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將門之女,喜結良緣,武德斡旋,玄武之變,佳偶良佐,因病去世,母儀何煒,訓誡諸子,調和直諒,抑制外戚,贊成帝治,獎進忠良,用俾房魏,鶼鰈情深,生死相隨,愛屋及烏,帝後互動,子以母貴,死後追憶,視死如生,復諡文德,望陵毀觀,追福建廟,同寢同穴,軼事典故,通寶甲痕,丹羽寶履,個人作品,書法,女則,史論,詩作,歷代評價,史評,詩評,家庭成員,家族,丈夫,子女,藝術形象,影視形象,動畫形象,
人物生平
將門之女
長孫皇后於
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出生,河南洛陽人。長孫氏的父親
長孫晟是右驍衛將軍,母親高氏是
北齊樂安王
高勱之女。長孫一族因是北魏
宗室之長,在
孝文帝改革時,賜姓
長孫。長孫家族作為皇族宗室,從北魏至隋以來能人輩出,可謂“門傳鐘鼎,家世山河”。長孫氏的父親長孫晟有
一箭雙鵰的美譽,且在軍事外交上也頗有建樹。長孫晟長期處理隋與突厥的關係,曾使計分化
突厥,對突厥分裂有極大貢獻。突厥之內,對長孫晟非常敬畏,聽聞他的弓聲,認為是霹靂,見到他騎馬,認為是閃電。因此,長孫晟家得到
霹靂堂的稱呼。長孫氏就是這樣一位出身貴族世家的名將之女。
喜結良緣
長孫皇后是長孫晟的幼女,對於這個小女兒的婚事,長孫家族非常上心。伯父長孫熾十分欣賞當時唐國公李淵睿智大氣的妻子竇氏。竇氏年幼時曾勸說舅父
周武帝宇文邕為了北周大局優待突厥皇后。
長孫熾認為竇氏這樣一個優秀的女子必然會教出出色的子女,因此勸說長孫晟為年幼的長孫氏與唐國公家結下姻親。然而,在婚約定下後不久,長孫晟於大業五年(609年)去世了,隨後長孫兄妹與母親被同父異母兄斥還舅家。幸運的是,長孫氏的舅父
高士廉對待妹妹及其一雙兒女非常優厚。
長孫氏的哥哥
長孫無忌和
李世民是少時好友,高士廉見李世民非常人可比,又知曉長孫氏幼年時的婚約,便在長孫氏父喪期滿後,就開始促成此事,將長孫氏許配給他。於是在大業九年(613年),13歲的長孫氏,便在這豆蔻之年與時年十六歲的李世民完婚,從此開始了與李世民互愛互信,相知相伴的一生。婚後,長孫氏曾歸寧於永興里,舅父高士廉的妾室張氏在長孫氏住的房舍外面看見了一匹大馬,此馬高二丈,鞍勒都在,張氏驚懼,將此事告知高士廉。高士廉請人占卜,顯示遇坤之泰,內陽外陰,內健外順,顯示天地之交。占卜之人說“龍是乾的卦象,馬是坤的卦象,女子處於尊位,居於中正之位卦象顯示,這個女子貴不可言”。高士廉聽後心中歡喜,“親戚知者,
鹹敬異焉”。
歸寧後不久,
隋煬帝發動第二次征遼戰爭。李世民的母親竇氏隨擔任督糧官的丈夫
李淵出征,在涿郡意外病倒。隨軍的李世民衣不解帶地照顧母親。可是竇氏仍不幸於大業九年(公元613年)五月過世。次月
楊玄感謀反,同謀兵部侍郎斛思政逃亡遼東,與其交好的高士廉被貶外放。一方是生身母親,一方是情同慈父的舅父,正在
新婚燕爾的小夫妻遭到了極大的打擊。二人在逆境中互相安慰,扶持激勵彼此,關係越加融洽。
大業十二年(616年),唐國公李淵遷右驍衛將軍,同年四月奉詔為太原道安撫大使。次年(617年)皇帝楊廣敕李淵為太原留守。李世民和長孫氏夫妻二人也隨父親就任而居太原。既沒有婆婆的指導,也不見
妯娌的幫襯,太原留守的次媳,年僅十七歲左右的長孫氏自然而然地承擔起唐國公府的
當家主婦一職,在公公的信任支持和丈夫的愛護包容下,長孫氏度過了幸福的太原時光。當長孫氏在太原附近出資修建了
玄中寺,並於寺中聆聽鐘聲時,李唐家的聲望和長孫氏的
仁德也隨著仁寺鐘聲傳揚,平和的在
太原郡百姓心中紮下了根。
武德斡旋
隋末暴政,民怨沸騰,各地
反隋勢力紛紛揭桿而起,群雄紛爭。李家於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舉
義旗,很快異軍突起,於同年十一月入主長安,先奉代王
楊侑為隋帝,改當年年號為義寧。同月二十二日李世民被封為
秦國公,次年(618年)三月初九改封
趙國公。長孫氏隨丈夫李世民先後為秦國夫人和趙國夫人。
義寧二年(618年)五月二十日李淵受禪登基為帝,國號唐,改元
武德。六月初七李世民受封
秦王,長孫氏亦隨之受冊為秦王妃。建唐之初,天下未平,李唐勢力範圍仍很小。作為主帥,李世民常常出征在外,但期間子女的誕生給夫妻倆帶來了不少喜悅。長孫氏在牽掛夫君之餘,也盡力為夫君免除後顧之憂。作為秦王妃,長孫氏依舊孝事李淵,深得皇帝公公的認可。李淵以過繼早夭嫡子
李玄霸為名,將長孫妃親生兒子
李泰直接晉封為衛王、上柱國。
秦王李世民征伐四方,先後討平了薛舉父子、
劉武周、
宋金剛、
竇建德和
王世充。於武德四年(621年)受封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之上。此時的秦王李世民身兼數職,威望勢力直逼太子李建成,功高震主難免被猜忌。平定洛陽後,李世民拒絕了奉命前來有非分之請的貴妃等人,秦王部屬又多次與後宮親屬產生摩擦。秦府上下對後宮已多有得罪。反之太子齊王與後宮妃嬪時常往來,經常聯合在高祖面前讒害李世民。眼見多次在外浴血征戰的丈夫與皇帝疏遠,又為太子齊王所嫉,秦王妃直接出面緩和矛盾。她常常在宮中出入,孝順高祖李淵,同後宮妃嬪交往,以彌補丈夫與皇帝的嫌隙,在後宮中為丈夫存留助力。在尚書右僕射蕭瑀和太子少保
李綱等人的鼎力支持下,高祖李淵最終沒忍心對李世民下死手。秦王妃長孫氏等人同心影助為秦府的絕地反擊贏得了寶貴的備戰時間。正如歷史上無數次的皇權鬥爭一樣,兄弟反目終於決裂。
玄武之變
武德二年(619年)末因
劉文靜事件,高祖已冰封過秦王。只因內外戰事不斷,唐廷必須仰仗秦王武功,不得不在每次戰事吃緊時,一次復一次地啟用李世民,而事平之後對戰功越發顯赫的李世民猜忌更重。武德末期,皇帝猜忌日重,太子齊王日漸緊逼,李世民的處境更加艱難。在武德七年(624年)六月
楊文乾事件,秦府與太子齊王兩敗俱傷之後,雙方爭鬥進入白熱化。
