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土地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人口民族,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文化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基礎設施,交通,歷史文化,人文歷史,客家民居,風景名勝,綜述,上長嶺村落,馨梓圍,榮譽,
歷史沿革
明代以興寧縣城為中心,分東、南、西、北4廂共171個村。新陂屬西廂轄區之一。
清代仍分東、西、南、北4廂,改村為堡,全縣計154堡。西廂42堡,老新陂仍屬西廂轄區之一。
民國初期,與清同分廂堡。民國十一——民國二十一年(1922年——1932年),全縣劃為16區,新陂屬興寧第四區轄下,劃為福興、新民、新元3個鄉。(民國二十二年即1932年,福塘併入新陂後,全縣為15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原15個區並為6個區,新陂(包括福興)為第四區轄下。
民國三十年(1941年),實行新縣制,原6個區共設50個鄉,559堡,5846甲。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春,縣調整行政區劃,將原50個鄉,559堡調整為29個鄉鎮,520堡。第五區轄4個鄉,新陂鄉為第五區轄下。
1949年5月18日,本縣解放後,廢除保甲制,全縣設16個區,新陂稱第二區。
1957年1月,撤區並鄉。全縣建立26個大鄉,1個城鎮,183個小鄉,鄉稱人民委員會,新陂稱新陂鄉。
1958年9月——1958年10月,隸屬興寧縣人民委員會。
1958年9月20日,奉上級指示取消原建置,成立新陂人民公社(包括福興),實行政社合一,原四十四個農業合作社合併而成新陂人民公社。
1958年10月——1961年秋,隸屬興寧縣人民委員會。
1958年夏,新陂、福興合併為新陂鄉人民委員會。
1958年9月20日成立新陂人民公社。
1961年新陂公社分為新陂、福興兩個公社。
1961年——1978年,隸屬興寧縣革命委員會。
1968年6月15日,新陂公社改稱新陂革命委員會。
1978年3月——1983年10月,隸屬興寧縣革命委員會。
1978年3月,新陂分為新陂、長嶺兩個公社。
1981年1月撤消公社革命委員會,恢復新陂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3年11月——1987年3月,隸屬興寧縣人民政府。撤社建區,原新陂、長嶺公社合併為一個區。成立新陂區公所,原大隊改為鄉。
1987年3月撤區建鎮,改為新陂鎮。
行政區劃
1989年冬至1999年3月,村民委員會改稱管理區辦事處。新陂鎮設17個辦事處:先聲、茅塘、福慶、福民、福豐、茶塘、洋崗、管嶺、一聯、樂仙、三新、新元、家莊、米寨、華新、新金、上長嶺。
1999年3月起,管理區辦事處改為村民委員會,新陂鎮轄17個村民委員會:先聲、茅塘、福民、福慶、福豐、茶塘、洋崗、管嶺、一聯、樂仙、三新、新元、家莊、米寨、華新、新金、上長嶺。
2004年11月興寧市政府對鎮、村行政區划進行調整,新陂鎮劃出管嶺、一聯、洋崗、米寨4個村民委員會歸興田街道辦事處管轄。
截至2016年,新陂鎮轄13個行政村和1個居民社區,鎮政府駐新陂鎮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新陂鎮位於興寧市興城西部,素有興寧西大門之稱。中心位置約在東經115°70′,北緯24°16′。東連
興田街道、
寧中鎮,北接
葉塘鎮,南鄰
福興街道,西與
五華縣毗鄰。轄區東西約10公里,南北約5公里,全鎮總面積43.08平方千米(2017年)。
地形地貌
