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出生時間,隋朝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本名,劉子東,所處時代,唐朝
基本介紹
- 本名:劉子東
- 所處時代:唐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時間:隋朝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通過玄武門之變而當上皇帝。唐太宗於隋朝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出生,是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長孫氏,唐朝建立以後,李世民以功被拜為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進封秦王。武德四年冬十月,封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陜東道大行台尚書令,食邑增至二萬戶。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八月初九,李淵被逼退位,李世民便做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間,唐太宗能任用賢能,從善如流,聞過即改。視民如子,不分華夷(少許傳聞太宗有不少的情債,也是一位好色的皇帝,不過他跟其他重色昏君不同)。後又開創「貞觀之治是中國人千年稱頌的好皇帝 唐太宗是一個好皇帝
《貞觀政要》是一部政論性的史書。這部書以記言為主,所記基本上是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於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
姓名: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人,祖籍趙郡隆慶(今邢台市隆堯縣),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有個成語叫“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說他的,他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民族:漢族
廟號太宗,
諡號:文皇帝唐高宗加諡文武聖皇帝;唐玄宗加諡文武大聖皇帝、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成紀鄉)
生卒時日:公元599年~公元649年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
姓名: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人,祖籍趙郡隆慶(今邢台市隆堯縣),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有個成語叫“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說他的,他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民族:漢族
廟號太宗,
諡號:文皇帝唐高宗加諡文武聖皇帝;唐玄宗加諡文武大聖皇帝、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成紀鄉)
生卒時日:公元599年~公元649年
偉大的軍事家,卓越的政治家,書法家和詩人。堪稱“千古一帝”。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運籌帷幄,在李衛公答對中對其軍事思想給予了詳細介紹。 即位後,統一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同時執行夷漢一家的政策,是歷史上民族關係最為良好的時期,在促進民族團結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繁榮,軍事力量強大,中國成為超級大國。後人稱他在貞觀年間的統治為“貞觀之治”。太宗的飛草非常著名,開創了行書寫碑。太宗詩歌在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太宗編寫了著名的《秦王破陣樂》。在《帝范》《唐會要》等書籍中,對太宗的政治理論有相當多的描述。 。 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名君,為後來中國的發展做了貢獻
關東洛陽地區的王世充,河北的竇建德,擊敗了竇建德的部將劉黑闥,至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李孝恭、李靖大軍平定江淮,唐王朝統一天下的大半領地為李世民所奪得,李世民建立了他人無可睥睨的赫赫武功。...
唐太宗還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為後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死後更以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所作《蘭亭集序》為陪葬品。
