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出之陽
- 外文名:無
- 注音:rì chū zhī yáng
- 作者:劉向
注音,原文,譯文,注釋,原文朗讀節奏,閱讀提示,問題,作者背景,
注音
rì chū zhī yáng
原文
晉平公(1)問於(2)師曠(3)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4)矣。”師曠曰:“何(5)不炳燭(6)乎?” 平公曰:“安(7)有為人臣而戲(8)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9)安敢戲其君?臣(10)聞(11)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12);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13)。炳燭之明,孰與(14)昧行(15)乎?” 平公曰:“善哉(16)!”
譯文
平公說:“哪裡有作為臣子的人來戲弄君主的呢?”
師曠說:“雙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戲弄君主呢?我聽說:少年的時候喜好學習,如同初升太陽的陽光一樣;中年的時候喜好學習,就像正午太陽的陽光一樣;晚年的時候喜好學習,就像把燭點燃一樣明亮,點上燭和暗中走路究竟哪個好呢?”
平公說:“講得好啊!”
注釋
1.晉平公:春秋時期晉國國君。
2.於:對;向。
3.師曠:字子野,春秋時代晉國樂師。他雙目失明,仍熱愛學習,對音樂有極高的造詣。
4.暮:本來是“天晚”的意思,這裡作“晚了”講。
5.何:為什麼
6.炳燭:把蠟燭點燃。古無蠟燭,稱火炬為燭。炳:點。
7.安:怎么
8.戲:對……開玩笑。
9.盲臣:瞎眼的臣子。師曠為盲人,故自稱為盲臣。
10.臣:臣子對君主的自稱。
11.聞:聽說。
12.陽:明亮。
13.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點上燭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個好呢?
14.孰與:相當於“……跟(與)……哪個(誰)怎么樣?”。
15.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16.善哉:說得好啊!
17.日出之陽:初升的太陽,早晨的太陽.
18.日中之光:正午的太陽光.
原文朗讀節奏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閱讀提示
文中的晉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學習,恐怕為時已晚,而師曠卻勸他炳燭而學。接著師曠又打了三個比喻,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點燃蠟燭照明時的光亮。師曠很巧妙地點明老年時讀書雖然趕不上少年和壯年時,但與摸黑走路相比較,還是好得多。從而成功地說服了晉平公,達到了勸學的目的。
【道理】 人生學無止境,任何時候都應該抓緊學習。
“老而好學”雖比不上“少而好學”和“壯而好學”,但總比不好學好。要活到老,學到老。
如果想立志學習就應該從當下開始,只爭朝夕,這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學到老。只要有目標,有恆心。有決心,年紀性別和成功無關。
學習是沒有年齡、界限之分的
問題
1.師曠是怎樣論好學的?這番言論巧妙在何處?
2.師曠論好學的道理對你有何啟示?
活到老,學到老,為人要好學。只要你想學習,什麼時候學都不算晚的。
3.有哪些反問句?
“何不炳燭乎?” “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盲臣安敢戲其君?孰與昧行乎?”
4.“善哉”句中的“善”的字面意義和蘊含的深層意義分別是什麼?
字面意義:讚許。深層意義:平公對師曠的讚許。
“少”、“壯”、“老”分別指什麼?
指:少年、壯年、老年。
5.文中師曠用了三個比喻,意在說明一個什麼道理?
得出道理: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學到老。只要有目標,有恆心,有信心,有決定,年紀、性別、身份都是和成功無關的。 如果大家把學習看成是一種生活方式,就會不斷的學習,終身學習,因為這時候學習已經成為了你的生活需求了。文章通過晉平公與師曠的對話,闡述師曠對學習的見解。文中把人生中的三個不同時期的學習喻為“日出之陽”、“日中之光”和“炳燭之明”,告誡人生學無止境,任何時候都應該抓緊學習.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文章通過晉平公與師曠的對話,闡述師曠對學習的見解。
作者背景
劉向(約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宣帝時,為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楚辭》是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莊忌、東方朔、王褒、劉向諸人的仿騷作品。
【根據短文概括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