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層協定 套用層 與其它計算機進行通訊的一個套用,它是對應
應用程式 的通信服務的。例如,一個沒有通信功能的字處理程式就不能執行通信的代碼,從事字處理工作的程式設計師也不關心OSI的第7層。但是,如果添加了一個傳輸檔案的選項,那么字處理器的程式設計師就需要實現OSI的第7層。示例:telnet,HTTP,FTP,NFS,SMTP等。
表示層 這一層的主要功能是定義數據格式及加密。例如,FTP允許你選擇以二進制或ASCII格式傳輸。如果選擇二進制,那么傳送方和接收方不改變檔案的內容。如果選擇ASCII格式,傳送方將把
文本 從傳送方的
字元集 轉換成標準的ASCII後傳送數據。在接收方將標準的ASCII轉換成接收方計算機的
字元集 。示例:加密,ASCII等。
會話層 它定義了如何開始、控制和結束一個會話,包括對多個雙向訊息的控制和管理,以便在只完成連續訊息的一部分時可以通知套用,從而使表示層看到的數據是連續的,在某些情況下,如果表示層收到了所有的數據,則用數據代表表示層。示例:RPC,SQL等。
傳輸層 這層的功能包括是否選擇差錯恢復協定還是無差錯恢復協定,及在同一
主機 上對不同套用的
數據流 的輸入進行復用,還包括對收到的順序不對的
數據包 的重新排序功能。示例:TCP,UDP,SPX。
網路層 這層對端到端的包傳輸進行定義,它定義了能夠標識所有結點的
邏輯地址 ,還定義了
路由 實現的方式和學習的方式。為了適應
最大傳輸單元 長度小於包長度的
傳輸介質 ,網路層還定義了如何將一個包分解成更小的包的分段方法。示例:IP,IPX等。
數據鏈路層 它定義了在單個鏈路上如何傳輸數據。這些協定與被討論的各種介質有關。示例:ATM,FDDI等。
數據鏈路層:是為了提供功能上和規程上的方法,以便建立、維護和釋放網路實體間的數據鏈路 。
物理鏈路(物理線路):是由傳輸介質與設備組成的。原始的物理傳輸線路是指沒有採用高層差錯控制的基本的物理傳輸介質與設備。
數據鏈路(邏輯線路):在一條物理線路之上,通過一些規程或協定來控制這些數據的傳輸,以保證被傳輸數據的正確性。實現這些規程或協定的硬體和軟體加到物理線路,這樣就構成了數據鏈路。從數據傳送點到數據接收點(點到點 point to point)所經過的傳輸途徑。
當採用復用技術時,一條物理鏈路上可以有多條數據鏈路。
物理層 OSI的物理層規範是有關
傳輸介質 的特性標準,這些規範通常也參考了其他組織制定的標準。連線頭、幀、幀的使用、電流、編碼及光調製等都屬於各種物理層規範中的內容。物理層常用多個規範完成對所有細節的定義。示例:Rj45,802.3等。
基本功能 設計數據鏈路層的原因
1、在原始的物理線路上傳輸數據信號是有差錯的。
2、設計數據鏈路層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原始的、有差錯的物理傳輸線路的基礎上,採取差錯檢測、差錯控制與流量控制等方法,將有差錯的物理線路改進成邏輯上無差錯的數據鏈路,向網路層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3、從網路參考模型的角度看,物理層之上的各層都有改善數據傳輸質量的責任,數據鏈路層是最重要的一層。
幀同步 為了使傳輸中發生差錯後只將有錯的有限
數據 進行重發,
數據鏈路 層將
比特 流組合成以幀為
單位 傳送。每個幀除了要傳送的
數據 外,還包括
校驗碼 ,以使接收方能發現傳輸中的差錯。幀的
組織 結構必須設計成使接收方能夠 明確地從
物理層 收到的
比特 流中對其進行識別,也即能從
比特 流中區分出幀的起始與終止,這就是幀同步要解決的問題。由於
網路傳輸 中很難保證計時的正確和一致,所以不可採用依靠
時間 間隔
關係 來確定一幀的起始與終止的方法。
(1)
位元組 計數法:這是一種以一個特殊
字元 表示一幀的起始並以一個專門
欄位 來標明幀內位元組數的
幀同步 方法。接收方可以通過對該特殊
字元 的識別從
比特 流中區分出幀的起始並從專門
欄位 中獲知該幀中隨後跟隨的
數據 位元組 數,從而可確定出幀的終止
位置 。面向
位元組 計數的同步規程的典型
代表 是DEC公司的數字
數據 通信報文協定DDCMP(Digital Data Communications Message Protocol)。DDCMP採用的
幀格式 如圖3-1。
控制字元 SOH 標誌
數據幀 的起始。實際傳輸中,SOH前還要以兩個或更多個同步
字元 來確定一幀的起始,有時也允許本幀的頭緊接著上幀的
尾 ,此時兩幀間就不必再加同步字元。 count
欄位 共有14位,用以指示幀
中數據 段中數據的
位元組 數,14位
二進制 數的最大值為2-1=16383,所以數據最大
長度 為8×16383=131064。DDCMP協定就是靠這個
位元組 計數來確定幀的終止
位置 的。DDCMP
幀格式 中的ACK、SEG、ADDR及FLAG中的第2位,CRC1、CRC2分別對標題部分和
數據 部分進行雙重校驗,強調標題部分單獨校驗的
原因 是,一旦標題部分中的CONUT
欄位 出錯,即失卻了幀邊
界 劃分的依據,將造成
災難 性的後果。由於採用
字元 計數
方法 來確定幀的終止邊界不會引起
數據 及其它
信息 的混淆,因而不必採用任何措施便可實現數據的透明性(即任何數據均可不受限制地傳輸)。
(2)使用
字元 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該法用一些特定的字元來定界一幀的起始與終止,為了不使
數據 信息 位中出現的與特定字元相同的字元被誤判為幀的首尾定界符,可以在這種數據字元前填充一個轉義控制字元(DLE)以示區別,從而達到數據的
透明性 。但這種方法使用起來比較麻煩,而且所用的特定
字元 過份依賴於所採用的字元
編碼 集,
兼容性 比較差。
(3)使用
比特填充 的首尾標誌法:該法以一組特定的比特
模式 (如01111110)來標誌一幀的起始與終止。本章稍後要詳細介紹的
