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慶村(廣東省興寧市新陂鎮下轄村)

福慶村,隸屬廣東省梅州市興寧新陂鎮,位於梅州市興寧市新陂鎮西南,東至福豐、福民,南、西至先聲,北鄰樂仙。轄35個村民小組。由上半、林屋、鄒屋、嶺背、上嶺、下嶺、曹屋、張屋、黃屋、磨形、劉屋、樓角、潘屋、羅屋、山下廖屋、高松樹下,新遷圍、木頭坪18個自然村、屋組成,有:陳、林、羅、劉、廖、潘、張、黃、鄒、曹10個姓氏居住,據傳最早居住的是張氏,目前居住最多人口的是陳氏。

全村有水田741畝,輋嶺地100多畝,山地2908畝,村民歷來以農業為主,兼做小生意,2005年末人口2124人,年人均收入3700元,村委會位於葉崗嶺,距離鎮府4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福慶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梅州市興寧新陂鎮
  • 電話區號:0753
  • 地理位置:位於梅州市興寧市新陂鎮西南
  • 人口:2124人(2005年)
  • 方言梅州話
  • 機場:梅州客都機場
  • 火車站梅州站梅州西站
  • 車牌代碼:粵M
  • 山地面積:2908畝
概況,農業,林業,工副業,各項建設,名人鄉賢,歷任幹部,今日福慶,

概況

福慶因轄區內有一古寺——福慶寺而得名,解放後稱福慶鄉,
1958年公社化時稱福慶大隊,後分出茶塘、福豐大隊,
1963年10月福慶、福民大隊合併為福慶大隊;分為上、下片,
1979年2月又劃出福民大隊。
1968年稱大隊革命委員會;
1984年3月起稱鄉人民政府;
1987年4月稱村民委員會;
1989年稱為 管理區辦事處;
1999年4月稱村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委員依法由村民選舉產生。

農業

一貫栽植水稻為主,冬種胡豆、小麥、雪豆、旱輋地種植花生、黃豆、甘薯等作物。解放後,特別是路線教育工作組進村,經過深耕改土,開渠引水、移圳、平整土地,改良品種,糧食產量得以提高。農村實行承包責任制後,農民生產熱情高漲,積極回響政府的號召,科學種田,大面積採用雜優良種,實行塑盤拋秧,進行科學肥水管理,及時防治病蟲害,水稻產量大幅度增長,畝產千斤以上,其它作物的生產也得到長足的發展。

林業

有山地面積2908畝,種松樹、杉樹、油茶、食茶。1960年辦起了林場,由各生產隊派一名社員耕山護林。“文革”期間,沒有亂砍濫伐現象,山林得以保存,故大隊成為封山育林標兵。1981年因林場林業工作搞得好,獲梅縣地區行署獎勵。

工副業

農戶在栽植水稻的同時,普遍有家庭副業,養豬、牛、雞、鴨等畜禽,養牛主要用於耕田駛役,過半農戶家庭有從事裁縫、運輸、做小生意的傳統。改革開放以來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占勞動力的40%左右,為大部分青壯年村民提供了就業門路,增加了家庭經濟收入。

各項建設

1、水利:村內無大江大河,農田灌溉主要靠曾坑水庫、洋塘坑水庫水。在上級政府和水利部門的支持下,2003年冬對位於轄區內年久失修嚴重漏水的洋塘坑水庫進行除險加固重新建造,消除了水庫隱患,提高了蓄水、灌溉、抗洪能力。對重點溝渠實行石砌“三面光”。冬春季組織清淤,從根本上解決了易旱易澇問題。
2、道路: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鄉村道路建設逐步得到改善,自1985年起,對村道擴寬,主村道砌護路牆,進入九十年代後期,爭取上級支持,向在外鄉賢募捐,發動民眾捐資等辦法籌集資金,鋪築了接長嶺公路至村委會,村委會至各自然村、屋主道的水泥公路6公里,徹底改變了鄉村道路交通環境。
3、學校:福慶國小是解放前用土磚、瓦、雜木等材料建起的,因年代久遠校舍已成危房,嚴重影響師生安全。在市、鎮黨、政的關心重視下,拆除危房,於2001年新建起一座3層約1000平方米的教學樓,同時砌了校園圍牆和修整了操場,美化、綠化了校園環境。如今福慶國小已成為校舍設施較為完善的一間完全國小。

名人鄉賢

鄒遠坤 曾任省四望嶂礦務局三礦黨委書記,現任省煤炭總公司四望嶂留守處副主任兼黨群工作部長。
劉維章 曾任刁坊鎮黨委書記,興寧市僑辦主任,現已退休。
羅春民 現任興寧市公安局副局長。

歷任幹部

書記 陳其青 1979——1984年。
林遠懷 1984——1988年。
劉冠權 1989——1994年。
陳漢輝 1994年起任——
主任 陳禎祥 1962年7月——1969年12月。
林遠懷 1979——1984年。
劉冠權 1984——1988年。
羅丙新 1989——1993年。
陳漢輝 1994年——

今日福慶

全村現有黨員51人,村幹部6人,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陳漢輝;副書記、副主任劉冠宏,副書記劉國強,委員劉翠梅(女)、陳漢新,鎮聘村幹部陳仕梅(女)。村幹部繼續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委和鎮駐村幹部的具體指導下,組織帶領全村民眾團結一致,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充分發揮本村優勢,創造有利條件,在奔康致富道路上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