同年七月突厥再度寇邊,情勢危急,太子齊王與多數大臣紛紛贊同遷都,唯獨李世民直諫,認為夷狄之患不足為懼,請求出征討伐突厥。高祖聽從了他的請求,但是太子與後宮妃嬪卻乘機進讒言誣陷李世民謀掌兵權以篡位。高祖再起疑心。之後高祖在城南狩獵,太子將一烈性胡馬授予秦王妄圖摔死秦王,秦王馴馬後完好無傷答以“死生有命”,太子藉機令後宮妃嬪妄言“天命”誣陷秦王。高祖大怒,但礙於邊境不寧,缺不了李世民這軍事奇才,不得不按下此事。一計不成再生一計,太子於東宮設宴欲用毒酒加害李世民,不成。又和齊王策劃在昆明池暗殺李世民,並乘機逼宮。幸得率更丞王晊得知陰謀並將此事告知李世民。
經過一系列的事件,持續加劇著秦王府與東宮間的矛盾。秦王妃長孫氏沒有放棄彌縫。然而面對丈夫及其部屬遭遇的不公和打擊,長孫氏越發警醒地意識到擺脫困境的緊迫感。此時的秦王妃長孫氏沒有退縮,義無反顧地站在丈夫身後,和胞兄長孫無忌及房玄齡等秦王府僚共同給予丈夫毫無保留的支持。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三日,金星再次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當高祖將
傅奕密奏“秦王當擁有天下”告知李世民,處於生死存亡之際的李世民下定了決心。
六月四日凌晨李世民率領秦王府八百將士在玄武門設伏。通常站在丈夫身後的長孫氏出人意料地出在了丈夫身旁,從容勉勵將士。將士們無不感激秦王妃的親自慰勉,因此更奮發無畏。妻子無所畏懼地生死相隨不離不棄,更激勵著丈夫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以秦王的完勝而告終。三天后的六月七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長孫氏隨之成為太子妃,八月八日李世民登基為帝,並在登基後十三天冊封長孫氏為皇后,從此明君賢后,交相輝映。
佳偶良佐
長孫皇后喜愛看書籍圖傳,即便是梳妝打扮時也
手不釋卷。成為皇后後依然如此。經常與丈夫一起地共執書卷,談古論今,從容以對,發表獨特見解,對丈夫與朝政大有裨益。唐太宗對長孫皇后一向愛重。登基之後,對長孫家族常常恩遇逾制。
長孫皇后深以盈滿為誡,說服胞兄讓位,在太宗恩準下,長孫無忌得以閒職高薪退避宰執之位。長孫皇后還利用自身對丈夫的影響力來護慰朝廷賢良,匡正丈夫的過失。長孫皇后一方面欣賞“庇護”著魏徵那些敢於直言的忠臣,另一方面也在不斷地提醒著李世民要行仁政。她以女性特有的力量在男權至上的封建社會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輔佐皇帝丈夫,使得初唐出現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君明後賢臣直,文治武功,春風和睦,親切包容。大唐初期迎來了它令後世魂縈夢繞的理想境界“貞觀之治”。
因病去世
貞觀八年(634年),長孫皇后陪同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期間,身染重疾。
皇太子請求大赦並度人入道,為妻子健康憂慮的唐太宗立即應允,但遭到長孫皇后的堅決反對,無奈唐太宗只好請普光寺法師曇藏入宮為妻子祈福,或是天子誠意所致,長孫皇后病情旋及康復。
九年(635年)皇太子李承乾納妃蘇氏,然而喜悅之後卻連線著悲傷,此後接踵而來的生身母親趙國太夫人的薨逝以及太上皇李淵的駕崩,給長孫皇后和李世民這對夫妻又一次沉重打擊。雙重喪期的哀痛,誘發了長孫皇后早年
罹患並時常發作的氣疾,次年,病勢加重,藥石皆不見效。
早年,
太宗駕幸太原,長孫皇后生病,他曾親自到石壁寺禮謁禪師,並解眾寶名珍,為妻子供養啟願。於是太宗決定再次求助於佛家。十年四月,李世民下詔修復天下名勝古寺392座為皇后祈福,著名的善寂寺,修定寺便在此列。雖然太宗期待佛家的福祉能夠又一次給妻子帶來好運,但是,幸運沒有再次眷顧。
十年六月(636年),長孫皇后崩逝於太極宮
立政殿,終年36歲。太宗悲傷不已,遵從皇后遺願,營山為陵,是為昭陵。縱觀長孫皇后的一生,她與太宗從少年結髮,一起互相扶持,走過了二十三載。於情伉儷情深,於政相輔相成。“
一與之齊,終身不改。”母儀何煒
訓誡諸子
長孫皇后生性簡約,不喜歡浪費,所需的東西,夠用就可以。對於皇子要求也很嚴格。她經常訓戒諸位皇子,要求他們以謙恭節儉為先。即便對於自己的親生子女也不例外。
長孫皇后的長子
李承乾,自幼便被立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總管東宮的日常用度。遂安夫人對於太子十分上心,覺得東宮之內器物還不夠,於是在長孫皇后面前屢次要求增加費用。長孫皇后雖然愛護兒子,但並不想助長東宮的奢侈之風。她對遂安夫人說:“身為儲君,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患器物之短缺與用度之不足啊!”於是駁回了遂安夫人的請求。貞觀的風氣從此處也有所體現。
調和直諒
長孫皇后御下平和,從不無故令人有冤。太宗長年行軍打仗,脾氣難免急躁。後廷之人常因小事觸怒太宗。長孫皇后深諳太宗脾性,總能讓在氣頭上的丈夫熄滅雷霆之怒。
有一次唐太宗一匹心愛的駿馬突然無病死掉了,唐太宗遷怒於養馬的宮人,“將殺之”,長孫皇后並沒有直接為宮人求情,而是對丈夫談起了兩人曾經共同讀過的一個故事:“過去
齊景公因為馬死了要殺人,
晏子就請求列舉養馬人的罪過,說:‘你養的馬死了,這是你的第一條罪;讓國君因馬死而殺人,老百姓知道了,必定埋怨我們的國君,這是你的第二條罪;諸侯聽到這個訊息,必定輕視我們的國家,這是你的第三條罪。’齊景公聽後便赦免了養馬人的罪。陛下曾經在讀書時看到過這件事,難道忘了嗎?”唐太宗聽了妻子的這番話後自然會意,養馬宮人也因此得以免罪。
唐太宗又對房玄齡說:“皇后在各種政務政事上都能啟發影響我,對我極其有好處。
養馬人這樣的宮人只是皇宮內苑裡極其卑微的人物,但長孫皇后仍然以她的仁慈智慧照拂著他們,不因他們地位卑微而輕視他們的安危性命,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寬和明理的女主人,才能使得宮內沒有任何冤屈。