HDLC 規程即採用該法。為了不使
信息 位中出現的與特定
比特 模式相似的比特串被誤判為幀的首尾標誌,可以採用比特填充的方法。比如,採用特定模式01111110,則對
信息 位中的任何連續出現的五個“1”,傳送方自動在其後插入一個“0”,而接收則做該過程的逆
操作 ,即每接收到連續五個“1”,則自動刪去其後所跟的“0”,以此恢復
原始 信息,實現
數據傳輸 的透明性。
比特 填充很容易由
硬體 來實現,性能優於
字元 填充方法。
數據鏈路層 (4)違法
編碼法 :該法在物理層採用特定的
比特 編碼方法時採用。例如,一種被稱作
曼徹斯特編碼 的方法,是將
數據 比特 “1”編碼成“高-低”
電平 對,而將數據
比特 “0”編碼成“低-高”電平對。而“高-高”電平對和“低-低”電平對在
數據 比特中是違法的。可以借用這些違法
編碼序列 來定界幀的起始與終止。
區域網路 IEEE 802標準中就採用了這種方法。違法編碼法不需要任何填充
技術 ,便能實現
數據 的透明性,但它只適用於採用冗餘編碼的特殊編碼環境。由於
位元組 計數法中COUNT
欄位 的脆弱性以及
字元 填充法實現上的複雜性和不兼容性,較普遍使用的幀同步法是
比特 填充和違法編碼法。
差錯控制 一個實用的通信系統必須具備發現(即檢測)這種差錯的能力,並採取某種措施糾正之,使差錯被控制在所能允許的儘可能小的
範圍 內,這就是
差錯控制 過程,也是
數據鏈路 層的主要
功能 之一。對差錯編碼(如
奇偶校驗碼 ,檢查和或CRC)的檢查,可以判定一幀在傳輸過程中是否發生了
錯誤 。一旦發現錯誤,一般可以採用反饋重發的方法來糾正。這就要求接收方收完一幀後,向傳送方反饋一個接收是否正確的
信息 ,使傳送方所在此作出是不需要重新傳送的決定,也即傳送方僅當收到接收方已正確接收的反饋
信號 後才能認為該幀已經正確傳送完畢,否則需要重新傳送直至正確為止。
物理 信道的突發噪聲可能完全“淹沒”一幀,即使得整個數據幀或反饋
信息幀 丟失,這將導致傳送方永遠收不到接收方發來的反饋信息,從而使傳輸過程停滯.為了避免出現這種
情況 ,通常引入
計時器 (Timer)來限定接收方發回反饋信息的
時間 間隔,當傳送方傳送一幀的同時也啟動計時器,若在限定時間間隔內未能收到接收方的反饋信息,即計時器逾時(Timeout),則可認為傳的幀已出錯或丟失,繼而要重新傳送。由於同一幀
數據 可能被重複傳送多次,就可能引起接收方多次收到同一幀並將其遞交給
網路 層的
危險 。為了防止發生這種危險,可以採用對傳送的幀編號的方法,即賦予每幀一個
序號 ,從而使接收方能從該序號來區分是新傳送來的幀還是已經接收但又重新傳送來的幀,以此來確定要不要將接收到的幀遞交給
網路層 。
數據鏈路 層通過使用計數器和序號來保證每幀最終都被正確地遞交給目標
網路層 一次。
數據鏈路層圖3.1 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 並不是
數據鏈路 層所特有的
功能 ,許多高層
協定 中也提供流時控功能,只不過流量控制的對象不同而已。比如,對於
數據鏈路 層來說,控制的是相鄰兩節點之間數據鏈路上的
流量 ,而對於
運輸層 來說,控制的則是從源到最終
目的 之間端的流量。由於收發
雙方 各自使用的設備工作
速率 和緩衝存儲的空間的差異,可能出現傳送方傳送能力大於接收方接收能力的
現象 ,如若此時不對傳送方的傳送速率(也即
鏈路 上的
信息 流量)作適當的限制,前面來不及接收的幀將被後面不斷發送來的幀“淹沒”,從而造成幀的丟失而出錯。由此可見,流量控制實際上是對傳送方
數據 流量的控制,使其傳送率不致超過接收方所能承受的能力。這個
過程 需要通過某種反饋
機制 使傳送方知道接收方是否能跟上傳送方,也即需要有一些規則使得傳送方知道在什麼
情況 下可以接著傳送下一幀,而在什麼情況下必須暫停傳送,以等待收到某種反饋
信息 後繼續傳送。
鏈路管理 鏈路
管理 功能 主要用於面向連線的服務。當鏈路兩端的
節點 要進行
通信 前,必須首先確認對方已處於就緒
狀態 ,並交換一些必要的
信息 以對幀序號
初始化 ,然後才能建立連線,在傳輸過程中則要能維持該連線。如果出現差錯,需要重新初始化,重新自動建立連線。傳輸完畢後則要釋放連線。
數據 連路層連線的建立維持和釋放就稱作鏈路管理。在多個站點共享同一物理信道的
情況 下(例如在
LAN 中)如何在要求通信的站點間分配和管理信道也屬於
數據鏈路 層管理的
範疇 。
數據鏈路層 差錯控制 用以使傳送方確定接收方是否正確收到了由它傳送的
數據 信息 的方法稱為
反饋差錯控制 。通常採用反饋檢測和自動重發請求(
ARQ )兩種基本方法實現。
反饋檢測法 反饋檢測法也稱回送校驗或“
回聲 ”法,主要用於面向
字元 的
異步傳輸 中,如終端與遠程
計算機 間的通信,這是一種無須使用任何特殊
代碼 的錯誤檢測法。雙方進行
數據 傳輸時,接收方將接收到的數據(可以是一個
字元 ,也可以是一幀)重新發回傳送方,由傳送方檢查是否與
原始數據 完全相符。若不相符,則傳送方傳送一個控制字元(如DEL)通知接收方刪去出錯的
數據 ,並重新傳送該數據;若相符,則傳送下一個數據。反饋檢測法
原理 簡單、實現容易,也有較高的可靠性,但是,每個
數據 均被傳輸兩次,信道利用率很低。一般,在面向
字元 的異步傳輸中,
信道 效率並不是主要的,所以這種差錯控制方法仍被廣泛使用。
自動重發法 (ARQ法):實用的差錯控制方法,應該既要傳輸
可靠性 高,又要信道
利用率 高。為此讓傳送方將要傳送的數據幀附加一定的冗餘檢錯碼一併傳送,接收方則根據檢錯碼對數據幀進行錯誤檢測,若發現錯誤,就返回請求重發的答,傳送方收到請求重發的應答後,便重新傳送該數據幀。這種差錯控制方法就稱為自動請求法(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簡稱ARQ法。ARQ法僅返回很少的控制
信息 ,便可有效地確認所發數據幀是否被正確接收。ARQ法有若干種實現
