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汾(唐末大臣)

劉汾(唐末大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汾,字伯臨,淮北徐州人。漢高祖40世孫,唐末名將劉巨容長子。生於前唐宣宗大中二年戊辰(公元848年)正月二十八日子時;卒於後梁龍德元年即後梁末帝貞明七年辛巳(公元921年)三月初十日巳(午)時;葬江西廣信府弋陽縣新陂里居仁鄉旗鼓嶺(今江西弋陽縣曹溪鎮),西官東道,巽山乾向。

基本介紹

  • 本名:劉汾
  • 字號:伯臨
  • 所處時代:唐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淮北徐州
  • 出生時間:公元848年
  • 去世時間:公元921年
劉汾自幼聰敏好學,唐懿宗鹹通十二年辛卯(公元871年)23歲登進士第,初授兵部員外郎。乾符二年(875),黃巢起兵回響王仙芝。四年,黃巢起義軍攻打河南。劉汾率部屢戰,斬黃巢義軍前鋒諸將,義軍失利。五年,劉汾會元裕捕殺王仙芝黃梅王仙芝部將尚讓率餘眾歸黃巢黃巢起義軍勢力聚增,黃巢自稱沖天大將軍,引兵南下福建等地。劉汾奉命率部圍剿追擊,自嶺南至襄陽,行巡荊門關,會同江西招討使曹全政、父劉巨容等合兵一處,大破黃巢起義軍,執義軍將領13人,斬俘義軍17萬。黃巢與尚讓率餘眾衝出重圍,渡江轉戰饒、信、池、宣、歙、杭等15州。
中和二年(882)八月,劉汾率部進駐饒、信等地,官至軍押衙團練討擊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尚書右僕射等職。這時,饒、信一帶經戰火紛亂,到處是黃埃赤地,民不聊生。劉汾為彌補屠殺起義農民之過,實行撫恤政策,“親加勞問,簡徭役,寬賦稅,民賴以全活者甚眾。”(《全唐文》卷793,劉汾《大赦庵記》)中和四年(884)六月,黃巢起義軍經劉汾、李克用等幾經殘酷鎮壓後,宣告失敗。劉汾蒙詔鎮守饒、信二州。
龍紀元年(889),劉汾家族突遭橫禍,父劉巨容被殺。劉汾與弟鄱陽縣令劉迪經此變故,已厭惡官場上的爾虞我詐,遂隱居信州弋陽縣歸仁鄉新陂里(今江西省弋陽縣曹溪鎮)。景福元年(892),劉汾在饒州樂平縣歸桂、豐樂二鄉買得荒閒田800餘畝(今萬年盤嶺、大源、梨樹塢等地),福建建南山寺(今梨樹塢鄉南嵩塢)一座,邀請妙果寺禪僧至明、至公等 5人入寺住持。勤耕耘,守奉祖宗春秋二祭。不久,朝廷念劉汾兄弟忠孝,下詔:“汾戰陣能勇,思祖能敬,其山寺稅糧俱賜優免。”故南山寺改稱“南山七詔寺”。劉汾之女金姑美貌無比,唐皇欲納之為妃,劉汾不從,慌稱金姑為啞女,已人庵為尼。其後,金姑果刺舌成啞,並矢志隱修於南山寺。後來唐皇得知真情,為金姑之志所感動,特赦金姑無罪,因而南山寺又名:“大赦庵”。
景福二年,唐昭宗帝恢復劉汾的官爵,又進至南節度使、銀青光祿大夫、上柱國、右僕射等職。不久,劉汾病逝,葬於南山。
劉汾生有14子,後散住饒、信等地。弋陽萬年劉姓多為其後裔。著有《大赦庵記》。
生十四子:漢興、漢升、漢從、漢明、漢宗、漢瑞、漢廣、漢匡、漢勝、漢吞、漢英、漢寧、漢彬、漢平。
長子漢興,父喪後獨自還鄉徐州。
次子漢升,遷居安慶望江,其孫謨和誨2人同遷清源。
三子漢從,居歸仁鄉新陂里,後裔慶十一遷麻城!