唐太宗還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為後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死後更以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所作《蘭亭集序》為陪葬品。
唐太宗李世民
(598~649)
名君事功:貞觀之治
太宗即位以來,一直對隋末天下大亂的場景心有餘悸。所以貞觀時期注重“以民為本”、“貞觀”聯珠印
不奪農時,他說:這樣做不只是“憂憐百姓”,也是為了“長守富貴”。基於這樣的目的,他在位時期,以國家穩定為政策要務,以穩定求發展,居安思危,終使天下大亂之後達到了大治。
重新確立和完善了統治秩序,使社會步入健康有序發展的軌道。政治上,完善國家政治體制的各項制度,重視吏治,嚴格執法與守法,所謂“法者,所以布大信於天下也”。嚴懲違法與貪污瀆職,重新樹立起百姓對官府的信心和信賴。經濟上,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不增加農民負擔,提高生產積極性。其中最可以說的還有他的善於用人和納諫。
魏徵像太宗納諫圖太宗把用人與保持政治穩定結合起來,所謂“治安之本,惟在得人”。他選用官員不分出身、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親疏貴賤,無論是中原、關隴、山東、江南的漢族,還是周邊高鼻深目的胡人,都能得到重用。他重在選賢任能,喜看天下英雄盡入其彀中。同時,他用人又不求全責備,所以臣下能夠心情舒暢,像“孜孜奉國,知無不為”的房玄齡、“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的李靖、“敷奏詳明,出納惟允”的溫彥博、“處繁治劇,眾務畢舉”的戴胄、“恥君不及堯舜,以諫爭為己任”的魏徵、“激濁揚清,嫉惡好善”的王珪等均能各盡所能。特別是房玄齡和杜如晦,前者善謀,後者能斷,二人配合默契,同心報國,世稱“賢相”,被並稱為“房謀杜斷”。一個精誠團結又深得皇帝信賴的宰相班子對於實現貞觀之治,顯然是功不可沒的。
太宗還是封建社會少有的善於納諫的君王。他非常贊同魏徵“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說法。他曾說過,自己自幼精於弓矢,自以為盡得其妙,後來得到十幾張良弓給專業工匠驗看,結果被告知這些弓木心不正,脈理皆邪,並不是真正的良弓。他由此悟出,對自己最拿手《資治通鑑》中有關唐朝攻滅突厥的記載的事還有失誤,更何況天下之大,四海之廣,只憑他一人之力是不能做到盡善盡美的。因此,太宗主動要求臣下就政事得失發表意見。魏徵就是以直言極諫而著名的大臣,有人統計過,魏徵在貞觀時期進諫多達二百餘次。太宗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貞觀十七年正月,64歲的魏徵病死,太宗認為自己痛失一鏡。
平定西域大部地區,將安西都護府移至龜茲(今新疆庫車),重新打通了溝通中西的陸路交通——絲綢之路。唐朝在東到大海,西至焉耆,南盡林邑,北抵大漠“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里”的廣袤疆域內設立州縣,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
由於太宗相信“中國既安,四夷皆服”,所以實行了開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各部首領都來長安朝見,尊稱太宗為“天可汗”。“可汗” 是西北各部對君主的稱呼,稱“天可汗”就是擁戴太宗為他們共同的君主。唐朝對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主要是任命各民族上層首領擔任地方長官,不改變原有民族習慣與生活方式。他們職務世襲,代表中央政府對當地進行管理。到太宗晚年,漠北地區各部又相繼歸附。為了方便來長安朝拜唐朝皇帝,他們在大漠南北專門開闢了一條大道,稱為“參天可汗道”。沿途設定驛站68處,備有馬匹與食物供應往來使者。太宗表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各少數民族也把太宗當成了自己愛戴的可汗。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番將的名字,銘刻在昭陵的祭壇上。
松贊乾布與文成公主松贊乾布是吐蕃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與英雄人物。吐蕃是很早就生活在松贊乾布像文成公主像青藏高原一帶的古老民族,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吐蕃民風驍勇,以戰死為榮。松贊乾布做贊普(藏語“偉丈夫”之意,後為對君王的尊稱)的時候,基本統一了各閻立本《步輦圖》,記錄了吐蕃使者朝見太宗求婚的場面
個部落,遷都邏些城(今拉薩),並建築碉堡式的布達拉宮。在松贊乾布多次求婚的強烈要求下,太宗答應以文成公主出嫁。
唐朝許婚的訊息傳來,吐蕃人民歡呼雀躍。為了減少文成公主入藏途中的艱難,他們沿途準備了馬匹、氂牛、食物和水。松贊乾布非常興奮。他說:“我父祖沒有和上國通婚的,我能娶大唐公主,深感榮幸。當為公主築一城以誇示後代。”松贊乾布仿照唐朝的建築為文成公主修建了宮室。他親自前往青海迎接,並以皇帝女婿的身份拜見唐朝的護婚特使,然後陪文成公主回到邏些城。
