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良(漢語詞語)

賢良(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賢良,漢語辭彙。

拼音:xián liáng

釋義:1、有德行才能。2、是指有德行或才能的人。3、在古代,賢良乃古代選拔統治人才的科目之一,以至於人們習慣於把賢良一詞比作最忠誠、聰慧的大臣。此外,還有同名專輯和地名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賢良
  • 解釋:指有德行或才能的人
  • 拼音:xián liáng
  • 出處:《漢書·孔光傳》
詞目,拼音,基本解釋,出處與詳解,賢良科,

詞目

賢良

拼音

xián liáng

基本解釋

[able and virtuous man;be able and virtuous]
1. 有德行的人;如:薦舉賢良。
2.才德兼備的人。如:賢良之士。

出處與詳解

1、有德行才能
①《漢書·孔光傳》:“退去貪殘之徒,進用賢良之吏。”
②《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再說咧,你姐兒倆還這么賢良呢!”
草明 《乘風破浪》二十:“只因這位雍容大度的賢良的妻子的一句話,使宋紫峰進退兩難。”
2.有德行才能的人。
①《周禮·地官·師氏》:“教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賈公彥 疏:“二曰友行以尊賢良者,此行施於外人,故尊事賢人良人,有德之士也。”
②《晏子春秋·諫上七》:“故明所愛而賢良眾,明所惡而邪僻滅,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
③《後漢書·伏隆傳》:“任用賊臣,殺戮賢良。”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黃金台》:“百里賢良聚,千秋霸業開。”
3.古代選拔統治人才的科目之一。由郡國推舉文學之士充選。亦為“賢良文學”、“賢良方正”的簡稱。
漢武帝 《賢良詔》:“賢良明於古今王事之體,受策察問,鹹以書對,著之於篇,朕親覽焉。”
②《史記·孝武本紀》:“元年,漢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乂安薦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
③宋 高承 《事物紀原·學校貢舉·賢良》:“漢唐逮宋,取士之制,有賢良方正茂才異等六科,謂之制舉,亦曰大科,通謂之賢良。其制蓋自漢文帝始。”
④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祖宗非佌佌,也非是庶民白屋,不襲門蔭,應中賢良科舉。”

賢良科

賢良科
漢代察舉賢良屬於特舉。此科具體名稱不固定,一般稱賢良方正,或賢良文學。察舉賢良方正始於漢文帝二年(公前178年),此後,兩漢屢有詔舉賢良方正之令。有時賢良方正連言能直言極諫者;有時單舉能直言者.有時賢良方正連言可親民者,即直接選拔親民的官吏;有時賢良方正又與有道術之士相聯,於是,有道曾為東漢察舉的獨立科目。在漢代賢良方正常與文學相連稱,有時以賢良與文學並立為二科,有時則連稱為賢良文學。實際上,賢良與文學相似,都是指通經達變之士,文學實指經學。東漢靈帝時曾立鴻都門學,也以文字詔舉,專尚書畫、尺牘、辭賦,然多為士林所非,視為濫進。此後,詔舉賢良不再與文學連稱。
漢代詔舉賢良方正或賢良文學,主要是表示廣開直言之路。按照董仲舒天人感應之說,認為各種災異都是上天對人世帝王的譴告,災異降臨,表帝王有過,必須自我檢討,並下詔書求賢,徵求意見,匡正過失。所以詔舉賢良方正多在日月之蝕,冰雹蟲害、瘟疫流行之機。所以,賢良之舉屬於特舉,非為歲舉,但與其他特舉科目相比,則是察舉次數較多的科目。
察舉賢良是依照皇帝詔令的規定,由公卿諸侯王、郡守等高級官吏舉薦,送至朝廷,皇帝親自過問,分別高下,授以官職。有時一策即畢;有時還有二策、三策,如董仲舒即連對三策,而授以江都相。每詔賢良對策者常達百數人。在漢代所有察舉科目中,皇帝對賢良方正一科極為重視。有人說,論輕重以賢良為重,論得人以孝廉為多。這是有根據的論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