四子漢明,遷弋陽之官莊。
五子漢宗,遷弋陽之蘭溪。
六子漢瑞,遷鉛山,其孫嬰公卜居錦屏山。
七子漢廣,遷信之上饒縣葛源。生四子義昭、義允、義員、義方,三子義員居豫章郡彭澤竹垣坂。
八子漢匡,遷上饒之樂平縣勇山。
九子漢勝,與子孫遷於鄱陽之清塘源(清塘村)。今鄱陽縣凰崗鎮清塘村,後赤壁、谷城、成都、石首、竹山劉氏多為其後。
十子漢吞,居住新陂里。子三人遷樂平之湖圍,孫廣微又遷鄱陽之義城。
十一子漢英,與子遷於新陂里之大橋後又遷流芳!
十二子漢寧,居新陂里,其子真玉(又叫義真)遷流芳,義玉遷張溪。
十三子漢彬,長子居東山,次子通任宣州通判居琴溪,後裔遷萬山黃柏。
十四子漢平
大赦庵記
☆劉汾
汾,大中十三年進士。屢擢兵部侍郎。以討黃巢功轉信州軍押衙都團練討擊使檢校國子祭酒兼御史大夫尚書右僕射。鎮守饒、信二州。文德二年進(闕一字)南節度使。
○大赦庵記
汾自大中己卯登科以來,官至兵部員外郎。鹹通三年遷本部侍郎,出(闕)河南招討使。乾符二年,黃巢起兵應王仙芝。四年,巢寇河南。汾屢戰,斬其前鋒諸將,賊遂敗衄。五年,會元裕斬王仙芝於黃梅。巢方攻亳州,汾帥眾直抵城下,賊遂引退。會尚讓帥仙芝餘眾歸巢,號沖天大將軍,引兵南寇福建。汾剿追之,巢又自嶺南趨襄陽。汾出師間行巡荊門,會父劉巨容曹全?亦合軍待焉,俱以兵伏林中,賊至伏發,大破其眾,斬俘一十七萬。巢與尚讓收餘眾渡江,轉掠饒、信、池、宣、歙、杭等十五州。廣明元年十一月,巢陷京師,車駕幸蜀。中和元年三月,汾轉京城四面行營招討使。巢遣其將尚讓王播帥眾五萬寇鳳翔,汾與都統鄭畋、唐宏英等勒兵待之,大破其眾於龍尾陂,斬首二萬級,伏屍數百里。中和二年八月,汾轉信州軍押衙團練討擊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尚書右僕射。時饒信經巢兵火餘,民不聊生。汾一意撫恤,親加勞問,簡徭役,寬賦稅,民賴以全活者甚眾。四年六月,巢圍陳州。汾會李克用至,遂去趨汴。克用追及中牟,大破之,讓率眾降。汾與李師悅率尚讓追剿餘眾,至虎狼谷。巢甥林吉斬巢兄弟妻子首獻以降,由是巢禍既滅。
汾再戰再克,十無一失。蒙詔鎮守饒、信二州,連年不得回朝。汾遂寓居廣信路弋陽縣歸仁鄉四十六都新陂里。夙夕感激,視干戈則思斗,居村落則思耕。光啟二年,佃得荒間山田一段,約計八百餘畝,名曰南山。坐落饒州路樂平縣歸桂、豐樂二鄉,居崇山峻岭之間,人境寥絕。東至弋陽高界培分水為界,西至豐樂風門嶺洪鶴山嘴為界。南至歸桂鄉東源坑合水為界,北至豐樂鄉紅鶴山盤嶺分水為界。四至分明,源頭塢尾,上{山罪}下坳,與外並無一毫之間。其田地成者少,荒者多。召人勤力其中,盡一夫可受。屢次召佃耕種,俱各辭以不能。
汾起微陋,致身榮顯,忝有九妻。曰鄭氏,贈信國夫人。曰鮑氏,曰宋氏,曰王氏,曰馬氏,亦贈夫人。曰張氏,曰郭氏,曰李氏,曰武氏,俱有淑行。生子十有四人,曰興、曰升、曰從、曰明、曰宗、曰瑞、曰廣、曰匡、曰勝、曰吞、曰英、曰寧、曰彬、曰平。此豈非荷祖德哉!又且連年奉詔征討,百戰百克,未能一歸故土。於祖宗之德,並無寸報,久違春秋二祭。文德元年,汾謹將前山田地施捨,創立禪寺一所,名曰南山寺。召到屬郡鄱陽北隅妙果寺禪僧至明、至公等五人,入寺住持。勤於開耕,守奉祖宗春秋二祭,及禮三寶慈尊,兼得利生益死。
