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地理位置,行政區劃,歷史沿革,自然環境,農業,林業,副業,基礎建設,名人鄉賢,領導機構,
地理位置
村委會里,廣梅汕鐵路、205國道均從村邊穿越而過。
村中一小河古稱仙坑河,今稱曾坑河貫通全境。
行政區劃
以雞仔橋為中心點,分為上村、下村。上村包括君子塘、陶窩、高曲、冇塘、橫坑、上山、樓下,象形、湖洋排;下村包括排上、湖祗唇、欖祗樹下、倉豐圍、中道亭、榴塘、鹿角塘等,共有33個自然村、屋,截止至2005年底,共有人口2938人。有陳、彭、戴、王、黃、羅、吳等7個姓氏居住。
歷史沿革
據傳古時候該村原名仙坑,明朝年間,曾姓落居後改名曾坑。約明永樂15年(1417年)陳姓陳倫公落居後,子孫昌盛,曾家逐漸搬遷到葉塘等地,解放後,人民翻身作主,以客家話諧音將“曾坑”改名為“先聲”,一直延用。
自然環境
先聲村屬純山區村,海拔326.7米的全鎮最高山峰觀音山位於村內,其餘山峰海拔200米左右,山峰較為平緩連綿。
農業
全村山多田少,山地約1.4萬畝,山坑水田等約1000畝,村民以林養農。
該村以種水稻為主,冬種蠶豆、雪豆、小麥、可一年三熟,旱輋地種花生、黃豆、甘蔗、木薯等,解放後經過深耕改土,一坑三溝,平整工地,改良品種,糧食產量逐年增加。
改革開放後,土地下放,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高漲,積極回響政府號召科學種田,大面積採用雜優品種塑盤育種,科學施肥灌水,及時防治病蟲害,糧食畝產上升至1000多斤,其它作物也同步增產。2005年人均收入達3480元。
林業
解放前由於農業生產不景氣,農民大量砍伐樹木當燃料,致使青山變成光山,林少泉缺、堤潰,造成旱澇災害嚴重。
自1956年建成曾坑水庫、1971年春修建了響水寨水庫後共可蓄水200多萬立方米,大大緩解了新陂下游的旱情。
1980年以來國家重視山林綠化、水土保持工作,加強了山林管理,宣傳並實施農村改燃工作,已實現山青林茂,綠化覆蓋面積達80%以上。
副業
村民在種植農作物的同時搞好家庭副業,養豬、牛、羊、雞、鴨等。解放前,靠賣魯草、竹、木補充生活來源,做生意的極少。改革開放後村中先後開設了十多間商貨店,經營村民日常生產生活所需物品,全村共有400多人出外打工,其收入成為農村家庭經濟收入的一大來源,村內鹿角塘石資源豐富,有鎮辦採石場一個。
基礎建設
1、住房
解放初,大多數村民住的是傳統的土木結構磚瓦房,既破且爛。解放後有所改變,改革開放以來全村90%的人家都建了新的紅磚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各式樓房。
2、道路
古時候全村是山徑,坎坷、泥濘的羊腸小道彎彎曲曲。雞仔橋是獨木橋,解放前改建成木架平板橋,解放初期改建成石墩石板寬一米的石橋,山路也改成寬2-3米的泥沙路。改革開放後,國道205線經過該村,村中大部分道路都鋪築了5米寬的水泥路。雞仔橋也改建成6米寬的鋼筋水泥橋。
3、學校
解放前村童依舊俗讀氏族學校,村中有宗道學校,德星學校,松軒學校等,解放後,宗道學校改為全村統一的完全國小,名為先聲國小。上村、鹿角塘、倉豐圍都設了初小班方便附近兒童入學,改革開放後,由政府拔款和鄉賢捐助70多萬元,建成全新的校舍和球場,全村學生有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4、1995年以來,全村共設立了三個老人協會,全村老人在空餘時間有了休閒活動場所,尊老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得到進一步弘揚。
名人鄉賢
陳若梅 清末秀才
陳紹根 原英德市副市長
彭耀新 梅江區區委書記
彭偉雄 興寧市社會勞動保障局局長
陳海權 原懷集縣委副書記
陳錦祥 五華縣公路局副局長
陳金城 原興寧市教育局副局長
陳達坤 原興城鎮黨委副書記
領導機構
陳達標 1957年——1980年12月
戴淦元 1979年——1986年4月(1979年——1984年4月,上村)
彭其天 1981年1月——1982年8月(先聲村)
陳壽新 1987年——1993年12月
彭啟高 1994年1月——1997年12月
黃子濤 1998年1月——2002年11月
陳裕新 2002年12月——2004年10月
陳偉林 2004年11月——2006年3月
陳壽新 2006年4月——
歷任村主任(大隊長、鄉長)
戴俊明
黃加猷
陳壽新 1979年——1986年
彭啟高 1987年——1993年12月
黃子濤 1994年1月——2002年12月
陳裕新 2000年12月——2004年10月
陳偉林 200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