在邏些城,松贊乾布與文成公主舉行了盛大婚禮。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許多工藝品、穀物、菜籽、藥材、茶葉以及曆法、生產技術與各種書籍,大大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奠定了唐蕃密切交往的基礎。正如唐朝詩人陳陶《隴西行》詩中所寫:“自從貴主和玄奘像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後來,松贊乾布又接受唐朝授予他的西海郡王的爵位和駙馬都尉之職。據不完全統計,從634年到846年的200多年間,唐蕃之間的使臣往來共191次,唐使入蕃66 次,蕃使入唐125次。
玄奘西行玄奘是唐朝高僧,又稱三藏法師。貞觀初年,為了求取佛經精義,他從長安出發,毅然西行前往佛教聖地天竺(唐朝時對印度半島上各部的統稱,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途經我國新疆及中亞諸國,一路上備嘗艱辛。在天竺,他用大約17年的時間遍游各地,尋師訪友,研習佛法,因佛學造詣精深而獲得極高聲譽。
玄奘從天竺帶回佛經657部,又經過20餘年的努力,共翻譯出75部1335卷,約1300多萬字。他是第一個把天竺佛教、歷史、地理、宋刻《大唐西域記》書影
風土人情等完整地記錄下來並介紹到中國的人。太宗親自為他的譯經寫了《大唐三藏聖教序》。玄奘還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見聞口述下來,由弟子整理成書,這就是著名的《大唐西域記》。他還曾把《老子》翻譯成梵文,介紹到天竺。賢德“良佐”,內助名君貞觀十年(636)元月二十一日,皇后長孫氏在京師長安大內的立政殿殯天駕崩了。殿內的太宗皇帝,禁不住心中的哀傷,放聲痛哭起來,這哭聲沒有絲毫的矯飾,確實悲痛至極。
長孫氏在與太宗共同生活的23年中,實在是起到了外人無法代替的作用。那一樁樁,一件件,此時此刻,在太宗的腦海里歷歷閃現,那一切不能不令哀痛之中的太宗皇帝銘心刻骨。
少年結緣長孫氏嫁給李世民時,正值13歲妙齡。時在大業九年(613),李世民也是一位16歲的翩翩少年。
長孫氏家住長安永興坊。她的祖上是北魏獻文帝第三兄,本來姓拓跋氏,因為祖上在北魏時功勞最大,世襲大人之號,為宗室之長,後來改姓長孫氏。她家是出身代北的名門望族,當時號稱“門傳鐘鼎,家世山河”。她的父親長孫晟,武藝超群,精於騎射,又有奇謀遠略,隋朝時甚得朝廷倚重。她的母親高氏是隋朝刺史高敬德之女,高士廉的妹妹。高士廉是位精通文史的儒雅之士,隋大業中任治禮郎。長孫氏在這樣的家庭中,從小就受到薰染,養成了喜愛讀書的習慣。
據說,還在長孫氏很小的時候,她的伯父長孫熾很折服李世民母親竇氏夫人的見解,就和長孫晟約定日後與李家結為姻親。長孫氏長大後,高士廉便為她選中了李淵的二郎李世民。
唐朝建立後,長孫氏便成了秦王妃。在李世民策劃玄武門之變的過程中,長孫氏堅決地站在丈夫李世民一邊。太宗即位後,長孫氏便被立為皇后。
賢良國母貞觀年間,她以克己奉公、陰柔明哲的品性,默默地影響著壯年天子太宗,在幕後發揮著她的作用。正是這種賢良的品格,使她能夠遵循法度,永不超越現實的界限,從太宗的長治久安出發,處處為大唐著想,並且決無僭越之舉,甘做配角。她與太宗志同道合,感情篤睦,一直受到太宗的尊重。
長孫後很注意加強自身修養,總是抽空讀書學習,希望從古人的活動中得到借鑑。據說,她在梳頭時,也不忘把書卷放在面前讀上幾頁,太宗對此深表敬佩。長孫後把宮裡的事情也處理得很好,她從來不在宮內耍威風,對手下的嬪妃宮人,總是以禮相待,有時候,哪個妃子病了,她都要親自前往探視,詳細詢問病情,囑咐有關人員好生照料。這樣一來,宮中的各種關係顯得比較融洽。
太宗耳聞目睹,對長孫後更增幾分敬意。日常相處,太宗對長孫後顯得優禮有加。飯後茶餘,床前燈下,太宗常常與她論及天下大事,尤其是朝廷中的賞罰和人事安排。當太宗想聽聽她的見解,她卻聞而不答,一言不發。其實,長孫後這樣做是擔心由她開始啟後宮干政之源。實際上,長孫後無時無刻不在關心皇帝的一言一行,她往往以獨特的方式發表自己的意見,向他提出勸諫。據《資治通鑑》的記載,她常常與太宗討論歷史上的事情,借古喻今,“因而獻替,裨益弘多”。
長孫後的哥哥長孫無忌,與太宗是布衣之交。他出生入死,戰功卓著,在玄武門之變中,更是打了頭陣,因而深得太宗恩信,出入臥內,委以腹心。太宗即位後,曾幾次想任命他為宰相,執輔朝政,都遭到長孫後的堅決反對。長孫後的這一做法,雖有保全家族的意思,更重要的是為防止外戚威脅李氏子孫,以永保大唐的長治久安。長孫無忌及其家人,也始終表現得謙虛謹慎,從不仗勢傲物,目空一切。這保證了貞觀時期的政治絲毫沒有受到外戚的干擾,一直遵循既定的道路前進,終於迎來了一代盛世——貞觀之治。
長孫皇后對這一治世的鼎助之功,是不可磨滅的。
長孫皇后逝世後,被加諡號為“文德”,所以史書中稱為長孫文德皇后。到她的兒子高宗李治時,又為她加上了文德順聖皇后的尊號。去世的當年十一月,長孫氏被安葬在醴泉縣(今陝西省禮泉縣)內的九嵕山上,稱為昭陵。太宗為示悼念,親自寫了表文,記敘了修建山陵的始末,讓人刻石,立於昭陵,表彰皇后的克己奉公和嚴於律己。
有心的人也許能夠看到,自貞觀十年長孫皇后死後,太宗越來越不像從前那樣英姿勃勃,晚年的太宗不僅身體狀況越來越差、開始餌食丹藥,還逐漸陷於驕傲自滿和個人陶醉之中,兼聽納諫的作風也已沖淡;發民力,興作役,也不再像從前那樣謹慎。這個時候,太宗怎么不去重溫長孫皇后的臨終遺言呢!
