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太史集

范太史集

《范太史集》是北宋時期范祖禹的詩文集,共五十五卷。文集中包括:詩歌、表狀、札子呈表奏議、進故事、翰林詞章、啟狀、賦、論、策問、記、序、銘、書、傳以及青詞、祭告文、誄文、哀詞,最後是墓志銘、神道碑、皇族墓志銘、石記、皇族石記等。范祖禹,字淳甫,一字夢得,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史學家。仁宗嘉年間,中進士甲科,參與修撰《資治通鑑》,獨自撰有《唐鑒》十二卷,《帝學》八卷,《仁皇政典》六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范太史集
  • 朝代:北宋
  • 作者范祖禹
  • 類型:詩文集
四庫輯錄,作者傳略,出生,為政,品行,文集簡介,

四庫輯錄

范太史集
五十五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范祖禹撰。祖禹有《唐鑒》,已著錄。其文集世有兩本。一本僅十八卷,乃明程敏政從秘閣借閱,因為摘錄刊行,非其完本。此本五十五卷,與《宋史·藝文志》卷目相符,蓋猶當時舊帙也。祖禹平生論諫,不下數十萬言。其在邇英,守經據正,號講官第一。史稱其開陳治道,區別邪正,辨釋事宜,平易明白,洞見底蘊。故本傳載所上疏至十五六篇,而集中章奏尤多。類皆湛深經術,練達事務,深有裨於獻納。惟其中論合祭天地一事,祖禹謂分祭之禮,自漢以來不能舉行。又謂一年再郊,此必不能,且夏至之曰,尤未易行。同時蘇軾等據《周禮》以分祭為是,而祖禹與顧臨堅持之。後卒從祖禹之議。蓋其君習於宴安,而議者遂為遷就之論,誠不免於賢者之過。然其大端伉直,持論切當,要自無愧於醇儒,固不以一瑕掩也。當時以賈誼陸贄比之,良亦庶幾雲。
文集內容示例文集內容示例
----出《四庫總目提要》
《范太史集》是北宋時期范祖禹的文集。

作者傳略

范祖禹,生於仁宗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卒於哲宗紹聖五年(公元1098年),字淳甫,一字夢得,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史學家。

出生

據說,范祖禹出生時,他母親夢見“一偉丈夫被金甲入寢室,曰:‘吾漢將軍鄧禹。’”,因此被命名為范祖禹范祖禹從小是孤兒,他叔祖父是北宋名臣范鎮,把他當作自己的兒子一樣撫育。但范祖禹仍因為自己是孤兒而傷心不已,每當別人參加喜慶宴會時,他都面容悽慘,心情抑鬱。整日裡閉門讀書,從不干預人事。後來到了京城汴梁,所接觸的都是一時名人。叔祖父范鎮范祖禹十分器重,說:“此兒,天下士也。”