抑制外戚
唐太宗和長孫皇后
情義深重,對於妻子的家族也十分恩寵。長孫無忌與唐太宗為布衣之交,又是皇后胞兄,還是輔佐元勛,李世民視為心腹,讓他自由出入皇宮內室,對他的待遇群臣無人堪比。幾度想要任命他為尚書右僕射,卻遭到長孫皇后的反對,她覺得自己身為皇后,家族的貴寵以極,不願意家族子弟遍布朝廷。於是再三阻撓丈夫授予哥哥大權,太宗認為長孫無忌才兼文武,沒有聽從。但長孫皇后異常堅定,在無法說服丈夫的情況下,轉而私下命令哥哥讓他堅決辭職,拗不過妻子的堅持,李世民只得解除長孫無忌尚書右僕射的官職,但卻將他升為從一品地開府儀同三司,讓長孫無忌享受高官厚祿但不管事。長孫皇后這才滿意的喜見顏間。
長孫皇后對外戚之事一直以前代為鑑,臨終前仍然不忘囑託丈夫不要給予她的家族太多。她認為自己的家族有幸結為皇室姻親已經是很大的榮幸了,但他們並非都是才德出眾之人卻身居高位,所以很容易遇到危險,想要長久無憂,就不能讓他們擔任要職,只需要以外戚的身份覲見,就已經是極大的幸事了。長孫皇后對於家族的看法再聯繫日後之事,足見她的非凡的遠見和智慧。
贊成帝治
長孫皇后對於丈夫的事業一直以來都是全力支持的,作為皇后,她對於內宮治理上的優秀自不必多提。護俾忠良,贊成帝治更是十分出色。長孫皇后對於太宗是十分了解的,她知道丈夫為君不易,雖然李世民在納諫方面做的已經是非常出色,但總有疏忽不及的地方,況且善始善終對於任何人而言都不是易事。於是她常常勸說丈夫要始終記得容納良言。
長孫皇后曾借長樂公主李麗質嫁妝一事諫言,她認為,“韓非謂之說難,東方朔稱其不易”忠言逆耳利於行。肩負國家社稷之人最要緊的就是容納忠言。“納之則世治,杜之則政亂”。如果太宗能深切了解,那么就是天下之幸。臨終之時,仍不忘囑咐丈夫,要親信君子,遠離小人,容納忠臣良言,不可聽信讒言,停止遊獵勞役。
詩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此之謂也。唐太宗得賢后作配,唐朝有這樣敢於諫言,遠見卓識的皇后,貞觀之治的出現長孫皇后實在助益良多。
獎進忠良
長孫皇后和唐太宗生有不少兒女。太宗對他們都寵愛有加,關愛之心與尋常父親並無區別。長樂公主李麗質因長孫皇后所生,太宗對她特別鐘愛,將她許配給長孫無忌之子長孫沖。
貞觀五年開始準備嫁妝,唐太宗對眾臣說“長樂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並所鐘愛。今將出降,禮數欲有所加”。大臣紛紛表示“陛下所愛,欲少加之”,於是進言請求雙倍於永嘉長公主,太宗欣然同意。然而魏徵對此表示反對。因為永嘉公主乃是長樂公主的姑姑。此舉逾越了禮制。太宗回宮把此事告訴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得知此事後感嘆魏徵能“引禮義抑人主之情”,並對他大加讚賞。特地派人前去賞賜給魏徵絹四百匹、錢四百緡,並傳口訊說:“聽聞你正直,見識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變”。在太宗並未有所表示的時候,長孫皇后直接對魏徵加以賞賜,並暗示自己會給予支持,可謂給魏徵注入了強心劑。也正是因為有長孫皇后這樣的靠山,魏徵的正義直諫才會這般順利。
用俾房魏
長孫皇后雖然不主動出面干涉朝政,但她對於
賢良卻從來看重。唐太宗是一個
性情中人,手下
諫臣眾多,儘管太宗善於調整心態,聽取意見,但難免有被衝撞的時候。盛怒之下,也會出現過失。這個時候,身為妻子的長孫皇后就會發揮她的
柔性力量,安撫丈夫,護佑
賢良。
最著名莫過於“朝服進諫”。一次李世民下朝回宮後,十分氣憤地對妻子說:“我以後找機會一定要殺了那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問道“是誰惹怒了陛下?”,李世民回答說:“魏徵經常在朝堂上羞辱我。”長孫皇后面對盛怒中的丈夫。既沒有順水推舟出言煽動,也沒有唯唯諾諾,默不敢言。她做了一個奇特的舉動,暫時不理會丈夫,退到裡間,換上了正式的朝服。然後走到丈夫面前表示祝賀。李世民十分驚奇,詢問妻子的用意。長孫皇后則笑著答道:“我聽說君主開明則臣下正直,如今魏徵正直敢言,是因為陛下的開明,我怎能不祝賀呢!”太宗聽了轉怒為喜,之後更加重視魏徵。
同樣受惠於長孫皇后的還有
房玄齡,當時房玄齡因過錯被遣回家,長孫皇后便對唐太宗說:“玄齡侍奉陛下時間最久,為人小心謹慎,頗有奇謀秘計,他知道的事情從無泄露,如果不是有大的過錯,希望陛下不要放棄這么一位大臣”。太宗聽了妻子的意見,覺得有理,之後便再次重用了他。詳觀上面兩件事情,長孫皇后對於太宗的影響力自是不用多說。自古國家將興,必有明君臨朝,而又有哲後作配。
關雎美後徳,長孫皇后維護
中正之臣,實不負關雎之美。
鶼鰈情深
生死相隨
唐太宗登基後生過一場重病,纏綿床榻累年,長孫皇后悉心照料,晝夜不離左右。唐太宗和長孫皇后自少年結髮,共同進退十多年,即使武德末年生死攸關之際都互不離棄。因感念丈夫對自己付出的真心實意,長孫皇后將毒藥系在腰間,準備“若有不諱,亦不獨生”。
貞觀八年(634年),帝後生死相依的情景再度出現。在九成宮的某夜,
柴紹突來告變,太宗立刻穿上盔甲,同房就寢的長孫皇后,見丈夫全副武裝準備,不顧自己病體虛弱,立即緊跟太宗而出。左右竭力勸說她應以身體為重,然而長孫皇后只顧念著丈夫,不惜自身病情加重,執意隨從丈夫,直至此事完結。
無須誓言表白,多少次危難中的生死相隨,增進了李世民與長孫氏在相知相守歲月中的濃情深意。無論夫妻倆身份如何改變,始終不渝。
當太宗面對長孫皇后的遺作,悲痛欲絕,親口對侍臣說出“我豈不知道皇后之崩是天命而不得不割情?只是想到失去賢妻良佐,仍然克制不住悲傷啊”時,太宗和長孫皇后夫妻二人的情深意篤已然昭顯。
愛屋及烏
太宗對長孫皇后的寵愛同樣惠及到了長孫皇后的親族身上。太宗對
長孫無忌的寵遇眾所周知,自太宗登基開始便一再加恩,委以腹心,群臣莫及。長孫皇后父親早喪,後來由舅舅高士廉撫養,她與李世民的婚事也是由
高士廉促成。因此,太宗一生對於高士廉都非常感激,極其敬重。貞觀二十年(646年)高士廉病重,太宗親臨其家探望,並和他述說生平往事,感慨流涕。