新陂鎮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略有升降或平坦之勢,西部山峰多在海拔200米,最高山峰觀音寨海拔326.7米。屬丘陵地區。西面、西南面是山地,其餘地方為丘陵、平原。山區、半山區村有先聲、茅塘、福慶、福民、樂仙等5個村;平原村有茶塘、新元2個村;丘陵村有福豐、新莊、家莊、華新、新金、上長嶺等6個村。山脈、河流走向都是自西北向東南。平原、丘陵地勢平坦或微有升降,整個地勢西高東低。
土壤,山地土壤:花崗岩赤紅壤,主要分布在先聲、茅塘、
樂仙村,由花崗岩風化物發育而來,植被由馬尾松、崗松、芒箕等組成的稀樹群落;嶺地土壤:紫色土,在50米以下丘陵群中,主要分布在福慶、福豐、華新、新金、上長嶺、新元、家莊等村,土壤多屬有機質層薄層紫色土,丘陵下部坡度平緩,大部被開墾種植各種經濟作物,坡腳開墾為水稻田;耕地土壤:總體來說多數是好的和比較好的,熟化程度較好,水田中,油泥田占22%,狗卵土田占36%,黃泥土田10%,沙壤土田23%,半沙泥田9%。
氣候
新陂鎮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平原丘陵氣候區,全年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21℃,年日照時數2078小時,年降雨量1500毫米,無霜期315天。
水文
新陂鎮主要河流有樂仙河、麻嶺河、曾坑河。其中樂仙河屬跨鎮內河。發源地在樂仙村頓塘,自西向東流經樂仙水庫、雙車、戴湖、仙人座石水庫、石陂頭、林陂肚、豆子壢、福豐村峰山圍、月形上屋、
家莊村新安橋、壩心陂、米寨村黃竹壢出寧江河,全長10公里;麻嶺河發源於原葉南鎮富祝黃竹塘入麻嶺水庫。新陂境內全長4.2公里,由麻嶺水庫流經葉南河西村、麻嶺村,新陂鎮三新、上長嶺、新元、家莊、華新等5個村與九萊口河匯合於華新經米寨崗出寧江;曾坑河發源於新陂曾坑上游棉輋,自西向東流經茅塘村吳排嶺下,經福興、興城納入寧江,老河全程7480米。
新陂鎮主要水庫有仙人坐石水庫、曾坑水庫、響水寨水庫。其中仙人坐石水庫庫區位於樂仙戴湖、青年、半坑村門口至樂仙山口處,集雨面積10.3平方公里,庫容392萬立方米;曾坑水庫位於曾坑山溪口七聖仙娘廟兩旁山的夾頸處,集雨面積為9.44平方公里,總庫容207.2萬立方米,正常庫容122.8萬立方米;響水寨水庫位於
先聲村響水寨,集雨面積3平方公里,庫容為120萬立方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新陂鎮轄區面積43.08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耕地17226畝,山地3.4170萬畝。
動物資源
植物資源
人口民族
新陂鎮總人口28856人(2017年),皆為漢族人。
政治
黨委書記 | 李新強 |
黨委副書記、鎮長 | 陳媛媛 |
人大主席 | 羅漢新 |
黨委副書記 | 宋博鵬 |
張祖波 |
黨委委員、副鎮長 | 羅晉導 |
副鎮長 | 戴勝安 |
曾環東 |
黨委委員、武裝部長 | 劉可輝 |
人大專職副主席 | 羅永忠 |
以上名單是2016年當選的領導班子,引自興寧市政府信息公開目錄系統。
經濟
綜述
新陂鎮2005年農村社會經濟總收入7488萬元,年人均收入3859元。1986年完成財政收入40.53萬元,2002年財政收入279.31萬元,2005年完成財政收入84.71萬元。
2016年,新陂鎮經濟總收入5.19億元,比2015年增10.7%;農民人均純收入8129元,比2015年增9%;完成工商稅收入221.91萬元;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1841.83萬元,增幅12.56%。
2017年,新陂鎮經濟總收入5.62億元,同比2016年增長8.3%;農民人均純收入8828元,上升8.6%;完成工商稅收入270.7萬元,比2016年增10.74%;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2290.25萬元,增幅24.35%。
第一產業