為政

范祖禹在仁宗嘉年間,中進士甲科。司馬光修撰《資治通鑑》,范祖禹負責唐代部分的撰寫工作。在洛陽十五年,一心撰寫《資治通鑑》,不事進取,贏得司馬光的稱讚。司馬光認為他“智識明敏,而性行溫良,如不能言;好學能文,而謙晦不伐,如無所有;操守堅正,而圭角不露,如不勝衣,君子人也。”《資治通鑑》修成後,司馬光推薦范祖禹任秘書省正字。當時是王安石執掌朝政,也十分看重范祖禹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與范祖禹十分友善,曾示意范祖禹去拜謁王安石,但范祖禹竟不為名利所動,沒去拜謁。富弼致仕以後住在洛陽,很少與人接觸,唯獨對范祖禹例外;富弼病重時,召來范祖禹授給他臨終密疏,主要是論述王安石查封誤國和新法的弊端,言辭十分激切。富弼死後,別人都認為這樣的奏書上去肯定會得罪王安石,建議范祖禹不要上奏,但范祖禹還是堅持上奏了。
神宗死去,哲宗繼位,范祖禹擢任右正言。後呂公著執掌朝政,而范祖禹是呂公著的女婿,便避嫌辭職改任祠部員外郎,不久又辭職而任著作郎、修《神宗實錄》檢討,後遷任著作郎兼侍講。
哲宗因夏天暑熱,暫停講書,范祖禹上疏皇帝認為,“陛下今日學與不學,系他日治亂。如好學,叫天下君子欣慕,願立於朝,以直道事陛下,輔佐德業,而致太平;不學,則小人皆動其心,務為邪諂,以竊富貴。”建議哲宗恢復講讀。不久,范祖禹遷任起居郎,又召任中書舍人。呂公著死去,召拜右諫議大夫,首次上疏論皇帝正心修身的必要性。蔡確得罪,范祖禹上書,建議寬厚對待大臣。蔡京在蜀地任職,范祖禹上書批評蔡京“小有才,非端良之士。”當時的執政大臣想在新法、舊法中間依違模稜,范祖禹上書反對。不久,他又兼任國史院修撰、禮部侍郎,上書論述監、司、守、令官職的重要性。
宣仁太后去逝,朝遷上下議論紛紛,當權者膽小畏懼,莫敢發言,范祖禹擔心小人乘機興風作浪,危害朝政,上奏皇帝不要聽信讒言,以誤將來。又建議皇帝“以大公至正為心,罷安石、惠卿所造新法,而行祖宗舊政。”
哲宗紹聖年間,章執掌朝政,有意恢復王安石呂惠卿時期頒行的新法,范祖禹上書皇帝,極力證明章不可大用,皇帝沒有聽從,於是范祖禹請求離開京城去地方。皇帝當時準備重用范祖禹,但朝廷內外反對的人為數不少,於是以龍圖閣學士出知陝州。不久,有人上奏論范祖禹在撰修《神宗實錄》時刊落事跡、變亂美惡,再加上曾經上書諫禁中雇乳媼事,於是連貶武安軍節度副使,昭州別駕,安置永州、賀州二地;不久,又遷往賓州、化州二地安置,很快死去,卒年五十八歲。

品行

據記載,范祖禹“平居恂恂,口不言人過”。但遇到大是大非問題,往往堅持原則,據理力爭,從不模稜兩可。在皇宮裡侍從皇帝,“守經據正,獻納尤多。”范祖禹為皇帝講解《尚書》至“內作色荒,外作禽荒”時,拱手而立,再三吟誦,直到皇帝“首肯再三”,才肯罷休。每次為皇帝進講之前,一定要端正衣冠,好似在皇上面前一般,命子弟在一旁侍立,先按講其說,“開列古義,參之時事,言簡而當,無一長語,義理明白,粲然成文。”被蘇軾譽為皇帝的第一號講官。范祖禹除參預編撰《資治通鑑》外,還獨自撰有《唐鑒》十二卷,《帝學》八卷,《仁皇政典》六卷。特別是《唐鑒》十二卷,“深明唐三百年治亂,學者尊之,目為‘唐鑒公’。”