二十一年(647年)高士廉去世,太宗因著“故舊情深,姻戚義重”,不顧自身病體和大臣勸諫執意要去臨喪。後來在陪葬詔中太宗又不忘強調“朕爰在弱齡,早敦姻戚,綢繆眷遇,多歷年所”可見對高士廉的感念。類似“地兼賢戚”,“地兼姻戚”“椒掖之親”的詞語在下達給長孫無忌和高士廉的詔書中比比皆是。當然長孫無忌和高士廉除了長孫皇后的原因之外還有自身的才幹,可是其他人卻是實實在在的“以後親”了。
長孫皇后的族子
長孫祥,他的父親
長孫安世曾經是
王世充部署,但因為長孫皇后的緣故,長孫祥得以在唐廷做官,並最終做到刑部尚書。
長孫敞因受賄被免官後,太宗卻因為他是皇后的親叔叔,常常賞賜給他大量絲絹,不久不僅重新任命還升他宗正卿。
比起私惠後親,還有更明顯的事,貞觀初年,長孫皇后的異母哥哥
長孫安業(名無憲,字安業)參與謀反,按律當誅,卻因為長孫皇后的求情,太宗免除了他的死罪。唐律謀反本十惡之首,最後不僅活命還官拜
兵部尚書,封薛國公。親兄弟謀反,皇后沒有跪著請罪,擔心自己被株連,反而以“釋憾於兄”這個牽強的理由直接要求太宗網開一面饒恕這位異母兄長,能有如此的自信,可見“恃寵”之言非虛。
長孫皇后臨終前之所以要說“妾之本宗,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則為幸矣”。當一個皇后不去憂慮人走茶涼,反而擔心皇帝莫要賞賜太多時,必然是因為皇帝已經對自己的家族太好了。
其實唐太宗對長孫皇后親族的好也就是和普天下所有愛妻子的丈夫一樣,愛她所愛,親其所親,身為帝王在自己力所能及又無傷大雅的範圍里給予妻子最好的。
帝後互動
李世民愛重長孫皇后,尊重她的看法,即使朝政大事也毫不避諱。經常向長孫皇后詢問朝中賞罰之事,長孫皇后不想回答時以“牝雞之晨,惟家之索”為由拒絕干涉朝政。李世民卻一定要和她討論,再三詢問,長孫皇后無奈之下決定不理踩丈夫,以沉默應對,對此李世民對妻子也毫無辦法。
朝政之外,長孫皇后和唐太宗的相處頗有有閒情逸趣。有一日春景正盛,長孫皇后在內苑遊玩,見桃花燦爛,嫩柳抽芽,一片欣欣向榮之景,便乘興賦詩,名曰《
春遊曲》。太宗聽聞後,“見而誦之,嘖嘖稱美”。貞觀二年,幼子
李治誕生,洗兒禮時,長孫皇后贈給幼子一個吉祥之物玉龍子。這本來是李世民於晉陽宮所得,看它“雖廣不數寸,而溫潤精巧,非人間所有”便作為禮物送給了妻子,長孫皇后一直將它放在衣箱裡,乘著這次幼子誕育,才又轉贈。後來李唐皇帝“以為國瑞,帝帝相傳”。
九成宮作為避暑度假佳地,深得唐太宗的深信。貞觀六年,他和長孫皇后一起去九成宮避暑,興之所至便拉著妻子在九成宮中散步,歷覽台觀。帝後二人走到西城背陰處時,突然發現所處位置的泥土異常濕潤。太宗放開妻子,拿起手杖朝地上深礎,不多久,便冒出了泉水,帝後二人十分欣喜。太宗特地讓魏徵撰文,歐陽詢書刻《
九成宮禮泉銘》,以作紀念。
太宗與長孫皇后還常常奉養高祖,誠心盡孝。貞觀六年十月(632年),太宗和長孫皇后回到京師,侍奉太上皇宴於大安宮。“帝與皇后更獻飲膳及服御之物,夜久乃罷”貞觀八年三月(632年),高祖在
兩儀殿擺宴,宴請西突厥使者,因貞觀以來,功業極盛,四夷臣服,高祖十分高興。太宗與長孫皇后互進御膳,又獻服御衣物,長孫皇后執櫛為高祖理髮戴冠,看到高祖發已花白,心中感懷,與太宗皆不禁流淚,如同家人常禮。
子以母貴
唐太宗最寵愛的兒女皆為長孫皇后所出或收養。即便最是冰冷客觀的史書里,也依然能感受到那一腔由對妻子切切之情演化而來的拳拳父愛。翻開史書,唐太宗對長孫皇后兒女的寵愛比比皆是。
長孫皇后的長子
李承乾,性聰敏,太宗“甚愛之”。對於長子太宗夫婦寄予了厚望。在李承乾年幼時就給他找了侍讀,又讓陸德明,
孔穎達教授承乾儒家典籍。太宗登基後便立李承乾為太子,十二歲時,太宗就開始有意識的鍛鍊承乾身為儲君的政治能力了,下詔令承乾“宜令聽訟”,還說“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後來又為他開設學館並先後派遣房玄齡
魏徵等重臣加以輔佐。李承乾身體不好,太宗捨不得讓他多讀書,但承乾並不因此放縱,反而在太宗問他治國策略時顯示了才能。對此太宗非常高興,特地對群臣炫耀了一把。貞觀年間李承乾兩次生病,太宗先後請道士,高僧入宮為太子祈福,承乾病癒後,又度了三千人出家,為他建造普光寺、西華觀,並赦囚徒。長孫皇后去世後李承乾漸漸長大,開始不修徳業,行為叛逆,太宗卻依然對他寵愛縱容,直到李承乾謀反事敗。然而太宗卻不忍心依律將他處死,最終只是將李承乾廢黜。在廢太子詔中,太宗感嘆“況乎冢嫡,寧不鐘心”。雖然李承乾的作為傷了唐太宗的心,但在後來重新選立太子時,太宗卻仍然念著他的安危,竭力保全。
長孫皇后的次子
李泰,聰敏絕倫,“寵冠諸王”。太宗登基後改封越王,
李泰所獲封地多達二十二州,其他同時受封者卻只有八州。後又加封其雍州牧,左武侯大將軍,余官如故。雍州即長安京幾之地。因為太宗寵愛,李泰遲遲沒有出閣之藩,連帶李泰的兒子也被帶入宮中撫養,長孫皇后親自給其賜名“欣”。除了王府之外,太宗還將芙蓉園和東都洛陽一個坊及此坊所在之地,一併賜予了李泰。李泰喜好文學,太宗便為他設文學館。李泰編寫《
括地誌》成,太宗多次賞賜,以至用度超過了太子。因李泰體胖,未免兒子上朝辛苦,太宗特意賜給他小輦。類似這種私愛不勝枚舉。以至史官感嘆“其寵異如此”。後來李泰奪嫡被貶,太宗卻仍然認為“朕之愛子,實所鐘心”,後來又對大臣表示自己“鐘心念泰”只是為了社稷不能不忍痛割愛。沒過多久,便又重新進封了李泰。
長孫皇后的幼子
李治,太宗對他十分鐘愛。為慶賀李治出生,太宗下令賜天下是日生者粟。李治封號
晉王,為并州都督。之後又加封右武侯大將軍。長孫皇后去世時,李治年幼,在母親的葬禮上,哀慕甚深,太宗見狀,對他更是憐愛,後來便親自撫養李治,在長孫皇后去世後多年,仍然捨不得他出閣,於是李治一直沒有出宮到晉王府居住,一直到被立為太子。雖然住在宮中,但李治在宮外卻有一座占一坊之地的王府。貞觀十七年(643年),李承乾被廢,太宗開始想立李泰,大臣認為要先安置晉王,不然難以保全。李世民聽後涕淚交下說“我不能”於是便找來大臣定計立了李治。李治成為太子後,太宗對他的寵愛絲毫不減,即便