李世民個人小檔案
姓名:李世民出生: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599年1月23日)
出生地:陝西武功屬相:馬
卒年:貞觀二十三年(649)卒所:終南山翠微宮中
享年:52歲諡號:文皇帝
廟號:太宗陵寢:昭陵
父親:高祖李淵母親:太穆順聖皇后竇氏
皇后: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子女:14子,21女
繼位人:兒子高宗李治
(598~649)
名君事功:貞觀之治
太宗即位以來,一直對隋末天下大亂的場景心有餘悸。所以貞觀時期注重“以民為本”、“貞觀”聯珠印
不奪農時,他說:這樣做不只是“憂憐百姓”,也是為了“長守富貴”。基於這樣的目的,他在位時期,以國家穩定為政策要務,以穩定求發展,居安思危,終使天下大亂之後達到了大治。
重新確立和完善了統治秩序,使社會步入健康有序發展的軌道。政治上,完善國家政治體制的各項制度,重視吏治,嚴格執法與守法,所謂“法者,所以布大信於天下也”。嚴懲違法與貪污瀆職,重新樹立起百姓對官府的信心和信賴。經濟上,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不增加農民負擔,提高生產積極性。其中最可以說的還有他的善於用人和納諫。
魏徵像太宗納諫圖太宗把用人與保持政治穩定結合起來,所謂“治安之本,惟在得人”。他選用官員不分出身、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親疏貴賤,無論是中原、關隴、山東、江南的漢族,還是周邊高鼻深目的胡人,都能得到重用。他重在選賢任能,喜看天下英雄盡入其彀中。同時,他用人又不求全責備,所以臣下能夠心情舒暢,像“孜孜奉國,知無不為”的房玄齡、“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的李靖、“敷奏詳明,出納惟允”的溫彥博、“處繁治劇,眾務畢舉”的戴胄、“恥君不及堯舜,以諫爭為己任”的魏徵、“激濁揚清,嫉惡好善”的王珪等均能各盡所能。特別是房玄齡和杜如晦,前者善謀,後者能斷,二人配合默契,同心報國,世稱“賢相”,被並稱為“房謀杜斷”。一個精誠團結又深得皇帝信賴的宰相班子對於實現貞觀之治,顯然是功不可沒的。
太宗還是封建社會少有的善於納諫的君王。他非常贊同魏徵“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說法。他曾說過,自己自幼精於弓矢,自以為盡得其妙,後來得到十幾張良弓給專業工匠驗看,結果被告知這些弓木心不正,脈理皆邪,並不是真正的良弓。他由此悟出,對自己最拿手《資治通鑑》中有關唐朝攻滅突厥的記載的事還有失誤,更何況天下之大,四海之廣,只憑他一人之力是不能做到盡善盡美的。因此,太宗主動要求臣下就政事得失發表意見。魏徵就是以直言極諫而著名的大臣,有人統計過,魏徵在貞觀時期進諫多達二百餘次。太宗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貞觀十七年正月,64歲的魏徵病死,太宗認為自己痛失一鏡。
平定西域大部地區,將安西都護府移至龜茲(今新疆庫車),重新打通了溝通中西的陸路交通——絲綢之路。唐朝在東到大海,西至焉耆,南盡林邑,北抵大漠“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里”的廣袤疆域內設立州縣,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