方案 ,如空閒重發請求(Idle RQ)和連續重請求(Continuous RQ)是其中最基本的兩種方案。
空閒重發請求 (Idle RQ):空閒重發請求方案也稱停等(stop-and -wait)法,該方案
規定 傳送方每傳送一幀後就要停下等待接收方的確認返回,僅當接收方確認正確接收後再繼續傳送下一幀。空閒重發請求方案的實現過程如下: 傳送方每次僅將當前
信息 幀作為待確認幀保留在
緩衝存儲器 中。當傳送方開始傳送信息幀時,隨即啟動計時器。 當接收方檢測到一個含有差錯的
信息 幀時,便捨棄該幀。當接收方收到無差錯的
信息 幀後,即向傳送方返回一個確認幀。 若傳送方在規定
時間 內未能收到確認幀(即計時器逾時),則應重發存於
緩衝器 中待確認
信息 幀。若傳送方在規定
時間 內收到確認幀,即將計時器清零,繼而開始下一幀的傳送。從以上過程可以看出,空閒RQ方案的收、發雙方僅須設定一個幀的緩衝存儲
空間 ,便可有效地實現
數據 重發並保證收接收方接收數據不會重份。空閒RQ方案最主要的
優點 就是所需的緩衝存儲空間最小,因此在鏈路端使用簡單終端的
環境 中被廣泛採用。
連續重發請求 (Continuous RQ):連續重發請求方案是指傳送方可以連續傳送一系列
信息 幀,即不用等前一幀被確認便可傳送下一幀。這就需要一個較大的緩衝存儲空間(稱作重發表),用以存放若干待確認的
信息 幀。每當傳送站收到對某
信息 幀的確認幀後,便從重發表中將該信息幀刪除。所以,連續RQ方案的鏈路傳輸
效率 大大提高,但相應地需要更大的緩衝存儲空間。連續RQ方案的實現過程如下:傳送方連續傳送
信息 幀而不必等待確認幀的返回。傳送方在重發表中保存所傳送的每個幀的
拷貝 。重發表按先進先出(FIFO)
佇列 規則操作。接收方對每一個正確收到的
信息 幀返回一個確認幀。每一個確認幀包含一個唯一的序號,隨相應的確認幀返回。接收方保存一個接收次序表,它包含最後正確收到的信息幀的
序號 。當傳送方收到相應
信息 幀的確認幀後,從重發表中刪除該信息幀。當傳送方檢測出失序的確認幀(即第n號
信息 幀和第n+2號信息幀的確認幀已返回,而n+1號的確認幀未返回)後,便重發未被確認的信息幀。實際操作過程中,兩節點間採用雙工
方式 將確認幀插在雙方的傳送
信息 幀中來傳送的。上面的連續RQ過程是假定在不發生傳輸差錯的
情況 下描述的。如果差錯出現,如何進一步處理可以有兩種
策略 ,即Go-back-N和選擇重發。 Go-back-N是當接收方檢測出失序的
信息 幀後,要求傳送方重發最後一個正確接收的信息幀之後的所有未被確認的幀,或者當傳送方傳送了n幀後,若發現該n幀的前一幀在計時器逾時後仍未返回其確認信息,則該幀被判定為出錯或丟失。對接收方來說,因為這一幀出錯,就不能以正確的序號向它的
高層 遞交
數據 ,對其後傳送來的n幀也可能都不能接收而丟棄,因此,傳送方發現這種
情況 ,就不得不重新傳送該出錯幀及其後的n幀,這就是Go-back-N(退回N)法
名稱 的由來。Co-back-N法操作過程如圖3-2所示。圖中假定傳送完8號幀後,發現2號幀的確認返回在計時器逾時後還未收到,則傳送方只能退回從2號幀開始重發。Go-back-N可能將已正確傳送到目的方的幀再傳一遍,這顯然是一種浪費。另一種更好的策略是當接收方發現某幀出錯後,其後繼續送來的正確的幀雖然不能立即遞交給接收方的高層,但接收方仍可收下來,存放在一個
緩衝區 中,同時要求傳送方重新傳送出錯的那一幀,一旦收到重新傳來的幀後,就可與原已存於緩衝區中的其餘幀一併按正確的順序遞交高層。這種方法稱為選擇重發(Selective repeat),其工作過程如圖3-3所示。圖中2號幀的否認返回
信息 NAK2要求傳送方選擇重發2號幀。顯然,選擇重發減少了
浪費 但
要求 接收方有足夠大的緩衝區
容量 。
數據鏈路層圖3-2
流量控制 差錯控制是
數據鏈路 層
功能 中的一個部分,另一個重要部分是流量控制。流量控制涉及鏈路上
字元 或幀的傳輸速率的控制,以使接收方在接收前有足夠的緩衝存儲空間來接受每一個字元或幀。例如,在面向
字元 的終端--計算機鏈路中,若遠程計算機為許多台終端服務,它就有可能因不能在高峰時按預定速率傳輸全部字元而暫時過載。同樣,在面向幀的自動重發請求系統中,當待確認幀數量增加時,有可能超出緩衝器存儲容量,也造成過載。
XON/XOFF方案 增加緩衝存儲空間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緩解收、發雙方在傳輸速率上的差別,但這是一種被動的和消極的方法,實現起來有諸多的不便和限制。因為一方面系統不允許開設過大的緩衝空間,另一方面對於速率顯著失配並且又傳送大型
檔案 的場合,仍會出現緩衝存儲空間不夠。
XON/XOFF 方案則是一種相比之下更主動、積極的流量控制方法。XON/XOFF方案中使用一對控制字元來實現流量控制,其中XON採用ASCII字元字集中的控制字元DC1、XOFF採用
ASCII 字元集中的控制字元DC3。當通信鏈上的接收方發生過過載時便向傳送方傳送一個XOFF
字元 後便暫時停止傳送
數據 ,等接收方處理完緩衝存儲器中中的數據,過載恢復後,再向傳送方傳送一個XON字元,以
通知 傳送方恢複數據傳送。在一次
數據 傳輸過程中,XOFF、XON的
周期 可重複多次,但對
用戶 是
透明 的。許多異步
數據 通信
軟體 包均支持XON/XOFF協定。這種方案也可用於計算機向
印表機 或其它終端設備傳送
字元 ,在這種
情況 下,印表機或
終端設備 中的控制部件用以控制字元流量。
視窗機制 為了提高信道的有效利用率。如前節所述採用了傳送方不等待確認幀返回就連續
數據鏈路層圖3-4 傳送若干幀的方案,這樣的傳送過程就象一條連續的流水線,故又稱為
管道 (pipelining)技術。由於允許連續傳送多個未被確認折幀,幀號就採用多位
二進制 數才能加以區分。因為凡被傳送出去但沿尚未被確認的幀都可能出錯或丟失而要求重發,因而這些幀都要保留下來。這就要求傳送方有較大的傳送緩衝區保留可能要求重發的未被確認的幀。但是緩衝區容量總是有限的,如果接收方不能以傳送方的傳送速率處理收到的幀,則還是可能用完