李治已經納妃生子,也不願和愛子遠離。導致大臣多次上書要求太宗讓太子回東宮,不要總是留在身邊過分溺愛,然而收效甚微。征遼期間,因為李治擔心前線戰事,太宗為他創飛表奏事,因為李治擔憂太宗打仗不愛惜身體,太宗便不再身先士卒。一次李治久久沒有回信,太宗在終於接到信後非常激動,回信寫道“憶奴欲死,“少頃忽得手書,憂惶一時頓解”。足見愛子之深。
太宗和長孫皇后另有四個女兒,長女長樂公主李麗質。美麗聰慧,太宗和長孫皇后“並所鐘愛”,並在她出嫁時嫁妝逾制。
長樂公主還曾協助長孫無忌等勸說太宗打消了分封功臣的想法。長樂公主因病去世,太宗非常悲痛,將她葬在了離元宮很近的地方。並打破皇子、妃嬪、公主只設一道石門的制度,設了三道石門,是
昭陵已發掘的陪葬墓中僅此一例。
城陽公主是長孫皇后所生,太宗對她也非常喜愛,將她嫁給了杜如晦的嫡子
杜荷,因為尚公主,杜荷得封郡公。後來因參與李承乾謀反案被賜死。太宗再次為她指婚,由於前段婚姻不順,太宗特命人婚事占卜,欲破例黃昏行吉禮的婚制而改由白天行吉禮,以期女兒有一段良緣。
晉陽公主
李明達是唐太宗極其喜愛的女兒,長孫皇后去世後太宗“親加鞠養”。年僅五歲的晉陽公主開始思念起了母親。唐太宗外出巡幸都會帶上晉陽公主,每次經過妻子生前到過的所游之地,都會告訴女兒,孝順的晉陽公主控制不住自己的悲傷,哀哀地痛哭起來。晉陽公主和李治感情親厚。李治上朝之前,晉陽公主哭著不捨哥哥離開。唐太宗見此情景也淚流滿面。晉陽公主常常在太宗發怒時為大臣求情,晉陽宮中常常臨摹父親的
飛白體,久而久之寫字時便有了太宗的風格。將太宗和晉陽公主的字出示大臣,大家都無法辨別。然而晉陽公主未及出嫁就去世了,太宗萬分悲痛,連續一個月沒法進食,身形消瘦,大臣見狀紛紛進諫,但唐太宗卻對來勸勉的臣子嘆道:“你們說的那些道理,其實我都明白。我也知道人死不能復生,再怎樣的悲傷都與事無補,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控制不住這種悲傷啊。”最後太宗下令用晉陽公主湯沐之資,在公主墓旁修建佛寺,給早夭的女兒追福。
新城公主,初封衡山公主,打破了
名山大川不得作為封號的規定。公主墓誌記載其冊封后便“湯沐增賦”,可知新城公主和姐姐晉陽公主一樣小小年紀就有了實封。新城公主先是許婚魏徵之子魏叔玉,後來因事婚約被解除,太宗又在妻子生日那天宣布將女兒許配給皇后的侄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感到自己大限將至,擔心耽誤女兒的婚事,便開始張羅新城公主出嫁事宜,由於程式繁瑣,最終沒能來的及,還是留下了遺憾。
除卻嫡出兒女,長孫皇后還收養了庶女豫章公主。因為被長孫皇后收養,太宗對豫章公主的感情也十分不同。
豫章公主死後,太宗非常悲傷,長期穿著素服,以至群臣驚恐,紛紛上書勸諫,要求皇帝克制悲傷。
唐太宗對長孫皇后所生子女的溺愛事跡還有很多,古人云“母愛者子抱”太宗對於長孫皇后子女的寵愛即便在長孫皇后過世後也絲毫不變,反而更加依賴,憐子而思母。男人總會愛他所愛之人生的孩子,這一點,即使帝王明主也不例外。
死後追憶
視死如生
長孫皇后出殯,李世民“親臨宵載,義追深遠”,更親自為長孫皇后撰寫碑文。之後太宗又做了件前所未有之事。他認為僅是在寢宮陵殿安奉皇后並不夠,於是命人在元宮外的棧道上修建了宅舍,令宮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入葬元宮,唐高宗李治希望繼續保留棧道起舍,卻被大臣諫止,理由是,按照舊例,“只有寢宮安養供奉之法,而無陵上侍衛之儀”。可見這種在寢宮陵殿之外再修宅舍對已逝之人供養如生方式,是李世民為長孫皇后獨創的。在李世民心裡,長孫皇后永遠是活著的。
復諡文德
第一位有獨立諡號的皇后是漢武帝皇后衛子夫(後代漢宣帝時期追謚的),第一位一字本謚加一字從夫謚的自光烈皇后陰麗華起(光武帝先去世)兒子漢明帝劉莊時期永平年上謚。一直到唐高祖妻子竇氏,之前所有皇后只有單字本謚,在丈夫死後才可加系皇帝丈夫諡號中一字,所謂“從謚”。如唐高祖即位的時候,追謚竇皇后為“穆皇后”,唐高祖死後合上他的諡號即為“太穆皇后”。而長孫皇后卻在逝世後直接被李世民上了復謚“文德。
根據春秋禮法,單謚為正,雙謚非正,在古人看來,只有當單謚不足以道盡逝者的美好品德時,才會用上復謚。所以復謚極為罕見,縱觀貞觀十年長孫皇后逝世之前,也就只有劉感這位忠君死節的烈士被唐高祖李淵賜了復謚“忠壯”,除此之外再沒有人有過復謚。
而長孫皇后的“文德”這兩個諡號皆為
美謚,尤其是“文”這個字。唐人認為“文”是最好的
諡號,“為美無以尚也”,就算是在美謚里,也沒有哪個諡號能比文還要美好。可見在唐太宗的心目中,只有“德”這個單謚並不足以表現出妻子的美好,只有再加上唐人最為尊崇的“文”這個諡號,才能表現出長孫皇后的盛德。
望陵毀觀
長孫皇后入葬昭陵後,太宗對她思念無法停止,為了緩解思憶之苦,便在宮中建起了層觀,終日眺望妻子的陵墓,還讓大臣陪同悼念。一次太宗讓魏徵陪同,並指著昭陵的方向問魏徵是否看清了,
魏徵裝作沒看見,太宗頓時著急,問“怎么會沒看見,那是昭陵啊!”魏徵聞言回答說“以為陛下望的是
獻陵,原來是昭陵啊!”太宗聽後明白魏徵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顧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親。於是便哭著下令拆掉了層觀。儘管太宗這樣追思妻子的行為是違背禮教傳統的,卻是一個天子的真情流露。
在那個
以孝為先,“夫不祭妻”的時代里,李世民如此張揚的思妻念妻被人嘲弄譏諷也是理所當然。太宗作為封建帝王,對此禮制不會不知,卻還是毫不避諱建層觀,望昭陵,甚至還拉著大臣一起懷念。只能是用情太深,情難自己了。層觀雖然拆除了,但李世民對愛妻的思念卻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發洶湧難以自控,以至於他在一次回詔中,公然向大臣傾訴自己在喪偶之後,心慮恍惚,當食忘味,中宵廢寢的悲苦情境。