由於太宗相信“中國既安,四夷皆服”,所以實行了開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各部首領都來長安朝見,尊稱太宗為“天可汗”。“可汗” 是西北各部對君主的稱呼,稱“天可汗”就是擁戴太宗為他們共同的君主。唐朝對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主要是任命各民族上層首領擔任地方長官,不改變原有民族習慣與生活方式。他們職務世襲,代表中央政府對當地進行管理。到太宗晚年,漠北地區各部又相繼歸附。為了方便來長安朝拜唐朝皇帝,他們在大漠南北專門開闢了一條大道,稱為“參天可汗道”。沿途設定驛站68處,備有馬匹與食物供應往來使者。太宗表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各少數民族也把太宗當成了自己愛戴的可汗。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番將的名字,銘刻在昭陵的祭壇上。
松贊乾布與文成公主松贊乾布是吐蕃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與英雄人物。吐蕃是很早就生活在松贊乾布像文成公主像青藏高原一帶的古老民族,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吐蕃民風驍勇,以戰死為榮。松贊乾布做贊普(藏語“偉丈夫”之意,後為對君王的尊稱)的時候,基本統一了各閻立本《步輦圖》,記錄了吐蕃使者朝見太宗求婚的場面
個部落,遷都邏些城(今拉薩),並建築碉堡式的布達拉宮。在松贊乾布多次求婚的強烈要求下,太宗答應以文成公主出嫁。
唐朝許婚的訊息傳來,吐蕃人民歡呼雀躍。為了減少文成公主入藏途中的艱難,他們沿途準備了馬匹、氂牛、食物和水。松贊乾布非常興奮。他說:“我父祖沒有和上國通婚的,我能娶大唐公主,深感榮幸。當為公主築一城以誇示後代。”松贊乾布仿照唐朝的建築為文成公主修建了宮室。他親自前往青海迎接,並以皇帝女婿的身份拜見唐朝的護婚特使,然後陪文成公主回到邏些城。
在邏些城,松贊乾布與文成公主舉行了盛大婚禮。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許多工藝品、穀物、菜籽、藥材、茶葉以及曆法、生產技術與各種書籍,大大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奠定了唐蕃密切交往的基礎。正如唐朝詩人陳陶《隴西行》詩中所寫:“自從貴主和玄奘像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後來,松贊乾布又接受唐朝授予他的西海郡王的爵位和駙馬都尉之職。據不完全統計,從634年到846年的200多年間,唐蕃之間的使臣往來共191次,唐使入蕃66 次,蕃使入唐125次。
玄奘西行玄奘是唐朝高僧,又稱三藏法師。貞觀初年,為了求取佛經精義,他從長安出發,毅然西行前往佛教聖地天竺(唐朝時對印度半島上各部的統稱,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途經我國新疆及中亞諸國,一路上備嘗艱辛。在天竺,他用大約17年的時間遍游各地,尋師訪友,研習佛法,因佛學造詣精深而獲得極高聲譽。
玄奘從天竺帶回佛經657部,又經過20餘年的努力,共翻譯出75部1335卷,約1300多萬字。他是第一個把天竺佛教、歷史、地理、宋刻《大唐西域記》書影
風土人情等完整地記錄下來並介紹到中國的人。太宗親自為他的譯經寫了《大唐三藏聖教序》。玄奘還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見聞口述下來,由弟子整理成書,這就是著名的《大唐西域記》。他還曾把《老子》翻譯成梵文,介紹到天竺。賢德“良佐”,內助名君貞觀十年(636)元月二十一日,皇后長孫氏在京師長安大內的立政殿殯天駕崩了。殿內的太宗皇帝,禁不住心中的哀傷,放聲痛哭起來,這哭聲沒有絲毫的矯飾,確實悲痛至極。