緩衝容量 而暫時過載。為此,可引入類似於空閒RQ方案的調整
措施 ,其本質是在收到一確定幀之前,對傳送方可傳送的幀的數目加以限制,這是由傳送方調整保留在重發表中的待確認幀的數目來實現的。如果接收方來不及對收到的幀進行處理,則接收方停發確認
信息 ,此時送方的重發表增長,當達到重發
表 限度時,就不再傳送新幀,直至再次收到確認信息為止。 為了實現此方案,存放未確認幀的重發表中應設定未確認幀數目的最大限度,這一限度被稱為鏈路的傳送視窗。顯然,如果視窗設定為1,即傳送方
緩衝能力 公為一個幀,則傳輸控制方案就回到了空閒RQ方案,此時傳輸效率很低,故視窗限度應選為使接收方儘量能處理或接受收到的所有幀。當然選擇時還必須考慮諸如幀的最大
長度 、可使用的緩衝存容量以及傳輸的
比特 速率等
因素 。重發表是一個連續序號的列表,對應傳送方已傳送但尚未確認的那些幀。這些幀的序號有一個最大值即傳送
窗 口的限度。所謂傳送視窗就是指示傳送方已傳送但尚未確認的幀序號佇列的界,其上、下界分別稱為傳送視窗的上、下沿,上、下沿的間距稱為視窗
尺寸 。接收方類似地有接收視窗,它指示允許接收的幀的序號。接收視窗的上、下界也是隨
時間 滑動的。
傳送方每次傳送一幀後,待確認幀的數目便增1;同樣,傳送方每收到一個確認
信息 後,待確認幀的數目便減1。當重發計數值,即待確認幀的數目等於
傳送視窗 時,便停止傳送新的幀。一般幀號只取有限位二
進制 數,到一定
時間 後就又反覆循環,若幀號配3位二進制,則幀號在0~7間循環。如果
傳送視窗 限度取值為2,則傳送過程如圖3-4所示。圖中傳送方
陰影 表示
傳送視窗 ,接收方陰影則相應可視作接收視窗。當傳送過程進行時,視窗
位置 一直在滑動,所以也稱為滑動視窗(Slidding Window),或簡稱為滑窗。
圖3-4中滑動視窗的狀態變化過程可敘述如下(假設
傳送視窗 為2,接收視窗為1)。
初始態,傳送方沒有幀發出,
傳送視窗 前後沿相等。接收視窗限度為1,它允許接收0號幀。
傳送方已傳送0號幀,此時發作口打開(即前沿加1),視窗對準0號,表示已發出但尚未收到確認返回信息。接收視窗狀態同前,指示允許接收0幀。
傳送方在未收到0幀的確認返回
信息 前,繼續傳送1號幀。
傳送視窗 狀態不變。
接收方已收到0幀,視窗滑動一格,表示準備接收1號幀。傳送視窗狀態不變。
傳送方已收到0號幀的確認返回信息,
傳送 視窗後沿加1,表示從重發表中刪除0號幀,接收視窗狀態不變。
傳送方繼續傳送2幀,
傳送視窗 前沿加1,表示2號幀也納入待確認之列。接收
視窗狀態仍不變。
數據鏈路層 接收方已收到1號幀,接收視窗滑動一格,表示準備接收2號幀。傳送視窗狀態不變。
傳送方收到接收方發來的1號幀收畢的確認
信息 ,
傳送視窗 後沿加1,表示從重發表中
刪除 最早進入的1號幀。接收視窗狀態不變。 一般說來,凡是在一定範圍內到達的幀,那怕不按順序,接收方也要接收下來。若把這個範圍看成是接收視窗的話,則接收視窗的大小應該是大於1的,而Go-back-N正是接收視窗等於1的一個特例。選擇重發也可以看作是一種
滑動視窗協定 ,只不過其
傳送視窗 和接收視窗都大於1。若從滑動視窗的觀點來統一看待空閒RQ、Go-back-N及選擇重發三種協定,它們的差別公在於各自視窗的大小不同而已:
Go-back-N:傳送視窗>1,接收視窗=1
選擇重發:傳送視窗>1,接收視窗>1
若幀序號採用3位
二進制編碼 ,則最大序號為SMAX=2^3-1=7。對於有序接收方式,
傳送視窗 最大尺寸選為SMAX;對於無笆接收方式,傳送視窗最大尺寸至多是序號範圍的一半。管理逾時控制的計時器應等於傳送緩衝器數,而不是序號空間的大小。實際上,每一個緩衝器應對應一個計時器,當計時器逾時時,該對應緩衝器的內容重發。按收方必須設定的緩衝器數應該等於接收視窗尺寸,而不是序號空間的大小。
鏈路控制規程 (1)點對點協定(Point-to-Point Protocol);
(2)乙太網(Ethernet);
(3)高級數據鏈路協定(High-Level Data Link Protocol);
(4) 幀中繼(Frame Relay);
(5) 異步傳輸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異步協定 以
字元 為獨立的信息傳輸單位,在每個字元的起始處開始對字元內的
比特 實現同步,但字元與字元之間的間隔
時間 是不固定的(即字元之間是異步的)。由於傳送器和接收器中近似於同 一頻率的兩個約定時鐘,能夠在一段較短的
時間 內保持同步,所以可以用
字元 起始處同步的時鐘來採樣該字元中的各
比特 ,而不需要每個比特再用其它方法同步。異步協定中因為每個傳輸
字元 都要添加諸如
起始位 、
校驗位 及停止位等
冗餘位 ,故信道利用率很低,一般用於
數據 速率較低的場合。
同步協定 同步協定是以許多
字元 或許多
比特 組織 成的
數據塊 --幀為傳輸
單位 ,在幀的起始處同步,使幀內維持固定的
時鐘 。實際上該固定時鐘是傳送端通過某種技術將其混合在
數據 中一併傳送出去的,供接收端從輸入數據中分離出時鐘來,實現起來比較複雜,這個
功能 通常是由調解器來完成。由於採用幀為傳輸
單位 ,所以同步協定能更有效地利用信道,也便於實現差錯控制、流量控制等
功能 。同步協定又可分為面向
字元 的同步協定、面向
比特 的同步協定及面向
位元組 計數的同步協定三種
類型 。
二進制協定 面向
字元 的同步協定是最早提出的同步協定,其典型
代表 是
IBM 公司的
二進制 同步通信 (Binary 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BISYNC或BSC)協定,通常,也稱該協定為基本型協定。隨後,ANSI和ISO都提出類似的相應標準。ISO的標準稱為
數據通信系統 的基本型控制過程(Basic mode control procedures for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s),即ISO 1745標準。任何鏈路層協定均可由鏈路建立、