追福建廟
貞觀十年(636年),因哀痛妻子逝去,唐太宗搜訪
道林,度人出家,為長孫皇后祈福。
貞觀十四年,供奉在太廟的文德皇后長孫氏神主和祖考們(皇祖弘農府君
李耳、宣簡公
李熙、懿王
李天賜、太祖景皇帝李虎、世祖元皇帝
李昞、高祖大武皇帝
李淵六人)同享天子七
廟樂。七廟登歌,每室別奏。文德皇后廟樂奏《光大》之舞 。
貞觀十五年(641年),太宗又命高僧
道宣為長孫皇后造供養經,此經卷還尚存。
同年,長孫皇后的次子李泰在洛陽大興土木,於龍門山開鑿佛窟,為母親追福。等到佛像即將完工,十月唐太宗親自前往
龍門檢驗,看到一切令他滿意後,命令中書侍郎
岑文本撰文,起居郎
褚遂良書寫,刻發願文《
三龕記》於石碑之上。這就是著名的《
伊闕佛龕碑》,立於貞觀十五年十一月,是龍門石窟形制最大的摩崖碑刻。碑文中述寫了李泰在母親去世後,思念母親恩德,於是在龍門造佛像經過。不可否認李泰此次造像的確有討好父親,與長兄李承乾競爭之意,但除此之外,追思母恩也是不必懷疑的。此時長孫皇后已然過逝五年多了,李泰謀嫡時扔抬出母親來討好父親,說明在李世民心中,對妻子一直沒有忘懷,足見痴心情長。
貞觀十六年(642年),太宗命人在太平觀內為長孫皇后造
原始天尊像,“二真夾侍,擬香園之妙,寫空歌之儀”。以此為愛妻追福。
李治一直知道父親對母親的深深思念,自己也經常回憶起母親生前的種種慈愛,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決定“思報昊天,追崇福業。”於是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建造了一座宏偉富麗的寺院,起名大慈恩寺以此來紀念母親。
大慈恩寺的規模很大,共有十幾個院落(現僅存唐代時的西塔一院,其餘早已蕩然無存),1897間房屋,雲閣禪院,重樓復殿,十分豪華。唐
玄奘稱其“壯麗輪奐,今古莫儔”。大慈恩寺落成,太宗和太子舉行了隆重的入寺儀式。當時“其錦彩軒檻,魚龍幢戲,凡一千五百餘乘,帳蓋三百餘事”並經,像,舍利等從弘福寺引出,京城僧眾執持香華,唄讚隨後,文武百官各將侍衛部列陪從,“眩日浮空,震耀都邑”沿路觀者數億萬人。此外特地將玄奘任命為主持。高宗即位之後,玄奘認為大慈恩寺是皇帝為母親追恩所建,此事應該立碑傳揚後世,高宗應允,親制碑文,此即《慈恩寺碑銘》。碑將至寺,玄奘法師“慚荷聖慈,不敢空然待送,乃率慈恩徒眾及京城僧尼,各營幢蓋、寶帳、幡華,共至芳林門迎”。終唐一世,大慈恩寺香火鼎盛,是長安城中的佛學名勝之處,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足跡。直到千年後,依然矗立。
同年唐太宗令蘇方士為長孫皇后造《
妙法蓮花經》以追福。
從長孫皇后逝世到唐太宗病逝這十三年間,給長孫皇后的追福活動一直不曾停止。雖然身處皇權中心,但李世民追憶妻子,李治感恩母親的感情與常人並無二致。高宗登基後繼續為母親追福,並於龍朔三年(663年)立資聖寺於崇仁坊。
同寢同穴
長孫皇后遺言要求
薄葬,希望不起
墳塋,以山為陵。一向愛重妻子的太宗不僅聽從,更下詔將其作為祖制,以傳後世。從此開創了唐朝以山為陵的先河。其後太宗命令閻立徳建設
昭陵。在長孫皇后去世當年,太宗就開始構想將來與妻子的合葬事宜,決意將來與愛妻同穴而眠。先是於十年十一月(636年),刻
六駿雕像於
昭陵。後又在十一年二月(637年)下達了功臣陪葬詔。並開始陸續讓功臣葬入昭陵。其實在長孫皇后生前,便與太宗同住一個寢宮,正因為如此,
柴紹旦夕告變之時,才得以扶疾以從。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入葬
昭陵,在元宮中等待了十三年的長孫皇后終於又一次與丈夫聚首。正所謂“伉儷之道,義期同穴”。長孫皇后和太宗生同寢死同穴,不負夫妻之義,
伉儷情深。
軼事典故
通寶甲痕
據《
唐會要》記載,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唐高祖廢五銖錢,發行開元通寶,並讓歐陽詢制詞書寫製作蠟樣。十七日又在洛,益各州設定錢監,後賜予秦王,齊王,裴寂等鑄爐,他們自己鑄錢。自此,
開元通寶一直是唐朝的主流貨幣。關於開元通寶本身還有一樁趣事。據玄宗時期大臣鄭虔所作的《
薈粹》記載,一開始,
歐陽詢呈送蠟樣之日,時為秦王妃的
長孫皇后拿著蠟樣端詳,在蠟樣上留了一抹指甲痕,不知何故,蠟樣不曾重做,這抹掏痕便留在了開元通寶之上(唐代的《
譚賓錄》《唐聖運圖》也記有此事)。
丹羽寶履
履,始自夏,商,周時期,漢代時有歧頭履。據《
全宋文》所載,長孫皇后身後留下的一雙歧頭履曾傳至宋代,被收入秘庫。此履製作精細絕倫,宋代畫家
米芾曾奉命為之作畫,名曰《唐文德皇后遺履圖》。據
米芾跋文載,此履是高底形制,履身以丹羽織成,前後鑲有金葉,並以雲紋作為裝飾,履長有一尺,底部向上翹起三寸呈兩歧頭鉤狀,中間有兩系,履首還綴有二珠,從其形容可知做工精巧,不流於俗。後來傳到明代,才子姚叔祥得到此圖,十分珍視,不敢褻瀆。有人願出數萬錢,只求看上一眼,遭到斷然拒絕,姚叔祥說:“文德皇后遺履,豈能隨便讓觀看”。
個人作品
書法
唐朝皇室歷來擅長書法丹青,長孫皇后的兒子李泰與李治亦善書法,只不過李泰工於草書、隸書,李治除了工於草、行、隸書外還與父親一樣,工于飛白體。
李世民親自撫養的晉陽公主李明達也是寫的一手好飛白,臨摹父親的手書甚至周圍的人都分辨不出哪個才是真跡。
長樂公主李麗質墓誌記載其“(公主)散玉軸於縹帙,懸鏡慚明;耀銀書於彩箋,春葩掩麗。”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展開公主所作的畫卷,懸掛的明鏡就顯得黯淡無光;展示公主所寫的書法,就連春天的花朵也被掩去麗色。”
在這樣的情況下,儘管長孫皇后的書法墨寶因為年久失傳,但看過長孫皇后墨寶的古人,都將其與吳采鸞、
胡惠齋、
張妙淨、
朱淑真、
管道升等諸位女書法家相提並論,甚至稱讚說“皆具有俊才,出其柔翰,俱各精妍”,可見長孫皇后的書法水平亦是不容小覷。