長孫氏在與太宗共同生活的23年中,實在是起到了外人無法代替的作用。那一樁樁,一件件,此時此刻,在太宗的腦海里歷歷閃現,那一切不能不令哀痛之中的太宗皇帝銘心刻骨。
少年結緣長孫氏嫁給李世民時,正值13歲妙齡。時在大業九年(613),李世民也是一位16歲的翩翩少年。
長孫氏家住長安永興坊。她的祖上是北魏獻文帝第三兄,本來姓拓跋氏,因為祖上在北魏時功勞最大,世襲大人之號,為宗室之長,後來改姓長孫氏。她家是出身代北的名門望族,當時號稱“門傳鐘鼎,家世山河”。她的父親長孫晟,武藝超群,精於騎射,又有奇謀遠略,隋朝時甚得朝廷倚重。她的母親高氏是隋朝刺史高敬德之女,高士廉的妹妹。高士廉是位精通文史的儒雅之士,隋大業中任治禮郎。長孫氏在這樣的家庭中,從小就受到薰染,養成了喜愛讀書的習慣。
據說,還在長孫氏很小的時候,她的伯父長孫熾很折服李世民母親竇氏夫人的見解,就和長孫晟約定日後與李家結為姻親。長孫氏長大後,高士廉便為她選中了李淵的二郎李世民。
唐朝建立後,長孫氏便成了秦王妃。在李世民策劃玄武門之變的過程中,長孫氏堅決地站在丈夫李世民一邊。太宗即位後,長孫氏便被立為皇后。
賢良國母貞觀年間,她以克己奉公、陰柔明哲的品性,默默地影響著壯年天子太宗,在幕後發揮著她的作用。正是這種賢良的品格,使她能夠遵循法度,永不超越現實的界限,從太宗的長治久安出發,處處為大唐著想,並且決無僭越之舉,甘做配角。她與太宗志同道合,感情篤睦,一直受到太宗的尊重。
長孫後很注意加強自身修養,總是抽空讀書學習,希望從古人的活動中得到借鑑。據說,她在梳頭時,也不忘把書卷放在面前讀上幾頁,太宗對此深表敬佩。長孫後把宮裡的事情也處理得很好,她從來不在宮內耍威風,對手下的嬪妃宮人,總是以禮相待,有時候,哪個妃子病了,她都要親自前往探視,詳細詢問病情,囑咐有關人員好生照料。這樣一來,宮中的各種關係顯得比較融洽。
太宗耳聞目睹,對長孫後更增幾分敬意。日常相處,太宗對長孫後顯得優禮有加。飯後茶餘,床前燈下,太宗常常與她論及天下大事,尤其是朝廷中的賞罰和人事安排。當太宗想聽聽她的見解,她卻聞而不答,一言不發。其實,長孫後這樣做是擔心由她開始啟後宮干政之源。實際上,長孫後無時無刻不在關心皇帝的一言一行,她往往以獨特的方式發表自己的意見,向他提出勸諫。據《資治通鑑》的記載,她常常與太宗討論歷史上的事情,借古喻今,“因而獻替,裨益弘多”。
長孫後的哥哥長孫無忌,與太宗是布衣之交。他出生入死,戰功卓著,在玄武門之變中,更是打了頭陣,因而深得太宗恩信,出入臥內,委以腹心。太宗即位後,曾幾次想任命他為宰相,執輔朝政,都遭到長孫後的堅決反對。長孫後的這一做法,雖有保全家族的意思,更重要的是為防止外戚威脅李氏子孫,以永保大唐的長治久安。長孫無忌及其家人,也始終表現得謙虛謹慎,從不仗勢傲物,目空一切。這保證了貞觀時期的政治絲毫沒有受到外戚的干擾,一直遵循既定的道路前進,終於迎來了一代盛世——貞觀之治。
長孫皇后對這一治世的鼎助之功,是不可磨滅的。
長孫皇后逝世後,被加諡號為“文德”,所以史書中稱為長孫文德皇后。到她的兒子高宗李治時,又為她加上了文德順聖皇后的尊號。去世的當年十一月,長孫氏被安葬在醴泉縣(今陝西省禮泉縣)內的九嵕山上,稱為昭陵。太宗為示悼念,親自寫了表文,記敘了修建山陵的始末,讓人刻石,立於昭陵,表彰皇后的克己奉公和嚴於律己。
有心的人也許能夠看到,自貞觀十年長孫皇后死後,太宗越來越不像從前那樣英姿勃勃,晚年的太宗不僅身體狀況越來越差、開始餌食丹藥,還逐漸陷於驕傲自滿和個人陶醉之中,兼聽納諫的作風也已沖淡;發民力,興作役,也不再像從前那樣謹慎。這個時候,太宗怎么不去重溫長孫皇后的臨終遺言呢!