數據 傳輸和鏈路拆除三部分組成。為實現建鏈、拆鏈等鏈路管理以及同步等各種
功能 ,除了正常傳輸的
數據塊 和報文外,還需要一些
控制字元 。 BSC協定用ASC2或EBCDIC
字元集 定義的傳輸控制(TC)字元來實現相應
功能 。這些傳輸
控制字元 的
標記 、名稱及ASC2碼值和EBCDIC碼值見表3.1。 各傳輸
控制字元 的
功能 如下:
SOH(Start of Head): 序始或標題開始,用於表示報文(塊)的標題
信息 或報頭的開始。
STX(Start of TEXT):文始,標誌標題
信息 的結束和
報文 (塊)
文本 的開始。
ETX(End of Text): 文終,標誌報文(塊)文本的結束。
EOT(End of Transmission): 送畢,用以表示一個或多個文本塊的結束,並拆除鏈路。
ENQ(Enquire):
詢問 ,用以請求遠程站給出
回響 ,回響可能包括站的
身份 或狀態。
ACK(Acknowledge): 確認,由接收方發出一肯定確認,作為對正確接收來自傳送方的報文(塊)的回響。
DLE(Data Link Escape):
轉義 ,用以修改緊跟其後的有限個
字元 的意義。用於在BSC中實現
透明 方式的
數據 傳輸,或者當10個傳輸
控制字元 不夠用時提供新的轉義傳輸控制字元。
NAK(Negative Acknowledge): 否認,由接收方發出的否定確認,作為對未正確接收來自傳送方的回響。
SYN(Synchronous): 同字元,在同步協定中,用以實現節點之間的
字元同步 ,或用於在列
數據 傳輸時保持該同步。
ETB(End of Transmission Block): 塊終或組終,用以表示當報文分成多個
數據塊 時, 一個數據塊的結束。
BSC 協定將在鏈路上傳輸的
信息 分為
數據 報文和監控報文又分為正向
監控 和反向監控兩種。每一種報文中至少包含一個傳輸
控制字元 ,用以確定報文中
信息 的性質或實現某種控制
作用 。
數據 報文和文本組成。文本是要傳送的有用
數據 信息 ,而報文是與文本傳送及處
理有關的輔助
信息 ,
報頭 有時也可不用,對於不超過
長度 限制的報文可只用一個
數據塊 作為一個傳輸
單位 。接收方對於每一個收到的
數據塊 都要給予確認,傳送方收到返回的確認後,才能傳送下一個數據塊。BSC協定為
數據塊 格式可以有5種,如圖3.5所示。
數據鏈路層圖3.5 BSC協定中所有傳送的
數據 均跟在至少兩個
SYT 字元 之後,以使接收方能實現字元同步。報頭
欄位 用以說明
數據 文欄位的包識別符(序號)及地址。所有
數據塊 在塊終
限定符 (ETX或ETB)之後不有塊驗
字元 BCC(Block Check Charracter),BCC可以是垂直
奇偶校驗 或16位
CRC ,校驗範圍自STX始,至ETX或ETB止。
當傳送的報文是
二進制 數據 而不是
字元串 時,
二進制 數據中形同傳輸
控制字元 的
比特 串將會引傳輸混亂。為使二進制
數據 中允許與傳輸
控制字元 相同的數據(即數據的
透明性 ),可在各幀中真正的傳輸控制字元(SYN除外)前加上DLE
轉義字元 ,在傳送時,若文本中也出現與DLE字元相同的二進制
比特 串,則可插入一個外加的DLE字元加以標記。 在接收端則進行同樣的檢測,若發現單個的DLE
字元 ,則知其後的DLE為
數據 ,在進一步處理前將其中一個刪去。
(1)肯定確認和選擇回響:
SYN | SYN | ACK
(2)否定確認和選擇回響:
SYN | SYN | NAK
(3)輪詢/選擇請求:
SYN | SYN | P/S前綴 | 站地址 | ENQ
(4)拆鏈:
SYN | SYN | EOT
監控報文一般由單個傳輸
控制字元 或由若干個其它字元引導的單個傳輸控制字元組成。引導
字元 統稱為前綴,它包含識別符(序號)、地址
信息 、
狀態信息 以及其它所需的信息。
ACK 和
NAK 監控報文的作用,首先作為對先前所發
數據塊 是否正確接收的回響,因而包含識符(序號);其次,用作對選擇監控
信息 的回響,以ACK表示所選站能接收數據塊,而NAK表示不能接收。ENQ用作輪詢和選擇監控報文,在多結構中,輪詢或選擇的站地址在ENQ
字元 前。EOT監控報文有用以標誌報文的結束,並在兩站點間除邏輯鏈路。
面向字元的同步協定的最大
缺點 ,是它和特定的
字元編碼 集
關係 過於密切,不利於兼容性。為了實現
數據 的
透明性 而採用的字元填充法,實現起來比較麻煩,且也依賴於採用的
字元編碼 集。另外,由於BSC是一個半雙工協定,它的鏈路
傳輸效率 很低,即使物理連路支持
全雙工傳輸 ,BSC也不能加以運用。不過,由於BSC協定需要的緩衝存儲容量最小,因而在面向
終端 的網路系統中仍然廣泛使用。
高級控制協定 七十年代初,IBM
公司 率先提出了面向
比特 的同步數據鏈路控制規程SDLC。隨後,ANSI和ISO均採納並發展了SDLC,並分別提出了自己的標準:ANSI的高級通信控制過程
ADCCP (Advanced Data Control Procedure),ISO的
高級數據鏈路控制規程 HDLC。
鏈路控制協定 著重於對分段成物理塊或包的
數據 的邏輯傳輸,塊或包由起始標誌引導並由終止標誌結束,也稱為幀。幀是每個控制、每個回響以及用協定傳輸的所有
信息 的媒體的工具。所有面向
比特 的數據
鏈路控制協定 均採用統一的
幀格式 ,不論是數據還是單獨的控制
信息 均以幀為
單位 傳送。
每個幀前、後均有一標誌碼01111110、用作幀的起始、終止指示及幀的同步。標誌碼不允許在幀的內部出現,以免引起畸意。為保證標誌碼的唯一性但又兼顧幀內
數據 的透明性,可以採用“0
比特 插入法”來解決。該法在傳送端監視除標誌碼以外的所有
欄位 ,當發現有連續5個“1”出現
時,便在其後添插一個“0”,然後繼續發後繼的
比特 流。在接收端,同樣監除起始標誌碼以外的所有欄位。當連續發現5個“1”出現後,若其後一個
比特 “0”則自動刪除它,以恢復原來的比特流;若發現連續6個“1”,則可能是插入的“0”發生差錯變成的“1”,也可能是收到了幀的終止標誌碼。後兩種