女則
有些人認為女則的內容與後來的《
女誡》等倡導三從四德的書籍相同,事實則不然,明朝
仁孝皇后徐氏作品,“以教
宮壼”的《內訓》白底黑字提到:“有所謂《女憲》、《
女則》,皆徒有其名耳。”
所謂《女則》徒有虛名,,言下之意就是《女則》看書名是女教類的,但實際上內容里卻不是。《舊唐書》很明白地定義了長孫皇后所著《女則》的內容:“撰古婦人善事,勒成十卷,自為之序。”顯然長孫皇后的《女則》不是女性的行為規範。
長孫皇后所著的《女則》,至少在永樂年間還存留,只是不符合當時的女性價值觀而已。
《女則要錄》卷數有十卷、二十卷、三十卷等多種說法。
史論
此文全文已失傳,從史書中提到的一段內容來看,評論的是東漢
明德皇后馬氏不能抑制外戚“貴盛”而開啟禍端一事。
詩作
《春遊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艷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逺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貞觀初年,長孫皇后創作了一首活潑浪漫的詩名曰《
春遊曲》。此詩描寫的是皇后在上林苑中遊春時所見到的美麗春景。詩中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明寫春色,暗喻人物,非常巧妙。桃花偷色,暗示她人面桃花;嫩柳學身輕,隱喻她身柔似柳;花中舞蝶,兼示她穿行如蝶;樹上啼鶯,猶言她歡笑如鶯。前兩句是景的人化,後兩句則是人的景化,從而將景美、人美、情美合二為一。結句以“林下”(之風)、“風流”(多才)自詡,自負地認為自己的出眾之名早已遠播於世間,勿須借問。反映出一種志得意滿、躊躇灑脫及與她皇后身份地位完全吻合的心態。加之正值韶華芳齡,一時忘情,一時收斂,含而不露,耐人尋味。就連唐太宗也覺著妻子的描寫很是貼切、生動,“見而誦之,嘖嘖稱美”。
歷代評價
史評
(唐)
宋璟:文德皇后奏降中使致謝於徵。此則乾坤輔佐之間,綽有餘裕。豈若
韋庶人父追加王位,擅作酆陵,禍不旋踵,為天下笑。則犯顏逆耳,阿意順旨,不可同日而言也。
劉昫《舊唐書》贊曰:坤德既軌,彤管有煒。韋、武喪邦,毒侔蛇虺。陰教斯僻,嬪風浸毀。賢哉長孫,母儀何偉。
周召《雙橋隨筆》:三代以來,皇后之有賢徳者,唐長孫氏為最。.......其賢徳節節如此,又非宋髙、曹、向、孟諸皇后之所能及。
真德秀《
大學衍義》:臣按:文徳長孫後之賢,其行事皆可為後世法。方太宗之怒魏徵也,非後從容開捄,則徵不得免矣!其為君徳之累可勝計耶?一言而全直臣於將死之際,立太宗於無過之地,雖古之賢后何以逾此?吁可仰哉!吁可仰哉!
唐吳兢撰、元戈直集論《貞觀政要》:若後之徳,雖漢之隂、馬,亦不能及,可謂無愧周之任、姒、邑姜者矣!正家而天下定,後之謂歟?
唐吳兢撰、元戈直集論《貞觀政要》:三代興王之主,無不內有賢助,以協成至治。任、姒、邑姜,其表表於經傳者,為天下母儀之所取則焉。若長孫皇后之賢,自三代而下,之絕無僅有者也。馬、鄧不足以儕之矣!遇危疾而不以肆赦徼福,非卓然有見何以能?茲不幸而弗登耆艾,宜太宗有“失內良佐”之嘆也。
唐氏仲友曰:天啟興運,亦不偶然。助興運,必有賢妃。以漢唐論,長孫賢於隂、馬,有古后妃之美,無後世后妃之失。太宗謂“內良佐”,信夫!
王禕《
大事記續編》:十月之交,曰皇甫卿士、畨維、司徒、家伯。維宰仲允,膳夫棸子,內史蹶維,趣馬楀為師氏,艶妻煽。方處幽王之時,小人之所以滿朝,而官爵所以多濫者,由艶妻之方處也。文武之朝,有任、姒以居內,則官爵曷至是哉!貞觀之初,內治有長孫皇后,雖以無忌之賢,而皇后尚請不使久居寵位。則朝廷之名器,冝其無泛加者矣。
蔡世遠《
古文雅正》:“漢唐宋後之最賢者,漢則明徳馬皇后,唐則文徳長孫皇后,宋則宣仁髙太后。
周必大《
文忠集》:某聞:愛其息,女人之常情也。況以萬乘之主、天下之冨,獨不能厚一女子資送,而盡其親愛之道乎?魏徴於此,猶以不當倍於長主為諫,可謂有責難之恭矣!雖然帝用其言,迫於理也。彼皇后深居宮中,知愛而已,今能本乎禮義,抑其私情,不特稱徴之賢,又請捐金帛以奨之,此貞觀之治所以庶幾三代也!歟《關雎》序后妃之德曰“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卷耳》序后妃之志曰“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內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詖私謁之心。是則正始之道、王化之基,不在乎他,在乎后妃而已。太宗與後,其知此也哉。
唐仲友:“有古
后妃之美,無後世后妃之失,太宗謂內良佐,信夫!若長孫皇后之賢,自三代而下之絕無僅有者也。”
袁燮撰《絜齋毛詩經筵講義》:唐長孫後毎對太宗稱魏徴之直,以社稷臣名之,保護其賢,成太宗納諫之美。嗚呼!其有古
后妃之遺風哉!
《新鐫增補全像評林古今列女傳》
母儀傳:克樹母儀,首盛唐而聖善。贊成帝治,開貞觀之休明......君子謂長孫後,賢而能諫,可為世法,詩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此之謂也。“親君子”數語,法語也,君人者銘之座右亦宜。為失良佐而哭之悲,則後之德益彰矣。頌曰:惟長孫後,性好讀書。獻可替否,裨益訏謨。采古
女則,益昭其德。允茲後焉,正是四國。
張居正《帝鑒圖說》:嘗考自古創業守成之令主,雖聖挺,然亦有內助焉。觀長孫皇后之於唐太宗,雖夏之塗山,周之太姒,無以過之矣。太宗外有忠臣。內有賢后,天下安得不太平。
劉氏《女范捷錄》:高太興唐,內有竇孫之助。〔箋注〕唐高祖竇皇后、太宗長孫皇后,匡贊二君,以成帝業。長孫後尤賢,每事盡其規諫,太宗嘉納之。
李贄《
史綱評要》:長孫皇后真聖人也,如陽怒宮人等事,竟可與權矣。世上有如此女子乎?
乾隆《評鑑闡要》:長孫後讀書循理,
恭順節儉,固足為賢。而辭議政一節,識見非凡,視漢明徳尤逺過之。然以太宗英明,豈不知牝雞之意,何必與後議賞罰哉?
