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構成
九思堂占地500餘平方,主要由4大部分組成,既前堂.後堂.廚房和後院。前堂用於招待會客等重要場合,所以大都建造的相當體面大氣,前堂又有天井和前堂大廳之分:由大門入後,首先是一門樓,為重要人物下轎壓架之用,由門樓而進眼前便是徽州古建必有的重要組成部分------
天井,以“口”字為例比作天井,左側一豎為入堂大門,天井緊靠一面牆,此牆既為“口”字上面的一橫,牆上繪有“
魁星點斗”壁畫,“口”字右側一豎乃一書房,而下面一橫則就是前堂大廳了。“口”字四點也是具有含義的,那便是囊括天井的四跟頂梁大柱,此處,其雕樑畫棟的
徽州木雕精湛藝術一覽無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倒掛獅1,倒掛獅2等等)與天井相連的便是前堂大廳了,前堂大廳左右各一房間,中間置一八仙桌,大廳左右各置兩門,一門與左右房間相通,一門與左右後堂相通,而左右房間內又有兩門與後堂相接,如此布局也是具有其深層意義的,因為那時候以女人的社會地位,是不方便步入正堂的,而她們若是要進前堂房間便可由後堂直接出入。說到後堂,其大概為前堂的小型複製,一樣左右各一房間,中間一八仙桌,不過各方面的配置相較前堂會簡約許多,後堂左側與廚房相通,兩者之間有樓道上樓,樓上都是房間,房間布局與前後堂一致,提到房間,前後堂房內各有一雕花大木床,保存完好。後堂底部與後院相接,後院,顧名思義,一座小型花園以及陳物之用。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到
徽派民居古建的又一共性,那便是各門口以及廳房庭院的銜接點-----台階。而台階又有石制和木製之分,在那個年代,它的高低大小與主人公的社會地位相掛鈎,是相當講究的,而有階之處必有門,九思堂有大大小小門總計近30坐。
歷史
九思堂建造者江有孚,乃一介書生,從魁星點斗壁畫可以看出主人公在造此堂時並未考取任何功名,並且還表達了對功名的強烈追求,事實是儘管主人公何其努力,卻屢試不中,於是乎開始運用文人慣用的伎倆“發牢騷”,以表達自己的懷才不遇,其表現為引用李白的《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中的詩句“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為聯懸掛於天井兩側,現存有“蓬萊文章建安骨”上聯,下聯可能已經丟失。晚清時期的徽州,致富定律無異於兩條,非官即商,九思堂主人公既已排除以官致富的可能,主人公的身份很可能就是名噪一時的徽商了,現在比較認可的一種說法是,主人公先以一木商身份發家,(據已有資料顯示與當時知名徽州木商余家鼎,江城頗有淵源,曾為徽州旅浙木業公所編《徽商公所徵信錄》作序,其具體不甚明朗,仍有待考證),後致力於考取功名,然,終其一生,未果。
衣錦還鄉後,鑒於當時徽商貿易(木業、茶業)往來、官商人際客流來往頗多,九思堂主人適時將室內空餘房間改作客館,併兼辦 ”九思堂“ 茶號(現仍有民國庚午年制用於揉茶工藝的巨石板留存為證),所經營茶業、木材或經水路鄱陽至漢口,或經
徽饒古道至屯溪後經富春江新安江至杭州上海而銷往海內外。
1935年,九思堂主人長子江必祿體弱多病,十餘歲不幸夭折,次子江必達被當時執政黨國民黨抓壯丁服役,後隨國民政府遷往台灣後杳無音訊(現實版的電影原鄉少了後半部分),於是九思堂主人江有孚於婺源古坦大坑村一吳姓人家過繼一子,名江顯耀。
解放前,江顯耀先生在上海南京路一百貨店學徒,因父母陸續辭世家中無人而返回九思堂。
1949年至1952年羅雲村農會以及1952年至1957年羅雲鄉政府辦公場地設在九思堂,期間江顯耀及妻子一度被迫遷至他處居住一年有餘。
文革時期,破四舊之風席捲全國。萬幸的是,江顯耀先生為保護九思堂,用泥巴糊上所有雕刻,從而巧妙地躲過這場災難,將九思堂基本完好保存至今。
1982年,江文昌先生將所糊黃泥清除洗淨,精美木雕重見天日。
2011年,江文昌先生全家喜遷新居,將九思堂租賃給婺源尚逸軒公司,由其對九思堂進行了全面修繕和改造,使其成為婺源首棟徽商文化度假古宅院。
2015年12月,在第五屆中國旅遊產業發展年會上,九思堂憑藉良好口碑入選2015中國特色民宿TOP10
2016年,九思堂後人江文昌及江巍成立清代茶號·九思堂茶業專業合作社 ,以期傳承傳統制茶工藝,完善民宿周邊產業發展,弘揚徽商茶業文化!
現狀
九思堂現已成為一座徽商雅致生活度假宅院,共設定七間客房及多處精心布置的公共空間,使人得以深度體驗古老婺源,品味那灑脫自在、澄靜寧和的生活態度和生活藝術。
建築體系
現以九思堂縮放徽洲民居古建各大建造體系:
① 採光:前堂大天井,雕花大窗,後堂小天井,房間內窗戶開口小,光線略有不足,房間內照明以煤油燈為主
② 排水:前堂瓦上水由天井牆引入地下暗道,與後院水溝會合,統一導出
③ 防盜:古防盜鎖及鑰匙,門柵欄,房間開窗較高,並且開口較小(導致採光不足)
④ 防火:馬頭牆,前堂天井儲水缸,地面以青石板為主,以防星火,就建造木材的取捨,也是頗有講究,許多結構香樟木,苦櫧木等木質堅硬耐腐的木材組成。
醇親王府九思堂
簡介
醇親王府在西城區後海北沿。是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賜給道光帝第七子、醇親王奕(光緒帝之父)的新府邸。因原醇親王府(南府,在今西城區太平湖東里)為光緒出生地,依清制升為宮殿,故賜新府,又稱北府。
建築構成
王府坐北朝南,布局廣闊,可分為兩大部分,西部是王府花園(即現在的宋慶齡故居),東部是王府本身。東部分為東、中、西三路。
中路是其主體建築,自南而北,街門5間。進入外院後有二門,此門才是王府正門,面闊5間。此後為正殿銀安殿,面闊五間,東西有配樓各5間。正殿後是一組自成院落的屋宇,自3間過廳入,正面是正房5間及其配房,按規制此處應屬後寢。最後為後罩樓,面闊9間,各種慶典時在此舉行儀式。後寢成為供奉神、佛和遠祖的神殿。
東路建築主要是家詞和佛堂及一些從屬建築。東牆外院落為王府馬號。
西路有兩組院落並列,是醇王府的活動中心。主要建築為寶翰堂,即大書房。其後的院落,正廳名九思堂,是太紀居處,再後名思謙堂,是王妃住所。另有兒輩讀書的小書房任真堂及其它從屬建築。
南府位於西城區太平湖東里,原為榮親王府。府坐北朝南,分中路和東、西路及花園。現中路府門3間,兩側有八字影壁,內有東西二門至東西院。中路新建禮堂一座,尚保存二進四合院。東路院落保存較好,西路古建築大都拆除。現由中央音樂學院占用。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
建國後對醇親王府進行了大規模修繕,使之成為北京保存最為完好的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