情況 ,可以進一步通過幀中的幀檢驗序列來加以區分。“0比特插入法”原理簡單,很適合於硬體實現。 在面向
比特 的協定的
幀格式 中,有一個8比特的控制
欄位 ,可以用它以
編碼方式 定義豐富的控制命令和應答,相當於起到了
BSC協定 中眾多傳輸
控制字元 和轉義序列的
功能 。作為面向
比特 的數據
鏈路控制協定 的典型,HDLC具有如下特點:協定不依賴於任何一種
字元編碼 集;數據報文可
透明傳輸 ,用於實現透明傳輸的“0比特插入法”易於硬體實現;
全雙工通信 ,不必等待確認便可連續傳送數據,有較高的數據鏈路
傳輸效率 ;所有幀均採用CRC校驗,對
信息 幀進行編號,可紡止漏收或重份,傳輸可靠性高;傳輸控制
功能 與處理功能分離,具有較大靈活性和較完善的控制功能。由於以上特點,網路設計普遍使用HDLC作為
數據鏈路 管制協定。
數據鏈路層圖3-6 HDLC的操作方式
HDLC是通用的數據
鏈路控制協定 ,當開始建立數據鏈路時,允許選用特定的操作方式。所謂鏈路操作方式,
通俗 地講就是某站點以主站方式操作,還是以從站方式操作,或者是二者兼備。在鏈路上用於控制目的站稱為主站,其它的受主站控制的站稱為從站。主站負責對
數據流 進行
組織 ,半且對鏈路上的差錯實施恢復。由主站發往從站的幀稱為命令幀,而由由
站 返回主站的幀稱回響幀。連有多個站點的鏈路通常使用
輪詢 技術 ,輪詢其它站的站稱為主站,而在點到點燃鏈路中每個站均可為主站。主站需要比從站有更多的
邏輯 功能 ,所以當終端與主機相連時,
主機 一般總是主站。在一個站連線多條鏈中的
情況 下,該站對於一些鏈路而言可能是主站,而對另外一些鏈路而言又可能是從站。有些可兼備主站和從站的
功能 ,這站稱為組合站,用於組合站之間
信息 傳輸的協定是對稱的,即在鏈路上主、從站具有同樣的傳輸控制功能,這又稱作平衡操作,在計算機網路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相對的,那種操作時有主站、從站之分的,且各自
功能 不同的操作,稱非平衡操作。
HDLC中常用的操作方式有以下三種:(1)正常回響方式
NRM 是一種非平衡數據鏈路操作方式,有時也稱非平衡正常回響方式。該操作方式適用於面向終端的點到點或一點與多點的鏈路。在這種操作方式,傳輸過程由主站啟動,從站只有收到主站某個命令幀後,才能作為回響向主站傳輸
信息 。回響
信息 可以由一個或多個幀組成,若信息 由多個幀組成,則應指出哪一個是最後一幀。主站負責管理整個鏈路,且具有
輪詢 、選擇從站及向從站傳送命令的權利,同時也負責對逾時、重發及各類恢復操作的控制。NRM操作方式見圖3.7(a)。(2)異步回響方式ARM,異步回響方式ARM也是一種非平衡
數據鏈路 操作方式,與NRM不同的是,ARM的傳輸過程由從站啟動。從站主動傳送給主站的一個或一組幀中可包含有
信息 ,也可以是僅以控制為目的而發的幀。在這種操作方式下,由從站來控制逾時和重發。該方式對採用
輪詢 方式的多站蓮路來說是必不可少的。ARM操作方式見圖3.7(b)。(3)
異步平衡方式 ABM,異步平衡方式ABM是一種允許任何節點來啟動傳輸的操作方式。為了提高鏈路
傳輸效率 ,節點之間在兩個
方向 上都需要的較高的
信息 傳輸量。在這種操作方式下任何時候任何站都能啟動傳輸操作,每個站既可作為主站又可作為從站,每個站都是組合站。各站都有相同的一組協定,任何站都可以傳送或接收命令,也可以給出應答,並且各站對差錯恢復過程都負有相同的責任。
數據鏈路層圖3.7
HDLC的幀格式
在HDLC中,
數據 和控制報文均以幀的
標準 格式傳送。HDLC中的幀類似於BSC的
字元 塊,但BSC協定中的
數據 報文和控制報文是
獨立 傳輸的,而HDLC中的命令應以統一的格式按幀傳輸。HDLC的完整的幀由標誌欄位(F)、
地址欄位 (A)、控制欄位(C)、信息欄位(I)、幀校驗序列欄位(FCS)等組成,其格式見圖3.8。
(1)標誌
欄位 (F):標誌欄位為01111110的
比特 模式,用以標誌幀的起始和前一幀的終止。標誌
欄位 也可以作為幀與幀之間的填充
字元 。通常,在不進行幀傳送的
時刻 ,信道仍處於
激活 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發方不斷地傳送標誌
欄位 ,便可認為一個新的幀傳送已經開始。採用“0比特插入法”可以實現0
數據 的
透明傳輸 。
(2)地址
欄位 (A):地址欄位的
內容 取決於所採用的操作方式。在操作方式中,有主站、從站、組合站之分。每一個從站和組合站都被分配一個唯一的地址。命令幀中的地址
欄位 攜帶的是對方站的地址,而回響幀中的地址欄位所攜帶的地址是本站的地址。某一地址也可分配給不止一個站,這種地址稱為組
地址 ,利用一個組地址傳輸的幀能被組內所有擁有該組一焉的站接收。但當一個站或組合站傳送回響時,它仍應當用它唯一的地址。還可用全“1”地址來表示包含所有站的地址,稱為
廣播地址 ,含有廣播地址的幀傳送給鏈路上所有的站。另外,還規定全“0”地址為無站地址,這種地址不分配給任何站,僅作作測試。
數據鏈路層 (3)控制
欄位 (C):控制欄位用於構成各種
命令 和回響,以便對鏈路進行監視和控制。傳送方主站或組合站利用控制
欄位 來通知被
定址 的從站或組合站執行約定的操作;相反,從站用該欄位作對命令的回響,報告已完成的操作或狀態的變化。該
欄位 是HDLC的關鍵。控制
欄位 中的第一位或第一、第二位表示傳送幀的類型,HDLC中有
信息 幀(I幀)、監控幀(S幀)和
無編號幀 (U幀)三種不同類型的幀。控制
欄位 的第五位是P/F位,即輪詢/
終止 (Poll/Final)位。
(4)
信息 欄位 (I):信息欄位可以是任意的
二進制 比特串。
比特 串
長度 未作限定,其上限由FCS
欄位 或通信站的緩衝器容量來決定,
國際 上用得較多的是1000~2000比特;而下限可以為0,即無
信息 欄位。但是,監控幀(S幀)中規定不可有
信息 欄位 。(5)