乾隆《長孫皇后論》:“夫閨門,王化之始也。詩三百而必以
關睢為首,禮嚴大昏,書重厘降。易上經首乾坤,下經首鹹恆。蓋知正家之道,必本於閨門。閨門正而後家齊、國治也。王者立後,上法乾坤,必求令德,有以裨成內政、安貞載物,然後協厥坤儀,為天下母。故太任太姒秉淑德,而昌周;明德馬後克恭儉,而光漢。古今所稱,不可誣也。文德皇后長孫氏者,實閨門之令望也。仁孝恭儉、少好讀書,贊成內政、裨益弘多。訓諸子常以謙儉為先,太宗亦敬其有德。常朝回怒曰:會殺此田舍翁。後問為誰?帝曰魏徵。於是後退,衣禮衣而稱賀於上曰:臣聞 主聖則臣直,乃陛下之聖故也。妾敢不賀於是。帝喜而征言無不聽。夫唐太宗豈實欲殺魏徵哉?然雖無此意,亦微有不樂諫之心。皇后一聞此語,即借賀以諷諫之,征益寵信而帝善益彰。然後知正內之益所不可少,而有乾之健,必得坤之貞以順承之也。易曰:牝馬地類,行地無疆。蓋馬陰物也,陰之德利柔順,然必利貞而行。地無疆,然後輔乾以行,澤及天下。若徒柔順而鮮貞,則又何能助乾道而沛膏澤哉!若長孫皇后不預朝政,雖帝問之亦終不對,可謂知安貞之義者矣。其資送公主、諷諫以安直臣、得疾不事道釋之教,尤為賢明,名垂百世、媲美周姜,宜哉!”
傅以漸《內則衍義》謹按:“開闢之帝王,莫不有賢內助焉。若能以學問興事業,則唐朝尤為大著。竇皇后不惟能學,而又能書,其聰明有過乎人者。長孫皇后幼喜圖傳,正位中宮,益加精勤,是以文章揚其規誡,政事頼其匡勷。發跡太原,數年而成大業。二後之好學,有不容冺沒者存也。”
吳曰慎《周易本義爻徵》:以聖賢之君而得聖賢之
后妃,如周文王之得太姒,上可以配至尊而主宗廟,下可以宜家人而及邦國也。
王季之娶
太任、
武王之娶
邑姜、漢明帝之立馬後、唐太宗之於長孫皇后,皆此爻之象。
祝洤《
淑艾錄》:唐太宗晚年,內無長孫皇后,外無魏鄭公,宜其多過失也。觀於魏公之眷,幾不克終,則知前之樂善從諫,皇后維持調護之功居多。士女猶有雞鳴勸戒之益,況人主乎?《
關睢》求
淑女,所以為王化之基也。
康基田《
晉乘搜略》:唐之長孫皇后,從太宗佐內政,將順匡救,能使人主回心歸正,內外頌其賢德。而定大計、決大疑、軍旅之事,無與也。
李漁《
千古奇聞》:陳百峰氏曰:“《詩》云:‘民有秉彝,好是
懿德’。長孫皇后以‘主明臣直’語,遂釋魏徵;疾病猶能力薦玄齡,可謂賢后矣!”
《皇朝經世文統編》:太宗時,長孫皇后真
巾幗丈夫也,帝欲封長孫無忌,後極力諫止,夫歷代後多欲求封外戚以為顯榮,後獨明於事理,不欲虛取公侯之封以長驕奢之習,實受滅亡之敗,故力止之。及長樂公主出降,資送倍於長公主,魏徵諫以為不可。帝告後,後能知大義,不以溺愛少女而亂禮儀,且以征為能引大義以抑人主之私情,稱為社稷臣。後帝怒征,欲殺之,後又以言相解,卒不致帝有妄殺忠直之名。若此數者,足見後之深明大義,乃巾幗中所不可多得者也。
尹會一《女鑒錄》:按長孫皇后制一己之私情,伸直臣之正氣,且以片語而救忠良於不死,賢哉!冠女德而莫與京已。
尹會一《女鑒錄》:按文德皇后所言所行皆可為,則太宗嘗與皇后議賞罰,後辭曰:“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妾婦人,安敢豫聞政事?”固問之,終不對。皇后與太宗從容商略古事,因而獻替,裨益宏多。既不預政,又能匡君於此,得坤道含貞之義。貞觀元年以長孫無忌為右僕射,皇后固請曰:“妾備位椒房,貴寵極矣,誠不願兄弟執國政,呂霍上官可為切骨之戒。”臨終又以本宗勿慮權要為言。黔州之事,後其前知矣。
夏良勝《中庸衍義》:臣良勝曰:後之不預政、不私其兄、右賢規諌,信足為法。承乾其所生也。武德九年,既立為太子,至貞觀七年,承乾以虧禮法聞。于志寧、孔頴達數直諌,賜之金一斤、絹五百疋,是必後有以贊助之也。閱二年而後崩,則承乾之過日稔,而魏王奪嫡之謀益深,至十七年而承乾廢。使後尚存,則承乾之過其少損矣,太宗廢長立少之心其遂已矣。魏王泰亦且有所懲創,不敢萌覬覦之志矣。觀承乾對太宗之言曰:“臣為太子,夫復何求?但為泰所圖,時與朝臣謀自安之術。”若此言豈真大愚者?太宗聞晉王言,泰並欲圖已,遂悔立泰之言,而謂無忌等曰:“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是,我心誠無聊賴。”自投於牀,又抽佩刀欲自刺。蓋其愧悔之心,有不能自達者。使當時有長孫後在,寧有是耶?噫!後之賢,上有繫於天道,下有繫於子道,其不輕而重也明矣。
詩評
家庭成員
家族
母親:續弦高氏,北齊樂安王、隋揚州刺史
高勱之女,
高士廉妹妹。
伯父:長孫伯謩,官至勛州刺史。
同胞兄長:
長孫無忌,字輔機,唐朝開國功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有十二個兒子。
同父異母兄:長孫無乃,字行布(又作恆布,為庶長子),在隋朝任漢王府庫真,在唐朝官至右監門將軍。
同父異母兄:長孫無憲,字安業。長孫晟第三子,曾在父親過世後,將長孫無忌兄妹及其母趕出家門。官至兵部尚書,封薛國公。
同父異母兄弟:長孫無逸,官至雲麾將軍,封郫縣公。
嫡親堂兄:
長孫安世,名仁,字安世,長孫熾的嫡長子,仕
王世充為內史令,唐平世充後卒於獄中。
嫡親堂兄:
長孫無傲,字義莊,父長孫敞,長孫無忌堂弟,在隋朝任鷹揚郎將,在唐朝官至左監門將軍,封清都郡公。
長孫氏,同父異母姐妹,嫁隋朝內史舍人
王韶,生女王婉。
長孫氏,同父異母姐妹,嫁睦州刺史張琮。
丈夫
唐太宗李世民。
子女
衡山公主(唐高宗即位後改封新城長公主),嫁長
孫詮。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年份 | 影視版本 | 演員 | 劇中名 |
---|
1984 | | | - |
1985 | | | - |
1987 | | | |
1991 | | | - |
1993 | | | 長孫無垢 |
2000 | | | - |
2002 | | | - |
2004 | | 戴倫 | - |
2005 | | | |
2006 | | | 長孫蕊琳 |
2007 | | | - |
2007 | | | - |
2011 | | | 長孫無垢 |
2012 | | | 長孫無垢 |
2012 | | | 長孫碧玉 |
2012 | | | |
2014 | | | 長孫無憂 |
2014 | | | - |
2017 | | | |
2018 | | | - |
動畫形象
年份 | 影視版本 | 配音演員 | 劇中名 |
---|
2004 | | | |
2007 | | | 長孫無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