文集簡介

范祖禹的詩文集被稱為《范太史集》,共五十五卷。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范祖禹的文集,“世有兩本,一本僅十八卷”,是明朝人程敏政從秘閣中借閱時摘鈔而成,不是全本。《四庫全書》收存的五十五卷本,與《宋史·藝文志》、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所記載的卷目基本相符,大概是宋朝時的舊本。在五十五卷的《范太史集》中,卷一至卷三是詩歌;卷四至卷六是表狀、札子;卷七至卷十二是表;卷十三至卷二十六是奏議;卷二十七是進故事;卷二十八至卷三十三為翰林詞章;卷三十四是啟狀;卷三十五是賦、論、策問;卷三十六是記、序、銘、書、傳;卷三十七是青詞、祭告文、誄文、哀詞等;卷三十八至卷五十五為墓志銘神道碑、皇族墓志銘、石記、皇族石記等。
在《范太史集》三卷的詩歌中,大多是應酬的詩作,如《文潞公生日》、《送趙清憲入蜀》、《和蜀公八十歲自詠》等。有一些是為別人撰寫的輓詞,如《王岐公輓詞》三首,《司馬溫公輓詞》五首,《太皇太后輓詞》二首,基本上沒有什麼藝術價值。有一些詩是范祖禹的工作、生活實錄,如《夜直聞御溝聲》:“銀河秋瀉月明中,雲捲風吟下碧空,終夕玉堂魂夢冷,蜀江聲繞水晶宮。”有的詩表現了范祖禹寂寞冷落的情懷,如《多病》,“多病心牢落,驚秋颯然。風乾桐葉地,雨冷菊花天。歸隱荒江漢,新舊府澗。西都長夢想,何日賦歸田。”
有的詩描寫了蜀地的自然風光,如《資水》,“資水通巫峽,誰家萬里船。隨雲排楚氣,隱几上吳天。神女迷朝雨,湘娥泣暮煙。何時一飛楫,長嘯下牢邊。”有的詩是詠史詩,表達了范祖禹歷史人物的褒貶,如《四皓》,“南山石壁陵蒼蒼,中有四老眉如霜。中原龍虎困格鬥,九霄鸞鳳高飄翔。赤精斬蛇入鹹陽,南極老人轉遁藏。一朝相顧下雲,共為羽翼安儲皇。白雲黃鵠高飛揚,雖有繳安能傷。君王慷慨但飲酒,戚姬起舞無輝光。古人不見雖已遠,吾將杖策登崇崗。”表達了對漢初四皓的崇敬之情。
在《范太史集》中,占絕大篇幅的是表狀、札子、奏議,這也是集中的精華所在。范祖禹“平生論諫不下數十萬言”,本傳中記載他的奏疏多達十五六篇,大多數奏議、表狀“類皆湛深經術,練達事務,有裨於獻納”。這些奏議都是關於當時朝廷的軍國大事、人事任免等,由此可以看出范祖禹對於當時朝政的觀點和看法,是研究、了解北宋歷史的第一手材料。范祖禹特別重視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在卷十九《薦士札子》中,他認為“報國之忠,莫如薦賢,負國之罪,莫如蔽賢”,把能否薦賢作為衡量大臣忠奸的標準之一。
范祖禹特別重視君德,認為皇帝的學習十分重要,在《勸學札子》里建議皇帝“以學為急務”,“夫學者,所以學治天下,王者之事也。故自堯、舜、禹、湯、文武之君皆汲汲於學。”范祖禹在政治上是反對王安石的新法的,這在他的奏議中也有反映,如《論常平札子》、《再論常平札子》中就批評王安石實行青苗法帶來的種種弊政,“京西、陝西艱食尤甚,唐、鄧人民相食,遺棄男女,流離道路,其存者食犬彘之食,饑民群行,劫米坐法流配者繫纍相屬。”建議恢復以前的常平倉制度。
從卷三十六至卷五十五,共有二十卷,這裡大都是為當時人寫的記、序、銘、傳、哀詞、誄文、墓志銘、神道碑等,記載了大量的北宋人物的事跡,是研究北宋政治、社會史的第一手材料,如卷三十八《秘書丞劉君墓碣》記載北宋史學家劉恕的生平,“道原(劉恕字)少潁悟俊拔,讀書過目即成誦”,“為人強記,經傳之外,閭里小說,下至稗官雜說,無所不覽,其談數千載間事,如指諸掌。”“道原終身不治他事,故獨以史學高一時,今端明殿學士司馬公(司馬光)受詔修《資治通鑑》,奏請同編修,道原於魏晉以後事尤能精詳考證前史差謬,司馬公悉委而取決焉。”基本上勾畫了劉恕一生的重要事情,成為《宋史·劉恕傳》的主要參考材料。當然在這些基志銘、神道碑里也不乏溢美之辭,特別是在卷四十五至卷五十三的皇族墓志銘中更是如此。
《范太史集》也是在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徽宗下詔禁毀元黨人的書籍時,與蘇軾、黃庭堅、劉頒等人的書籍一起被禁毀的原因也是一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