新陂鎮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各種蔬菜。1979年全鎮糧食生產面積21964畝,總產7381噸,農村經濟總收入1480萬元,年人均收入225元;1993年市財辦與新陂鎮在米寨村興辦“菜籃子”基地工程,年複種面積1664畝;1994年水稻畝產突破千斤大關,實現“噸谷鎮”,至2006年連續13年保持“噸谷鎮”稱號。
第二產業
傳統手工業的發展
解放前,新陂範圍內的工業、手工業種類多,分布廣,除規模較大的西莊布廠外,還有合股經營的及個體工業、手工業。如上、下樓農民辦的紡棉紗和織小花帶業,先聲織“四八”、“九六”、“三丈白”窄封土布業;管嶺百上堂的打鐵業;洋崗合股經營的鴻發紡紗廠、各戶的織土布業;上長嶺農民打夾紗業;一聯有規模較大的個體染、碾、曬土布的曬碾業(其中包括巫公嶺、楓樹下、馬崗嶺、管嶺尾賴屋,黃屋、劉屋等三個自然村);家莊壩心陂的竹簍及農家具編織業;茶塘的土木建築、雕刻、油漆業等。
私營工業的發展
1955年合作化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利用和發揮私營工業、手工業的優勢與作用,由各鄉農業合作社有計畫有步驟地組織起來,使之納入發展集體經濟的軌道,進行集體或聯組生產,統一由合作社領導,分工把守,按勞計酬。1961年實行體制下放,提出全黨支援農業,對所有已組織起來的工業,手工業全部下馬停產。
社隊企業的發展
解放後,新陂鎮的社隊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1959年公社設一名書記兼管工業,進行分工領導,成立工交財貿辦公室,設主任、幹事,分管企業工作。第三個五年計畫建設時期,從1961年起,社辦工業首先在新陂圩和下長嶺辦起了兩個糧食加工廠,後又連續辦起了煤礦、建築工程隊,農械廠、煉鐵鑄造廠、運輸車隊、石場、農機具廠、竹器工藝廠、農械二廠、紅磚廠、酒廠、服裝廠、水泥製品廠、磚瓦廠,五金塑膠廠、織布廠和供電所等22個廠、場、礦。隊(鄉)辦工業共有42個廠、場,計有鐵廠3個、農機服務站10個、加工廠17個,磚瓦廠6個,石場4個,工藝廠2個。1983年區公所成立後,設有農工商聯合公司,組織、管理區、鄉企業。隨著體制的改革改革,市場經濟的建立,至2005年3月鎮屬企業只有樂仙石場。先聲石場,裝卸公司。
個體工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的富民政策,農村的個體工業和手工業又逐漸地恢復發展起來。據1984年的不完全統計有糧食加工廠47個、磚瓦廠10個,打鐵87戶、農家具木器13戶、裁縫59戶、竹器工藝23戶、蠟燭加工9戶、尼龍包裝袋加工5戶,織繒網100戶,水泥製品14戶,織帶2戶,鋸木廠4戶、做豆腐、腐竹225戶,粉面加工15戶等約共有716戶從事工業、手工業生產,為四化建設和人民的生產,生活需求起了重要作用。
1979年社隊企業47個,從業人員1935人,總產值244.27萬元,利潤19.64萬元。2005年鎮辦、村辦、個體、私營企業528個,從業人員3296人,企業總收入7496萬元,利稅932萬元。2005年,引進的興盛玩具廠投產並繼續擴建擴產,成為鎮內規模最大的招商引資項目。
第三產業
新陂鎮依託上長嶺村客家古民居集中、綠色生態良好等優勢,全力打造大天然生態農業休閒旅遊區,進一步完善“李潔之將軍府——歡樂崖家”文化旅遊產業園建設,打造客家古民居保護開發利用的典範,成為客家文化旅遊名鎮。
2016年,新陂鎮引進企業投資,計畫在上長嶺村投資20億元,首期投資5億元,截至2016年已投入2億元,建設占地453多畝,集現代都市農業、生態旅遊、休閒觀光、遊玩度假、田園農耕體驗於一體的大天然生態農業休閒旅遊區,已協助企業完成土地流轉123畝。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新陂鎮1994年冬辦起了有線電視,2005年用戶1600多戶。截至2007年,新陂鎮有三層4廳4室建築面積54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中心一個。