幀校驗序列 欄位 (FCS):幀校驗序列欄位可以使用16位CRC,對兩個標誌欄位之間的整個幀的內容進行校驗。FCS的生成多項式CCITT V4.1建議規定的X^16+X^12+X^5+1。
HDLC的幀類型
HDLC有
信息 幀(I幀)、監控幀(S幀)和無編號幀(U幀)三種不同類型的幀。每一種幀中的控制
欄位 的格式及
比特 定義見圖3.9。
(1)
信息 幀(I幀):
信息 幀用於傳送有效信息或
數據 ,通常簡稱I幀。I幀以控制字第一位為“0”來標誌。
信息 幀的控制
欄位 中的N(S)用於存放傳送幀序號,以使傳送方不必等待確認而連續傳送多幀。N(R)用於存放接收方下一個預期要接收的幀的序號,N(R)=5,即表示接收方下一幀要接收5號幀,換言之,5號幀前的各幀接收到。N(S)和N(R)均為3位
二進制 編碼,可取值0~7。
(2)監控幀(S幀):監控幀用於差錯控制和流量控制,通常簡稱S幀。S幀以控制
欄位 第一、二位為“10”來標誌。S幀帶信息
欄位 ,只有6個
位元組 即48個
比特 。S幀的控制
欄位 的第三、四位為S
幀類型 編碼,共有四
種 不同編碼,分別表示:
00——接收就緒(RR),由主站或從站傳送。主站可以使用RR型S幀來
輪詢 從站,即希望從站傳輸編號為N(R)的I幀,若存在這樣的幀,便進行傳輸;從站也可用RR型S幀來作回響,表示從站希望從主站那裡接收的下一個I幀的編號是N(R)。
01——拒絕(REJ),由主站或從站傳送,用以要求傳送方對從編號為N(R)開始的幀及其以後所有的幀進行重發,這也暗示N(R)以前的I幀已被正確接收。
10——接收未就緒(RNR),表示編號小於N(R)的I幀已被收到,但正處於忙狀態,尚未準備好接收編號為N(R)的I幀,這可用來對鏈路流量進行控制。11——選擇拒絕(SREJ),它要求傳送方傳送編號為N(R)單個I幀,並暗示它編號的I幀已全部確認。
數據鏈路層圖3.9 可以看出,接收就緒RR型S幀和接收未就緒RNR型S幀有兩個主要
功能 :首先,這兩種類型的S幀用來表示從站已準備好或未準備好接收
信息 ;其次,確認編號小於N(R)的所有接收到的I幀。拒絕REJ和選擇拒絕SREJ型S幀,用於向對方站指出發生了差錯。REJ幀用於GO-back-N策略,用以請求重發N(R)以前的幀已被確認,當收到一個N(S)等於REJ型S幀的N(R)的I幀後,REJ狀態即可清除。SREJ幀用於
選擇重發策略 ,當收到一個N(S)等SREJ幀的N(R)的I幀時,SREJ狀態即應消除。
(3)無編號幀(U幀):無編號幀因其控制
欄位 中不包含編號N(S)和N(R)而得名,簡稱U幀。U幀用於提供對鏈路的建立、拆除以及多種控制
功能 ,這些控制功能5個M位(M1、M2、M3、M4、M5,也稱修正位)來
定義 。5個M位可以定義32種附加的命令
功能 或32種
應答 功能,但許多是空缺的。
比較 適用場合 就
系統結構 而言,HDLC適用於點到點或點到多點式的結構,BSC同樣也能適用於這些結構;就工作方式而方,HDLC適用於半雙工或全雙工,而BSC則更適用於半雙工方式(也可擴充為全雙工);就傳輸方式而言,BSC和HDLC兩者都只用於
同步傳輸 。在
傳輸速率 方面,BSC和HDLC雖然都沒有限制,但由於它們各自的特點所定,通常BSC用於低、中速傳輸,而HDLC則常用於中、高速傳輸。
傳輸效率 HDLC開始傳送一幀後,就要連續不斷地發完該幀,而BSC的同一
數據塊 中的不同
字元 之間可能有
時間 間隔,這些間隔用SYN
字元 填充。HDLC可以同時確認幾個幀,而BSC則在發完一
數據塊 後必須要等待確認(即“停一等”方式)。HDLC中的每個幀都含有地址
欄位 A,在多點結構中,每個從站只接收含有本站地址的幀,因此,主站在選中一個從站並與之通信的同時,不用拆鏈,便可選擇其它的站通信,即同時與多個站建立鏈路。而在BSC中,從建鏈開始,兩站之間的鏈路通道就一直保持到傳輸結束為止。由於以上特點,HDLC的傳輸效率高於BSC的傳輸效率。
數據鏈路層 傳輸可靠性 HDLC中所有的幀(包括回響幀)都有FCS,在BSC的監控報文中只有
字元 校驗能力而無塊校驗能力。HDLC中的I幀按視窗序號順序
編號 ,BSC的
數據塊 不編號。由於以上特點,HDLD的傳輸可靠性比BSC高。
數據透明性
信息傳輸格式 HDLC採用統一的
幀格式 來實現
數據 、
命令 、回響的傳輸,實施起來方便。而BSC的格式不統一,數據傳送、正反向監控各規定了一套格式,給實施帶來了不便
鏈路控制 HDLC利用改變一幀中的控制
欄位 的編碼模式來完成各種規定的鏈路操作
功能 ,提供的是面向
比特 的傳輸功能。BSC則是通過改變
控制字元 來完成鏈路操作
功能 ,提供的是面向字元的傳輸功能。
分類 邏輯控制子層 數據鏈路 層的LLC子層用於設備間單個連線的錯誤控制,流量控制。
與MAC層不同,LLC和物理媒介全無
關係 。媒介是CSMA/CD的802.3還是802.5的
令牌環 都沒
關係 。它在LAN中是獨立的802.2。在LLC之上的
網路層 可以是無連線、回響的無連線或面向連線的不同業務。
LLC用業務接入點SAP訪問上層協定,有了SAP,站點就能在LLC層只用一個接口同時與幾個高層協定進行互動。一個SAP是簡單的地址或協定ID,內容則為空的LLC幀。LLC
協定數據單元 (LLCPDU)即
LPDU 。它包括:DSAP(目的SAP)/SSAP(源SAP);一個定義
吞吐量 優先權的控制域(Controlfield);和含帶
數據 的
信息 域。在接收方,DSAP例如協定ID就是訊息要被遞送的,通常DSAP和SSAP是一樣的,因為兩端只有在同種協定間才能通信。例如當SAP為AA,
代表 SNAP(子層接入協定)。SNAP是個非標準化的,或廠商特定的協定,用於接入協定的業務。例如當SAP為06,則
代表 IP協定;當SAP為FO,代表NetBIOS(網路基本輸入/輸出協定)。SAP為FF表示廣播的Global協定。
SNAP機制
規範種DSAP都只有一個
位元組 ,那不足夠區分所有協定了。SNAP就來了,而且它支持在LLC幀上傳廠商的協定。這樣傳遞的協定就被放入所謂SNAP幀中了。SNAP”ㄍ酚形遄紙冢前三
