葉扶疏,還有圍牆外那株百年白果樹亭亭如蓋。老北京有許多關於這兩座王墳的傳說,比如九王墳的碑本來是要運到七王墳,因為碑高體大,拉碑上山十分吃力,太監們私下做主,運到了建在平地的九王墳,好在奕譞奕譓是親哥兒倆,倒也沒太大的罪過。還有七王墳院內有棵白果樹,因為“白”上“王”下,連在一起,是為“皇”,讓慈禧老佛爺為大權旁落著了急,又刨樹根,又填白灰地除了它。其實,七王墳的兩通碑也有些看頭,頗能讓人想起奕譞——這位皇親國戚、朝廷重臣的悲喜人生。
九曲十八彎 雙面獸 皇家特製九曲十八彎 雙面獸 皇家特製

歷史由來

堪顯王者之尊1868年夏天,曾經在奕譞府中服役的兩個太監,告訴他,西山響塘畝的南面,有個“九龍口”,九峰環抱,景觀非常好。奕譞就帶了一個姓托的風水先生前去察看。耐人尋味的是,托某看了之後,也沒講出個所以然來,不知是水平不夠,還是有別的隱情。秋季,奕譞又請了一個叫李堯民的人同往。李堯民精通風水學,他看了“九龍口”,認為山高地狹,不能採用,但他遠遠望見妙高峰時,連連叫好。一行人隨後爬上妙高峰,李堯民四下勘察,稱讚不已。他指著一棵古松的西北方位說,那裡是來龍的“正脈”。奕譞大喜,當即決定,墓址選在那!
當時的墓地周圍,最大的古松高達六丈多,還有一棵銀杏樹,圍粗竟然三丈五尺!銀杏樹蔭遮蓋將近一畝地,上面結滿果子,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奕譞命人把山溪引來,開出一水塘,放養一千多尾魚,按風水的說法,叫做製造“生氣”。
奕譞的陵地,是唐朝法雲寺的舊址,金章宗時期,這裡又是西山八院之一的香水院。由此可見,此地真的是風水最佳處了!第二年,七王墳開工。修建了六個年頭,才告結束。這座園寢的地表布局是這樣的:墓地的前方,是一百多級的巨石台階,上了台階,有一座高大的碑亭,碑亭後面,是一條月牙河,跨河一座弧形的石拱橋。橋後,又是一排台階。再往後,便是饗堂(祭祀鬼神的房屋)。饗堂後的開闊地,就是奕譞的墓地。碑亭、饗堂等,都用油漆彩畫作裝飾,不但典雅,還經久耐腐蝕。在墓地寶頂的旁邊,就是那棵古老的大銀杏樹。奕諼對它特別鐘愛,因為,在他看來,這棵大樹關係到他生前身後的運氣。銀杏樹旁,原有一口泉眼,因年代久遠,漸漸淤塞,奕譞將它加以清理疏通,並圍上石欄,供一幫達官貴族們觀光遊樂。
園寢修好後,奕譞倒是在政治上很得意了一些年,但始終擺脫不了慈禧太后的猜忌和迫害。光緒16年,奕譞病死。他的葬禮按照帝王的儀式舉辦,慈禧太后親自去弔唁。光緒18年,奕諼移葬妙高峰。至此,七王墳已經經營了二十多年。

文化底蘊

醇親王的風水情緣七王墳寶頂下的平台左右各豎一通兩米高的青石碑。左邊的碑陽面篆書(金文、小篆間有)“側福晉顏札氏之墓”,立碑時間是“光緒八年歲在壬午”。碑首祥雲騰龍間篆書“欽奉追封”。碑陰楷書奕譞悼顏札氏的七言詩。詩中雖有“流芳遺桂”等對顏札氏的溢美之詞,但更多的是對皇太后的感恩。原來,慈禧為了籠絡奕譞,不但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他,還挑了一名姓顏札氏的“秀女”,送他做側福晉。詩文註腳里不厭其煩地羅列了顏札氏“自從選賜,歷賜簪珥、衣服、銀兩,並命入宮禁二次”,“特賜珠鈿蟒袍”,“恩賜白檀梵文牌,命殮時掛胸前”以及賜玉佩、荷包,派中使酹奠等。如此的恩寵,令奕譞感慨:“沒受殊恩生拜賜,旁妻幾見此哀榮。”奕譞對慈禧的感恩,多見諸於文字,府里建“恩波亭”,廳堂上懸感恩的牌、匾、聯。連墳地上都豎碑銘記。
七王墳七王墳
寶頂下的平台右邊還有一通碑。碑首浮雕祥雲,碑身周邊雕花草圖案。碑文為奕譞撰寫的一篇記述文。“餘生壙東南隅古松,完顏之朝已稱喬木……”碑文記述了他的墓地(生前選定的墓地叫“生壙”)有一棵松樹名“小青”。因“已就枯朽然”,他“伐置南牆外”並立碑“用示珍惜之意”。文章引述《日下舊聞考》和民間傳說,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此地(舊為法雲寺即金章宗香水院)當年有兩棵古松,名大、小“青龍”。“大青龍”被某山僧砍伐,山僧後來遭了報應。當地人說,這兩棵松樹是“青龍”化身,是有靈異的。文章寫得並不古奧,充滿了生活情趣,似乎是一種安詳、平靜生活的寫照。