2017年,新陂鎮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開展“道德模範”和“文明家庭”評選活動,21戶家庭受到表彰;開展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體育活動40場次,成功創建“興寧市文明鎮街”;在上長嶺村將軍府建設“興寧市客家山歌傳習所”、“興寧市傳統美術傳習所”、“《羅家通書》推算法傳習所”、“杯花舞傳習所”等4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習基地,“非遺”傳承工作有序開展。
教育事業
新陂鎮原有新陂、長嶺兩間初級中學,國小20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1997年開始改造“薄弱學校”,先後建成一聯、管嶺、洋崗、先聲、茅塘、福豐、米寨、上長嶺、三新、華新、新元、茶塘、福慶、樂仙、河南國小等15座教學樓,擴建改造了兩間中學和中心國小運動場。2005年經市教育局最佳化整合教育資源,撤併長嶺中學將之改造為中技學校。
2016年,新陂鎮投入45萬元建設新陂中心國小標準化七人制塑膠足球場、新陂中心幼稚園塑膠跑道;投入80萬元改造福民教學點,增加功能場室6個,增加學位80個;投入23萬元改造河南、華新教學點;投入37萬多元改造新陂中學運動場等;2016年5月,順利通過了“廣東省教育強鎮”複評驗收。舉辦了鄭丙英獎教獎學金頒獎活動,共為230多位優秀師生髮放獎教獎學金5萬元。協助深圳市寧江慈善基金會開展扶貧濟困活動,為15名貧困學生髮放助學金每人2000元;2016年,新陂中學有47名學生考上興寧一中。
醫療衛生
截至2007年,新陂鎮有衛生院1間,設11個衛生院下屬站。
2016年,新陂鎮加強對新陂衛生院升級改造,投入31萬多元建設X光室和護士部,投入7萬多元按要求完成衛生院大樓外觀的統一裝飾;建成13個村公共衛生站,促進鎮衛生院與村衛生站一體化管理。
社會保障
截至2007年,新陂鎮有敬老院1間。
2017年,新陂鎮全面完成2018年度城鄉居民醫保繳費工作,入保人數達3.553萬人;全年城鄉養老保險入保人數約5195人;全年共為724戶低保戶發放低保補助資金437.376萬元;為940位殘疾人發放殘疾護理補助37.68萬元;為133人發放大病醫療救助資金58.96萬元;為1111名高齡老人發放高齡津貼25.5萬元;為341位重度殘疾人辦理醫療保險;為5位殘疾人發放殘疾人自主創業就業扶持資金6500元;為343名重度殘疾、精神殘疾和智力殘疾人繳納養老保險費;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新陂鎮12位孤貧兒童分別得到了市婦聯和社會各界的資助;實施扶貧助學工程,有92名優秀貧困學生得到了“深圳市寧江公益基金會”“鄭丙英獎教獎學基金會”等慈善組織的資助。
基礎設施
新陂鎮1997年綜合整治圩鎮,初步改變了以往髒、亂、差的環境,1998年起新開闢農民街、環圩路、上新路等街道。2000年鎮黨政高度重視,在市有關部門支持下,進行圩鎮舊城改造,新建門店6000平方米,市場亭280平方米,現有店鋪200多間。截至2007年,新陂鎮13個行政村、1個社區建起了辦公樓。
2017年,新陂鎮完成洋陂河擴寬改造建設,做好冬修水利工作,投入約321.9萬元對三新、樂仙、新金、福豐等13個村共13公里的水渠進行三面光改造和疏通修理。加強交通路網建設,投入131.5萬元對三新、華新、先聲、新元等5個村共2.7公里的道路進行水泥硬底化。加大辦公條件的改善力度,投入176萬元新建茅塘村、華新村綜合辦公樓;投入27萬元完善三新、上長嶺等6個村的辦公設備。關心關愛殘疾人和老年人,投入12萬元建成樂仙社區殘疾人康園中心,投入2萬元完善新元村老人協會辦公桌凳。加大文化體育設施建設,投入118萬元新建茅塘村文體廣場和三新村社會廣義核心價值觀廣場,投入10萬元新建先聲村五人制塑膠足球場,投入8.9萬元完善家莊、福民等5個村文體廣場配套設施;投入23萬元對茅塘、三新等村實施廣場綠化美化工程;投入11.9萬元在圩鎮街道和三新、新金村道安裝路燈;投入11.52萬元在福豐、家莊、三新村村道安裝30個視頻監控。