景福元年,佛殿、觀音堂、坐禪亭並東西廊房俱克完焉。已經奏達,朝廷念汾忠孝,詔曰:“汾戰陣能勇,思祖能敬,其山寺稅糧,俱沐優免。”故寺曰南山七詔寺,庵曰大赦庵。二年,汾又進(疑)南節度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右散騎常侍右千牛衛上將軍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右僕射。汾念累荷朝廷詔赦,蒙恩不淺。於是將本身居官政事緣由,施山創寺事實,錄作二本。一以垂之家譜,以儆後人,勿墜吾志;一以給付僧人,收管山田。凡諸僧人在寺住持,務要各守本分,不許貪花好酒,妄將田地移?丘換段,及盜賣等情。其山已有四大界至,諸人不許侵占;第僧眾務要常守清淨,奉禮三寶。其常用食物,銅鐵器皿,俱各完全,不可遺漏。如有此等僧眾,即便賠還。所建三寶殿、觀音堂、坐禪亭及東西廊房,四時俱檢看,漏爛即行修禮,不可怠慢。亦且吾家子弟,不許常行到寺,需索酒食。遇春秋二祭,止許二三人到寺,拜謁祖先即返,不許動騷常住。自茲之後。僧眾不從吾言者,即便斥退。吾之後人不從吾言者,定準不孝論。故書是說,以為砧基之本雲。
劉汾世系
炎帝—→黃帝—→少昊—→蟜極—→帝嚳(kù)—→堯—→
01世祖
源明
02世祖
永河
03世祖
濟樂
04世祖
歲紀
05世祖
正坤
06世祖
長曆
07世祖
德堯
08世祖
仁宏
09世祖
廷光
10世祖
爵南
11世祖
行矩
12世祖
復旺
13世祖
茂清
14世祖
孔陽
15世祖
日永
16世祖
得榮
17世祖
聚義
18世祖
劉累
19世祖
昌益
20世祖
劉歆
21世祖
詠八
22世祖
相承
23世祖
全福
24世祖
美勛
25世祖
釗寧
26世祖
昞寬
27世祖
文盛
28世祖
錦遙
29世祖
升吉
30世祖
瑞明
31世祖
先柱
32世祖
源傳
33世祖
維宗
34世祖
新興
35世祖
建侶
36世祖
文楨
37世祖
晨祿
38世祖
任玉
39世祖
添楨
40世祖
樹鴻
41世祖
登貴
42世祖
俊通
43世祖
彥武
44世祖
標林
45世祖
德朋
46世祖
敬典
47世祖
廷聲
48世祖
元振
49世祖
勝海
50世祖
致祿
51世祖
隰叔
52世祖
士雲
53世祖
倉模
54世祖
華封
55世祖
祿源
56世祖
星亮
57世祖
拱昭
58世祖
報聯
59世祖
士陽
60世祖
宗仁
61世祖
大化
62世祖
閔鴻
63世祖
大祿
64世祖
富仙
65世祖
貴文
66世祖
劉得
67世祖
璋秀
68世祖
全盛
69世祖
榜照
70世祖
顯科
71世祖
思瀧
72世祖
恩盛
73世祖

74世祖

75世祖

76世祖

77世祖

78世祖

79世祖

80世祖

81世祖

82世祖

83世祖
屈厘
84世祖

85世祖

86世祖

87世祖

88世祖

89世祖

90世祖

91世祖

92世祖

93世祖

94世祖
蘊初
95世祖
器資
96世祖

97世祖

98世祖

99世祖
裕仁
100世祖
遙基
101世祖

102世祖

103世祖

104世祖

105世祖
德威
106世祖

107世祖

108世祖

109世祖
友文
110世祖
材中
111世祖
近仁
112世祖
隆道
113世祖
巨容
114世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