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層模型

七層模型

七層模型,亦稱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參考模型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制定的一個用於計算機或通信系統間互聯的標準體系,一般稱為OSI參考模型或七層模型。

它是一個七層的、抽象的模型體,不僅包括一系列抽象的術語或概念,也包括具體的協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層模型
  • 外文名: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 類型:層模型
  • 類別:計算機體系
起源,分層,套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

起源

OSI的大部分設計工作實際上只是Honeywell Information System公司的一個小組完成的,小組的技術負責人是Charlie Bachman。在70年代中期,這個小組主要是為了開發一些原型系統而成立的,主要關注資料庫系統的設計。70年代中,為了支持資料庫系統的訪問,需要一個結構化的分散式通信系統體系結構。
七層模型
於是這個小組研究了現有的一些解決方案,其中包括IBM公司的SNA(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ARPANET(Internet的前身)的協定、以及為標準化的資料庫正在研究中的一些表示服務(presentation services)的相關概念,在1977年提出了一個七層的體系結構模型,他們內部稱之為分散式系統體系結構(DSA)。
與此同時,1977年英國標準化協會向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提議,為了定義分布處理之間的通信基礎設施,需要一個標準的體系結構。結果,ISO就開放系統互聯(OSI)問題成立了一個專委會(TC 97, Subcomittee 16),指定由美國國家標準協會(ANSI)開發一個標準草案,在專委會第一次正式會議之前提交。
Bachman 參加了ANSI早期的會議,並提交了他的七層模型,這個模型就成了提交ISO專委會的唯一的一份草案。
1978年3月,在ISO的OSI專委會在華盛頓召開的會議上,與會專家很快達成了共識,認為這個分層的體系結構能夠滿足開放式系統的大多數需求,而且具有可擴展的能力,能夠滿足新的需求。
於是,1978年發布了這個臨時版本,1979年稍作細化之後,成了最終的版本。所以,OSI模型和1977年DSA模型基本相同。

分層

套用層

網路服務與最終用戶的一個接口。
協定有:HTTP FTP TFTP SMTP SNMP DNS TELNET HTTPS POP3 DHCP

表示層

數據的表示、安全、壓縮。(在五層模型裡面已經合併到了套用層)
格式有,JPEG、ASCll、DECOIC、加密格式等

會話層

建立、管理、終止會話。(在五層模型裡面已經合併到了套用層)
對應主機進程,指本地主機與遠程主機正在進行的會話

傳輸層

定義傳輸數據的協定連線埠號,以及流控和差錯校驗。
協定有:TCP UDP,數據包一旦離開網卡即進入網路傳輸層

網路層

進行邏輯地址定址,實現不同網路之間的路徑選擇。
協定有:ICMP IGMP IP(IPV4 IPV6) ARP RARP

數據鏈路層

建立邏輯連線、進行硬體地址定址、差錯校驗等功能。(由底層網路定義協定)
將比特組合成位元組進而組合成幀,用MAC地址訪問介質,錯誤發現但不能糾正。

物理層

建立、維護、斷開物理連線。(由底層網路定義協定)
TCP/IP 層級模型結構,套用層之間的協定通過逐級調用傳輸層(Transport layer)、網路層(Network Layer)和物理數據鏈路層(Physical Data Link)而可以實現套用層的應用程式通信互聯。
套用層需要關心應用程式的邏輯細節,而不是數據在網路中的傳輸活動。套用層其下三層則處理真正的通信細節。在 Internet 整個發展過程中的所有思想和著重點都以一種稱為 RFC(Request For Comments)的文檔格式存在。針對每一種特定的 TCP/IP 套用,有相應的 RFC 文檔。
一些典型的 TCP/IP 套用有 FTP、Telnet、SMTP、SNTP、REXEC、TFTP、LPD、SNMP、NFS、INETD 等。RFC 使一些基本相同的 TCP/IP 應用程式實現了標準化,從而使得不同廠家開發的應用程式可以互相通信
七層模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