交通
新陂鎮境內有
廣梅汕鐵路從西南穿過,國道205線、省道225、226線縱橫全境。1998年基本實現管理區道路水泥硬底化後又繼續向各自然村、屋延伸,到2007年,全鎮經市交通局確認的3米寬以上的水泥鄉道達35.9公里。
歷史文化
人文歷史
新陂圩於
明朝初期即有人聚居,逐漸繁衍成和平圍,上圩祗、護龍圍、龍興、大夫第、積亭第、贊倫第7個自然村,村與村之間面臨通道的人家陸續開設油鹽、乾貨、紙摺、藥材、缸瓦、理髮等店鋪,日久形成一條東西向直街和南北向橫街。據傳,古時麻嶺、樂仙河道流經新陂,下遊船只溯寧江而上可達。明朝
萬曆年間,境內圍嶺西北河道上,村民用石塊壘築一座新的攔水陂以方便船隻運行,往來該地的船均以“新陂”稱之,是明朝
崇禎《興寧縣誌》記載的十二圩之一,
清朝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奉旨設立圩場,依習慣取名“新陂圩”。逢農曆三、六、九日為圩期。
新陂鎮
明代起就呈現了“處處鄉學蒙館書聲琅”“滿街都是讀書郎”的獨特景象,孕育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杯花舞”,湧現了大批名人,文人代表有清代秀才陳若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著名畫家李凌雲、書法家李夢九、曲藝家李祈才、版畫家劉可為等;愛國將領有李振球、李潔之、劉柏賢、李明、李新俊、李則芬、李安定、羅熾楊、李康秀等9名將軍,可謂將軍故里。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又稱為圍龍屋、圍屋、轉龍屋、客家圍龍屋等,是漢族
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築。圍屋始建於唐宋,興盛於明清。狹義的圍屋指的是圍龍式的圍屋,而廣義的圍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
圍樓或圍屋。廣義上的圍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圓形、半圓形和方形三種,此外也有前方後半圓形、八卦形、橢圓形等形狀的。圍屋結合了漢族古樸遺風以及南部山區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築之一。新陂鎮現存客家民居有
馨梓圍、慈恩廬(李潔之將軍府)、詒谷堂、恆升圍、亮功第、德馨圍、四角樓等。
風景名勝
綜述
新陂鎮境內特色古民居眾多,代表有馨梓圍、慈恩廬(李潔之將軍府)、詒谷堂、恆升圍、亮功第、德馨圍、四角樓等。
上長嶺村落
上長嶺村側橋古村落中有古民居20多座,最早建於清朝康熙年間,保留完好,2013年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馨梓圍
新陂鎮最具代表性民居為
馨梓圍,又名康記,俗稱“解放圍”,位於廣東省興寧市新陂鎮家莊村,始建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為三堂二橫四角碉樓圍龍屋,外加右側四橫屋,分布面積85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闊89.9米,進深58.5米,建築占地面積4459平方米。是“
興寧十大古民居“之一。
榮譽
新陂鎮被評為:“全國人口和計畫生育依法行政示範鎮”、“廣東省教育強鎮”、“廣東省殘疾人工作先進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