位元組 為廠商號,後兩位元組指示協定。
乙太網 有兩種版本:IEEE(802.2、802.3); DIX(DEC、Intel、Xerox)又稱V2乙太網。
DIX幀在源地址之後是兩
位元組 的Type,例如IP。
IEEE
乙太網 幀,在源地址後是幀
長度 指示,在隨後的
數據 域中才是標準的
LPDU 封裝 ,包括DSAP/SSAP/控制域/Data。在這個Data中會有協定ID、以太類型指示,例如以太類型806表示
地址解析協定 ARP。
乙太網 卡通過跳針或軟體可以設定需要的乙太網版本,DIX通常都設的,因為大約90%的網路都用此版本。請注意網路所有要通信的站點應設成相同版本。
介質訪問層 介質訪問控制是解決當區域網路中共用信道的使用產生競爭時,如何分配信道的使用權問題。
邏輯鏈路 Logical Links
Logical Links 邏輯鏈路邏輯鏈路是實際電路或邏輯電路上交換
通信 信息 的兩個
端系統 之間的一種協定驅動通信會話。
協定棧 定義了兩個系統在某種介質上的通信。在
協定棧 低層定義可用的多種不同類型的
通信協定 ,如
區域網路 (LAN)、
城域網 (MAN)和象X.25或
幀中繼 這樣的
分組交換網路 。邏輯鏈路在物理鏈路(可以是銅線、光纖或其他介質)上的兩個通信系統之間形成。根據OSI協定模型,這些邏輯鏈路只在
物理層 以上存在。你可以認為邏輯鏈路是存在於網路兩個末斷系統間的
線路 。
面向連線的服務 為了保證可靠的通信,需要建立邏輯
線路 ,但在兩個
端系統 間要維持會話。
面向需要應答連線的服務 分組傳輸並有返回信號的邏輯
線路 。這種服務產生更大的開銷,但更加可靠。
無應答不連線服務 無需應答和預先的傳送。在
端系統 間沒有會話。
OSI
協定棧 中的
數據鏈路 層可進一步細分為較低的
介質訪問控制 (MAC)子層和較高的
邏輯鏈路控制 (LLC)子層。當它接收到一個分組後,它從MAC子層向上傳送。如果有多個網路和設備相連,LLC層可能將分組送給另一個網路。例如,在一個NetWare
伺服器 上,你可能既安裝了以太
網路適配器 又安裝了令牌網路適配器,NetWare自動地在連線到適配器的網路間
橋接 ,這樣原來在乙太網上的分組就可以傳送到令牌網上的目的地了,LLC層就象網路段間的交換或鏈路中繼,它將乙太網的幀重裝成
令牌環網 的幀。
數據鏈路層 Uu接口為UE(User Equipment)與UTRAN(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之
UU口協定結構 間的接口,是UMTS系統的空中接口,也是最重要的接口。Uu接口可分為三個協定層:物理層(L1)、數據鏈路層(L2)和網路層(L3)。
L2包括MAC、RLC、PDCP、BMC四個子層,各部分實現功能不同
MAC(媒體接入控制)
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子層主要功能是調度,把邏輯信道映射到傳輸信道,負責根據邏輯信道的瞬時源速率為各個傳輸信道選擇適當的傳輸格式(TF,Transport Format)。MAC層主要有3類邏輯實體,第一類是MAC-b,負責處理廣播信道數據;第二類是MAC-c,負責處理公共信道數據;第三類是MAC-d,負責處理專用信道數據。
MAC子層功能包括:
邏輯信道和傳輸信道之間的映射;
為每個傳輸信道選擇適當的傳送格式;
UE數據流之間的優先權處理;
UE之間採用動態預調度方法的優先權處理;
FACH上幾個用戶的數據流之間的優先權處理;
公共傳輸信道上UE的標識;
將高層PDU復接為通過傳輸信道傳送給物理層的傳送塊,並將來自物理層的傳送塊復接
為高層PDU;
業務量檢測;
動態傳輸信道類型切換;
透明RLC加密;
接入業務級別選擇。
RLC(無線鏈路控制)
RLC(Radio Link Control)子層不僅承載控制面的數據,而且也承載用戶面的數據。RLC子層有三種工作模式,分別是透明模式(TM,Transparent Mode)、非確認模式(UM,Unacknowledged Mode)和確認模式(AM,Acknowledged Mode),針對不同的業務採用不同的模式。
RLC子層功能包括:
數據的分割和重組,串聯,填充,用戶數據的傳送;
錯誤檢測,按序傳送高層PDU,副本檢測;
流量控制;
非證實數據傳送模式序號檢查;
協定錯誤檢測和恢復;
加密;
掛起和恢復功能。
BMC(廣播/組播控制)
BMC(廣播/組播控制)Broadcast/MulticastControl protocol)負責控制多播/組播業務。
BMC子層功能包括:
小區廣播訊息的存儲;
業務量監測和為CBS請求無線資源;
BMC訊息的調度;
向UE傳送BMC訊息;
向高層(NAS)傳遞小區廣播訊息。
PDCP(分組數據匯聚協定)
PDCP(分組數據匯聚協定,PacketData Converge Protocol )負責對IP包的報頭進行壓縮和解壓縮,以提高空中接口無線資源的利用率。
PDCP子層功能包括:
在傳送與接收實體中分別執行IP數據流的頭部壓縮與解壓縮;
傳輸用戶數據;
將非接入層送來的PDCP-SDU轉發到RLC層,將多個不同的RB復用到同一個RLC實
體。
後來為解決EthernetII與802.3幀的兼容問題推出的Ethernet SNAP格式。
常用的數據鏈路層 TCP/IP支持多種不同的數據鏈路層協定,這取決於網路使用的硬體,如乙太網、令牌環、FDDI等區域網路,串列線路、X.25、幀中繼FR、ATM等廣域網。
早期,由於各網路公司的競爭,區域網路沒有形成統一標準,為了將各種區域網路融合,將鏈路層拆分成兩層,邏輯鏈路層(LLC)和媒體接入控制(MAC)(802.3封裝:SAP),
90年代,乙太網取得壟斷地位,乙太網成為區域網路代名詞。數據鏈路層僅需要MAC層,採用乙太網幀格式(Ethernet V2封裝:AR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