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發病新機理及抗抑鬱新靶點的研究

抑鬱症發病新機理及抗抑鬱新靶點的研究

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京隆重召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高天明教授領銜團隊“抑鬱症發病新機理及抗抑鬱新靶點的研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獲獎成果完成人包括高天明、朱東亞、曹鵬、朱心紅、曹雄。該項目提出了抑鬱症發病新假說,並為快速抗抑鬱藥的研發提供了新靶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抑鬱症發病新機理及抗抑鬱新靶點的研究
  • 主要榮譽: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抑鬱症是最為常見的精神疾病,終身患病率為12-20%;據WHO預計,到2030年抑鬱症將位列疾病總負擔的首位,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但對抑鬱症的發病機理仍不清楚,臨床上抗抑鬱藥多存在用藥依從性差、有效率低、副作用大及停藥後高復發率等問題。因此,揭示其發病新機理,尋找更理想的抗抑鬱新靶點是當前抑鬱症研究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
以往國際上對抑鬱症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單胺能神經遞質系統,而該項目從新的視角入手,深入系統地研究了抑鬱症的發病新機理以及抗抑鬱新藥靶。獲得了系列原創性成果:
發現抑鬱症發病的新機制—星形膠質細胞ATP釋放減少,提出了抑鬱症發病的星形膠質細胞假說;發現ATP具有快速的抗抑鬱作用,為快速抗抑鬱藥的研發提供了潛在新靶點。
揭示了細胞內nNOS信號通路異常在抑鬱症發病中的重要作用,為抑鬱症治療提供了潛在新藥靶。
報導了感受恐懼刺激的關鍵神經環路—視覺中樞上丘-二疊體旁核-杏仁核,並發現反覆激活該環路可誘發抑鬱樣行為,為理解抑鬱症發病機理提供了新的視角。
該系列研究的8篇代表性論文發表在Science、Nat Med(2篇)、Nat Neurosci、PNAS(2篇)等國際著名雜誌上,被正面他引775次。主要發現在Nat Rev Neurosci等綜述性論文中被重點介紹和正面評述,並被Nature、Cell等期刊多次引證。發表在Nat Med上的文章被Nat Rev Neurosci以亮點文章予以推薦,瑞典和法國著名學者在F1000以“新發現、新藥靶”為題高度評價該研究工作,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3度11項基礎研究成果。發表在PNAS上的文章被評為年度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併入選2012年ESI全球前1%高被引論文。部分研究結果被編入6本神經科學和精神病學領域國際權威專著。主要完成人應邀為Glia等學術期刊撰寫了關於抑鬱症研究進展的綜述文章。應邀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大會和專題報告35次,擔任國際大會和分會主席12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