歷史背景

醇親王醇親王奕譞,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光緒皇帝的生父,溥儀〔宣統〕的祖父。奕譞本人生性謹慎,不張揚。年輕時的奕譞“儀表俊偉,工騎射,負氣敢任事”。“祺祥政變”時拿肅順,直到總理海軍事務衙門,巡閱北洋,也曾春風得意。但是,奕譞爵位越高越害怕,優待越多越視為禍害,乃至到了痛哭流涕“堅辭”的地步。慈禧賜了他一頂杏黃轎,他把它供起來,一回也沒敢坐。慈禧懿旨擇其子載湉為嗣皇帝,他“五內崩裂,昏迷罔知所措”。奕譞晚年安分守己,力求讓慈禧放心少猜忌。他以“閒可養心,退思補過”自律,號稱“退隱居士”,府中不是“退思齋”,就是“九思堂”。他手書治家格言:“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兒孫禍也大。借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財也少,產也少,後來子孫禍也少。若伺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少膽也小,些微產業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治家如此嚴謹的奕譞家族出了兩位皇帝,卻被慈禧操弄了祖孫三代。光緒帝被慈禧玩弄於股掌,想挽大清於危局,卻無力回天;宣統小皇帝當了日寇的傀儡,身家不保又極不光彩。
奕譞不像他的六哥奕欣那樣有主見、敢張揚,也不似他的九弟奕譓平庸、淡泊。他一生榮華富貴卻如履薄冰,並不平庸,卻過於馴服。在他的一生中有兩件最值得炫耀的輝煌業績:一是在“辛酉政變”,中協助其嫂子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捉拿肅順,使得政變成功,奠定了慈禧的統治地位;再有就是由他出面籌建海軍。他先後被授予了滿洲都統御前大臣、領侍衛大臣、管理神機營事務等重要職務。光緒帝在位時,他又得到世襲罔替親王的殊遇,不久授命“總理海軍衙門事務”,地位十分顯赫。
醇親王死後,慈禧親自去祭奠,光緒“詣邸成服”,而且配享太廟,祀以天子之禮。給以“皇帝本生考”的稱號。以後,他的孫子溥儀繼位後,又改稱號為“皇帝本生祖考”。如此隆重顯赫的親王,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在墓地的北邊,是七王墳的陽宅:退潛別墅,為依山而建、步步升高的五重院落。宅構思精巧,顯示了中國園林建築之美。退潛,就像七王爺晚年內心的淒涼。

風雲變幻

慈禧太后七王墳是在唐法雲寺和金香水院舊址上建造的,中國的佛教習俗,有廟必有七葉樹和白果樹,它是佛的象徵之一,當年法雲寺內就有兩棵白果樹,並已有千年樹齡,建墳時被保留了下來。1898年“百日維新”失敗以後,光緒與慈禧已成了水火不容之勢,光緒夏天被囚禁在頤和園玉瀾堂,冬季被囚禁在南海的瀛台,可他只要還有一口氣,慈禧太后就坐臥不安。
陽台山陽台山
此時又從李蓮英口內傳來了白果樹長在王爺墳上是大大的凶兆,這讓迷信透頂的老佛爺更是惶惶不可終日,因為白字加王字正是個皇帝的皇字,不砍去白果樹必釀成大患。所以就在一個夜黑風高的晚上,李蓮英率領內務府的工匠們砍去了七王墳前的白果樹,樹砍倒後從根部不時往外流血,這可把李蓮英一行人嚇壞了,以為驚動了神靈。實際上是這兩棵白果樹歷經多年樹已中空,內有山蛇盤踞,砍樹傷了山蛇,有血流出一點也不奇怪了。

文物保護

經過百年滄桑,七王墳早已破敗不堪了,因為1900年鬧義和團時這裡做過壇址,八國聯軍來後燒了墳兩側的殿堂,其它建築也多被村人移作他用,幾年前只有墳前碑樓尚在,卻也斷檐殘瓦岌岌可危,成了電視劇中荒墳古廟的首選地。只有陽宅的上百間房屋保存完整,“文革”中做了五七幹校
七王墳在抗日戰爭初期,在日本人揚言挖墳取寶前,就曾被以抗日為名的趙侗的隊伍給盜了。趙侗,東北清皇室的族人,“九·一八”後流落北京,後在燕大讀書,盧溝橋事變後拉起了一支百人的抗日隊伍,曾一度與平西抗日武裝有過合作,最後終於投入了國民黨的懷抱,被抗日軍民所殲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