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華(湖南篆刻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曾海華,湖南雙峰人,70後篆刻家,是個石痴,印狂。二十年握刀一心刻印。其篆刻作品,不拘一格,是中國新生代篆刻藝術自成一格的典型代表。其作品以齊白石之瀟灑、氣勢入印,集百家之長,最終形成自己的剛勁、不加修飾縱橫奇肆的獨到風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海華
  • 別名:丁石、少如、一鳴、齋號:九思堂
  • 出生地:湖南 雙峰
  • 出生日期:1973年
  • 職業:職業篆刻家,書法家
  • 代表作品:篆刻作品
  • 會員1: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 會員2:湖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個人簡介(篆刻家),作品鑑賞:,

個人簡介(篆刻家)

曾海華,湖南雙峰人,70後篆刻家,是個石痴,印狂。二十年握刀一心刻印。其篆刻作品,不拘一格,是中國新生代篆刻藝術自成一格的典型代表。其作品以齊白石之瀟灑、氣勢入印,集百家之長,最終形成自己的剛勁、不加修飾縱橫奇肆的獨到風貌。他承家鄉著名花鳥大師王憨山親授,苦習書畫,後深受齊白石影響,並得著名書畫篆刻家李立指導,專攻篆刻。二十年如一深入研究秦漢印、封泥、瓦泥、百家印譜,並吸取漢將軍印及趙之謙、黃牧甫、鄧散木、吳昌碩、來楚生、齊白石的精華,用刀大膽潑辣,字隨刀而運,氣勢磅礴,毫無小家氣息,既有濃厚的金石刀鋒氣息,又蘊藏自然筆墨韻味,印中筆畫自然,絕無雷同;布局讓承精妙,疏密正奇呼應;行刀或沖或切,或頓或促,參用封泥,框線善用粘、帶、連、斷、殘、虛、讓訣。整體效果氣象萬千。
歸乎自然歸乎自然

作品鑑賞:

曾海華在章法布局上:提倡打破傳統漢印田字宮格,似漢非漢,強調形靜勢動,文字偏倚,相嵌相生,而處處可循漢印章法。字形合理調整,敢疏敢密,上下相承,長短避讓,紅白方圓疏密皆可呼應。《求闕齋》一印,“求”字布白不止單字疏密布白呼應,其虛空更與整體呼應,破傳統之均勻,看似率性而為,實則精心布局。
求闕齋求闕齋
書法篆法篇:在書法篆刻篆法上,講求尚古意,求書法。字形尚古意是指古人寫字,不外六書,失之毫釐謬以千里,需深加考慮,不要自己為追求“新意”胡書亂法,革新需以考量書法筆意,尚意而篆,不造作不故作野狐禪。
意境風格篇:在印之風格,包羅萬象,或工整均勻,或急成快就,或精思巧構,或六書各形,皆需書與意合,意與形合,形與法合,法與刀合。《歸乎自然》一印採用漢印基本,泥瓦殘貌,結體古樸,刀法沖鑿,任石崩裂,風格自成。
不拘一格篇:曾海華在海華印論中提及不拘一格核心是絕不雷同,哪怕是臨摹一款古印,切不可求形似。其篆刻文字結構有一種盤馬彎弓,引而不發的蓄勢,示人以奇詭跌宕之趣,線條則多注重誇張線形輪廓的擺動之勢。 從《九思堂》《大福先生藏品》《求闕齋》任意一字來看,無論朱白一筆一畫絕不雷同,其中以三口“品”字三Y形“齋”字就可以清晰看出,無論是從角度,方向,重力,大小,與其它字的鑲嵌細節,靈活與威猛的氣象,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線條跨度大,有極強的動勢。

大福先生藏品大福先生藏品
框線篇:曾海華十分講究“框”的套用,框線是打破篆刻呆板,突出意境的重要要素,要抓住篆刻的魂魄,只有依據六書的原理,對繁雜的篆書進行藝術性的省減處理,加強了文字的可識性,清晰簡煉的字勢和頗具流動感的線條能使篆刻別開生面。他總結框線處理有八訣,一淨,二連,三通、四殘、五讓、六虛、七借、八斷。曾海華甚至廣泛借鑑漢碑額甚至剪紙。
刀法篇:刀法必須刀意與筆意結合,刀法與印材息息相關。傳統的十三種刀法,一名篆刻者,必須全部精通。每種刀法細微的區別表達的風格與形態卻大不一樣。一枚印最好不超過4種刀法,每兩種刀法組合使用效果大不同。創新篇:曾海華求新求變,印論對創新做出了十幾種簡述,從傳承,到創新基本面面俱到。很有意思的是創新本很虛幻,他居然把前六篇綜合融合,得出如此多的創新理論。實在難得。
海華先生的膽大心細,基於他對漢印與民間書法抱有一種強烈的生命意識,他以自己充滿睿智的目光,從漢印與民間書法當中體悟到了自己藝術情感的支點和依託。民間書法當中蘊含的那種自然天真之美和蓬勃的生命力顯然是傳統意義上的文人書法所不具備的,而海華先生藉以完成了他骨子裡對藝術本質的驗證和自由心性的表達,他採取了一種理性的方式,具有了建立創作風格的基礎,再加上精靈而勤奮並且充滿自信的他,青年時期就建立成熟的藝術風格也自然不是怪事。
九思堂九思堂
仁者壽仁者壽
新時期以來,隨著人們思想的進一步解放,在篆刻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觀念方面也產生了很大的變革,廣泛向古印與現代民間印取法成為一種新的時代潮流,而海華先生始終以開創者的姿態走在前面,以自己獨特的審美視角和出色的創作實踐取得豐碩的成果,得到印界的認可。他在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方面雙管齊下,既具有高屋建瓴的理論眼光,又具有迥出時流的創作實踐,兩者合而為一,無疑成為“學者型”篆刻家的代表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