李世民個人小檔案
姓名:李世民出生: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599年1月23日)
出生地:陝西武功屬相:馬
卒年:貞觀二十三年(649)卒所:終南山翠微宮中
享年:52歲諡號:文皇帝
廟號:太宗陵寢:昭陵
父親:高祖李淵母親:太穆順聖皇后竇氏
皇后: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子女:14子,21女
繼位人:兒子高宗李治
最得意:貞觀盛世
最失意:發動政變才取得皇位最不幸:誤食金丹而死
最痛心:長孫皇后之死
最擅長:騎射、書法
最失意:發動政變才取得皇位最不幸:誤食金丹而死
最痛心:長孫皇后之死
最擅長:騎射、書法
李世民的老婆
襄城公主汝南公主南平公主遂安公主長樂公主(母長孫皇后)豫章公主比景公主普安公主東陽公主(母長孫皇后)臨川公主(母韋貴妃)清河公主李敬蘭陵公主李淑晉安公主安康公主新興公主城陽公主高陽公主合浦公主金山公主晉陽公主李明達(母長孫皇后)常山公主新城公主(母長孫皇后) 妻妾長孫皇后韋貴妃徐賢妃楊妃(隋煬帝女)陰妃燕妃楊妃王氏楊氏(李元吉之妻)武才人 子皇太子李承乾(母長孫皇后)楚王李寬(母不詳,早薨)吳王李恪(母隋煬帝女楊妃,文武兼備,唐太宗一度考慮立李恪為太子,但遭長孫無忌反對。唐高宗即位後,長孫無忌為專權,對李恪和其同母弟李愔展開迫害,兩人被控謀逆,雙雙被害)魏王李泰(母長孫皇后)齊王李佑(母陰妃,後廢為庶人)蜀王李愔(母隋煬帝女楊妃)蔣王李惲(母王氏)越王李貞(母燕妃)高宗李治(原為晉王,母長孫皇后)紀王李慎(母韋妃)江殤王李囂(母燕妃,早薨)代王李簡(母不詳,早薨)趙王李福(母楊妃)曹王李明(母楊氏) 貞觀時期名臣
十八學士
秦王府屬杜如晦 秦王府記室房玄齡 天策府從事中郎于志寧 天策府軍咨祭酒蘇世長天策府記室薛收秦王府文學褚亮國子助教陸德明秦王府文學姚思廉國子助教孔穎達秦王府主簿李玄道天策府倉曹李守素秦王府記室虞世南秦王府參軍蔡允恭秦王府參軍顏相時宋州總管府戶曹許敬宗 秦王府參軍薛元敬國子助教蓋文達秦王府咨議典簽蘇勖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 故司空、揚州都督、河間元王李孝恭 故司空、萊國成公杜如晦 故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師、鄭國文貞公魏徵 司空、梁國公房玄齡 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申國公高士廉 開府儀同三司、鄂國公尉遲敬德 特進、衛國公李靖 特進、宋國公蕭瑀 故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褒忠壯公段志玄 輔國大將軍、夔國公劉弘基 故尚書左僕射、蔣忠公屈突通 故陝東道行台右僕射、鄖節公殷開山 故荊州都督、譙襄公柴紹 故荊州都督、邳襄公長孫順德 洛州都督、鄖國公張亮 光祿大夫、吏部尚書、陳國公侯君集 故左驍衛大將軍、郯襄公張公謹 左領軍大將軍、盧國公程知節 故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 故戶部尚書、渝襄公劉政會 光祿大夫、戶部尚書、莒國公唐儉 光祿大夫、兵部尚書、英國公李世勣 故徐州都督、胡壯公秦叔寶
隋朝末年,奸臣當道,民不聊生,天下動盪,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煬帝楊廣眼見大勢已去,終日惶恐不安,更對驍勇善戰的唐國公李淵心存猜忌,屢派人暗中行刺,但一直無法得逞;為了拉攏唐國公李淵,便將自己的女兒若惜公主許配給李淵的兒子李建成,誰知李淵次子李世民與若惜公主早已私定終身,為了爭奪若惜,兄弟二人展開了一場刀風劍雨的激烈交鋒……...
提倡文教
相關影視形象
相關影視形象
林俊賢 飾 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又名《新隋唐演義》)
唐國強 飾 李世民(《大唐情史》《貞觀長歌》《武則天秘史》)
馬躍 飾 李世民(《貞觀之治》)
湯鎮宗 飾 李世民(《新西遊記》)
阮德鏘 飾 李世民(《大唐雙龍傳》)
鄭國霖 飾 李世民(《隋唐英雄傳》)
何潤東 飾 李世民(《秦王李世民》)
寇振海 飾 李世民(《至尊紅顏》)
沈曉海 飾 李世民(《開創盛世》)
林志穎 飾 李世民(《少林寺傳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